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甘肃省旅游

甘肃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介绍

  崆峒山塔群位于平凉市崆峒区,分布于崆峒山北台、中台之上,由道成和尚塔、怀睿和尚塔、灵峰塔、灵秘塔、普通塔、隐相塔、大彻塔等7处塔组成。其中道成和尚塔建造于民国时期,其余6座均为清代佛塔建筑遗存。崆峒山塔群是清代崆峒山景区佛教盛行、规模庞大、香火旺盛的重要历史见证,是研究陇东地区砖石建筑艺术的宝贵实物资料。2017年11月8日,入选甘肃省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以每座塔塔基四周底边为基准,向东、南、西、北各延伸5米。……[详细]
  任家崖遗址位于临夏县黄泥湾乡五一村西100米。内涵分属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和齐家文化。面积约1万平方米,文化层厚约2米,暴露有白灰面房址1处。采集有泥质和夹砂红陶片及少量泥质黑、灰陶片。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的陶片纹饰主要为绳纹、附加堆纹,彩陶纹样多见漩涡纹、网格纹、带纹,器形有喇叭口尖底瓶和钵、壶、罐等。齐家文化的陶片多饰绳纹、篮纹、附加堆纹,器形双耳罐、侈口罐和碗等。遗址保存较好,对研究马家窑文化和齐家文化的内涵有重要价值。……[详细]
  潘家庄城遗址位于酒泉市瓜州县双塔乡月牙墩村西300米处,遗址呈长方形,南北长约210米,东西宽约170米,分布面积约35.7万平方米。城墙现已全部倒塌成土梁,残宽4-5米,残高1.2-1.8米,夯土版筑,夯层不清;四角筑有角墩,城南正中开一城门,门宽4.5米。该遗址西侧距潘家庄墓群500米,根据墓群的发掘情况和城址内散落的青砖,可断定其时代为汉代-魏晋时期,是当时农耕区内的居民居住地,对研究早期城址构筑形制及历史文化具有重要价值。……[详细]
  靖远县黄河铁桥位于白银市靖远县,1971年建成通车,是甘肃境内第一座公、铁两用大桥。全桥共6墩2台,净跨60米,净高9米,长350.28米。在当时连接兰州、白银、宁夏三地,牵动着陕、甘、宁三地经济发展,它既是甘肃昔日的一条重要交通线,也是西北五省经济发展的重要纽带,是现代桥梁文化的代表建筑之一。2017年11月8日,入选甘肃省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以铁桥桥身四周边沿为基准,向东、南、西、北各延伸30米。……[详细]
  甜水城遗址位于庆阳市环县甜水镇甜水街村北街组,西邻前湾沟,东至后沟壕,南至毛崾岘,遗址城墙全长约1910米,东墙长约400米,西墙长约460米,南墙长约550米,北墙长约500米,呈不规则的长方形,面积约28.42万平方米。城墙黄土夯筑而成,最高点约12米,夯土层15-20厘米。城墙四周有角楼残迹,长、宽约7米。据县志记载,此城为北宋范仲淹所建;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河西道王某重建。该城对研究宋代与西夏历史具有重要价值。……[详细]
  位于永登县连城镇明家庄村西北约800米。内涵分属马家窑和马厂两个类型及辛店文化。面积约2.4万平方米,文化层厚1--1.5米,暴露有灰坑、白灰面居址。采集陶片有泥质橙黄陶、红陶和夹砂红陶,纹饰有附加堆纹。另采集有彩陶片彩陶纹样有属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的黑彩弧线纹,器形有钵、瓶等;属马厂类型的黑彩平行线纹、宽带纹,器形有罐、壶;有属辛店文化的彩陶。另采集有石刀、石珠等。遗址保存较好,对研究马家窑文化的内涵及辛店文化的发展有重要价值。……[详细]
