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石寨土楼石寨土楼(方楼、树德楼、郭氏宗祠)位于蕉岭县南磜镇石寨村,于2002年经广东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方楼由该村郭姓五世祖于明代嘉靖1522年兴建,至明隆庆1567年建成,为时45年,距今490多年。坐东南向西北,东、西角各有一座碉楼(俗称火角)高出方楼约2米,总面阔33.8米,总进深26.3米,共计房屋71间,占地面积约889平方米,建筑面积3060平方米。盝顶、灰瓦面、山石三合土墙基田骨泥夯墙。树德楼由该村郭姓十世祖于明代天启1622年兴建,至清雍正1723年建成,为时101年,距今390多年,2006年、2007年按原貌部分修缮。坐东向西。为三层方形土楼布局,西南、东北角各……[详细] |
![]() | 井下吴屋位于广东省梅州市平远县仁居镇井下村,建于清嘉庆九年(1804年),为乡人吴昆亭所建。井下吴屋面阔43.3米,进深51.72米,占地2252平方米,整屋座东北向西南。主体为三堂三横一围龙的客家围龙屋,占地2252平方米,共64间11厅6舍。前面有平坦耕地,周围有潺潺溪流。堂屋后有高起半月型“花台”,花头与主体合起来形成一个半圆。左右各建外门楼一座,右门楼前原有半月型池塘,屋前右侧原竖有光绪十七年进士石楣杆,左侧建有水井一口。吴屋整体设计紧凑玲珑,左右对称,层层深入,步步升高,泥砖墙,杉木顶架,瓦块天面,是典型的客家围建筑。穿透式梁构架,方柱、柱间、厅门设雕花屏风,起分隔空间和装饰作用,主……[详细] |
![]() | 寨山彭家祠建于清代中叶。据称300多年前,一位彭姓盐商迁居到此并扎根繁衍。其子孙后代为防御土匪滋扰,历经20多年艰辛夯土垒筑,建起该古堡;300年后的今天,彭家祠虽然已成为当地知名景区英西峰林走廊的核心景点之一,但所幸仍保留着初始时期的建筑风貌,以及谜一样的传说典故,风采依旧,气势逼人。1995年被列为“英德市文物保护单位”。该建筑坐南向北。彭家祠建于螺山上,山高约33米,房舍从山脚起建至山顶,共分三层,通往顶层只有北面一条平均宽1.50米,用石灰石打制成条铺至的石阶路,其余三面均是悬崖峭壁。首层建有房屋5栋,二层为书堂。硬山顶配火锅耳风火墙,青砖砌筑。顶层为彭公可学祠,硬山顶配火锅耳风火墙,……[详细] |
![]() | 东湖旅店抗战时期香港秘密大营救中转站香港秘密大营救惠州中转站旧址位于惠城区桥东街道上板塘70号东湖旅店。1938年10月,惠州沦陷,桥西和桥东的旅店几乎被烧光,原有酒店和旅店无法复业。于是,部分有钱人家将幸免的房屋改为旅店,翟雨亭也把自己的洋楼改成了东湖旅店。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者发动全面侵华战争。1938年10月,日军在大亚湾登陆,广东沿海沦陷,香港成为孤岛。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随即占领香港。此前为宣传抗日而聚集在香港的爱国民主人士和文化界人士成为日军的搜捕对象。中共中央指示南方局周恩来和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主任廖承志等人组织对爱国民主人士和文化界人士的秘密大营救……[详细] |
![]() | 崆峒岩位于阳春城西3公里处,寺宇始建于明代万历丁丑年,清乾隆二十一年阳春县令姜山重修,崆峒岩是全国“四崆峒山”之一,洞内分五层,石钟乳形成的狮子岩、瀑布岩、冷西一柱观、和尚拜观音等景观,千姿百态。崆峒岩岩中有寺,寺外有峰,自然风景和人文景观俱全,以古雅清幽为特色,是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可游面积达3万多平方米。地址:阳江市阳春市河西类型:地质地貌古迹山游玩时间:建议2-3小时电话:0662-7621313开放时间:9:00-17:00门票:门票25人民币……[详细] |
