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甘肃省旅游

甘肃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介绍

  明代平凉宝塔位于平凉市城区,建于明弘治年间,为七级八棱锥状体仿木楼阁式砖塔,高27.54米,底部直径12米。其第一层南面有拱形塔门,上嵌“大明”石匾。经上各层四面有门和龛。出檐部分为砖雕斗拱,有云头花卉,上复琉璃瓦件,各角有曾头凤铃。圆形尖顶,上有铁铸宝刹。塔内设木结构楼板、楼梯,可供登临。整个塔体雕工精巧,绿瓦黄墙,金碧辉煌。登塔远眺,城区景色尽收眼底,是平凉城区主要风景之一。1963年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景点位置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双拥路……[详细]
  五坝山墓群位于武威凉州区古城乡。1983年因建砖厂,陆续发现各代墓葬,大多为土洞墓,少数为砖室墓,出土大量遗物。1984-1985年,甘肃省文物工作队进行了发掘,共发掘墓葬60余座,出土各类文物近千件。据发掘情况,五坝山既是一处马家窑文化遗址,又是一处两汉、魏晋、西夏时期的墓葬群。遗址0土的精美彩陶属马家窑文化在甘肃西部地区的新类型。西汉中期墓葬0土的金花,工艺水平高,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西汉墓中的壁画上,其人物、山水和狩猎、宴饮场面绘画技巧娴熟,色泽鲜艳。……[详细]
  秦州文庙位于天水市秦州区大城区步行街,始建于明代,至民国多有增修。占地面积1120平方米,建筑面积787平方米,现存大成殿和戟门两座建筑。大成殿坐北朝南,面阔五间,通长24.4米,进深五间,通宽19.95米,重檐歇山顶,戟门面阔三间悬山顶。秦州文庙对研究天水地区儒教文化的发展和建筑史、建筑技术有重要价值。1981年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17年11月8日,入选甘肃省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以围墙外侧底边为基准,向东、南、西、北各延伸5米。……[详细]
  格致坪遗址位于临洮县三甲乡格致坪村北50米。内涵分属马家窑、齐家和寺洼三种文化。面积约20万平方米,文化层厚0.5--1米。采集有: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泥质橙黄陶片,彩陶纹有施黑彩带纹、网格纹、同心圆纹,器形有盆、罐等;齐家文化泥质和夹砂红陶片,饰绳纹、篮纹,器形有单、双大耳高领罐、鬲、盆等;寺洼文化夹砂红褐陶和灰陶片,饰绳纹,器形有马鞍口形罐、双耳袋足鬲等。并采集有磨制石斧、石刀、石弹丸等。遗址保存较好,内涵丰富,对研究前述三种文化的承袭关系有重要价值。……[详细]
  河口古民居位于兰州市西固区河口镇河口村,明至清民居建筑。由37处性质不同的建筑物组成,其中祠堂5处,商铺3处,大车院1处,民居院落26处。建筑材料以土、木、石材为主,多为抬梁式建筑,屋面坡度平缓,装饰以前廊或檐下木雕为主。河口古民居建筑群是兰州保存较好的传统民居建筑,与青城、金崖民居共同构成了兰州古民居体系,各具特色,对研究我国西北地区传统民居建筑、民居文化、乡里社会结构、家族演变、人民生活等有重大价值。包括河口南街42号、河口南街44号、河口南街4号、河口南街13号、河口南街19号、河口街27号、河口街13号、河口街5号、河口街12号、河口街19号、河口街昌荣商店、张公祠、河口东门外72号、……[详细]
  清水宋墓位于清水县上邽乡东山山坡地,1983年发现,1993年搬迁复原于赵充国陵园东侧。。该墓由墓道、甬道、墓室三部分组成。墓室平面呈正方形,边长为2.5米,顶高4米,仿木结构砖雕彩绘阁形制。布局严谨,结构独特,营造繁复。砖雕题材内容丰富,有各种花卉、飞禽走兽以及人物等。出土物有铜镜、黑釉瓷碗和灰陶罐等。墓主生平无法考证,据墓室形制及出土物判断,应为平民阶层的富裕者。该墓具有较高的历史、考古、艺术价值,是研究宋金时期的民俗、宗教、建筑等方面的珍贵资料。……[详细]
  道德楼位于酒泉市瓜州县锁阳城镇堡子村,始建于清代,建筑面积82.36平方米,坐东朝西,为单檐歇山顶式二层建筑,面阔一间5.68米,进深一间7.25米,通高8.45米,周围廊。道德楼主体建筑保存完好,是瓜州境内唯一一座清代木构建筑,也是研究清代瓜州地区道教建筑的重要实物遗存。1989年被安西县(今瓜州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17年11月8日,入选甘肃省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以楼基底边为基准,向东、南、西、北各延伸10米。……[详细]
