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甘肃省旅游

甘肃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介绍

  腊子口战役旧址位于迭部县腊子口乡腊子口村内,是红军与国民党军队曾激战的地方。腊子口是岷山支脉迭山上的一处隘口,长30米,宽3米,两壁绝峰对峙,高耸入云,周围崇山峻岭环拱,腊子河水流湍急,地势十分险要,是甘、青、川三省藏区通往汉区的门户。1935年9月16日,毛泽东、周恩来等率领中国工农红军一方面军长征途经腊子口天险,经过一天一夜的淤血奋战,攻破国民党军队的严密防守,占领腊子口,为红军脱离给养困难的雪山草地,顺利进入陕甘宁边区,实现北上抗日打开通途。为了纪念红军长征的状举,缅怀具有传大历史意义的腊子口战役,甘肃省人民政府在此建立了“腊子口战役纪念碑”。……[详细]
  武威锁阳城城址位于武威市凉州区金羊乡赵家磨村南200米。是一座大型土筑古城。又名三骡城。城平面呈长方形,东西宽1000米,南北因被沙河冲断,具体长度不详。城垣皆毁,门址不详。现存明代庙址2处,仅有夯筑土台,残高2米。地面散布灰陶残片和汉砖等,曾出土有泥质灰陶等器物多件。据《后汉书·窦融传》李贤注引《西河旧事》、《后汉书·光武帝纪》李贤注、《水经注》卷40引《王隐晋书》、清顺治年间《重刊甘镇志·凉州卫·古迹》等史籍记载考证该城当为匈奴盖臧城,西汉姑臧县城故址。西汉末至东汉初姑臧县城迁至今武威市区,该城废弃。城址保存较差,对研究城建史和汉代武威史有重要价值。……[详细]
  鸾亭山遗址位于陇南市礼县城关镇后牌村北侧,东至燕河,西至鸾亭山山腰,南至后牌村,北至冲沟,遗址位于山顶被挖断的山脊上,坡度比较缓,东西长约50米,南北宽约40米,面积约2000平方米,遗址海拔约1580米,山上和山下有汉墓,山的第3~4级台地上曾经出土玉戈,也曾采集到“长乐未央”瓦当和冥钱,山顶有祭祀坑和汉代的建筑遗迹,祭祀坑被盗。山顶上散落大量的瓦片、陶片和骨头,另外还留有石头铺制的散水遗迹。曾出土素面泥质红陶鬲足、灰陶罐等。2004年9月至12月早期秦文化联合考古队对山顶遗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发掘总面积600平方米。2007年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大坡梁-天泉寺墓群位于金塔县金塔乡塔院村,可分为大坡梁和天泉寺两部分。 大坡梁墓群位于塔院村西南5公里处。面积约150万平方米。地表可见408座封土堆,个别有明显被盗痕迹,封土呈圆丘状,直径0.8-2.2米,残高0.3-0.9米。西部有一茔圈,其内依次排列4座墓葬,底径1.7-1.9米,高约1米。地表散见大量灰陶片。 天泉寺墓群位于塔院村南5公里。面积约200万平方米,分布于戈壁之中。地表可见封土30余座,呈圆丘状,有些明显有被盗痕迹。封土底径2-3米、残高0.5-0.8米,并有砂砾堆积墓道,长2-15米不等。地表散见大量灰陶片。……[详细]
  卦台山遗址位于天水市渭南镇。该山海拔1329.9米,呈台形,面积约1万平方米。据《秦州志·卦台记》载:“其台若坐若盘,而羲皇观天察地于此,画卦于此地也。”又云:“成纪之北约三十里曰三阳川,其西北隅有台焉,乃羲皇画卦处。”故又名“画卦台”。1987年,北道区文化馆进行文物普查时,发现该处文化层厚0.2-0.5米,断崖上暴露有灰层、灰坑、白灰居住面、灰渣等遗迹;遗物有石斧、陶器等。陶器分泥质、夹砂两类,有彩陶、红陶、灰陶等。彩陶多饰网格纹,素面陶多饰绳纹、附加堆纹,可辨器型的有盆、罐、瓶等50余件,从标本判断,应属仰韶和齐家文化遗存。山上还有清代的一些建筑。……[详细]