![]() | 黄居仁(1904—1928),出生在广东省龙川县铁场洋贝村,广东早期青年运动杰出领导人之一。大革命时期与阮啸仙、刘尔崧一起,被誉为“东江三杰”。1920年,黄居仁就读于龙川县立中学(今龙川一中)。1922年考入广东省立第一甲种工业专科学校。1923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5年3月转为中国0党员,任共青团广州地委书记兼组织部部长。1926年先后任共青团广东区委组织部部长,代理书记,0广东区委青年运动委员会书记、-中央农民部特派员等职。1927年任共青团广东区委书记,同年8月任0汕头市委书记。其间接应-率领的南昌起义军入汕,参与建立“潮汕七日红”政权。后任0广东省委特派员、巡视员等职。同年……[详细] |
![]() | 郭氏大楼棉湖郭氏大楼,位于揭西棉湖,为清初富商郭来所建。大楼位于棉湖古镇翰林府右侧,永昌古庙左侧,面对高耸的铁山笔架峰,濒临秀美的云湖。湖桥亭榭镶缀,名胜古迹交辉。与兴道书院、翰林府、云园、永昌古庙等,形成一个壮观的建筑群。郭氏大楼显得尤为雄伟壮观,是远近有名的建筑物,有“潮汕民居古建筑之最”的美誉。此楼建于清雍正十一廿(1733年),竣工于1746年。整座楼占地5460平方米(约合9亩),楼宽52米、深105米,有四条花巷,五落院堂,后面有高4.25地琼楼一座,其建筑格局,模仿宫殿形式,里面原有99间房经后代修补增建,总数为100间,即所谓“驷马拖车”、“百凤朝阳”的格局。整座大楼以贝灰三合……[详细] |
![]() | 棣华围,又称刁萃丰,位于广东省兴宁市刁坊镇周兴村,于民国三年(1914年)春动工,历经8载,耗资18万两白银建成,为三堂四横一枕杠四角围龙屋,分布面积10300平方米,主体建筑面阔99.4米,进深77.3米,建筑占地面积6183.6平方米。全屋16个厅,274个房间,有“住不尽刁萃丰的屋”的说法。2009年被列为兴宁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兴宁十大古民居“之一。2012年10月升级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由于整座屋宇房间较多(楼上楼下均有房间),向来群众有“住不尽刁萃丰的屋”的说法。尚存“棣华围记”。棣华围坐西向东,为1围3堂4横2层高的四角围龙屋,建筑面积12000多平方米,禾坪1000平方米……[详细] |
![]() | 高要学宫又名文庙,位于原高要县城肇庆镇(现为肇庆市端州区)正东路42号,是我省现存较大的一座孔庙,属省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孔子(名丘)是春秋末年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创立了儒家学说。历代封建王朝的统治者都把尊孔崇儒视为巩固政权的重要手段。所以在全国各府、州、县普遍建有孔庙,且规模宏伟,巍峨肃穆。学宫的建筑,一般有两部份,一是祀奉孔子的圣殿,即大成殿;一是学宫衙署。据载,高要学宫始建于北宋崇宁年初(约公元1102年),为当时郡守毛衍经始,历张新、林景新两郡守建成。南宋绍兴年间,郡守李麟、郑起沃继而扩建。元末曾加以修葺,后毁于兵战。到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知府李从培主持的重新修建,天顺年间(14……[详细] |
![]() | 四会江头乡农会旧址位于现四会市黄田镇江头村委会上寨村南端(民国时期,黄田属广宁县管辖,新中国成立后划归四会县)。该建筑建于清代,砖木结构,深两进。主体建筑为四合院式布局,面积375平方米。左侧有厨房等附属建筑,面积。1993年12月进行了维修,次年2月18日修葺竣工。四会市人民政府在祠门右侧嵌设云石阴刻碑文志之,并以旧址建筑外墙边为起点,正门由门口至晒场空地30米,左侧至村道10米,右侧和后面各延3米为该旧址保护范围,再向外各延20米为建设控制地带。1924年8月21日,陈伯忠在第一届农-动讲习所学习毕业后,被委任为中央农民部驻广宁特派员,回广宁开展农-动。经过陈伯忠的深入宣传发动,江头乡农民……[详细] |
