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广东省旅游

广东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介绍

  银岗遗址位于博罗县龙溪镇银岗村南面的七座低矮山岗。年代为周代。1996~1999年发掘2000多平方米。堆积最厚1.3米。发现4座龙窑,前为火膛,后为窑室。其它遗迹有灰坑、水沟、柱洞等。从柱洞走向看,可能属于圆形的房址遗迹,很有可能是制陶的作坊。文化内涵可分两期。第一期年代大致为西周春秋,出土陶器以泥质陶为主,器类有罐、鼎、豆、杯、钵、碗、器座、器盖、盒、纺轮、珠、环、垫、印模、动物模型等,纹饰有网格纹、方格纹、夔纹、菱格凸点纹、曲折纹、篦点纹、勾连云雷纹、漩涡纹、席纹、水波纹等,其中有多种组合纹,部分器物可见刻划符号。还有少量施酱色釉。烧造火候高。其它遗物有青铜镞。第二期为战国时期,出土陶器……[详细]
  良溪罗氏大宗祠位于棠下镇良溪村。建于明代,罗氏后人为纪念南宋时从南雄珠玑巷迁至定居的先祖罗贵而建。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重建,乾隆、道光年间曾进行修缮,清咸丰十年(1860年)由罗天池主持重修,光绪年间又作修缮,至今保持完好。宗祠占地面积2439平方米,建筑面积1370平方米,为硬山式砖木建筑,面宽三间,三进深,山墙櫊檩,为抬深式木结构。前后三进均为十三架梁。屋面船脊布瓦,绿琉璃贴边。大门及两侧均用青麻石砌制,门楣木匾以正楷刻有“罗氏大宗祠”5字。正门屋檐下墙砌有古代人物故事组画砖雕,两侧廊门书有“出弟”、“入孝”横眉。后座两旁廂廊墙上嵌有碑刻4块,记载始建、重修年代。祠内的青砖花窗、壁……[详细]
  彭屋彭氏大宗祠位于广东省东莞市东坑镇彭屋村,建于明嘉(1521-1566)年间的家族祠堂建筑,属于家族祭祀祖先和先贤的场所。,有四百余年历史,由彭屋村史上名人彭世潮(御赐进士官拜陕西道监察御史),及举人彭礼(官拜通山县都谕)合力筹款建成。宗祠记录着家族的辉煌与传统,是家族的圣殿。作为家族悠久历史和传统文化的象征与标志,具有无与伦比的影响力和历史价值。由于缺乏资金,建筑期历时十八载。宗祠座东北向西南,占地六百多平方米,共分三进。由三十六条石柱支撑而成。两廊是乐亭,中央觐亭,为谒祖行礼之用。故亭前有一联云:进一步趋跄凛肃,历三级揖让雍容。全祠结构雄伟,古色古香,内有两件珍品:“龙凤柱”一双,珍稀石……[详细]
  明、清惠州归善学宫位于惠州市惠城区桥东街道惠新中街1号惠阳高级中学校内。始建于元泰定元年(1324年),明清时期,曾先后修建26次。据嘉靖《惠州府志》记载,当时学宫颇具规模,有棂星门、泮池、戟门、大成殿、明伦堂、会馔堂、教谕室、东西两庑、号房,左后有敬一亭。至清代更有嘉善祠、肃癰亭、忠义孝悌祠、名宦祠、青云阁、文昌宫。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学宫为惠州中学校舍,1968年部分校舍为惠州市二中所用。现仅存有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所建的戟门与大成殿。戟门面阔五间17.7米,深9.75米,十二架椽屋分心用三柱,硬山式屋顶,高9米。正面柱头铺作、补间铺作各六朵,为六铺作出三抄重栱计心造,里转……[详细]
  钟边村钟氏大宗祠位于南海区大沥镇钟边社区。有着上千年历史的钟氏大宗祠就“隐藏”在这里,像是躲避着世间的喧嚣。据宗祠门外的石牌介绍,钟氏大宗祠是佛山市文物保护单位,建于宋朝,距今已有1012年的历史。宗祠总面积约1156平方米,为三进三间。祠堂内保存有典型岭南风格的砖雕、木雕和描述岭南风情的壁画。与一般年久失修、杂物堆积的古祠堂不同,钟氏大宗祠被打理得井井有条,这是因为一位“扫地僧”——钟锦垣多年如一日地在守护着它。在祠堂的第一进,两边墙壁贴满了钟氏后人的照片。其中有族人多年来的聚会合照,参加重要活动的纪念照片,也有钟边狮会的比赛合影。钟锦垣介绍起照片的背景时如数家珍,谈及取得一番成就的族人时,……[详细]
