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甘肃省旅游

甘肃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介绍

  巴州古城位于安西县南岔乡六工村西13公里的戈壁与风蚀台地相间地带。古城东、西墙各长296米,南墙长285米,北墙长294米,残高1.2-3.0米。南、西、北墙各有2个马面,西北角有角墩,城门西开。城内有一处较大的院落遗存,坐北向南,东西70米,南北50米,房屋呈“凹”字形分布,有大小房址约20间,墙基残高0.8-2.9米;其堆积层约厚2.5米,地面遍布灰色、红色、褐色陶片以及石杵等物,时代较早。城南、北、西墙内侧分布有陶窑共14座,其中较大者长4.9米,宽2.7米。 该城保存完整,地面遗迹丰富,未遭扰乱,是研究汉、晋古城建制布局的典型标本,也是研究河西史地的重要遗存。……[详细]
  马寨无量殿位于张掖市山丹县位奇镇马寨村小学,周围为耕地和荒滩戈壁,无量殿为土木歇山顶,占地面积约658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68平方米。无量殿面阔五间13.84米,进深4米。一字正脊,四出垂檐、垂脊,飞檐兽吻,24根檐柱组成回廊。正脊由空心脊砖,龙身、鱼尾砖依次排列组成。屋顶用望砖压顶,檐下四周为斗拱、耍头、昂、额枋。檐柱上有“牙阙”,廊柱间檐枋下雕刻有缠枝莲花和吉祥纹饰。室内梁架呈三角形状,彩绘龙、云、朱雀等。外门楣上分别镌刻“苍夫子、天府宫、无量殿、鲁祖师,夫子庙”。该建筑是山丹县境内最宏伟、最典型的明代古建筑。对研究土木结构建筑有价值。1989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李将军碑位于卓尼县卡东乡安布族村西边的台地上。现立于甘南藏族自治州博物馆的碑亭内。碑用红色细纱岩雕成。碑身高4.95米,宽1.32米,厚0.5米。灵龟座(头残)高0.7米,宽1.32米,残长2.1米。碑额以三层迭装(共12条龙)的二龙戏珠和腾云喷水高浮雕为饰,正中刻“唐故大将军李公之碑”九个隶书大字,字体奔放劲健。碑两侧饰浅浮雕朱雀纹和阴刻线纹的缠枝草叶纹。碑体高大伟岸,外观雄浑。碑文通排30行,每行70余字,字体中锋正楷,下部漫漶不可辩识,上部保存可辩,然亦不能句读。立碑时间,“大抵仍在天宝中叶”。此碑是甘肃境内现存不多的唐代碑刻之一。保存较好,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详细]
  王家高塬遗址位于甘肃省平凉市庄浪县赵墩级石咀村。遗址坐北面南,北到高塬社,南到庙隆沟,西到石咀沟,东到梨树湾沟,东西长250米,南北宽200米,分布面积5万平方米。文化层厚0.5——2米,暴露灰坑、白灰面、房址。采集细泥红陶片和夹砂褐陶片,纹饰有绳纹、蜂窝纹、竖绳纹,器形为单耳、双耳罐,壶、盆以及石斧等。从标本分析,该遗址属于仰韶文化遗存。采集一件较完整的制陶托盘器,口径16.5厘米,底径6厘米,为泥质橙黄陶,直口、圆唇,曲腹,小平底微凸,底部有一直径4厘米的圆孔。该陶托盘对研究仰韶文化陶器制做工艺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2011年12月2日,入选甘肃省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甘沟驿遗址位于白银市会宁县甘沟驿镇甘沟驿村三社祖厉河东与当地一条小河的交汇处,遗址呈四方形,长约200米,宽约140米,面积约2800平方米。遗址北临小河,西临祖厉河。遗址西现保存有部分城壕,城墙系黄土夯筑,四角有墩,基宽6米,内高5米;外城墙高7-9米。南、北面城墙明显可见两个马面,北面城墙坍塌严重;东、西城墙明显可见一个马面。城门南北对开,南城门有瓮城。城内现有当地群众修建的庙宇,城内其余地方荒芜。地表可见青花瓷片。据《会宁县志》记载,此城筑于明正统五年(1440年),为明代驿城,是会宁通向靖远的一处重要驿站,为研究会宁地方史志的重要史迹。