![]() | 贵庐,就是张发奎故居(包含贵庐、竹溪桥、向华泉),位于韶关市始兴县隘子镇风度村村民委员会张屋自然村。旧居坐西北向东南,建于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面阔19.437米、进深19.66米、二层高9.276米。门楣“贵庐”,砖瓦木构筑。由厅堂、住房、厨房、饭厅、花园等组成,中西结合颇具特色。贵庐是张发奎的故居,他在这里生活了15年。张发奎祖辈务农,父名居之,字竹溪,充县衙小吏。张发奎8岁入私塾,光绪三十三年就读县立高等小学堂。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夏,张发奎与同学李君外出游泳,李不慎溺死,张发奎惧牵连出走广州,先当学徒习染织,后从军当兵。民国元年(1912年),考入广东陆军小学并加入同盟会……[详细] |
![]() | 荔山村黄氏宗祠建筑群(含黄氏大宗祠、月轩黄公祠、黄氏名贤祠)位于珠海市斗门区乾务镇荔山村,坐北向南三祠并列,由东至西依次为:月轩黄公祠、黄氏大宗祠、黄氏名贤祠,均属清代大式建筑,总面积1667平方米,分别由该村黄氏族裔、同治进士黄槐森及其兄德森倡议,于同治至光绪丙子年间(约于1862-1876)陆续建成。建筑格局均为三进连庑廊夹天井布局,均为面阔三间、进深三间;石础青砖墙,硬山式顶,抬梁木架构;绿釉瓦当滴水。建筑群气势雄壮,祠内外保存有石刻、木刻、砖雕、灰雕等多种饰物,其中以放置祠前的6只神态各异的石雕狮子最为精美。黄氏大宗祠基本保存原来的建筑格局,具典型的岭南建筑风格;同时又是带有浓烈的地方……[详细] |
![]() | 大岗山窑址(唐代龙窑遗址)位于交通便利、环境幽雅的游览景点“西江画廊”灵龟公园内(荷城街道沿江路283号)。区内每一趟公交车都可到达灵龟公园站。窑址逢周一闭馆,其余时间免费对外开放,开放时间上午9:00—12:00;下午2:30—5:30。联系电话:0757—88883320。窑址于1957年文物普查时发现。当时《南方日报》曾以题为“广东发现的古窑址,高明县算最先”进行报道。1986年,在省博物馆的指导下开挖清理了1号窑,窑的前后段因修路和挖土已遭破坏,窑顶塌落,残存的窑长9.55米,前宽2.64米,后宽2.8米,倚山倾斜25°。窑床上可见经高温形成的一个个圆窝,窝内残存当年的陶器近百只,在窑……[详细] |
![]() | 顺德碧江村位于顺德区北滘镇碧江社区,在大良北面11公里,始建于南宋初年,因有一小山岗称碧岗而得名,后用同音字改称碧江。最鼎盛时期曾有3万多人口。该村人才辈出,据《顺德县志》载,自明景泰三年建县至清代中叶,碧江村出了17名进士,而中举仕子更达106名以上。这些仕人遍布京城和全国各地,他们告老还乡后,致力建造祠堂和宅第园林,因而在碧江村留下了大片特色十足的祠堂等古建筑。碧江村现存的祠堂、宅第、民居、书塾、园林等明清古建筑共有1万多平方米。由于经济与科名、文化的发达,碧江给后代留下了丰厚的古建筑资源。祠堂、书塾、古桥等处处可见。清咸丰《顺德县志》留下“俗以祠堂为重大,族祠至二三十区,其宏丽者,费数百……[详细] |
![]() | 百兰山馆位于揭阳市榕城区马山窖东侧,是丁公馆的一部分,为清末藏书家丁日昌晚年藏书读书的地方。同治十年(1871年)丁日昌在榕城择地辟建府第,台榭花木,备极幽胜。府内有一凹字型二层木楼,走廊与楼房均施格扇玻璃花窗,花窗上下有活动木板可以调节大小,供采光、通风,利于读书和藏书。木楼择料讲究,结构坚固实用,工艺独特。楼东面是马山窖,水通榕江,主人可以乘小轮船驶到另一个住憩地方━━丁氏洁园。楼西面有大天井,中间建构椭圆型莲池,池中堆砌英石假山,四周培植数十样不同品种的兰花,故称百兰山馆。匾额为丁日昌好友书家何绍基所书。自光绪四年(1878年)丁日昌获准退休直到谢世,读书、待客大半在此。丁氏任政之暇,喜……[详细] |