  红三、红五军团驻地、红军长征宿营地旧址位于南雄市界址镇赵屋村委会洋街村雪梅祖祠。水口战役结束后,1932年7月中旬,红三军团奉命在南雄东部的乌迳、界址一带进行休整。在十多天时间里,红军一面组织集结训练,一面广泛发动群众起来分配地主的粮食和财产,帮助农民抢收夏粮。红军在新汤村等村庄召开群众大会,号召群众起来打土豪、分田地,动员青壮年参加红军。会后红军把在水口战役中缴获的部分物资分给当地群众。红三军团还在老界址墟筹款五万元。红三军团一部驻居在界址洋街村的雪梅祖祠内(董氏祖祠),红军宣传队在祖祠门廊左侧墙壁上抄写了《告敌方士兵歌》。洋街雪梅祖祠是一座古祠,占地面积270平方米。祠门额匾刻“雪梅祖祠”……[详细]
  灵溪大石围位于韶关市仁化县周田镇灵溪村。这座具有浓郁客家风情的古朴建筑位于仁化万叠红岩边的偏僻小镇内。清朝道光年代社会-,匪贼横行,四处抢劫民财,焚烧房屋,残害百姓。灵溪各村寨经常遭受匪贼的侵犯,人民生命财产受到严重威胁。饱尝了匪贼抢劫灾难的村民,渴求安居乐业的居住环境。乾隆廿六年(公元1765),黄见盖依据村民的需求,发动村民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十一月动工,组织村民担泥土筑墙,后因为病疫流行而中途停工,乾隆廿八年,又用了三年时间对缺塌损坏的墙体进行修补加固、完善,使全面的围墙牢固、平整美观。围墙基本呈长方形,在东南北三面分别建有三座围门:东边门中文坪门,杜屋门,围门上建有围楼,从地面有石级通上……[详细]
  冠山书院,在现在的汕头市澄海区境内,在这里有一副有名的对联:“礼门辟冠山,亦步亦趋追鹿洞;道岸登澄水,为高为美溯杏坛。”联中的冠山二字,指的就是冠山书院。从历史来看,冠山书院可谓是澄海文化的发祥地。宋庆历年间(1041—1048),潮州前八贤之一、宋太子中舍、易学大师卢侗“见冠山山明水秀”,环境幽雅,遂于此结庐读书,后定居于冠山。卢侗在书院教授邑中子弟,为澄海乃至潮汕的文化教育作出了很大贡献,冠山遂成澄海的政治文化中心。神山是先哲在澄海传道、授业、解惑的历史见证,是澄海人好学求知的象征。新中国成立后,冠山书院曾一度是冠山初级中学、上华中学初中部的教学办公用地,上世纪80年代初上华中学初中部迁址……[详细]
  石龙中山纪念堂位于石龙镇中山公园内,GPS坐标:北纬23°0646.3,东经113°5107.4,海拔高程5米。纪念堂坐北向南,为二层砖木石结构,后改钢铁金字架。长42.2米,宽26米,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纪念堂为纪念孙中山先生而建,1934年由石龙乡民集资兴建,1937年落成。1925年2月,为讨伐盘踞在东江地区的军阀陈炯明,广东革命政府组织了第一次东征,因石龙水陆交通发达,商贸繁荣,靠近广州,孙中山带领东征军进驻石龙并把大本营设于石龙,多次来到石龙指挥作战。在第一次东征中,东征军击溃了陈炯明的军队,但此时广州发生了杨希闵等军阀的叛乱,东征军不得不回师广州,结束了第一次东征。期间孙中山于……[详细]
  文峰塔位于广东省英德市区北江东岸大站镇江南村,1985年被列为“英德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塔距今已390余年,曾两次遭受雷击,北面一行狗牙式砖被击落,但塔身保存尚好。该塔为出檐平座空心砖塔,座南向北,八角九层,高48.5米,每层均有8个船蓬式券门,东南西北四门均通塔心,其余四个门为外壁龛,有塔刹。首层高5.48米,外围周长34.4米,塔身厚3.4米,建筑面积约220平方米,以上逐层楼列递减。平座上窄下宽,用6层狗牙式砖叠涩出檐,后用同样方法还原,加砌7层平砖,再用了层狗牙式砖叠涩上平座,每角隐砌出一个半六角形柱,砖柱之间呈栏额式。二层以上建筑方法与首层大致相同。据知情者说,原塔身每层铺有楼板……[详细]
