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云南省旅游

云南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介绍

  华坪县民族小学四合院,别称华坪县丁王民族小学四合院,位于云南省丽江市华坪县通达乡丁王村民族小学院内,为原丁王省立民族小学教学楼,是华坪县保留得比较完整的四合院传统建筑,华坪现代重要文化教育设施和建筑物。 [1-2]四合院坐北向南,始建于1951年,按照中国传统四合院格局设计,整体为古典式泥砖木结构穿斗式,外部窗户有苏联建筑风格,是典型建国初期中苏建筑风格相结合的代表建筑。 此校原名丁王省立民族小学,始建于1951年,1953年8月竣工,是当时云南省四所省立民族小学之一,也是滇西北唯一一所省立民族小学。1985年更名为华坪民族小学,是华坪山区一所规模较大的全日制寄宿学校,为华坪培养了大批知识分子……[详细]
  旧州三塔旧州一塔、制风塔、象鼻塔通称为旧州三塔。尽管它们建造年代和建造风格不同,但三座塔于1988年同时被大理州人民政府公布为州级文物保护单位。旧州一塔位于旧州村北一公里处。塔为密檐式十一级方形砖塔,铜质宝顶,石质基座(边长各5.5米,高2。2米)塔身最下层长宽各2.5米,全塔约高15.4米,每层出檐,结构以及窗洞、龛塔与大理弘圣寺塔相似,根据塔的建筑结构、塔砖大小、砖上的纹饰铭文:又根据古晟撰写的《一塔寺募捐启》记载:“云南大理古称佛国,境内有佛都(崇圣寺),神都(圣源寺)。仙都(金圭寺)云号,当时合今大理,邓川治之,故大理佛教之兴隆、即邓川佛教之兴隆也,在建立大理三塔的同时,又在邓川建一大……[详细]
  播乐起义纪念址位于曲靖市沾益区播乐乡政府驻地东200米播乐中学内。纪念址由纪念塔、纪念馆、烈士墓3部分组成,分布面积33330平方米。纪念塔,钢筋混凝土方形结构。塔通高10米、宽3.4米。塔顶呈火炬状,塔身正面书“九五起义纪念址”7个镏金大字,直行行书;塔身阴面书播乐中学地下党活动历史及“九五”起义经过,横行楷书。纪念馆,1998年为纪念九五起义五十周年迁建2层纪念馆,一楼为聚贤厅,二楼为陈列室,100余件革命文物保存完好,存放于陈列室内。烈士墓,3冢。分别为王荣烈士、温培群墓、温智国烈士衣冠冢。播乐中学前身为沾益县第四区区立播乐两级小学,是当地爱国人士温培群1931年倡导创建。1937年中共……[详细]
  圆明寺(WonmyongTemple)位于通海县城以西14公里的善应山麓,始建于元代,清光绪年间重修,内设大雄宝殿、玉皇阁、天王殿等建筑。1964年该寺被定为对外开放的旅游景点,1988年11月被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圆明寺建于元至正年间,清咸丰年间毁于兵患,光绪年间重建。位于距通海县城14km的河西镇,东接九龙池公园,西北与新蒙蒙古族镇相邻。周围环境优越,绿树掩映,小桥流水,是宗教文化旅游的极佳场所。已批准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80年代以来,政府对大雄殿、玉皇阁、瑞莲池进行了维修。附近乡神投资30余万元对大雄宝殿的十八罗汉、匾联、释加牟尼和观音座进行维修,用金镀之,甚是富丽堂皇。庙在原址上修建……[详细]
  中共云南地下党建党旧址为昆明常见的三坊一照壁普通四合院,坐东朝西,中式土木结构建筑。在当时,环境幽静、四通八达,便于地下工作者转移。1926年11月7日,由李鑫主持在此召开第一次党员会议,会上根据中共广东区委的决定正式在云南建立中共云南特别支部,吴澄任书记。1927年2月当时在广州黄埔军校任政治部宣传科长的王德三奉广东区委指示,率领干训部分党员回昆,在云南特别支部的基础上建立中共云南省临时工作委员会,王德三任书记,李鑫、吴澄等任委员。现基本保持原样。属省级文物,保持完好。1926年5月、中共广东区委派遣云南籍中共党员杨青田、王复生回云南建立中共云南地方组织。但是,两人在昆明受到政府的严密监视、……[详细]