  羊蹄沟城址位于高台县红崖子乡赵家疙瘩村东南200米。俗名“羊蹄鼓城”。城平面呈“回”字形,外城南北长206米,东西宽160米,面积2960平方米。北墙正中辟门,门外有半圆形瓮城。中央为内城,南北长76米,东西宽68米,面积5168平方米。北墙正中辟门,门外筑方形瓮城,城门向西。城墙黄土夯筑,毁坏严重,现存基宽5米、残高0.5--8.5米,夯层厚约0.12米。地表散见灰陶片及瓷片。城址保存较差,但对研究河西古城建筑史有重要价值。……[详细]
  马神庙位于武威市古浪县大靖镇南关村,始建于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占地面积755.58平方米,坐西朝东,由夯土台、大殿和2座厢房组成。大殿建在高1米的台基上,为单檐歇山顶式建筑,面阔三间,通长11米,进深三间,通宽10.6米,周围廊。大殿南北两侧有民国改建二层木楼,建筑形制相同。该建筑经历代修缮,保存了明至民国时期古浪县庙宇的建筑特色,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研究价值,是道教文化在当地传播的历史见证,是研究当地宗教史的实物资料。……[详细]
  秦州关帝庙位于天水市秦州区解放路第二小学院内,占地面积750平方米,建筑面积353平方米,属明代建筑群。庙院坐西朝东,现存有大殿、拜殿、前殿并南侧小殿及拜殿等建筑。该建筑群规模较大,各单体建筑工艺精细,结构复杂,装饰华丽,保存较好并有明确的建筑和增建年代纪年的墨书题记。具有很强的真实性、较好的完整性和延续性,不仅对研究秦州区明清时期庙宇建筑的历史、技术、工艺、文化内涵等有着重要意义,而且对确定天水地区明清建筑的时代有着重大价值。……[详细]
  大塬遗址位于庆阳市镇原县三岔镇大塬村,地处黄河南岸二级台地上,台地地势平坦,呈梯形状,遗址北至刘家峡水库,东、南紧邻本池沟,西至大塬村一社、二社,东西长约500米,南北宽约550米,面积约2.75万平方米。该遗址1982年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曾采集完整的彩陶壶、罐等器物。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从地表采集有数块陶器残片,未发现任何文化层。根据相关资料和采集的标本特征分析,该遗址属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和齐家文化的聚落遗址。……[详细]
  千家寨堡子位于甘南藏族自治州临潭县长川乡千家寨村,始建于明代,为明代将领敏大镛驻守洮州时修建,占地面积1.45万平方米,平面呈长方形,现存南门和西门。堡墙由黄土夯筑,基宽7.5米,残高7米,顶宽8米,夯层厚度0.1—0.15米。千家寨堡子对研究敏姓在洮州的发展史、古代军事防御体系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2017年11月8日,入选甘肃省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以堡子围墙外侧底边为基准,向东、南、西、北各延伸10米。……[详细]
  位于金塔县金塔乡塔院村西侧,金塔县因塔而得名。塔院寺原名金塔寺。初建于明。据民国《金塔县志》记载,该塔复建于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清代、民国时期屡有修葺。 金塔为覆钵式喇嘛塔,土木结构,塔围为7丈,高5丈。基座平面呈方形,边长15米,须弥座八角四层,中为覆钵形塔身,上置九层相轮,刹顶为八角攒尖铜顶,高5尺,围1丈2尺。1986年在塔基处发现记述修庙事迹石碑4通,泥塑佛像2尊。寺院其他建筑均毁于“文革”时期。……[详细]
  陇南机器局旧址位于天水市秦州区岷山厂内东侧,始建于民国十年(1921年),系当时陇南镇守使孔繁锦主持建造,占地面积520平方米。旧址内现有厂房建筑两座,砖木结构,建筑面积498.9平方米。主建筑坐南朝北,三开间通长23.8米,进深11.2米,砖木结构两层,次建筑坐北朝南(与主建筑相背)三开间,单层。建筑屋檐与墙体之间由青砖叠涩向外延伸,一二层之间有明显的青砖腰线,窗洞上拱下方,建筑整体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向现代建筑演化的过程。……[详细]
