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甘肃省旅游

甘肃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介绍

  庙儿坪遗址 位于静宁县李店乡王家沟村西300米。是一处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与齐家文化共存的遗址。1986年调查。面积约4万平方米,文化层厚1--2米,暴露有灰坑、窑址、白灰面居址和墓葬。采集有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泥质红陶、橙黄陶和夹砂红、灰陶片,器表素面或饰附加堆纹,彩陶饰带纹、水波纹、弧线三角纹,器形有瓶、钵、碗;齐家文化泥质红陶、夹砂红褐、灰陶片,饰绳纹、篮纹,器形有罐、鬲、瓶。遗址保存较好,对研究马家窑文化与齐家文化的关系有重要价值。……[详细]
  铜场沟铜矿址位于华亭县麻庵乡三角城村铜场沟内。是一处开采铜矿石的矿址。面积约5万平方米。分矿址和料场两部分,原有露天矿坑20口,矿井1口。井呈方形,边长1、深2米。附近有3处矿石、炼渣堆积场,沟内有冶炼残渣。采集有石臼和青花、黑釉瓷碗、碟残片。据《宋史》记载:“庆历年间,陕西都转运使张奎,採仪州竹尖岭之铜铸钱”系指该矿。矿址保存较好,对研究宋代陇东的经济发展和手工业状况有重要价值。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向东、南、西、北各延伸100米。……[详细]
  长沟墓群位于天水市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刘堡乡杜家村东北300米处,南以长沟为界,北以瓦窑沟为界,东到山顶,西临张华公里。南北长约250米,东西宽约200米,面积约为5万平方米。发现墓葬30余座,其中大多数被盗,墓葬填土大多粗夯,最小的墓葬底边约为1米,最大墓葬底边约为8米,在盗洞口散见大量得绳纹灰陶片,在编号M2的墓葬的到洞口有人的头骨、股骨,动物的牙齿、铲足鬲及漆皮。在发现得30余座墓葬中,有2座积炭墓。积炭厚约30厘米。此墓群的年代约为战国晚期。……[详细]
  临洮文庙大成殿位于定西市临洮县洮阳镇东大街临洮农校院内,清同治十三年(1874)重修。坐北朝南,建在长、宽各15.3米的方形台基上,占地面积234.09平方米,建筑面积164.4平方米,歇山顶,面阔三间13.7米,进深二间9.85米,前出廊。保存完好,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价值。2015年被定西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7年11月8日,入选甘肃省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以大殿台明底边为基准向东、南、西、北各延伸20米。……[详细]
  寺坪遗址位于渭源县路园镇双轮磨村南300米。内涵分属马家窑和齐家两种文化。面积约50万平方米,文化层厚0.3--2米,断面暴露有灰层。采集有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泥质和夹砂红陶片,彩陶纹器表素面或饰有黑彩勾叶圆点纹、黑色竖条纹、带纹、旋涡纹,可辨器形有彩陶双耳罐、钵、盆、尖底瓶等;另有齐家文化泥质红陶和夹砂红、灰陶片,器表素面或饰绳纹、篮纹、附加堆纹,可辨器形有深腹罐、单、双耳大口罐、鬲等。遗址保存较好,对研究马家窑文化和齐家文化的关系有重要价值。……[详细]
  向明西坪遗址位于泾川县王村乡向明村西南100米。是一处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齐家文化及周代遗物共存的遗址。面积约16万平方米,文化层厚2--3米。采集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陶片为泥质和夹砂桔红陶,器表素面或饰绳纹,彩陶饰弧线三角纹、圆点纹、鸟纹,器形有重唇口尖底瓶、盆、钵;齐家文化陶片为夹砂红褐陶,饰附加堆纹、篮纹,器形有侈口罐、高领双耳罐、鬲;另有周代泥质灰陶,饰绳纹,器形有鬲、罐。遗址保存较好,对研究仰韶文化与齐家文化的关系和周文化的发展有重要价值。……[详细]
