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唐韶关张九龄及其家族墓地位于韶关市武江区墩子头村翠珠岭。为唐开元二十九年(741年)迁葬墓。墓面为半圆土堆构筑,是座砖室墓,平面“古”字形,通长8米,分墓道、耳室和棺室,墓道和耳室皆为券顶,墓道长3.18米、宽1.09米、高1.70米,两个耳室分别长0.80米、宽0.52~0.54米、高0.33米;棺室为锥形尖顶,长4.82米、宽4.80米、高5.35米,有残存人物壁画。墓曾多次被盗,残存随葬品有陶罐、滑石器具、“张拯”陶砚和一方墓志铭(见第五章第二节墓志)。墓侧有神道碑1通。墓前现存石羊三只,二进深院落张文献公祠一座,硬山顶,面积约200平方米。张九龄官至尚书右丞相,卒于唐开元二十九年,享年……[详细] |
![]() | 翁家楼翁家楼位于台山市端芬镇庙边模范村,由旅港翁氏乡亲,于上世纪30年代初建成的五座豪宅组成,三座主楼称刘备楼、关公楼、张飞楼。它们风格迥异,展示出翁家楼迷人的魅力。庙边的田野茵绿一片,空气中荡漾着新翻泥土的清新气息,翁家楼若隐若现在苍郁的树林中,潺潺的溪流淌过翁家楼左旁,为它平添了几分幽静安逸之情。走近翁家楼,首先映入眼帘的玉书楼装嵌着各种形状的窗,圆形、方形、矩形、六角形、长方形、榄形,随意分布,不仅实现采光的良好效果,而且以窗装饰房屋外观的新颖设计,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力。穿越圆拱顶的外院大门,踏着青苔小路进入大楼客厅,顿觉四面玲珑,宽敞明亮,凉气丝丝,沁人心脾。与其余两座主楼一样,玉书楼……[详细] |
![]() | 郑观应故居位于广东中山市三乡镇雍陌村。建于清光绪二十九年,坐北朝南,为硬山式砖木结构,前后两进,中间天井加盖改为住房,面积约204.5平方米。1903年郑观应出资为其父郑文瑞而建。现故居门额镶嵌一块长2.35米、宽65厘米的石匾,楷书阴刻:“秀峰家塾”四字,落款:“光绪二十九年孟春立”。有灰雕、墙画。屋内保存有木雕镂空神楼、神台,并雕有人物、花鸟、狮子等,具有中山清代的雕刻艺术特色。屋内还存有:“奉旨出使暹罗查办事件”、钦命广西分巡左江兵备道两块木匾(已破损)。该故居现由郑福田代管和居住,保存良好。郑观应(1842-1921)是中国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最负盛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实业家,中国近代史……[详细] |
![]() | 邓承修故居(壶园)位于惠州市淡水镇上拨子围。名壶园,是邓承修故居之一,总面积约420平方米,四周设有围墙。仿北京四合院作法。开东门,镶“壶园”石匾。进为大院,两边有抄手廊联通南北建筑,北面是两层楼房,南面是一座三开间的平房,正门对过(即北抄手廊)中间有一亭,造型古朴典雅。整座建筑保存了大量的艺术构件:有多种几何图案及花草纹的挂落、横披;刻有花草图案的挑檐梁、栱及刻成近似菱形的斗、栩栩如生的木狮子。封檐板纹饰丰富精细,有蝙蝠、八宝、梅兰菊竹。山墙博风灰塑花草绶带,垂背头上灰塑了鳌鱼、龙头。建筑保存基本完好。邓承修,惠阳县(今惠州市)人。举人出身,官至鸿胪寺正卿。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镇南关大……[详细] |
![]() | 抗日战争第七战区第二次设立于抗日战争末期1944年左右设立,第七战区所辖范围为广东省,并在1945年9月13日订定的受降计划中,划分为广东地区(包含香港)接受日军缴械的作战区之一。第七战区刚成立时,广东省最高长官余汉谋接管粤北,并指挥了两次粤北会战痛击侵华日军,当年的第七战区司令部就位于今天十里亭油泵油咀厂的后山上,分别由指挥部、别墅、兵营房和礼堂组成。作战指挥部位于油泵油咀厂的托儿所旁边,遗址现在还在。但半山腰的兵营和礼堂,由于60年代修建厂区宿舍时被推平,目前已不存在。别墅位于后山上油泵厂宿舍后,是两栋坐南朝北的砖瓦建筑。别墅带西式风格的回廊,里面设有3间房,每间房之间有过廊间隔。别墅旁边……[详细] |