  大片尾游击队税站旧址于2004年公布为东莞市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开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对大片尾游击队税站旧址进行了摸底,在认真做好文物数据和相关资料采集的基础上,对文物点进行了摄像工作并制作DVD视频资料;2011年,对大片尾游击队税站旧址进行修缮。近日,第十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正式公布,大片尾游击队税站旧址入选。据介绍,大片尾游击队税站旧址位于大片美村大围,建于清代,为一栋一院一进四间的砖木结构民居建筑,原为大片美村陈氏家祠,又名“陈家厅”“五郎家塾”,占地面积约151平方米。1943年12月,东江纵队成立后,游击队不断壮大,为冲破敌人的经济封锁,保证部队供给,决定成立路西税务总站。大……[详细]
  南磜观察第位于广东省梅州市蕉岭县南磜镇南磜村。由黄氏十五世祖琼石公(号作楫公)始建于清康熙年间,至清雍正年间建成,历时30余年,故当地又俗称“晚成堂”。2002年黄氏后裔集资重修。坐西南向东北。由泮池、外大门、照墙、禾坪、堂屋、花胎、围龙、横屋等组成,为三堂五横前后围龙布局,通一进五间,总面阔79.6米,总进深89.5米,共计房屋173间,占地面积约7124平方米,建筑占地面积约4792平方米。悬山顶、灰瓦面、三合土夯墙。正立面呈凹肚形,麻石条大门框。下堂方形石基支撑构筑木质屏风。下堂与中堂之间左右两庑对称,方形石基木柱支撑,抬梁式木质梁架,中间天井宽大。中堂为敞厅,比下堂高一台阶,抬梁式木质……[详细]
  名贤公祠位于榕城区中山街道永革社区,是为纪念揭阳南宋名贤黄焕国营建的家族式祠堂,目前已有600多年历史,2022年被列入第十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以皇帝御赐“名贤世家”荣耀牌匾,冠以“名贤公祠”名贤公祠占地面积约800平方米,坐南朝北,门含岐岭千秋翠,西临碧水玉滘溪,东依壁垒禁城廓,祠前阳埕宽敞,整座典雅雍容,流光溢彩。据史料记载,该祠始建于明代洪武二十八年(1395),距今已有628年历史,是为奉祀揭阳历史名宦黄焕国,供子孙后代四时祭祀所筑,并以南宋理宗皇帝御赐“名贤世家”之荣耀牌匾,冠以“名贤公祠”。艺术价值公祠呈现典雅高贵的格局,凸显潮汕明代祠堂建筑典型风格公祠主体建筑面积约432平方米……[详细]
  飞霞洞在飞来峡中部北岸,建于民国元年,是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场所。殿宇楼台,傍山叠建,规模壮观。最惹人注目的,是中央的“三教殿”、“弥勒佛殿”和“无极宫”。还有“礼耕书屋”、“乐善山房”、“轩辕黄帝祠”等亭楼舍塔胜景。“松峰亭”是鸟瞰飞霞全景的好地方,更是观看日出的佳境。霞洞四面环山,以建筑雄伟闻名,只见殿宇顺着山势逐级叠建而上,高达七级,颇有布达拉宫的震撼气势和凌空欲飞的逼人幻觉。每当山雨过后,一阵阵紫霞之气从山坳腾升到殿宇上空,飘飘缈缈,故谓飞霞。寺中供奉的神像形态生动、价值珍贵。它是全国为数不多、岭南地区最大的“三教合一”的宗教场所。古洞内奉儒、释、道三教祖师及诸仙佛,建筑面积达2万多平……[详细]
  茶塘村位于炭步镇西南禅炭公路西侧,村民多姓汤,汤姓于宋代从南海迁至此,立村约700年,汤字水旁,茶亦为水,塘能容之,故名“茶塘”。村中古建筑占地6.7万多平方米,现存较为完整的明清建筑约120座,其中庙宇、祠堂、书院、书室共有20多座,其余为民宅和小量的厅堂,现民宅大多有人居住。建筑坐东朝西,布局规整,村面建筑排列整齐,规模宏大,保存较好。村面建筑以庙宇、宗祠及书舍为主,形貌精良,大多建于清代,多为三间三进或三间两进,人字山墙或镬耳封火山墙,灰塑博古脊或灰塑龙船形脊,碌灰筒瓦。石雕、砖雕、木雕及灰塑等工艺较精细,保存较好。单体建筑以巷道相隔,现存古巷16条,巷深约200米,巷道的铺砌则较随意,……[详细]