  华亭盘龙寺塔位于华亭县西华乡贺寨村北50米。塔原在云峰山后盘龙寺旧址,寺已毁。现被迁至现址。塔通高3.87米,共十层,通体用十块石料套装组成,塔基呈四方形,四面刻鹿、麒麟等。第二层呈八角形,五层、七层呈圆形,三层均刻仰莲纹花瓣,第三层呈椭圆形,刻有纹饰,第六层呈四方形,四面刻有铭文,西面阴刻楷书:“重修盘龙寺”、“明隆庆二年”,东面刻“凤翔县洪水寨秦水孝等人刻制”,南北刻捐资人姓名。塔刹为宝瓶状。保存较好,对研究造塔史、造塔技术和工艺美术史有重要价值。……[详细]
  南沙窝墓群位于张掖市临泽县蓼泉镇南沙窝,东至鸭暖乡野沟湾村五社,西至蓼泉村南沙窝西部与莲槽子和鲍家湖水库一带,北至鸭暖乡野沟湾村,蓼泉镇唐湾村、墩子村、湾子村、蓼泉村耕地南边。东西长约13.5千米,南北平均宽约2.5千米,面积约33.75平方千米,分布范围内有明显封土堆的古墓葬约400多座。经张掖市文物研究所专家依据采集的文物标本和挖掘的三座墓葬0土的陶器、古钱币等文物进行鉴定,确定为两汉、魏晋(五凉时期)的墓葬群。该墓群对研究魏晋时期历史具有重要价值。……[详细]
  谈家院位于陇南市康县豆坝镇栗子坪村,是一座坐北朝南的四合院民居建筑,大门开在东南角。正房除正中一间外,其余四间为上下两层,东西厢房及南面房屋均为两层单面楼房。整个建筑为土木结构,正面为木质结构,所有门窗均有花卉、鸟兽等透雕图案,二楼楼道有“S”形立柱栏杆。正房台基高1.5米,正立面用雕刻有动物花卉图案的石块砌成。院内地面用大小不等的石块铺成。据房屋住户谈占西口述,自己为该大院修建后的第二十四代居住者。谈家院民居对研究甘肃陇南地区的乡土建筑具有重要价值。……[详细]
  巩昌府文庙大成殿位于定西市陇西县巩昌镇南大街西侧166号(巩昌中学院内),清光绪五年(1879)重建,建筑面积345.45平方米。坐北朝南,单檐歇山顶,面阔五间,通长21米,进深三间,通宽14.25米,通高12米,前后出廊。对于研究金元明清巩昌府的政治经济文化、风土人情、建筑艺术具有重要的文物价值。1981年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17年11月8日,入选甘肃省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以大殿台明底边为基准向东、南、西、北各延伸50米。……[详细]
  万象洞石刻题记位于武都县汉王镇杨宠村。该洞为天然溶岩洞。洞深10余公里,历代游人不绝,碑刻、题记甚多。摩崖石刻有元祐六(1091)年秦凤路刑狱公事游师雄、南宋绍兴二十九(1159)年阶州知州高基景、万钟、宇文景仁等人的巡游题刻6方,明代巡按陕西监察御史、阶州知州巡游石碑2通。北周出巡大臣武定公、贺娄慈及宋、元、明、清墨书题记百余处,近千首。大部分诗词为赞咏洞中之奇观美景,颇有文墨兼胜者。保存完整。对研究民间文学和文化史有重要价值。也是旅游业的重要资源。……[详细]
  两当兵变纪念馆位于两当县城南街20号(张家大院上1号),为清朝道光四年(1824年)土木结构民居,三进院建筑格局,占地总面积1439平方米,建筑面积586平方米。1980年1月18日被两当县革命委员会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5月21日中宣部公布为第四批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9年9月,甘肃省有关部门对旧址进行了全面修缮,设有办公室1个,接待室1个,展厅8个,陈列各类文物200余件。年接待观众1万多人次。2009年5月,两当兵变纪念馆被中宣部授予全国第四批爱国主义示范基地;2013年12月被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炮兵政治部命名为第二炮兵理想信念教育基地;2013年被中共甘肃省委组织部命名……[详细]