  何家寺窑洞庙宇位于庆阳市环县小南沟乡汪天子村。依山开窑建庙,有窑洞4孔。其中一孔窑洞有少量壁画。另一孔窑两侧堆塑有庙宇建筑,层次分明,鳞次栉比,柱、椽、瓦、滴水刻画细腻。窑洞两侧有大小泥塑神像16尊,头、胸部残缺。该窑洞庙宇既有壁画又有雕塑,尤其是雕塑技艺精湛,展示了工匠非凡的技艺和创造力,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是研究陇东地区明清时期雕塑彩画的重要实物材料。2017年11月8日,入选甘肃省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东至庙院东墙外侧以东10米,西至庙院西墙外侧以西10米,南至庙院南墙外侧,北至庙院北侧山崖山脊线以北10米。……[详细]
  圣经楼位于张掖市山丹县位奇镇高寨村,建于清代。该楼建筑在高大的土台上,占地面积473平方米。台体东西长22米,南北宽21.5米,高6米,黄土夯筑。圣经楼位于台面偏北处,坐北朝南,建筑面积110.96平方米,重檐歇山顶,面阔三间,通长14.6米,进深二间,通宽7.6米,通高6米,对研究河西地区明清庙宇建筑特征、建筑工艺技术、建筑文化有重要价值。1985年被山丹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17年11月8日,入选甘肃省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以楼体下墩台底边为基准,向东延伸10米,向南延伸20米,向西延伸10米,向北延伸20米。……[详细]
  三沟魁星阁位于金昌市永昌县朱王堡镇三沟村,始建于清代,占地面积210平方米。0位于台面中央,木构八角形、重檐攒尖顶。分上下两层,内梯连通。上层圆形尖顶,安装葫芦宝瓶,青瓦铺面。下层八角八柱抬梁构造,八脊斜面,围廊通透,檐枋施花牙雕板。八角起翘,角昂垂吊风铎,结构复杂,造型美观,做工精细,玲珑别致,极具地方特色。对研究该地区宗教文化、宗教建筑特征、建筑工艺技术等有重要价值。2004年被永昌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17年11月8日,入选甘肃省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以魁星阁台基中心点为基点,向东、南、西、北各延伸50米。……[详细]
  西北师范大学校门位于兰州市安宁区安宁东路,该校源于1902年建立的京师大学堂师范馆和“国立西北师范学院”,后迁往兰州。1958年,学校划归甘肃省后,修建了现存的校门,一直沿用至今。校门为砖混结构的四柱三间中西合璧式建筑,建筑简洁朴素但不失庄重,通面阔19.18米,通进深1.9米,通高9.22米,占地面积31平方米。方形门洞中间高,两侧低。平面与立面均为“三段式”构成,其中平面为“次-主-次”的次序,立面为“勒角-柱身-檐部”次序。西北师范大学校门是甘肃新中国教育发展历程的重要产物和历史见证,是兰州市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比较独特的纪念建筑物。……[详细]
  敦煌汛卡分布于酒泉市敦煌市莫高镇、阳关镇、七里镇及北山境内。现存有空心墩烽火台、疙瘩井墩、呵呵沙石墩、旱峡沟墩、沙枣墩、山阙峰烽燧、山水沟大墩、甜水井墩、土窑墩、新店子墩等11处遗址。遗址多为土坯砌筑,平面呈正多边形或圆形。空心墩烽火台通高10.8米,面积91.86平方米。顶部有土坯砌筑的女墙,东侧筑有坞院,现存坐西朝东房屋6间,黄土夯筑,南侧残存有积薪5座。其他10处汛卡遗址均坍塌呈丘状,直径大多1.2—2米,残高0.6—0.9米。敦煌汛卡对研究清代敦煌烽火台布局、军事防御、驿传有一定参考价值。1989年被敦煌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7年11月8日,入选甘肃省第八批省级文物保……[详细]
