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广东省旅游

广东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介绍

  明 封开 泰新桥 位于封开县平凤镇平岗村。据民国年间《封川县志》载:“嘉靖十二年(1533年)邑人陈时用等募缘修建,长十余丈,阔一丈,上覆以亭”。清嘉庆年间重修。现桥屋梁底仍有重建时的题记。桥为梁柱式廊桥。桥长10.89米、宽3.4米。桥上有涵盖全桥的桥屋。桥屋面宽三间,进深三间,歇山顶。抬梁式梁架。四椽栿上置驼峰,驼峰上隐刻栌斗承托平梁,栌斗纵横向上出栱。平梁正中置驼峰,驼峰亦隐刻栌斗承一斗三升斗栱,上承三角形梁枕木和脊榑及顺脊串,题记写在脊串下。脊榑截面为圆形,顺脊串砍作腰鼓形,其两端雕刻花纹。梁架间以驼峰斗栱承托,驼峰上刻如意纹。明间两侧驼峰则雕刻鲤跃龙门、双狮戏球、丹凤朝阳、麒麟献瑞等……[详细]
  唐 罗定 龙龛道场铭并序摩崖石刻位于罗定市苹塘镇谭礼村龙龛岩石室内,刻于距地面高2.5米凹凸不平的岩壁上,宽1.13米至1.15米,高0.76米至0.8米,面积约0.9平方米。共刻1238字,分41行,每行字数20多至30多字不等,正楷,字方寸大小,镌刻精湛娴熟。武则天圣历二年(699年)刻,冠军大将军行左豹韬卫将军陈集原撰文。除二、三字外,余皆清晰可辨,内有武则天创制新字10多个,六朝碑版别字百多个,以六朝骈体文写序。《龙龛道场铭并序》是广东现存最古的摩崖石刻,也是岭南现存最早的唐刻,历代金石家对龙龛岩石刻给予极高评价。由于石刻涉及隋唐史、宗教史、文学史、民族、民俗和地方史志、书法等多方面,……[详细]
  南岭德先楼位于紫金县城东南62公里南岭镇高新村,距南岭圩2公里。该楼始建于清朝末年,历经30多年建成。全屋采用花岗岩条石与砖瓦木结构建筑,有房间120间,建筑面积3800多平方米。大门联:德期辅世,先耀齐家。该楼布局造型独特,在客家围龙屋中独具一格,上下栋有落差联结成一体,厅堂错落有序,采光良好,走马棚通往全屋,瓦面屋脊可行人,并设有地道,成为考察南岭近代历史文化的实物证据。2010年,南岭德先楼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以来,陆续有游客前往参观。2010年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广东省第六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中共广东省委、中共粤北省委机关旧址分布于韶关市浈江区五里亭、始兴县沈所镇八一村和南雄市瑶坑村,在中共南方局、中共南方工作委员会的先后领导下,旧址当时成为广东人民抗日斗争的指挥中枢。这是我省目前发现尚存的新中国成立前的省委旧址,是党领导广东人民革命斗争的历史见证,意义重大。当年的省委机关以办学校、经商等工作为掩护,隐蔽在粤北地区开展抗日战争,并与国民党-派发动的-高潮作斗争。八一村和瑶坑村的人民群众热心帮助党组织,并为掩护党员同志作出了重大牺牲。位于八一村的奠安围是当时中共广东省委、中共粤北省委机关办公和居住的处所。这座客家方形围楼原高5层,每层1008平方米,围楼内部的木结构、楼板、隔扇等全部……[详细]
  清 番禺 屈大均墓 位于番禺市新造镇思贤村宝珠岗麓。坟面呈“凸”字形,灰沙建造。前宽14.50米、后宽6.80米、纵长9.80米。坟头呈马鞍形,正中嵌高0.93米的青石碑,中刻楷书“明屈翁山先生墓”,下署“民国十八年己巳仲冬番禺县长陈樾题”。墓表竖立在坟头后右侧,为邑人吴道镕撰书。其父屈澹足墓在屈大均墓表的左侧,墓碑楷书“明澹足屈公之墓”。其母之墓在屈大均墓右前方,墓碑楷书“明屈母黄君墓”。此墓右侧还有一座灰沙的坟头,无碑石,可能为屈大均儿、媳之墓(思贤村内的《八泉亭记》有“子铁瓢、子妇李更附于下,数弓之广,三世聚葬焉”句)。屈大均(163O~1696年),字翁山、介子、绍隆,号非池,……[详细]