![]() | 五岳殿位于神岗镇木棉村东阁,是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的文物保护单位。具体始建时间不详,木结构和外观仍保留较好,梁架、斗拱、柱式、出挑、开间等早期建筑构件和风格做法尚存。殿内供奉道教神仙,分别为神话《封神榜》中的五虎将:王飞虎、嵩克虎、文聘、崔英、蒋平,另有水神洪圣、车公、太保、土地等诸神。五岳殿坐西向东,整体建筑坐落在一花岗岩石砌台基上,建筑外观低矮,主体建筑进深二间11.7米,阔三间11.5米,砖、木、石结构,人字顶悬山。第一进石框大门上刻“五囗殿”阴文,落款为“光绪岁次庚寅仲秋吉旦重修”(即公元1890年)。第一进9架抬梁,前后立2根木柱承重,月梁、梁底施雀替。一斗三升斗拱用材粗大,驼峰刻卷云……[详细] |
![]() | 茶壶耳屋位于油溪镇茶新村。因此屋前栋外墙筑饰为“镬耳形”,当地称为“茶壶耳”,故得名“茶壶耳屋”。该屋始建于清道光七年(1827年),是落居该地黄氏十七世祖锡桐公所建。坐西南朝东北。四进两横一围式围屋。总面阔84.5米,总进深65米,建筑占地面积5492.5多平方米。屋顶悬山式。砖木结构。中大门为凹肚式,石拱门,门前竖两根圆形石檐柱支承前廊梁架,卷棚顶,有雕饰。中路厅堂进深三幢。门前竖两根八角形石檐柱支承前廊梁架,有木雕狮子驼墩及鳌鱼雀替。厅堂均砖墙承檩。下厅、中厅有屏门。檐梁有雕花。天井用卵石拼砌成龙形、八卦形等精美图案。茶壶耳屋共有住房166间,公共大小门19扇,马巷两条,过路巷5条。屋前……[详细] |
![]() | 文昌阁在广东肇庆市端州区朝阳路东侧阅江楼旁边。又名奎星阁、奎光阁。始建年代不详,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重建,嘉庆七年(1802)重修,增建斋舍并改称“文昌阁”。道光、咸丰、同治年间曾多次修缮。 该阁为平面六角形,砖木构筑的三层楼阁式建筑,总高15米。每层均有瓦檐,由下而上逐层缩小,六角攒尖顶,黄釉陶质葫芦形塔刹。底层南面开一门,门上方镶嵌“文昌阁”汉白玉石匾额,墙高4.6米,东南面和西南面各开一长方形的窗。第二层墙高4.03米,南面开一拱窗,东南面和西南面也有一个长方形的窗。第三层,墙高3.74米,南面开一圆窗,窗上端镶嵌“奎光”汉白玉石匾,东南、西南、西北、东北均开一长方形窗。整座建筑……[详细] |
![]() | 龙崖陈公祠位于云浮市云安县六都镇大营村。建于明代。祠祀明代中叶援朝抗倭名将陈璘。据《陈姓年庚部》记述:殿堂正中设神龛,供奉陈璘及其历代祖先。神龛柱有二十言对联,上联是“诗称方叔元老克壮其犹歌振族于前朝王三锡命”;下联是“传曰公侯子孙必复其始大诒谋于昭代千万斯年”。该祠坐西向东,占地面积1000平方米,为二进院落式布局。分前厅、后厅和两边厢房,砖木结构,硬山顶。祠内有天井,内墙绘壁画。门前用花岗岩条石铺砌台阶,屋脊两端嵌瓷塑佛像,中间饰龙凤花卉。陈璘,祖籍翁源。万历五年(1577年),奉两广总督凌云翼之命镇压罗旁少数民族,新置罗定州东安县(今云浮)。陈璘又奉命与部卒落籍东安,故称东安人。万历二十……[详细] |
![]() | 后沙湾遗址位于珠海市淇澳岛东北面海湾的沙丘中部。年代为新石器时代晚期。1984年发现,遗址面积500平方米,文化层厚1.8米~3米。1989年发掘,面积108平方米。文化内涵分两期。第一期文化遗物仅见陶器一类,夹砂陶有釜、钵,饰绳纹或细绳纹,钵的底部有编织物的印痕。泥质陶胎薄,多夹细砂,有盘、罐、豆等,以彩绘为主,内外施彩,主题纹样是条带纹、水波纹、并与刻划纹、镂孔组合。彩陶器是本期文化的最大特点。热释光测定彩陶片的年代为距今4818年±483年。第二期文化有陶器釜、箅形器、器座、罐、纺轮等,纹饰有绳纹、刻划纹、条纹、长方格纹、方格纹、叶脉纹、曲折纹、云雷纹、附加堆纹等。石器数量少,有锛、网坠……[详细] |
