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甘肃省旅游

甘肃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介绍

  冯家崖—任家坪遗址及墓葬位于武都区柏林镇冯田家沟村东100米北峪河南岸。是一处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遗址和寺洼文化墓葬共存的地点。面积约6万平方米,文化层厚1--2米,暴露有灰坑、红烧土。采集有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的泥质红陶和夹砂红陶片,纹饰有绳纹及施黑彩勾叶圆点纹、变体鸟纹,器形有直口、敛口圜底钵及盆、罐、重唇口尖底瓶等。遗址南部为墓群,出土有寺洼文化的夹砂灰褐陶、灰陶浅绳纹马鞍口双耳罐、豆、鬲等。另采集有石刀、斧和陶环。遗址和墓葬保存较好,对研究仰韶文化的分布、内涵和寺洼文化的特征有重要价值。……[详细]
  在张掖二中院内,是一座古典寺院建筑,是民勤县商人建于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作为聚会议事祭神的地方。大殿是会馆的主体建筑,古朴斗拱,保存完整。在一条中轴线上分布着大殿、陪殿、厢房、钟鼓楼、牌坊等,既对称,又陪衬,高低错落,气势雄伟,构成了古建筑物的特色。解放前在前院设私立民勤小学,馆舍至今保存完好。门票10元景点位置甘肃省张掖甘州区……[详细]
  三塬遗址位于东乡县考勒乡三塬村西800米。面积约50万平方米,文化层厚0.5--1米,暴露有房址和墓葬。采集有大量的马家窑文化泥质红陶、橙黄陶片和夹砂红、灰陶片,其中马家窑类型的陶片多饰绳纹,彩陶纹样有黑彩勾叶圆点纹、弧线纹等,器形有罐、壶、盆、钵等;马厂类型的陶片多饰绳纹、少量饰附加堆纹,彩陶纹样有黑、红彩四大圆圈纹、漩涡纹等,器形有罐、壶等。另采集有少量齐家文化的泥质和夹砂红陶片,多饰绳纹、篮纹,器形有深腹罐、高领罐和鬲。遗址保存较好,对研究马家窑文化的发展序列和与齐家文化的关系有重要价值。……[详细]
  寺咀坪遗址位于天水市秦安县郭嘉镇寺咀村东南400米处逯家河和华阳河交汇处的一级台地上,面积约11万平方米,遗址断崖上有多处灰坑、灰层及红烧土,其中夹杂着彩陶器及红陶器残片,文化层厚4-5米,地表散落仰韶文化的彩陶器残片,纹饰有网格纹,弧线纹等。此外,还有齐家文化的红陶器残片,纹饰为绳纹,堆塑纹,篮纹等。据《秦安县志》记载,1956年对寺咀坪遗址进行挖掘时,发现白灰面房屋址36座。该遗址仰韶文化与齐家文化并存,为研究新石器时代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了实物资料。1989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高家门城遗址位于定西市安定区鲁家沟镇太平村高家门社东200米的台地上,东接喜家岘后沟,南临喜家岘小学,西临关川河,北面是马沟山。城址呈长方形,长约210米,宽约70米,分布面积约1.47万平方米。城墙基宽8米,高8-10米,系黄土夯筑,夯土层厚16-18厘米。四角有角墩,城门朝西南开,外有瓮城,瓮城周长160米,城门宽12米。城内、城外地表暴露有瓷片、砖瓦等遗物,其中有宋代青瓷残片。根据城内采集的宋代青瓷片等遗物分析,可以确认该城为北宋时期所筑。有较高文物价值。1989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雷台观位于武威市凉州区金羊乡新鲜村内。建在高8.5米、南北长108、东西宽60米的夯筑土台上,台始建年代不详。明代在台上始建雷台观,现存建筑雷祖殿、配殿、三星殿等,为民国二十二年(1933)重建,1981年对台上建筑进行大规模加固维修,并搬迁城内火神庙大殿前卷棚为雷祖殿过殿。雷祖殿为土木结构重檐歇山顶式,前后有卷棚,深6.6米,面阔三间13.3米,高10米。三星殿土木结构,二层重檐歇山顶,面阔三间14.8米,进深三间9.8米,左右回廊深3.2米。保存情况较好,对研究建筑史有重要价值。 ……[详细]