  安家庄城址位于张掖市甘州区上秦镇安家庄村,为明代军事防御城堡,清代沿用,民国时废弃。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122米,南北宽101米,面积1.2322万平方米。城由黄土夯筑而成,夯层厚0.08—0.12米,四角建角墩,东、西、北三面墙外各筑马面1座,坐西朝东,门开东墙正中,门外建半圆形瓮城,瓮城门开南侧,墙外中部建马面1座,东侧4米处建方形土墩1座。城外有护城河环绕,现仍有河水流淌。2010年被甘州区人民政府重新公布为县(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017年11月8日,入选甘肃省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东至瓮城城墙最东端以东30米,南至南城墙外侧以南30米,西至西城墙外侧以西30米,北至北城墙……[详细]
  过会台遗址位于张掖市山丹县大马营镇花寨楼庄村。遗址东西长250米,南北宽350米,面积8.75万平方米。地表散落有红陶片残块和石器,周边断崖有堆积丰富的文化层,厚3—5米,夹有红陶片、兽骨、石器等,采集有磨制石器、彩陶片。2012年经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试掘,出土夹砂素面弧腹平底陶罐和平底陶钵。该遗址对全面认识和研究河西地区青铜文化的内涵与特点及文化分期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2010年被山丹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17年11月8日,入选甘肃省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以遗址基准点为基点,向东延伸200米,向南延伸300米,向西延伸200米,向北延伸300米……[详细]
  吴家沟遗址位于平凉市庄浪县朱店镇吴沟村。北至秦陇公路,南至凤头嘴,东至吊沟,西至张家沟,东西长约500米,南北宽约1000米,分布面积约50万平方米,文化层厚1—3米,地表暴露灰坑、白灰面居址、土坑墓、砖室墓等。2004年在该遗址内发现三座战国时期土坑墓,出土文物以青铜器和玉器为主,另外在该遗址还发现10余座汉代砖室墓,保存状况较差。吴家沟遗址范围广,文化内涵丰富,遗址分布比较集中,是兼有仰韶文化、战国、汉代时期聚落遗址和墓群的重要遗存。……[详细]
  黎氏民居位于陇南市康县白杨乡金钗峪村,始建于清道光二十年(1841),占地面积707.2平方米,建筑面积577平方米,是一座天井式四合院建筑,坐北朝南,建筑布局合理,结构精巧,门窗雕有花鸟人物等图案,门庭上有匾额“树德务滋”,落款为清道光二十年黎氏民居为研究清代陇南民居建筑提供了科学依据,具有典型的地方建筑建造工艺及特点。2017年11月8日,入选甘肃省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以院墙外侧底边为基准,向东、南、西、北各延伸3米。……[详细]
  建沟石佛群位于华亭县河西乡建沟村西北1.6公里。均系佛寺遗存,始建于金元时代。分布在建沟村的刘家沟和易家沟。刘家沟现存一佛二菩萨石造像一尊。通高1.7--1.8米。一佛一菩萨颈部断裂,另一菩萨手部断裂。易家沟另有造像15尊,除一佛一菩萨外,东西两边为12尊罗汉像,高0.55--0.9米,头部多断裂,现迁于朝阳宫旧址内。造像均雕凿精细,人物面部形态、服饰有我国古代北方民族的特征。对研究古代汉族和少数民族关系以及文化艺术发展史等都有重要价值。……[详细]
  显教寺和雷坛位于永登县连城镇连城村内。始建于明永乐九年(1411年)。原占地面积1325平方米,现存1150平方米,坐北朝南,砖木结构,中轴线上原有山门、金刚殿、大殿和两侧僧房等建筑。今仅存大殿1座,面宽三间,进深4.5米,歇山顶,重昂五踩斗拱,内为八角形藻井,天花板绘有佛像、花瓣纹图案。1984年在天花板内发现有明、清唐卡99件及许多散乱的藏文佛经。僧房五间,每间面阔2.5米,进深3米。保存较好,对研究我省明清建筑的特征和建筑史有重要价值。……[详细]
  付家门遗址位于武山县马力镇付家门村南100米。是一处多种文化共存的大型遗址。面积约75万平方米,文化层厚0.2--2米,暴露有白灰居住面、灰坑和墓葬。采集有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网纹、弧线纹、圆点纹彩陶片和泥质褐纹红陶瓶、罐、盆、碗残片等;齐家文化泥质、夹砂红陶片,饰绳纹、篮纹、附加堆纹、锥刺纹,器形有折腹罐、单耳罐、双耳鬲及石刀、石铲、陶纺轮、石斧等。另外还有辛店文化夹砂灰陶罐。遗址保存较好,对研究甘肃东部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发展序列有重要价值。……[详细]