  沙路炮台位于番禺区化龙镇沙亭村北约坊兵岗,由沙亭村北约坊的马腰岗和兵岗上的数座炮台组成,北与黄埔长洲岛隔江相望,是珠江航道上的重镇与隘口。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的“珠江古炮台遗产廊道”景观,沙路炮台见证着中国社会转型的风云变幻,这对于研究近代军事战略科学有着重要的价值。沙路炮台是在朝光绪十年(1884)时任两广总督的张之洞主持修建的。当时正值中法战争,为了巩固海防,防止法国侵略军偷袭广州,张之洞在扼守狮子洋进入省河要冲的长洲岛及其珠江两岸,大力构筑炮台群落,修建了长洲、沙路、鱼珠、牛山和屏冈东山等五处炮台,统一归长洲要塞管辖。这五座炮台,尤其是沙路炮台和鱼珠炮台及长洲炮台隔江鼎足相望,形成了“五虎擒……[详细]
  邓发故居座落于云浮市城区城西榃石塘村,建于清光绪年间,是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和国际工人运动的著名领袖邓发同志的诞生地。该故居泥砖瓦木结构,共1O间,东边有偏傍回水,主体建筑边长21.3米,宽12.6,建筑面积268.38平方米,前边晒场长21.3米,宽6米,面积127.8平方米。1979年12月,邓发故居被确定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于1994年确定故居的保护范围和建筑控制地带(粤府[1994]42号文)。经多次修葺,原貌不变。政府拨款重修,同时建成革命烈士纪念馆,并设有展厅展出邓发烈士的生平事迹及遗物,现已列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供人参观瞻仰。邓发故居附近还建起了“邓发纪念小学”和“邓发……[详细]
  清 澄海 大莱芜炮台位于澄海市坝头镇之莱芜岛上。始建于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是清初潮州府的海防营汛。东至南澳岛的五屿水汛30海里,西至放鸡山水汛60海里,南至达濠水汛40海里,北至镇标右营水汛30海里。炮台面积1348平方米,原设火炮8门(已失)、营房27间(存残垣)、配水兵42名,属清兵防南澳镇澄海协左营。现炮台仍在,呈长方形,长52米、宽25.9米、高5米,外堞厚0.7米、内堞1.8米、垛高1米,炮台内西南角一平面方形炮位,边长13米、堞厚2.1米、面积169平方米,炮台东南面开一门,高2.7米、宽1.55米。历史上莱芜岛是潮州海防军事重地,据《澄海县志》载:明隆庆三年(1569年……[详细]
  在广东粤北山区河源市和平县下车镇石含村有一座名为“浰东小筑”的古建筑,至今仍保存完好。它的建筑结构和建筑风格为传统客家民居四角楼。浰东小筑,它的创建者为近代名人徐傅霖。徐傅霖,字梦岩,邑人尊称其为“梦公”,广东省和平县下车镇石含村人,生于1874年,前清秀才,京师政法学堂毕业后,留学日本京都政法大学。早年加入同盟会,参加了辛亥革命,曾任临时国会议员,众议院议员。1915年任上海《正谊》杂志、《新中华》杂志。参与发起组织共和维持会,反对袁世凯称帝。曾创办《中华新报》,任主笔。1916年后,任国会议员、大理院院长。曾任国民参议员,国府委员,国大代表,总统府咨议。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反对蒋介石……[详细]
  位于高州城后街40号。南皋学舍原是一座建于清代的古建筑,为州府学宫生员所居。学舍共分三进,总进深31.6米,面阔12.65米。双层楼房式结构,建筑总面积790平方米。南皋学舍是广东省农民协会南路办事处的所在地,也是中共南路党的领导机关、茂名县农民协会筹备委员会和中共茂名县支部委员会的办公场所。民国15年(1926年)8月,中共广东南路领导人、中共广东区委派往南路的首任特派员黄学增,于南皋学舍建立省农协南路办事处,领导广东南路地区包括茂名、电白、信宜、化州、吴川、廉江、遂溪、海康、徐闻、阳江、阳春以及钦县、防城、合浦、灵山(后4县今属广西)等县和梅录、北海市(今属广西)的农民革命运动,发展中共广……[详细]