1988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渭源堡址位于定西市渭源县清源镇北关村,据文献记载,此堡为宋熙宁五年(1072)所筑。坐北朝南,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550米,南北宽75米。面积4.8万平方米。北墙多有坍塌,其余三面墙体保存较好,残高8米,宽3米,门向南开,门残高4.2米,宽3.4米。堡内西部筑有一道南北向隔墙,将堡内分隔成东西2院,东院内筑有墩台,西院内有房屋台基。对研究宋代边疆防御史、防御建筑技术以及宋代西北史有重要价值。1982年被渭源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17年11月8日,入选甘肃省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以堡墙外侧底边为基准,向东、南、西、北各延伸10米。……[详细]
  明水要塞遗址位于酒泉市肃北蒙古族自治县马鬃山镇音凹峡村西42千米处一座独立隆起的小山丘上,山的东南西三面地形隆起,只有北面敞开,俯视成不规则四边形,山体四角高。该军事设施依山而建,在山体四周有战壕与各碉堡、营房相连,西南两面有护城河似的战壕相通,设碉堡、掩体等相互配合。根据县志记载,民国23年(1934年)安西县在马鬃山镇建立保卫团,1937年委任军统周国良为设治局委员率两个营在马鬃山明水等地设防,1945年10月,国民党部队191师573团也先后派部队驻防于此。该军事设施是民国时期扼守中蒙边界的重要根据地,是确保兰州至新疆军事补给的生命线,有较高的军事、历史价值。……[详细]
  大李家坪—庙坪遗址位于武都区马街镇大李家村南200米。分布在北峪河南岸的黄土台地上,面积约30万平方米,文化层厚2--4米,暴露有灰坑、窖穴、房址、红烧土和窑址。采集有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的泥质红陶和夹砂红、灰陶片,纹饰有绳纹及施黑彩宽带纹、蛙纹、网纹,器形有直口或敛口弧壁圜底钵、卷唇折腹盆、敛口鼓腹平底罐、双唇口尖底瓶和陶环;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的泥质桔黄陶和夹砂红陶片,以彩陶为主,纹样有施黑彩的大圆圈纹、漩涡纹、弧线三角纹,器形有碗、罐、盆等。另采集有磨制石刀、锥、环和骨锥、笄。遗址保存较好,对研究庙底沟与马家窑两种文化类型的相互关系以及它们的分布区域有重要价值。……[详细]
  芦沟堡遗址位于白银市靖远县北滩镇芦沟村城门社,坐北向南,平面呈正方形,边长约560米,占地面积约33.64万平方米。据《康熙•靖远卫志》载:《建设芦沟堡碑记》云:“……始于万历丙申二月,落成于是年二月,因事呈能各奏敷功,城垣高厚,环堵有数,楼台壕堑耸阔有数,重门阊闼有数,公署祠宇有数,仓廒营房卒伍马步有数,井然有条,炳然可述。”现芦沟堡遗址四面墙体保存较完好,北墙西侧残存一马面,平面呈方形;东北角有一凸出于外的方形角墩;南开一门,门外有半圆形的瓮城,保存较好;外有护城河环绕。城内原有城楼、桥楼及建筑物,现已坍塌,地表散落较多的石块和砖瓦块等残迹。……[详细]
  二分大庙双楼二分大庙双楼位于县城东北25公里的双茨科乡中学院内,座西向东,建于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嘉庆十二年(1807)重修,同治年间,山门北侧木楼毁于战乱,民国八年(1919)依照南木楼式样重建。现存大庙仅有山门及南北两侧门楼,两木楼又称姊妹楼。二分大庙双楼东西长12米,南北宽40米,占地面积480平方米,山门面阔三间,进深一间,单檐起脊,山墙已改建,两木楼系二层重檐楼阁单间回廊正方形,上层为歇山式六角攒头,下层为四角飞檐。两楼均通高12.96米,形制为传统抬梁式木构架,现保存基本完好。整座建筑檐下额枋、斗拱均为彩枋,雕刻、彩画极精。