  中共罗盘地委指挥部位于罗平县钟山乡鲁邑村中。指挥部坐西向东,由照壁、两厢和正房组成三房一照壁合院建筑,占地面积327平方米。正房,重檐硬山顶穿斗式砖石木结构,一底一楼。5开间,通面阔21.4米、进深6.7米。明间、次间各通面阔4米、稍间各通面阔4.7米。明间门两侧悬挂松木楹联“--踏平旧世--,强国富民建设人间乐园”1副,落款为“癸未年冬云岭山人张明武撰书”。门前设6级条石台阶。南北耳房,重檐硬山顶穿斗式砖石木结构,一底一楼。均为3开间,通面阔10.4米、进深4.7米。正房、耳房前檐下均设回廊,檐柱下置雕花刻草柱础,吊柱、挑梁、门窗上均刻有不同形状花纹。照壁,通长8.6米、厚0.6米。分上、下……[详细]
  熊庆来故居座落于云南大学校本部会泽院和至公堂东侧,“考棚”前的一座二层楼房,故居占地面积308平方米,现由云南大学文物管理办公室管理。此故居始建于1937年,座北朝南,一楼为熊庆来先生的接待室,二楼为卧室或办公室。主体建筑为土木结构二层楼房。熊庆来故居是1937年建盖的,1957年至1968年,这里还居住过一位名人,他就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诗人、文学家,原云南大学校长李广田。李广田与原党委书记高治国密切合作,使六十年代的云南大学进入了一个辉煌时期。也就是说,这里是云南大学历史上两个辉煌时期的两位校长的住所。1968年以后此楼一直作为办公室(原马列部办公楼)。1999年7月,学校决定拆除此楼,校……[详细]
  大波那墓地在祥云县云南驿坝的东北部的刘厂镇大波那村东。公元前109年汉武帝在西南设置益州郡,益州郡下辖二十四县,云南县为之一,县治在今云南驿坝。1918年,因县名与省同名,故改称祥云县。为“云南”省名之源。2013年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将墓地发掘列为所内设课题《洱海区域早期考古学文化序列研究》的主要内容。课题主要目的为构建洱海区域新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的考古学文化序列,大波那墓地发掘研究即为课题中青铜时代遗存分析的重要内容。2013年11月至2014年4月,对西区、东区约50000平方米范围进行钻探,取得较大的收获。基本探明西区墓地的范围,西区遗址、墓地总面积约15000平方米;本次发掘的东区也……[详细]
  滇西保山市与永平县之间的澜沧江上的霁虹桥,近年来经专家们考证,确认它是我国现存最古的铁索桥。追溯这座古桥的历史,既能窥见云南古代各族人民的智慧,又可从一个侧面了解云南古代的交通状况。澜沧江,发源于青海唐古拉山东北部。经西藏进入云南省境内,向南流经迪庆、丽江、大理、保山、临沧、思茅和西双版纳,然后出境,国外称为湄公河。澜沧江从西藏进入云南的1000多公里流程中,穿过横断山脉的千里纵谷,两岸山大谷深,悬崖峭壁,河道礁石密布,险滩众多,水量随季节变化,给航运带来不便。“隔河如隔天,渡河如渡险”。几千年来,居住在两岸的各族人民,为征服这一天险,在江上开辟了无数的渡口,架设了许多桥梁,其中,历史最悠久的……[详细]
  周钟岳旧居位于翠湖北路,为民国时期中西合壁风格的民居建筑,砖木结构瓦屋顶硬山建筑,共三层,高约12米。平面布局呈“凹”字形。中间三间带两柱外走廊,两侧突出部分正面为三面体,使得坡面悬山屋顶两侧前部形成半圆攒尖顶,美观而简洁。此房周钟岳购自张家,抗日战争以前,周钟岳一家已经在此居住多年。抗日战争期间,周到重庆任职,1939年底,西南联大物理系教授吴大猷和数学系教授程毓淮两家曾借住于一楼五间,一年左右的时间里,一楼便成为部分西南联大教授聚会的场所。1940年10月13日,周公馆便被日机-击中,抗战胜利后才重新作了较大的维修。周钟岳(1876~1955)字生甫,号惺庵,云南剑川人,白族。早年赴日留学……[详细]