  古洞门遗址位于庄浪县阳川乡李家湾村西北500米。面积约12万平方米。文化层厚约3米,暴露有灰坑、窖穴。采集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的陶片为细泥红陶和夹砂红陶,以及桔黄陶,饰细绳纹、附加堆纹、乳钉纹,彩陶纹样有勾叶纹、弧线三角纹、圆点纹,器形有罐、敛口钵、曲腹盆;仰韶文化晚期陶片为泥质、夹砂橙黄陶,施白陶衣或饰附加堆纹、绳纹,器形有宽沿盆、钵、碗;齐家文化陶片为夹砂红褐陶,饰篮纹、附加堆纹,器形有折肩罐,另有窖藏炭化粟及石刀。遗址保存较好,对研究仰韶文化与齐家文化的分布区域,文化内涵有重要价值。……[详细]
  火烧关栈道遗址位于陇南市文县城关镇滴水崖村。遗址分布在关口东西两面绝壁,其中东面呈四层分布。现存栈道孔63个,摩崖石刻1处。每孔长约35厘米,高约30厘米,深约20厘米。关口以西有1摩崖石刻,刻有“万历十四年九月内重修奉本府”等字样。火烧关栈道遗址为研究蜀道、古代交通史提供了实物资料,具有一定的历史和科学价值。1993年被文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17年11月8日,入选甘肃省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以遗址基准点为基点,向东、南、西、北各延伸100米。……[详细]
  南城子遗址位于肃南县大泉沟乡南城子村西北200米。城平面略呈正方形,南北长173米,东西宽170米。面积29410平方米。城墙夯土版筑,基宽6米,残高10.2米,夯层厚约0.2米。北墙开门,门外筑瓮城。瓮城东西长19.5米,南北宽18.5米,东向开门。城四角筑四棱台体角墩,突出墙外8--10米。距离东北角墩14.7米处建有高13米、边长23米的正四棱台体夯土台。城外有口宽8.5米、深1--3米的护城河环绕。地表散见黑釉、青花瓷片及残砖、瓦等。城址保存较好,对研究城建史和技术有重要价值。……[详细]
  鸡川寨遗址位于定西市通渭县鸡川镇许家堡村李家坪社南100米,北临李家坪,南为牛家店,东临陈家河,西靠陡湾山,依山而建。遗址呈不规则五边形,周长约1660米,东西宽约620米,南北最长约380米,最窄约150米,占地面积14.27万平方米。寨墙夯筑基宽6.5-7米,顶宽约4米,残高约6米,北边瓮城残存呈圆形,直径27米。寨南北各筑有马面3个,西北约200米处有烽火台1座,寨与烽火台之间有宽15米,深5米壕沟3道。该寨为通渭县境内现存最早的堡寨建筑。1983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王家咀遗址位于渭源县路园镇王家嘴村西100米。内涵分属马家窑文化和齐家文化。面积约40万平方米,文化层厚0.3--0.7米,断面暴露有灰坑及多处白灰居住面。采集有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的泥质橙红陶和夹砂红褐陶、灰陶片,器表素面或饰绳纹,彩陶纹器表素面或饰有黑彩竖条纹、带纹、同心圆纹、弧线纹,可辨器形有彩陶盆、尖底瓶、钵等;另有齐家文化泥质红红和夹砂红、灰陶片,器表素面或饰绳纹、篮纹、附加堆纹,可辨器形有鬲、大口单耳罐、单耳杯等。遗址保存较好,对研究马家窑、齐家文化的内涵有重要价值。……[详细]
  秦氏民居位于武威市凉州区金羊镇海藏村七组。该建筑坐北向南,南北长约96米,东西宽约80米,占地面积约7680平方米。庄墙高约12米。前后筑墩,辟南门,分内院和外院,内院为四合院布局。北为堂屋,二层楼,面阔五间,进深一间,硬山顶,前出廊;东西厢房各五间,硬山顶,前出廊;倒座面阔三间,进深一间。庄门石条砌筑,雕花。门楣题“味经遗范”,两侧对联“积善前程应远大,存仁后地自宽宏”,均为杏卿(即贾坛,为民国时期武威名人)书。该建筑整体保存完整,是研究民国时期西北地区民居庄园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详细]
  莲花山塔位于武威市凉州区松树乡松树村莲花山顶,亦称“镇妖塔”,占地面积33.2平方米。民国16年(1927年)武威大地震坍塌,民国21年(1932年)重修。是仿印度楼阁式古建筑建造的一座八角七级砖塔,现塔为八角七层,从下起第一、二、三、五层均设有小门,设门位置交错。每层置单檐,檐为砖叠涩跳出,每角装有风铃,至塔顶为陶制圆状刹。周长22米,直径6.5米,高21米,全以条砖叠砌,角角翘檐,挂有风铃,顶有陶制古刹,塔内塑有文殊师论菩萨像。原塔冠是生铁而铸,三面为佛像,内装佛经,人们称经顶。……[详细]