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康县境内的茶马古道文化线路东起大南峪窑坪村,经大南峪乡(古兰皋)、大三岔(古散关)、云台镇(白马关)、大堡、长坝、望关,向西进入至武都,沿平洛河翻越太石山,经昌河坝进入西和、礼县、成县。尤以望关石猫梁遗址最为典型,并有路碑见证。 该遗址位于康县望关乡政府西北100米处的石猫梁山垭上,为古代康县至武都的客商通道。东面斜坡石路上开凿有石台阶,现存二十级,长11米,西南坡上有石上开凿台阶路和石砌路基本长20多米。山垭上现存半截石碑,残宽20厘米,商90厘米,厚18厘米,字迹大部分可以辩认,其中有“……示知一应经商人等……茶马贩通番捷路……”等内容。……[详细]
  鸳鸯池水库位于酒泉市金塔县城西南6公里处的南夹山鸳鸯峡口,以其地昔为鸳鸯鸟栖息水域而得名。主体工程由大坝、溢洪道、输水洞和消力池等组成,并在大坝东南处有碑铭一座。库区总面积约14万平方公里,属大(二)型水库。大坝初建于民国31年(1943年),1958年、1964年、1973年和1994年进行了四次加固维修。现坝体为粘土墙砂砾坝壳铺筑,长240米,底宽184米,高37.4米,是中国目前最大的土坝水库工程之一,灌溉近三十万亩农田,哺育十多万人民,是金塔人民的“金饭碗”,被喻为“母亲库”,是一座集蓄水、灌溉、防洪、发电、旅游等综合效益为一体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地址:甘肃省酒泉市肃州区……[详细]
  仁和张氏民居位于白银市靖远县双龙镇仁和村,原发裕堡堡内,建于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系张雄旧居,曰“积德堂”。为四合院式建筑,坐西向东,均为砖土木硬山顶结构。东西长294.5米,南北宽173.9米,占地面积51330平方米。西主居为两坡水飞檐、深门浅窗三间,面阔8.7米,通进深7.8米,深1.13米;其中有单坡水四明柱飞檐倒座三间;单坡水七明柱单檐南北厢房各六间;门房两间;西南角有木结构卷棚顶两坡水绣楼二层六间;砖雕照壁、砖门楼及仓房等。1988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仁和张氏民居为了解清代民族经济贸易、民居特色和民族风情习俗,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详细]
  宣化冈位于天水市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始建于清光绪十五年(1889),是我国的伊斯兰教哲合忍耶学派最大拱北和宗教活动中心。主要建筑由苏菲道堂、宗教领袖墓地和相关防卫设施组成,是一处伊斯兰建筑文化和汉族传统建筑文化兼收并蓄,具有多重功能且至今仍在使用的园林式宗教建筑群。宣化冈是历史上哲合忍耶回族教众反清起义失败后的复兴发展中心,见证了近代中国深刻的社会变革,是研究中国近代史、民族关系史和伊斯兰教史的重要实物。1988年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17年11月8日,入选甘肃省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以围墙外侧底边为基准,向东、南、西、北各延伸10米。……[详细]
  罗汉楼位于武威市古浪县土门镇土门村,现存建筑建于清康熙九年(1670)。原为土门城东城门门楼,占地面积137.9平方米,建筑面积263.41平方米,坐西朝东,重檐歇山顶楼阁式建筑,一层以东西方向开城门,两侧夯土起台。城门长8米,宽3.6米,南面西侧、北面东侧有台阶通往二层。二层面阔三间,通长11.64米,进深二间,通宽7.98米,带周围廊;三层面阔三间,通长8.74米,进深一间,通宽3.78米。城门内南侧树立石碑1通,沙岩石质,通高1.8米,碑身宽0.58米,厚0.18米,罗汉楼是明王朝加强西北边防的历史见证。