  位于广宁县南街镇新楼江布村,距县城仅1公里。1924年10月10日,广宁县农民协会在县城南街举行成立大会,各区乡代表和农会执委300多人以及农会会员1000多人参加大会。中共广东区委委员、农委书记阮啸仙以国民党中央农民部代表的身份,带领广州农讲所学员、广东农军代表10多人参加大会,并向广宁县农民协会授旗授印。广东省总工会代表杨殷及黄埔军校代表到会祝贺,会后举行盛大的庆祝-。当时农会会址设在县城学宫(今县政府大院内),农会成立的当月就决定在全县已成立农会的地区全面实行减租,地主劣绅即纠集大批民团,以武力破坏减租运动。国民党左派领袖廖仲恺派出大元帅府铁甲车队开赴广宁支持农会斗争,并在社岗等地对地主……[详细]
  柳岗王氏祠堂位于汕头市潮阳区金灶镇柳岗村。王氏祠堂是“潮州前八贤”之一的南宋名臣谏议大夫王大宝为母亲王氏请旨建造的。该祠堂于宋代建炎三年创建,明代嘉靖十三年重修,清代雍正十三年再修,迄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王氏祠堂总面积约1904平方米,贝灰木架结构。祠堂大门为石结构的双叠楼亭台式,石亭顶端有一太阳形状石徽,顶台中央立有高0.61米,宽0.22米的“圣旨”石牌,因此称为“圣旨亭”。亭门通梁刻“王氏祠堂”,明嘉靖十三年(1534)闰二月立,清雍正乙卯年(1735)二月重修。梁背刻“时思”二字。亭匾高0.31米,长1.43米,正面刻“科第”、“唐节度使王审知”、“宋建炎榜眼王大宝建炎进士王大鼎”,背……[详细]
  1927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了震惊中外的“八一”南昌起义,用革命的武装反抗--武装,向国民党-派打响了武装斗争的第一-,从此我党领导全国人民走上了武装斗争夺取政权的道路。当时的军事形势对起义部队很不利,强大的-武装对起义部队构成很大的威胁,党中央及时作出部队撤离南昌城,迅速摆脱困境,保持军事实力的战略决策。由于中国共产党人彭湃在其家乡海陆丰组织农民革命运动,形成了海陆丰红色革命根据地,因此,党中央决定部队向海陆丰转移。起义部队领导人周恩来、叶挺、聂荣臻等奉命旋即率起义部队南下。其时正值夏季,天气炎热,起义部队的官兵多数是北方人,水土不服,加之沿途-军队围追堵截,战斗频繁,后勤供给困难,起义部队伤病……[详细]
  陈铁军故居位于佛山城区福贤路善庆坊。是陈铁军出生和少年生活的地方。为佛山清代常见的两进院落式民居。尚有烈士住过的房间、使用过的家具、文具、印章和亲手刺绣的绣件等。陈铁军故居为清代民居建筑,座面向北,三间二进院落式平面布局,硬山顶,人字山墙,砖木结构。陈铁军烈士在此居住和生活。是佛山市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场所。……[详细]
  民国广州周恩来同志主持的中共广东区委军委旧址位于广州市万福路190号2楼。是1926年5月至1927年4月中国共产党广东区委军委的办公室和周恩来、邓颖超居住的地方。楼为混凝土结构,分前后座,前座四层是万福路190号,后座三层并有天台,是东横街13号和15号。前后座之间有天井,每层天井都围有铁栏杆。该楼是南华置业股份有限公司的产业,1922年动工兴建,次年竣工。旧址楼下,原为南华置业股份有限公司开设的南华银行。二楼由军委租赁,面积147.76平方米,花阶砖地面,从马路西侧有楼梯直上楼上。二楼门口装着一扇铁闸,进大门后为大厅,军委经常在此召开会议。大厅左侧有几张办公台、1部手摇电话机,军委聂荣臻……[详细]