![]() | 黎氏三世祠位于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北滘桃村上街7号。明代建筑风格。坐东北向西南。面阔三间带左侧青云巷。原三进深,现后座已不存在。总面阔21.2米,进深44.4米。硬山顶,龙船脊,人字封火山墙,素胎瓦当,滴水剪边,青砖墙,红砂岩石脚。建筑较为低矮。头门进深两间七架,前双步廊。明间瓦顶高,次间瓦顶稍低,形成两级跌落式瓦顶,在顺德较少见。次间内外共设四个红砂岩石包台。前廊步架间的鳌鱼托脚做工精细。中堂进深三间九架,前后双步廊。步梁粗壮,并砍削成月梁形式,梁底有雕刻花纹。前檐墙开砖雕花窗。整个建筑的柱子、柱础、石脚大量使用了红砂岩、砂岩石材料,形制古旧。2006年10月25日,黎氏三世祠被列入第四批佛山……[详细] |
![]() | 珠江纵队司令部旧址位于中山市五桂山镇槟榔村。原为古氏宗祠,由乡绅古腾芳兄弟于清道光年间为纪念开村先祖古琪胜而捐资兴建,光绪九年(1883年)重修。祠为硬山顶,三间两进布局,面积1602平方米。头进为砖木结构,两边有偏殿,天井两边有廊,后进为抬梁式木构架。1943年7月,南(海)、番(禺)、中(山)、顺(德)游击区指挥部从禺南迁来此地。1944年10月1日,中共广东省委和省军政委员会在这里召开了有珠江地区指挥部、粤中、西江、珠江二个特委领导参加的干部会议,筹备成立珠江纵队。1945年1月15日,华南人民抗日游击队珠江纵队公开宣布成立,并以此作为司令部的办公地点及举行各种会议的会址。解放战争期间,……[详细] |
![]() | 小竹腰塔,称小竹塔,位于韶关市南雄市江头镇小竹村。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塔建于宋代,为六角五层楼阁式空心砖塔。塔刹已毁,残高十八米,一说残高九点一米。原塔内设置有木梯,今毁。塔向东,塔平面六角形,为五层楼阁式砖塔。塔损坏较严重,现仅存三层,残高约9米。塔用长24厘米,宽10厘米,厚4厘米的青砖筑成。塔基围10.8米,直径3.2米。塔第一层开一真门,其余各面开一圭形假门。二、三层每面均开一圭形假门。塔心室置藻井。塔身用青砖砌阑额、普柏枋、依角柱、斗拱,各层用菱角砖和拨檐砖叠涩出檐。小竹塔建在山坑水溪的一侧坡地上,距塔数十米有一座单拱古石桥,古道经石桥内通深山村寨,外通江头镇。这里竹林、古树、古塔、小……[详细] |
![]() | 丁允元墓,位于潮安县磷溪镇英山乡凤地。该墓方向座西北向西南。明代曾重修。碑高155厘米,宽153厘米,碑中行刻“宋祖考朝奉大夫知潮州事丁公妣县君念田黄氏墓”。该墓于明崇祯五年重修,公元一九八一年丁氏旅泰华侨捐资再次重修,现墓地两侧均绘壁画并配诗,记载丁允元治潮功绩。第一幅画为“湘桥彰德”,诗曰:“湘桥载誉传千古,费煞太卿一片心。世界石梁新式样,斯称首创众同钦”。第二幅画为“韩祠从祀”,诗曰:“韩伯丁公两太守,安澜兴学并功高。一祠永祀彰盛德,万古馨香荐礼牢”。丁允元,字叔中,南京常州人,官居太常寺正卿,为人生性耿直,忠于职守,声望昭著,淳熙间,因恳请赦免“盐铁”等税,竟触帝怒,贬至潮州,任知军州……[详细] |
![]() | 时代:1934年地址:恩平市牛江镇仕洞炯成楼(又名:子昌楼、红楼、大同成楼)冯相(安相),1897年出生,1906年出国南洋(马来亚),初被叔父合成收用,统管公司一切业务,后来叔父冯合成突然病故,冯相改行开采锡矿经营采矿业,他采矿地盘纵横几十公里,剥开地皮,不到两米深,尽是锡矿砂,因此,冯相很快成了南洋矿业巨子。1934年8月,冯相满载归家乡,托冯道存建这座炯成楼(冯相父亲“冯炯成,又名冯子昌”所以叫炯成楼、子昌楼)。此楼1934年冬季动工,1936年秋季落成,占地面积3仟平方米,正座楼16米,分三层,红墙绿瓦,四檐滴水,铁架水泥结构。两座附楼亦各三层,比主楼略矮。总建筑面积1仟平方米。在当时……[详细] |