1984年被武威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潘育龙墓位于靖远县乌兰镇团结村。潘育龙,靖远人,清康熙年间曾任陕西提督,赐镇绥将军。其墓冢以南120米处有一石坊,建于清康熙六十年(1721)。通高6.5米,宽7.55米。三门四柱,明间面阔1.55米。梁坊、立柱及其他构件均为青石条榫接垒砌而成。坊顶正中竖匾篆文阴刻“敕建”,横匾阴刻楷书“赐镇太子少保溢襄勇臣潘育龙石坊”。明间正面横批阴刻楷书“输忠间外”,背面“书锐争先”。次间面阔1.55米,横披左“恩荣”、右“褒封”。明间天额浮雕有二龙戏珠,背有丹凤朝阳。两中柱内侧刻对联一幅“千里川役须在目,一军甘苦务同心”,石鼓上刻花草、凤鸟、鱼、狮、豹、鹿、麒麟等。……[详细]
  水泉堡城址位于永昌县红山窑乡水泉子村东南2公里。城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660米,南北宽260米。面积17.16万平方米。城内有两道城墙隔成三小城,东城长260米,宽60米;内城长360米,宽260米;西城宽200米,长260米;东、西各开门,门宽4米,高6米。墙垣均为夯土版筑,残高6米,基宽3米,夯层厚约0.12米。四周有护城河,口宽5米。城东南侧另有一城,南北长150米,东西宽120米,墙高约2米,宽2.5米,其东南角有一边长5米、残高8米的方形观敌楼。地表散见有褐釉瓷片、灰陶片等,并有水井和房屋遗迹。城址保存较好,对研究城建史和河西明史有重要价值。……[详细]
  山城堡战役遗址位于环县山城乡马掌子山、断马崾岘、哨马营一带,距县城45公里。现为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甘肃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甘肃省国防教育基地。山城堡战役是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后,于11月由毛泽东、周恩来、朱德亲自部署,彭德怀前线指挥,一、二、四三个方面军联合作战,建国后授予元帅、大将、上将军衔的40多位红军将领共同参与,在宁夏海原、预旺和环县山城堡一带与国民党军蒋介石嫡系胡宗南部决战取得全面胜利的一次著名战役,仅11月21日至22日在山城堡一带就歼灭胡宗南部主力一个师。山城堡战役是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后取得的第一次重大军事胜利,是关系中国命运的大决战,是长……[详细]
  桑科城址 位于夏河县桑科乡地仓村东南1.4公里。处于大夏河与大纳襄河交汇之北的三角台地上。城依地势而土石混筑,平面呈不规则多边形,分布于前、中、后三级台地,南北长142米,东西宽140米。面积约2万平方米。现存墙垣残长500余米,墙体夹棍版筑,基宽4米,残高4.5米,顶宽1.3米,夯层厚0.1--0.14米,部分在沟壑处的墙垣基础为石块砌成。城周有多处马面,城内建筑遗迹尚存。城外西山坡上筑有6座烽火台;城东150米处筑一小城,平面呈正方形,边长100米,均为夹棍版筑,为驻兵关卡,两城间有道相通。城址保存较好,对研究城建史、城建技术和十六国史有重要价值。……[详细]
  西狭古栈道遗址位于陇南市成县抛沙镇丰泉村西南1.2公里。该遗址分布在两处:其一位于下峡峡口,此处共有4个栈道孔,为圆形孔,口略向上倾斜,孔径0.17米,深约0.2米,栈道遗迹共分布在长13米的石崖上,最南端的栈道孔距西入口大门5.7米,栈道孔距地面0.3-0.5米不等,位置较低,应为栈道下部支柱栈孔。其二距西入口约800米,位于“西狭十渡”第三拦水坝南15米处东侧崖壁上,现存栈道孔2处,栈道孔为长方形,边缘整齐,高0.15米,宽0.2米,深约0.18米,两孔相距约1米,距地面5米,位置较高,应为架设横木的栈孔。据西峡颂摩崖石刻中记载,该栈道建于东汉。……[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