![]() | 东莞县博物馆旧址位于莞城街道的东莞人民公园内,1928年由时任东莞明伦堂委员长的徐景唐倡建,1929年始建,1931年建成,1932年正式开放,名“东莞县博物图书馆”,是广东较早创建的博物馆(仅次于中山大学人类学博物馆和广州博物馆)。建馆之后,因购书之款及其他经费无着落,旷置年余,门封窗破。1931年东莞县县长陈达材下令由县财政拨款1600元做修缮、购置用具之费。1932年东莞县博物图书馆正式开放,一楼作为博物馆部,举办禽畜动物标本陈列,有少量陶瓷藏品;二楼作为图书部,设有图书阅览室;另设有印书部,委托东莞名人编书,由东莞博物图书馆印刷发售,或利用旧版片重印东莞古籍。抗日战争时期,东莞县博物馆……[详细] |
![]() | 陈氏宗祠位于翁源县周陂镇光明村雁鹰石,系明朝抗倭名将陈璘将军的故乡——周陂龙田城陈姓人氏为彰显其功绩和爵位而建造。此祠始建于明朝中晚期,后因年久失修于清代年间倒塌。民国21年(1932),本县县长陈定策和接任民选县长兼县联团团总陈步谦等人,为光宗耀祖,发动毗邻七县宗亲捐集资金,重建了这座面积约2000平方米,结构为三进五开间的中西合璧式宗祠。1938年10月,翁源县立中学从三华搬迁至此,广东省青年抗日先锋队员受中共广东地下党组织派遣到此以教书作掩护,秘密领导当地群众开展革命斗争,组建了中共翁源县第一个党支部。1939年,中共翁源县委又在此成立。陈氏宗祠乃翁源县委旧址和当地抗日游击战争的总部,先……[详细] |
![]() | 雷州天后宫位于雷州市雷城镇夏江韩公桥北。又名龙应宫。始建于南宋,明清两代各有重修。现为清道光年间重修后的建筑,院落式布局,有门楼、前堂、拜亭、后殿和配殿。砖木结构,穿斗式梁架,硬山顶,占地面积5000平方米。宫前有清代戏台1座。宫祀天后林默娘。雷州三面临海,且多莆田移民,对天后尤为崇拜,故该天后宫门联云:“闽海恩波流粤土;雷阳德泽接莆田”。现宫内保存明清碑刻10余通,内容涉及明清时期雷州商埠贸易情况和乡规民约,较有价值。1983年海康县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雷州天后宫始建于宋代,历代几经重修,1985年,当地群众又集资130多万元,再次修葺一新。其建筑宏伟,三进,按中轴线布局,基本保留明……[详细] |
![]() | 外村真武庙位于顺德桂洲外村二街范围内,桂洲人又称之为“大神庙”。中国民间俗称的北帝,全衔是北方真武玄天上帝。其信仰源于古代对星辰的崇拜。古时将28宿分为四方:东方青龙,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北帝就是镇护北方之神,主司风雨。中国古代以农业立国,祷雨济旱是国之大事,故此颇为“鱼米之乡”的顺德民间重视和信仰,寄托了劳动人民一种祛邪、避灾、祈福的美好愿望。大神庙的始建年代已经无法考究,但据现存重修碑记所载,大神庙在明朝正德年间圮毁,神像被人闲置在狮山山麓,无人过问。在万历辛巳(1581年)春神诞日的那天,原来的庙址上空突现红云,祥光普照,恍现龟蛇,依稀是玄武神的身影,村民们纷纷称奇,围集议论。……[详细] |
![]() | 唐家三庙(含圣堂庙、文武帝殿、金花庙)位于唐家湾镇唐家村大同路西北面,由圣堂庙、文武帝殿、金花庙并列组成,故称“唐家三庙”。它是珠海地区现存规模最大、历史最久的庙宇建筑,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和很高的建筑艺术价值,是研究珠海地方史和民俗史等方面的珍贵实体资料,也是承载唐家湾地区海内外乡亲乡情乡思的标志物,并在2010年5月入选了广东省第六批文物保护名单。唐家三庙坐西北向东南,青砖瓦顶,穿斗抬梁混合结构。总面阔32.72米,总进深29.6米,总占地面积约1500平方米,门前有平台与三庙并长,高出地面约1米,设有矮墙,长13.5米。目前庙貌基本是按同治二年的情况进行恢复的。三庙内共有石碑9块,其中……[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