![]() | 锦纶会馆又名锦纶堂,现位于中国广州市荔湾区康王南路康王路隧道北出口的西测,原位于下九路西来新街,是一座清朝的祠堂式建筑。锦纶会馆始建于清朝雍正元年(1723年),道光24年(1844年)重修。会馆坐北朝南,占地面积692平方米,是一座祠堂式的三进深砖木结构的建筑,其锅耳屋的外观具有浓厚的岭南建筑特色,馆内保留有不少木雕、砖雕、陶塑、碑刻等。锦纶会馆原是广州丝织行业股东公会,1949年后改为民宅,其房屋结构基本保持完好,成为广州保存下来的唯一近代专业会馆。馆内完整保留了二十一方历史碑刻,是研究清代资本主义萌芽和广州商贸发展的重要实证。2001年建设康王路时,为保护这座古建筑,对其进行整体平移。工……[详细] |
![]() | 张民达故居位于梅县桃尧镇石螺岗村。故居坐西北朝东南,占地面积650平方米,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平面为“凸”字形。混凝土框架结构,底层及二层均有阳台式回廊,正面为券廊。大厅正面设置木楼梯,靠后壁处上三分一高后分左右梯登楼。大厅两侧为房间,左右对称,布局相同。故居依山而建,环境幽雅。1979年11月维修。张民达(1885━1925年)早年参加同盟会,马来西亚归国华侨,孙中山先生的忠实信徒,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建国粤军的杰出将领。战功显赫。1924年擢升建国第二师师长。1925年2月率部参加第一次东征,4月25日乘船往汕头开会,在潮州湘子桥附近翻船,被洪水溺死,葬于广州。国民政府追赠为陆军上将。1……[详细] |
![]() | 南山石桥、水闸及天妃庙碑刻位于湛江市雷州市附城镇南山村委会南山村。南山石桥:从桥基起四面向外延伸20米。面积:2394平方米。麻潥港水闸:从水闸右边墙外基起,往东延伸20米(包括南山村农田及南山溪村虾塘);从水闸左边墙外基起,往西延伸20米(包括南山村农田及南山溪村虾);从水闸后边墙外基起,往南延伸20米(包括南山村农田及南山溪村);从水闸前边墙外基起,往北延伸20米(包括南山村虾塘及南山溪)面积:2805平方米。天妃古庙:东(后)从庙正殿后墙外基起,往东延伸14米(包括空地);西(前)从山门前墙外墙基惠,往西延伸20米(包括戏场);南(左)从庙南边外墙基起,往南延伸1.4米(包括滴水巷);北……[详细] |
![]() | 白马窑址位于惠东县白盆珠镇白马村田心村民小组,地处莲花山脉东支白马山西侧白盆珠水库南侧,主要分布在白马河两岸的小山包上。白马窑址的瓷窑结构多在“馒头窑”之列。该窑址是研究广东地区陶瓷史和明朝时期粤东瓷器外销史较为重要的实物资料。目前,在白马山一带可见大量窑砖、窑渣、匣砵和各类瓷片及少量的窑壁。白马窑主要生产日用陶瓷,规模宏大,产量较高,远销东南亚各国。据他们介绍,在过去以水路运输为主的年代,像瓷器这么重的物件要运往外地,也要选择走水路,而白马窑址地处白盆珠镇莲花山脉东支白马山西侧,白马山下的白马河等河流纵横交错,水位落差较大,白马河则直接汇入西枝江,为白马窑产品的海上运输通道提供了极大便利。为……[详细] |
![]() | 峡山摩崖石刻位于清远市清城区清远峡北禺,尤其集中在飞来寺西和飞泉洞一带。由于年久风化和修寺筑路中移动损坏,不少石刻已湮没。现存摩崖石刻56题,其中宋代1题、明代21题、清代31题、民国以后3题,有题名、题字,题诗等,其中以题字最多。碑刻19通。现存最早的摩崖石刻为南宋乾道五年(1169年)转运判官陶定在前葛稚川炼丹的崖上题“葛坛”二字,每进径0.32米。现存最早的碑刻为元代县尹杨观的《广州路清远县峡山广庆寺新建飞来殿记》碑,碑高1.50米、阔1.20米,共1126字。著名的有平南王尚可喜《重修飞来古寺碑》,碑高2.00米、阔0.95米。两广总督阮元补书唐罗隐篆书“云台”二字碑(碑高1.20米、……[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