  四坝滩遗址位于山丹县清泉乡南关村南6公里。属四坝文化。四坝文化命名遗址。面积约20万平方米,文化层厚0.5--3米,暴露有灰坑。1954年试掘,出土陶器有单耳、双耳罐和杯、壶、器盖等;陶质主要为夹砂红陶,较粗、易碎,器表多素面,少量饰划纹、绳纹。彩陶纹样有黑、红、褐彩横竖线纹、三角形纹、菱形纹等,施彩较厚重,略显凸起。此外,出土有刀、斧等石器,多打制,部分磨制。遗址保存较好,对研究四坝文化的内涵和河西早期青铜文化有重要价值。……[详细]
  卯来泉城堡位于肃南县祁文乡堡子滩村。该堡为明嘉靖十八年(1539)修筑的护卫性军事建筑。城堡坐北向南,平面呈方形,南北长104米,东西长103米。夯土版筑。南有瓮城,北部两角有方形角墩,四周有护城河环绕。瓮城门道宽4.5米,墙基宽6米。护城河距城垣8米,深0.5-2.0米。城垣高10米,上部宽3米。二道门内侧东有长23米,宽3米的坡形马道直通城垣顶。保存基本完好。城堡是嘉峪关南段长城终点,对研究明代军事、建筑等具有重要价值。……[详细]
  通渭寨遗址位于定西市通渭县什川乡古城村李家坪社,依山而筑,南临古城沟,遗址平面呈三角形,面积约12万平方米,周长约1820米。寨墙夯筑,基宽10米,残高5-15米,顶宽2米,夯层高0.1-0.15米,墙外有马面、角墩,东西辟门,宽5.5米。外筑圆形瓮城,径38米。寨西200米筑有烽火台1座,西北面有宽约11米、深12米的壕沟三道,距寨分别为17米、68米、118米。保存较好,为通渭境内遗留宋代古寨之一,通渭县之名源于此寨。……[详细]
  别家沟墓群位于平凉市崆峒区白水乡别家沟村东南200米疙瘩山上。是一处汉代墓和元代墓共存的墓区。分布在东西长1000、南北宽200米的山坡台地上。现存圆形封土数座,东西排列,夯筑,封土高5--13、底径12--30、夯层厚0.1--0.12米。清理1座小型汉墓,出土有灰陶罐、石刻人顶灯台、铁镜、彩绘镶铜边木器口沿、铜驽机、铜杓、黄釉陶罐等。墓区地面散见绳纹砖瓦块和元代瓷片。墓葬保存较好,对我省汉代和元-古学研究有重要价值。……[详细]
  大园子遗址位于平凉市静宁县新店乡新店村大园子社,遗址长约500米,宽约320米,面积约16万平方米,文化层厚约0.4—3米。暴露有灰坑、灶坑、窑址、白灰面居址。遗址内包含有两种文化类型:一是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器形有钵、盆、壶。采集有泥质红陶、橙红陶和夹砂红陶片,器表素面或饰绳纹,彩陶纹饰有圆圈纹、漩涡纹、网格纹、弧线三角纹;二是齐家文化遗存,器形有盆、罐。采集有泥质红陶和夹砂红褐陶片。1998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郭-城遗址郭-城遗址位于甘肃会宁县郭城驿新堡子西面,北宋元符二年(1099年)建,称会州城,金代贞祐初年,迁会州州于此,称新会州。金哀宗天兴三年(1234年),金元帅郭-孤城抗元三年,城破举家0,死节于此。后人念其忠烈,称其城为“郭-城”。城垣内一外二,壕堑三道,夯土筑成,内城南墙残长360米,北城墙残长172米,东城墙残长44米,并有瓮城,西半部已被祖厉河冲毁。1982年,会宁县人民政府将该城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双豁路滩墓群位于永昌县水源乡西沟村双豁落滩内。是一处马家窑文化与汉墓混存的大型墓群区。面积约10平方公里。可辨封土上千座,沙墙湾一带最为集中,墓堆达数百座。墓葬形制为土洞墓与砖室墓两种,多为单室墓,部分砖室墓带耳室和甬道。曾出土有新石器时代的石器、彩陶和红陶器,彩陶纹样有圆圈纹,器形有罐等,属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另外,曾出土汉代陶罐、陶壶、仿铜鼎、铁刀、玉等。墓葬保存较好,对研究马家窑文化的内涵和汉墓的特征有重要价值。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