  石门沟栈道与摩崖石刻位于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大川镇石门沟村。始建于三国,历代多有修建。栈道遗址从石门北侧峭壁与沟溪平行延伸到石门南侧,东西峭壁上分布有正方形的栈道孔共4层80多个,每层栈道孔分布均匀,大小基本一致,间距1.2米至3米。东侧石崖有摩崖石刻1处,共刻有103字,为北宋皇祐四年(1052)所刻,记述了宋时诸官员巡查舟曲县境内时的情景。石门沟栈道与摩崖石刻对研究古代陇蜀政治、军事、交通、经济社会发展、文化交流、民族关系等有重要的历史、科学价值。2017年11月8日,入选甘肃省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东至两峡公路东侧以东20米,南至石门南端以南20米,西至西石崖山脊线以西50米……[详细]
  宋家遗址位于平凉市泾川县泾明乡庄头村宋家社东部台地上,遗址南北长700米,东西长200米,分布面积约14万平方米,包含有旧石器时代及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常山下层文化、齐家文化遗存。地表散落有大量陶片,遗址断崖有堆积丰富的文化层,厚2-6米,含有大量夹砂、泥质红陶、橙黄陶、灰陶残片及动物骨骼、石器,暴露遗迹有白灰面房址、灰坑等。采集有尖状器、刮削器等打制石器及红陶口沿残片、素面灰陶片、红陶彩绘片、细绳纹红陶片。宋家遗址是泾河流域一处重要的史前聚落遗址。……[详细]
  枣林子遗址 位于泾川县丰乡枣林子村西南2公里 。是一处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与齐家文化、周代文物并存的遗址。面积约5万平方米,文化层厚0.7--1米。采集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陶片为细泥和夹砂红陶,器表素面或饰绳纹,彩陶纹样有弧线三角纹、勾叶圆点纹,器形有盆、罐;齐家文化陶片为夹砂红褐陶,饰附加堆纹、锥刺纹、菱形刻划纹,器形有罐、鬲;另有周代夹砂、泥质灰陶,饰绳纹,器形有罐。遗址保存较好,对研究仰韶文化的分布、发展和与齐家文化的关系、周文化的分布有重要价值。……[详细]
  碉堡梁遗址位于张家川县梁山镇杨渠村西南1公里。是一处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半山类型与齐家文化共存的遗址。面积约5万平方米,文化层厚约1--5米,暴露有红烧土遗迹、窑址。采集有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有黑彩平行线纹、变体鸟纹彩陶片,器形有碗;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红、黑两色相间的锯齿纹、平行带纹彩陶片,器形有单把壶、钵、盆;齐家文化泥质夹砂红、灰陶片,纹饰有绳纹、篮纹、锥刺纹,器形有双耳罐、折肩罐。遗址保存较好,对研究马家窑文化的内涵和与齐家文化的关系有重要价值。……[详细]
  刘家沟墓群位于崇信县锦屏镇刘家沟村。是一处西周、战国、西汉墓共存的墓葬区。面积约2.5万平方米,曾发掘20多座墓葬,形制有竖穴土洞墓和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墓深2--8米。出土陶器有鬲、罐、盂、盆、茧形壶、釜、斝、鼎、盉,铜器有敦、鍪、壶,以及各种玉饰等。其中有西周泥质灰陶绳纹柱状足鬲;战国(秦)夹砂灰陶袋状铲足鬲、泥质灰褐陶弦纹罐及灰陶弦纹茧形壶;另有汉代泥质灰陶浅腹子母口鼎及平沿折腹盆。墓葬保存较好,对研究商周、战国、秦汉考古学研究有重要价值。……[详细]
  瓦窑山遗址 位于平凉市崆峒区四十里铺镇下甲积峪村东南600米。是一处仰韶文化和齐家文化及周代文物共存的遗址。面积约30万平方米,文化层厚0.5--1.5米,暴露有陶窑、墓葬。采集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陶片为泥质和夹砂红陶,主要饰细绳纹,器形有尖底瓶、钵、盆;齐家文化陶片为泥质红陶和夹砂红褐陶,有少量灰陶,饰绳纹、篮纹、附加堆纹,器形有高领折肩罐、鬲、盆等;周代陶片为泥质灰陶,多饰绳纹,器形有鬲、罐等。遗址保存较好,对研究甘肃东部古文化的发展有重要价值。……[详细]
  汪家墩红军战斗旧址位于张掖市临泽县倪家营镇汪家墩村,为红西路军与国民党军在临泽倪家营子一带作战时最为北突的前沿阵地。1937年1月初至2月27日,红西路军曾三次进驻倪家营子,并在2月1日第二次进驻后,与国民党军在此进行了长达数十天的拼死激战。作为红西路军血战倪家营子的标志物,汪家墩坐北朝南,基本为正方形,夯土结构,宽11米,东西两边底长11米,高5.5米,底基厚3米。墩体四周现仍有射击孔12个,外有高约1.7米的护墙及宽约4米的外壕沟。……[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