  观音阁是元明时期所建供奉观音的庙宇。因其位于姚安最早水利工程大石朋(建于元朝至元年间,即公元1335年-1340年,又称为“大坝海子”,今已废)西岸,古代庙前是烟波浩渺的宽阔水面,故亦称“望海楼”,后废弃。上世纪90年代后又逐步恢复。现已有大小房屋百余间,为姚安香客最多的佛教寺宇之一。旁有原水利工程留下的双孔输水涵,今尚用,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诸葛营遗址由诸葛营遗址、龙潭营遗址、三合营遗址组成。(1)诸葛营遗址诸葛营遗址位于楚雄州永仁县永定镇太平地村委会方山望江岭之顶,南距县城15千米,西距诸葛村约2千米。遗址平面呈“K”字形分布,尚存遗迹有土墙、墙基、壕沟、烽火台基础、石碓窝等。主墙残缺破损,高低不一,长356米,最高处3米,厚2.4米;西南面有2个烽火台,两道夹墙从烽火台连接到主体墙,夹墙大部分坍塌,仅余墙基,墙侧壕沟宽20余米,被淤泥掩埋;东南面原有两个碉楼,已完全坍塌,仅余基址。诸葛营遗址保存现状较差。(2)龙潭营遗址龙潭营遗址位于楚雄州永仁县维的乡阿者尼小村北约2.6公里的龙潭营山顶的蜿蜒山梁上,为一处清代遗址。该遗址分布……[详细]
  十九世纪的英国是世界上最强大、最霸气的帝国主义国家,它的魔爪伸向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二十世纪前的中国清政府则是一个-无能的政府。英国人在巩固了对缅甸、印度的统治后,企图以印度、缅甸为基础,打开中国的西南大门,霸占中国西南各省,与已经侵占的东南亚各地连成一片。1874年英军上校柏郎率200人的武装由缅甸入侵云南。英国驻北京使馆的翻译马嘉里前往迎接。马嘉里沿途刺探我军政情报,绘制山川地形图。马嘉里与柏郎街头后于光绪元年(1875年)正月初十,率部队取道八莫——芒允路入境。英军行至中国境内红蚌河边,闻知边区军民已有联合抗击准备。马嘉里便自告奋勇带三个随从前往探路,柏郎率部随后。我边防守军腾越左营都司……[详细]
  在很早以前就是香客络绎不绝的佛教圣地了。维西县塔城乡其宗村是一个藏族聚居的村子,其环境可谓山清水秀,田园村舍倚山临江,掩映于各种果木的浓荫之中。村子东面约6公里处的高山,人称阿海洛山,因达摩祖师洞,又称达摩山。此山树木葱郁,山顶有巨型岩崖,达摩祖师洞位于崖壁上。此洞本为天生岩洞,藏传佛教传入迪庆后,民间传说达摩祖师在此山洞中面壁十年而成佛,在洞壁上留下面壁影像、留下顿足成洼圣迹,此洞由此便得名达摩祖师洞。大约在清初,信仰佛教的人们沿崖壁叠木为基,依洞筑成禅房数间,达摩祖师洞就成为佛教徒们朝拜的圣地和-的场所。清末,开始修建达摩祖师洞外的经堂和僧舍,其样式为沿悬崖叠木而成,据说修建过程历时三十年……[详细]
  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云南省第一次代表大会旧址土主庙位于昆明市官渡区官渡街道办事处官渡古镇内。土主庙始建于唐南诏时期,曾累兴累废,多次重修扩建。清朝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官渡街坊士绅及僧人等重建。辛亥革命前后,先后设区公所、初等小学、私塾等于内;“七七事变”后,又先后设省立官渡农校、私立云秀中学于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昆明第九中学亦设于内。土主庙内部设计为“八卦”形,组成四合大院附四小院,布局严谨,错落有致。每年农历二月十九日前后数天内,举办盛大庙会,闻名于附近的各州府县。1982年,政府投资重修了大殿,1983年公布为昆明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后修葺一新,2003年公布为第七……[详细]