  说起长城,无人不晓,长城之闻名因其“大”,而你知道中国现存最小的“古城”吗?它,就是达濠古城。其面积用一般丈量区域面积的度量单位来表述,真是天可怜见,只有0.014平方公里,还没有一个足球场大。达濠古城位于汕头市濠江区政府大楼东南1公里处,是全国唯一保存最完好的袖珍古城。建于1717年(清康熙五十六年)。现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说起这个袖珍城,还有一段故事。达濠,古称招收都,是一个三面环水的半岛。山多田少,民以渔盐为业,史载“田三渔盐七”,指的就是当时的生产布局。清康熙年间,两广总督杨琳上奏朝廷,请准在达濠沿海一带构筑城墙,用以防御明朝余党和海盗的骚扰。当时的地方官姓许(名不详),觉得在此地建城……[详细]
  新基莫氏祠堂位于东莞市麻涌镇新基村的八宅坊,坐西向东,三进五开间硬山顶建筑,长120米,宽20米,占地面积2400平方米,建筑面积800平方米,前院1600平方米,全用石栅栏围着。这么宏伟的宗祠可能是东莞最大的。相传莫氏宗祠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1572-1620)。残存的墙壁画处,有“民国37年重修”几字。最近一次重建是2006年。 莫氏为麻涌一大族群,其先祖发祥于肇庆。宋理宗景定五年(1264年)传至邑三世祖考丕莫东湖始迁入麻涌(古梅)。至四世,支分两派,号南糖和北糖。南糖分布新基、东埔(含九宅);北糖分布麻涌的东宁(麻三)、西宁、松柏坊、向北(麻一属地),遂称“一莫三乡”。莫东湖为“莫氏崇……[详细]
  陈炯明墓位于广东省惠州紫薇山上,于文革时被毁,现已修复。陵墓是民国时期的亭式建筑,墓碑高约3米,俯视西湖。碑铭为国学大师章太炎亲笔题字。其墓园历经风雨主体仍未损毁。1990年,被惠州市政府列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为对历史的尊重,惠州市于2012年4月出资2100万元人民币修缮陈炯明墓园。墓园占地面积约7754平方米,除对陈炯明的墓冢、墓碑亭进行修复外,还恢复了墓前广场以及墓园陈列室、管理房、雕塑台等。2015年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蓬沙书院位于广东省汕头市龙湖区外砂镇林厝村文祠路,称文祠,始建于清同治九年(公元1869年),是当时兴学育民和教化养民的场所,该书院是汕头地区目前保存最完整、面积最大的书院。文祠始建于清同治九年(公元1869年),是在清廷平定外砂王兴顺民变后,潮州总兵方曜到外砂“办清乡”时,倡导并委托外砂秀才陈大义任筹建董事长,历经18年才建成的,是当时兴学育民和教化养民的场所。蓬沙书院与方公讲院相连,构成潮汕传统民居的“双佩剑”格局。前三进即前厅、中厅、上厅,连同两侧从屋即花巷排屋,为蓬沙书院。后包为二房夹一厅格局,为方公讲院。两院占地8000平方米,深82米,宽33米,建积2706平方米,建设规模为澄海明……[详细]
  大岭下会议旧址位于南雄市油山镇大兰村委会大岭下村彭屋。旧址房舍为农村传统砖木结构,由祠堂和厢房组成。祠堂位于中心位置,两侧建厢房,为清末民初时期村落房舍状貌,一直由村民居住至今。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1935年3月,项英、陈毅率部从中央苏区突围来到油山,当时部队思想十分混乱,于是决定在4月初,在大岭下村彭屋召开一次特委、军分区和部队领导干部会议,听取赣粤边特委的工作汇报,分析当时斗争形势。会议针对敌人大举“清剿”的形势,提出新的斗争方式,以适应新的斗争环境。这次会议是赣粤边三年游击战争史上的一次重要的会议,为今后长期坚持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确定了斗争策略,成为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的转折点。2017年,旧……[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