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永宁城隍庙座落在福建石狮市永宁南门与小东门之间,为永宁至今保留较完整的一座古寺庙。该庙居高临下,放眼远眺,深沪湾历历在望,故有背五虎(山)而面金狮(深沪山)之称。其以气势之雄伟,庙貌之壮观,被誉为“永宁福地”,反映了古代中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和高超的建筑技艺。永宁城隍庙始建于明·洪武二十年(1387),道光十五年(1835)经由乡贤蔡名标发动各方善信,捐资进行扩建。清·光绪年间,再由港边村乡贤佘马堆前往菲律宾,向乡侨筹募资金加以整修、挺高门楼,方形成今日之大观。永宁城隍庙座北朝南,建筑面积1407平方米,占地2800平方米。以中轴线为基准,由门楼、前殿、戏台、拜亭、主殿、和左右厢房组成。主殿面……[详细] |
![]() | 六胜塔位于石狮市石湖村钗山上,六胜塔是八角五层塔心柱仿木楼台阁式花岗岩石结构,为北宋政和年间僧人募资建造,元代重修,六胜塔是海船进出泉州湾的重要航标。<史载,北宋政和年间(公元1111年-1117年),高僧祖慧、宋什等通过募捐建六胜塔于山坳,南宋景炎二年(公元1227年),该塔被元军毁坏。根据民间传说,1276年,南宋端宗赵昰被拥于福州,受元军所逼,--闽南,又为蒲寿庚所阻,进泉州城未遂,一度避居石湖,并在此建行宫,后由石湖出海,死于硇洲(今广东吴川县南海)。石湖因而遭到元军报复性的洗劫,六胜塔亦未能幸免。嗣后,海上贸易继续发展,蚶江再度繁荣,民居稠密,番船所经,风樯林立。元顺帝至元二年(公元……[详细] |
![]() | 蚶江海防官署碑记蚶江海防官署碑记,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泉州城东南石狮市蚶江镇原清代海防官署内院。俗称“蚶江对渡碑”,清嘉庆十一年(1806)立。花岗岩石质,长方形,圭首,高2.34米,宽0.86米。碑额阴刻篆书“新建蚶江海防官署碑记”10个大字。正文阴刻楷书,记载清代蚶江的海防设施及与台湾鹿港对渡之事,系泉州府海防通判郑奎撰,候选教谕许温其书。该碑在“文革”初被砍为两截,分别放置于厕所墙上和水渠上,后文物管理部门将其搜集粘合重立于原址。蚶江地处泉州湾口,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被朝廷指定为与台湾对渡的惟一港口,该碑乃是研究清代海防及海峡-的珍贵文物。新建蚶江海防官署碑记的所在地为福建省泉……[详细] |
![]() | 石狮城隍庙位于闽南风情十足的城隍街,城隍街位于石狮市区宽仁。前身为宽仁街,城隍庙的兴盛带动了一方经济的繁荣,该庙所在地便命名为“城隍街”。络绎不绝的人区,充满闽南特色的小店铺,海内外慕名而来的香客。聚集在此,以现代人的姿态去领略古老闽南独特又简单的魅力。石狮城隍庙相传始建于明朝万历二十一年(公元一五九二年)。清朝康熙乾隆及光绪年间,均有修葺和扩建。民国十二年,石狮地方官绅、巨商及华侨捐款扩建,成为现在的规模。据传石狮城隍公威灵显赫,民间有何无法解决的难题,只要请城隍公去坐镇,都能获得0-的结果。如每年初四,石狮城隍为善信指点迷津、逢凶化吉,让石狮人平安,生意兴隆。给石狮带来了一片繁荣的景象。石……[详细] |
![]() | 永宁海防石刻,位于石狮市永宁镇永宁社区,宋、明代遗迹。石刻年代明确,书法艺术高超。题刻内容见证了永宁卫在明代海防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历史。永宁海防石刻,刻于宋、明。分布朝阳山上,包括宋代状元、泉州太守王十朋所书的“镇海石 ”,明代题刻《自湄州扬帆至永宁登观海亭二首》《奉和大宗公少华先生纪观海亭诗》《永宁卫万户侯干君督屯德政之碑》《卫侯俨峰干君德政碑记》,以及“观海台”“渐入佳境”“趺跏岩”“穿云迳”“池月浸”等摩崖石刻。石刻年代明确,书法艺术高超。题刻内容见证了永宁卫在明代海防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历史。 保护范围以“镇海石”摩崖石刻为中心,西南侧向外延伸146米至公园围墙,东南侧向外延伸134米至公园……[详细] |
![]() | 玉湖王氏民居,位于石狮市湖滨街道玉湖社区,清代遗迹,福建省第十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坐西北朝东南,建筑面积716.5平方米。玉湖王氏民居,旅菲爱国华侨王起沃的故居。建于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至宣统二年(1910)。坐西北朝东南,建筑面积716.5平方米。由回向、私塾、石埕、门厅、天井、榉头、两侧风楼、大厅、后轩、护厝及小姐楼、四倒水亭等组成。布局规整,工艺精制。门厅明间壁肚饰有精美石刻及家书家训石刻,体现主人崇德重文家风理念。 保护范围建筑外墙东侧向外延伸20米,西侧向外延伸25米,南侧向外延伸22米,北侧向外延伸22米。……[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