  山陕会馆位于天水市秦州区中城街解放路,民国十三年(1924)建成,为山西、陕西会馆的统称,两馆相邻。山西会馆占地面积171平方米,建筑面积118平方米,坐西朝东,有前后两殿,前殿悬山卷棚顶,后殿悬山抬梁式,均面阔三间。陕西会馆占地面积360平方米,建筑面积300平方米,坐北朝南,由砖雕门楼、前后两殿组成,门楼面阔三开间,仿木构建筑砖雕砌筑,雕刻精美,砌筑精细,内涵丰富,美观大方;前殿面阔三开间,悬山顶;后殿面阔三开间,硬山双坡顶。山陕会馆对研究民国时期天水的商贸活动、商业发展、会馆建筑、砖雕艺术等有重要价值。1990年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17年11月8日,入选甘肃省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详细]
  牛僧孺墓位于灵台县新开乡牛村南300米。墓地面积约2400平方米。封土平面呈圆形,残高2.7、底径5米。地表散见素面瓦片。墓南30米处暴露有石砌建筑基址。牛僧孺(780--848),字思黯,安定鹑觚(今灵台县东北)人,宪宗时为御史中丞,穆宗时任宰相,敬宗时加封中书侍郎、封奇章郡公、集贤殿大学士,兼修国史。僧孺、李宗闵为“牛党”首领,与李德裕一派党争剧烈,形成晚唐40年的“牛李党争”。著有传奇集《玄怪录》,《全唐诗》存录其诗4首,《全唐文》存录其文19篇。墓葬保存较好,对研究牛僧孺生平、事迹及唐代政治和文学史有重要价值。……[详细]
  果者堡遗址位于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白龙江南岸的果者村凤凰山,堡子东西宽约33米,南北长约40.3米,占地面积约1330平方米。堡子坐北向南,略呈长方形,四面墙体均用石板垒筑而成。堡子内呈上下阶台地状,上阶为麒麟寺所占,下阶为荒院,西南墙体上层有大小不等的箭窗10多个,北墙处有后勤供给门道,堡子南面有古道由东向西通过,再延伸可达华年城址。另外,在果者村后现遗有一段残垣,根据地形特征和建筑风格,可能与华年城址始建于同一时代。果者堡子位于古丝绸之路河南道上汉族地区与少数民族地区交界地带,是甘川交界地带保存最完好的古堡垒,对研究唐、宋时期历史有较高的价值。……[详细]
  贾家公馆位于天水市秦州区砚房背后,南临胡氏民居北宅子,东临秦州区人民政府,西为电信大楼,背接砚房背后古民居,占地面积2789平方米,建筑面积2478平方米。贾家公馆始建于清乾隆年间(1711-1799),为贾乐玺宅院,其孙贾缵绪,字宇清,秦州花南埠(今天水麦积区)人,任四川西充知县、南充道台等职。民国6年(1917年)被派总办甘肃烟酒事务,还曾任民国时国会议员、甘肃省教育厅厅长等。贾缵绪在民国任职期间久居于此,其住宅有所增建,规模空前。该院规模宏大,屋架用材硕大,木构建做法古朴,雕工精细,是典型的清代院落。1991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礼县西山遗址位于陇南市礼县城关镇的西汉水北岸山坡上,北与鸾亭山遗址隔刘家沟相望,东距大堡子山遗址13千米。遗址自东北向西南由雷神庙、大雪坪、小雪坪等组成,总面积约120万平方米。考古发掘出土大量史前和两周时期的灰坑、墓葬以及部分陶窑、灶坑、动物坑、房址、城墙、建筑遗迹等200多处。文化层厚约0.5-2米,采集有仰韶晚期、周代、齐家文化和寺洼文化的陶片,发现面积约10万平方米的西周晚期秦人城址。礼县西山遗址史前遗存的发现,尤其是龙山早期遗存的发现,对全面认识甘青地区史前考古学文化的类型与分布及其与周边地区史前文化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详细]