  刘永福沙河故居———刘氏家庙,位于广州市沙河大州地2号(现为广州大道北2号),刘氏家庙是民族英雄刘永福在广州做官时的住所。刘氏家庙建于1900年,为青砖石脚、两进三间南方祖祠式建筑,左右有衬祠,与主体建筑连成一体。通进深约38米,通宽约36.7米。头门面阔三间,宽15米;进深三间;博古脊上有凤凰牡丹灰雕;硬山顶,碌灰筒瓦;挡檐板有精致木雕花卉。墀头有4重花卉砖雕,下有蝙蝠兽面。头门花岗岩石额上镌刻阳文“刘氏家庙”4个楷书大字,无上下款。门口三级花岗岩石台阶,两边有包台,台基正面有百合花石雕。包台各有2条每边长30厘米的四方花岗石檐柱,虾公梁下有梁衬,梁上有石麒麟口叼云状书简梁托;4檐柱均有柱衬……[详细]
  唐—民国 英德 南山摩崖石刻位于英德县英城镇南郊一公里的南山。南山由大小十八个山峰组成。南朝梁中大通五年(533年)在山脚建有“万寿寺”,寄寓寿比南山之吉祥而得名。唐宋时期南山建有亭台楼阁等32个景点,吸引着历代游人赋诗题刻留念。唐元和六年(811年)贞阳县令侯著为南山景点“涵晖洞”题名石刻,是南山第一题摩崖石刻。从唐代至民国,南山摩崖石刻原有140多题,现存106题。其中唐代5题,宋代59题,明代11题,清代9题,民国2题,年代不明的20题。内容有题名、题记、题字与诗刻,以诗刻为最多。书体有篆、楷、行草等。著名的有唐代元杰的《浈阳果业寺开东岭洞谷铭并序》,宋代文学家苏东坡被贬英州时,带着幼子……[详细]
  明—民国 阳春 崆峒岩摩崖石刻 位于阳春市城西崆峒岩洞内。原有石刻近百题,因年久风化剥落和人为的损害,现保存较完好的44题。从明代至民国时期,其中摩崖石刻37题,碑刻7通。阳春崆峒岩,又名“第四崆峒山”,因“黄帝问道于崆峒”而得名。它与河南汝州,陕西临洮、岭东定安的崆峒诸山并列。洞内石钟乳奇特,岩洞宽广,历代文人骚客纷踏而至,宋代著名理学家周敦颐亲临探胜。崆峒岩摩崖石刻,分布于各景点,有题字、题句、题诗、题铭,内容有描情写景、状物记人,字体有篆、隶、楷、行、草等。最早的是“崆峒岩”三字及其联语:“洞开重门虚旷中,景物千端呈本色;丹成一点隐冥处,变态万种透天机。”石刻高1.8米、宽1.4米。“崆……[详细]
  联芳楼坐落于梅县白宫富良美村,是一座中西合璧的混合型民居,是清末民初回流中国的印尼华侨丘新祥五兄弟耗资24万银元所建。他们参考了外国洋式建筑的相片,加入客家围村的特色。所谓联芳,就是他们兄弟合建合住之意。该围屋长近百米,宽四五十米,占地面积约3000平方米,屋内庭院分明,有“十厅九井三堂四廊”,有110多个房间。四周以建筑物环成“围屋”大院。屋的正面是三个凸起的钟楼式大门,其上下左右及所有窗户顶端,都饰以动物和花草浮雕,钟楼上端则有狮子滚球、双龙夺宝、雄鹰展翅、天使临门等塑像。正楼大门的阳台下,还雕有郭子仪拜寿群像,工艺精巧。正观整座楼面,富丽堂皇。围屋内分建房室一百多间,堂、厅、房间、走廊、……[详细]
  莲峰书院又称忠贤祠,位于潮汕名胜迹地莲花峰风景区西北侧钟南山麓,坐北向南,座拥主峰莲花峰,背靠粤东名刹莲峰古寺,主体结构二厅二天井,纵30.2米、横12.9米,自明代创建以来,闻名远近,功能合二为一,既是纪念性祠堂,又是兴学育才的书院,为清代潮阳县四大书院之一,人们出于对文天祥丞相的敬仰和怀念,四百多年来多次对其维护修缮,是一处保护完好的明清古建筑。据清光绪甲申《潮阳县志》记载:“莲峰书院,在海门所城南,旧为‘忠贤祠’,道光四年海门参将何岳钟拓建,光绪四年署知县张璇,参将冯耀祖捐修,始延山长主讲官课焉。(按:山长由官员聘,每年就向海门局修脯银200圆,按季缴署,其生童膏火赀计钱一百二十千,则以……[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