  杜文秀墓位于大理市七里桥乡下兑村。创建时间:建于1917年纪念价值:为杜文秀女婿张志勋所建。1856年,在太平天国运动的推动下,滇西爆发了回、汉、白、彝各族人民的反清大起义,回族杜文秀被推选为“总统兵马大元帅”。起义军攻下了滇西、滇南的53座城池,所到之处,“杀官安民”,军纪严明,大展生产,减轻税赋,重视民族团结,深受群众的拥护。但在太平天国失败后,清廷集中兵力进攻,大理政权日见危急。杜文秀为了力挽狂澜,亲率10万大军东征昆明。由于指挥不当,围城一年多还未攻下,清军援兵渐至,只好退守大理。1872年11月26日,杜文秀在重兵围城之下,为救城中数万百姓免遭-,在全家服毒后吞下孔雀胆,穿上大礼服,……[详细]
  南算奘房(原名为“奘崩龙”,意为“德昂佛寺”)位于德宏州盈江县弄璋镇南算寨。据口述调查材料,该佛寺是德昂族留下来的,现在为傣族群众所使用的佛寺。南算奘房是典型的干栏重檐式木结构佛寺,这是根据盈江天气炎热、雨季长、潮湿严重的实际而采用的建筑形式。这种建筑形式一是透风、凉爽,人不易得病;二是楼板比地面高,可延长木板寿命,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大殿坐西向东,呈正方形,面阔三间,进深五间,于北侧开侧门一道,建筑面积222平方米。佛寺原基柱距地面很高,人可在下面行走,牛群也常在下面乘凉。大殿内的挂枋拱木上有双凤朝阳、二龙戏珠、龙凤呈祥及牡丹花卉等精美的雕刻图案,明显是受到明清以来汉式建筑装饰风格的影响。寺内……[详细]
  大石淜水利工程位于栋川镇蜻蛉村民委员会大石淜自然村南侧1千米处,建于元代(1335-1340年),以大青砖和青砂条石支砌而成,由东、西两闸和溢洪闸组成。西闸口由两面刨光条石支砌,高7米,又分东西两闸孔,东孔宽2.3米,西孔口宽1.6米,两孔闸由宽2.8米的牌闸相隔。东闸口只有一闸孔,高7.10米,宽1.7米。在西闸口处的堤埂上还保存有清雍正二年(1742年)知州陆正撰写的“重修西闸口碑记”碑,高0.9米,宽0.6米,碑的南面刻有23行,322个字,记载该水利工程为姚州太守高义所建,明万历、清康熙、雍正、乾隆屡修。东西二闸及大坝海埂保存较为完好。该水利工程,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200……[详细]
  同乐村是澜沧江流域典型的傈僳族村寨,整个村寨有百余户人家,几乎全部都是傈僳族人,是维西县最具代表性和最古老的傈僳族山寨,已经成为云南省重点保护古村落。据村中老人叙述,寨子已有三百年历史。村尾有叶枝王氏土司的避暑山庄。同乐傈僳族乡土建筑群是云南傈僳族乡土建筑群中保存最完好的建筑群,体现了傈僳族依山、临水、就林的建村理念,完整地保留了傈僳族居住、生产-、社会活动设施的传统风貌。村中民居依山而建,远观只见房屋层层叠加非常漂亮。又因村子处在高山陡坡上,种不出什么庄稼,出产最多的就是玉米,每年到了秋冬季节,家家户户房前都挂满了金灿灿的玉米,谁家挂的越多,也证明他们一家的收成好,这也算是同乐村的民俗景观。……[详细]
  朱德旧居位于昆明五华山北面的水晶宫红花巷4号和小梅园巷3号。小梅园巷3号院为昭山小学使用,红花巷4号院为云南记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使用,建筑内都陈列有朱德生平事迹展览,对外开放。水晶宫红花巷4号旧居,坐北朝南,中式土木结构四合院。正房二层,面阔五间,进深二间,屋檐下有廊。耳房面阔三间,进深一间,到座面阔五间,建筑面积约380平方米。原是云南陆军讲武堂教官马标的私人房产。1090年朱德由川来滇,以蒙自籍身份考入云南陆军讲武堂习武,与马标有师生之情谊,1911年毕业,在云南辛亥“重九”起义、护国运动、靖国战争中屡建功绩,步步晋升。1921年朱德出任云南省警察局长。马标将此房转让给朱德,同时还购得房后……[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