  西武当瓷窑址位于张掖市甘州区安阳滩乡西武当村北50米。是一处烧制瓷器的窑址遗存。面积约200万平方米。暴露窑址14座,分布于山梁两侧,南北向排列。窑已坍塌,仅存部分火烧痕、红烧土、结釉残迹,结构和形制均不清。窑址周围堆积大量炉灰、炉渣,地表遗存大量黑釉、白釉、青花、豆绿釉瓷片,器形有碗、盘、碟、罐、盆、钵、杯、壶、灯等,胎质、釉片及制作均较粗糙。系民间瓷窑。窑址保存较差,但遗物丰富。对研究河西手工业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状况及技术有重要价值。 ……[详细]
  水家窑遗址位于渭源县上湾镇水家窑村南50米。内涵分属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与齐家文化。面积约20万平方米,文化层厚约0.3米。采集有: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泥质橙黄陶片,彩陶纹器表素面或饰有黑彩或黑、红彩的网格纹、锯齿纹、四大圆圈纹,可辨器形有双耳罐、盆、钵等;齐家文化夹砂和泥质红陶片,器表素面或饰绳纹、篮纹、附加堆纹,可辨器形有鬲、豆、高领罐、单大耳罐等。另采集有磨制石斧、石刀。遗址保存较好,对研究半山类型的特征和齐家文化的内涵有重要价值。……[详细]
  古城位于榆中县夏官营镇上堡子村西北500米。面积约9万平方米。平面呈方形,边长350米,墙垣夯土版筑,残高4--10米,基宽8--12米,顶宽2--4米,夯层厚0.08--0.16米。城东、南、西三面外有壕沟,宽30米,深10米。西、北、南辟门,西门外有瓮城,南北长30米,东西宽20米,南门外瓮城东西长40米,南北宽25米。地面采集有宋代釉陶片和瓷片。此城疑为西秦的国都--勇士城废址。城址保存较好,对研究城建史和榆中地方史有重要价值。……[详细]
  晋家坪遗址位于漳县新寺镇晋家坪村北600米。是一处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和齐家文化共存的遗址。面积约25万平方米,文化层厚0.5--3米,暴露有灰坑、白灰面居址、陶窑等。采集有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遗存泥质红陶和夹砂红陶片,彩陶纹饰有黑彩宽带纹、曲线纹、同心圆纹、弧线三角纹,器形有瓶、钵、盆等;齐家文化泥质红陶和夹砂红、灰陶片,饰篮纹、绳纹、附加堆纹,器形有鬲、豆、折肩罐、双耳大口罐等。遗址保存较好,对研究马家窑和齐家文化的发展有重要价值。……[详细]
  观儿下遗址位于武山县郭槐乡观儿下村西北300米。是一处仰韶文化与齐家文化共存的遗址。面积约12.5万平方米,文化层厚0.5—1米,暴露有灰坑、灶坑、墓葬和白灰居住面。采集有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勾叶纹、弧线三角纹彩陶片及泥质、夹砂细绳纹红陶片,器形有重唇口尖底瓶、卷沿曲腹盆、圜底钵等。另有齐家文化几何纹彩陶片、泥质和夹砂绳纹、篮纹、划纹红、灰陶片及石斧、石刀、研磨器遗物。遗址保存较好,对研究甘肃东部地区仰韶文化和齐家文化的关系有重要价值。……[详细]
  徐家坪-岳家坪遗址位于漳县城关镇徐家坪村西北200米 。是一处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和齐家文化共存的遗址。面积约20万平方米,文化层厚度不详,断面暴露有白灰面居址。采集有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遗存的泥质红陶和夹砂红陶片,彩陶纹饰有黑彩平行带纹、弧线三角纹、圆点纹,器形有罐、鼓腹罐、钵、尖底瓶、壶等;齐家文化夹砂红、灰陶和泥质红陶片,饰绳纹、篮纹、附加堆纹,器形有折肩高领罐、双大耳罐等。遗址保存较好,对研究马家窑和齐家文化的发展有重要价值。……[详细]
  大嘴梁遗址位于平凉市庄浪县岳堡乡岳堡村大嘴梁。东至南佛寺,西至崖岔嘴,南至大嘴梁山顶,北至南湾、簸箕湾。遗址东西长约500米,南北宽约400米,总面积约20万平方米。遗址依山势分布,平面大体呈三角形。遗址断崖上暴露灰坑、灶坑、白灰面房址,红烧土及白灰窑等。采集有细泥红陶片、黄陶片、夹砂红陶片及大量仰韶文化中期至晚期彩陶片,从采集标本分析,本遗址属仰韶文化和齐家文化遗存。大嘴梁遗址文化内涵丰富,保存现状较好,在同类遗址中具有典型性。……[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