  永清堡遗址清水这片沃土给先民们提供了适宜的生存环境。在这里他们顽强生活,繁衍生息。五千五百年前,“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母性王国开始动摇,留下了大量村落遗址。在清水较为典型的当数永清堡遗址。永清堡遗址是清水县境内发现的一处距今5500年左右的原始村落遗址。该遗址位于清水县城一中校址(原国立十中),占地约3.5平方公里,地下文化层厚约1-3米,有大量灰坑、灰层、窑穴及房址,属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的一部分。遗址出土了陶片、石器等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反映了母系氏族公社晚期父系氏族公社初期过渡的社会概况,是清水远古文化的典型代表。……[详细]
  古董滩遗址位于酒泉市玉门市柳湖乡小康村四组。古董滩遗址分布范围呈长方形,东西长约184米,南北长约190米,面积约34960平方米。遗址中有一条东西走向长100米的城墙遗址,高约2.1米。墙体用沙土夹红柳夯筑,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曾在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发现有三个文化层。遗址上堆积有大量的残陶片,根据地表遗存物初步分析为四坝文化的城址,城址内发现有许多炭渣和少量铜渣,表明该遗址可能有烧制铜器的冶炼作坊。该遗址的发现对于河西地区玉门青铜时代的文化研究增加了十分重要的新材料。同时,该遗址是目前河西地区已知最早的古城遗址,具有十分重要的考古价值。……[详细]
  张义堡城址位于武威市凉州区张义乡张义堡村内。是一座中型土筑古城。有大城和小城。大城平面呈不规则长方形,东西长328、南北宽300米,面积约98400平方米。墙体夯筑,多有残损。残高3--7.3米,顶宽0.5--2.5米,夯层厚0.10--0.12米,四面筑角墩。城外有宽10米的护城壕。开东西二门,门外有瓮城,瓮城门向南。大城内西北部有小城,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250、南北宽120米,现城垣均被夷平,地表散见灰陶片、碎砖瓦片。小城为汉代城址,大城当为利用汉代城址而建,属明代驿堡城址。城址保存较好,对研究城建史和武威汉、明史有重要价值。……[详细]
  文殊山石窟位于张掖市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祁丰镇祁文乡文殊村的文殊山上,现存窟龛百余个,开凿于文殊山前山和后山的崖壁上。现存早期中心柱窟8个、禅窟1个,窟前寺院遗址28处。现存有壁画、塑像较为重要的有前山千佛洞、万佛洞和后山古佛洞、干佛洞等,均为平面近方形的中心柱窟,穹隆顶。另有在窟内开凿小禅室的禅窟。中心柱分三层,下层为方形坛基,上面两层每面均凿圆拱形龛,龛内塑佛像,龛外塑二胁侍菩萨。洞窟四壁及顶部彩绘壁画,题材有千佛、说法图、七佛、伎乐天、供养人像。万佛洞有西夏时重绘的大型《弥勒经变》画及佛本生故事画,是西夏佛教绘画艺术的代表作。地址:甘肃省张掖市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祁丰藏族乡开放时间:旺季(4月1……[详细]
  二将城城址位于华池县山庄乡二将城子村。原名“第二将城”。城依山而筑,平面呈长方形,长约300米,宽约200米,面积6万平方米。城墙夯土版筑,高5米,基宽4米,顶宽1.5米。夯层厚0.2--0.22米,南、北两面开门,已塌毁。据《宋史》记载,公元1032年党项首领李元昊建立大夏政权,都兴庆(今银川),屡侵北宋。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年)命韩琦、范仲淹为陕西正、副经略安抚使,于庆历元年(1041年)5月到职,掌管环州(今环县),庆州(今庆阳)军事要务,训练军队,广筑城寨,对付西夏入侵。该城即此时建筑。城址保存较好,对研究宋史有重要价值。……[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