  东沟遗址位于平凉市崆峒区安国乡黑刺洼村西800米。包括黑刺洼和庙坪两部分,是一处齐家与寺洼文化共存的遗址。面积约6万平方米,文化层厚0.50--3米,暴露有灰坑、白灰面居址、墓葬。采集的齐家文化陶片为泥质红陶和夹砂红褐陶,饰绳纹、篮纹,器形有侈口深腹罐、高领折肩罐、鬲等。另有石刀、石斧、石凿、骨锥等;寺洼文化安国类型陶片为泥质和夹砂红褐陶,纹饰以绳纹为主,器形有高领罐、马鞍口罐、圈足豆、鬲等。另外,发现有铜鼎、戈、蚌饰。遗址保存较好,对研究齐家文化和寺洼文化的内涵和特征有重要价值。……[详细]
  李元谅墓位于崇信县锦屏镇梁坡村西北。李元谅(?—793),本名骆元光,安息(今苏联中亚)人,德宗贞元三年(787),吐蕃动掠平凉,李元谅备守而得免。唐德宗念其勋劳,赐姓李氏,改名元谅。贞元四年(788),唐德宗以华州潼关节度使李元谅兼陇右节度使、临洮军使,移镇良原(今甘肃崇信县)。建中年封武康郡王、节度陇右、驻崇信、百里、良原以御吐蕃。墓占地面积约2000平方米,封土平面呈椭圆形,高7米,南北长13.5米,东西宽8.8米。墓前原有牌坊,已毁。墓葬保存较好,对研究唐代史有重要价值。……[详细]
  安塬坪遗址位于平凉市崆峒区四十里铺镇郿岘村西南150米。是一处仰韶文化和齐家文化及周代文物并存的遗址。面积约10万平方米,文化层厚1--4米,暴露有袋状灰坑、白灰面居址。采集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陶片为泥质和夹砂红陶,饰细绳纹,彩陶纹样常见黑彩弧线三角纹,器形有钵、罐、尖底瓶等;齐家文化的陶片以泥质红陶和夹砂红褐陶为主,有少量灰陶,饰篮纹、麦粒状粗绳纹,器形有罐、鬲等;周代陶片为泥质灰陶,纹饰多见绳纹,器形有鬲、罐,另有筒瓦。遗址保存较好,对研究甘肃东部古文化的发展有重要价值。……[详细]
  武威吐谷浑王族墓群位于武威市西南祁连山北麓,分为以慕容智墓为代表的岔山村区(“大可汗陵区”)、以弘化公主和慕容忠墓为代表的青咀喇嘛湾区(“阳晖谷陵区”)和以党氏墓为代表的长岭-马场滩区(“白杨山陵区”)三大陵区。墓葬均具有唐代早中期高等级墓葬的特征,以唐代葬制为主,兼有吐谷浑文化、吐蕃文化、北方草原文化因素。该墓群的发现,生动揭示吐谷浑民族自归唐以后百年间逐渐融入中华文明体系的历史史实,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见证。入选202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详细]
  理川泰山庙位于陇南市宕昌县理川镇上街村,现存建筑为清代重修。建筑面积1025平方米,坐东朝西,由大殿、前殿、经堂、钟楼、鼓楼、十王殿等9座单体建筑组成。该建筑群布局合理、结构紧凑、建筑屋顶形式多样,建筑彩画、壁画和砖雕图案均以人物、花草、鸟兽、龙虎等祥瑞图案为主。2007年被陇南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7年11月8日,入选甘肃省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以泰山庙中心轴线上的中心点为基点,向东、西各延伸50米,向南延伸20米,向北延伸120米。……[详细]
  陆氏民居位于武威市凉州区东大街再就业市场院内,陆左汉住宅,陆左汉生卒,事迹不详。该院南北长20米,东西宽17米,占地面积约340平方米。建筑坐北向南,由街门楼、倒座、东西厢房、天井、堂屋及东西厢房组成,为土木结构的四合院。堂屋二层,面阔三间,进深两间。东西厢房各三间,进深一间。倒座面宽三间,进深一间。堂屋二层,硬山顶式,前出廊,南为倒座,东西厢房,均出廊,前门墙木质装修,门、窗等做工精细,保存了这一时期的建筑风格及艺术。后经修葺现保存较好。此院为凉州区境内保存较好的一处古民居。……[详细]
  王坪遗址位于临夏市罕乡王坪村北300米。面积约60万平方米,文化层厚1--3米,暴露有灰坑、墓葬和房址。采集有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的泥质和夹砂红陶片,多饰划纹、绳纹,彩陶纹样有黑、红彩圆圈纹、方格纹、波浪纹,可辨器形有罐、瓶、盘;齐家文化的泥质红陶和夹砂红褐陶片,多饰绳纹、附加堆纹,可辨器形为单耳、双耳罐和侈口罐、鬲;辛店文化的夹砂红褐、橙黄陶片,多饰绳纹和附加堆纹,彩陶纹样有黑彩双勾纹、回纹、太阳纹等,可辨器形有双耳罐和壶。遗址保存较好,对研究三种文化的发展变化有重要价值。……[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