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福建省旅游

福建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介绍

  名山室石刻,位于永泰县大洋镇棋杆村东北4公里高盖山名山室灵龟洞内,周围有峰、岩、石、台、殿、洞、室、潭、池、泉等众多景观,相传为汉代徐登、赵炳学道飞升处。唐文德元年(888年)始建,五代唐天成年间(926~936年)赐额名山室。1926年重建殿堂、楼阁。石窟造像浅浮雕在灵龟洞北侧岩面上,高约2米,宽10余米,分宋、元两期。宋雕残存“华严三圣”像的大象头部及象鼻等。元代雕刻当是凿在“华严三圣”像磨损之后,有“萨埵那太子舍生饲虎”、“太子宣言”、“鹿野苑说法”、“天人赞鹤”、“石佛浮江”等佛教故事系列造像及佛龛、石柱、石香炉、须弥座等。其中尤以一说是元代民间信奉的“白莲菜”莲社七祖造像较为罕见。整……[详细]
  工农红军西际物资转运站旧址位于三明市三元区莘口镇西际村,年代为1933年。简介:原为余氏祠堂,始建于明洪武年间(1368-1398),清乾隆重修,坐北向南,平面略呈长方形,占地面积1400平方米,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由前坪、前堂、天井、正堂、边厢、回廊和后轩组成,正堂面阔七间,进深七柱,明间抬梁、次间穿斗式木构架,悬山顶。自1933年起,在福建军区独立第7团、第9团的带动下,中共三元区西际村支部和农会的党员干部群众从大田、永安、泉州等处零散购买食盐等物资,存在余氏祠堂内,达到一定数量后,通过柳城村溪口渡口,沿西际—竹洲—楼源—忠山—星桥—明溪线路,转运到明溪、清流、宁化、瑞金等中央苏区,余……[详细]
  奎霞建筑群位于南安市石井镇奎霞村,年代为清至现代。简介:由奎霞林氏族人于清末、民国、建国初期先后在家乡建造上百座的闽南传统建筑和南洋风格建筑。建筑大多沿东西走向的奎霞古街两侧错落排列,形成了古村落的街巷交通体系。现保存较好的清末建筑有林氏宗祠、林文质故居、代庵大厝、四祧大厝、远胜大厝等5座建筑,均为砖石木构筑,单进两落三开间或单进两落五开间,抬梁式或穿斗式木构架,硬山顶,燕尾脊。现保存较好的民国建筑有应源楼、绍东楼、泉胜楼、蔚萱楼、春晖楼等5座建筑,均为砖石构筑,大多为二层或三层楼房,红砖或水泥或者砖混结合外立面,水泥廊柱,三角形山尖,平顶。建国初期建造较为典型建筑有江星楼、怡安居、柳姑楼等3……[详细]
  文昌阁:位于福建省南平市邵武市金坑乡金坑村下坊自然村西北侧,金坑,又称金坪,位于邵武市之西面,是邵武市最为边远的乡镇之一,也是闽赣间重要的边贸集镇。文昌阁建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是金坑水尾主要风水建筑文昌宫的核心主体部分,文昌宫坐西北朝东南,方向142,单进廊院式建筑,占地面积519.03平方米,文昌阁立于宫内天井甬道尽头的平台上,占地69.97平方米,三重檐四角攒尖顶,三层总高12.39平方米。平面方形,第一层面阔、进深各三间,第二层面阔、进深各一间带围廊,第三层则一间见方;结构上由中部从上到下、垂直受力的四根金柱组成承重框架,中立雷公柱支撑攒尖屋顶,结构简洁,造型稳重;建筑装……[详细]
  宋代瓷窑遗址址位于同安汀溪水库左侧,离县城约10公里。据考证,这个窑基遗址是宋代大型瓷器生产作坊之一,出产的珠光瓷远销日本。1956年在修建同安水库时发现的,窑基遗址有窑砖、匣钵、照子等窑具,出土的有碗、盘、碟、罐、壶等日用器皿。宋代是我国瓷业发展史上的一个繁荣时期。宋代瓷业的繁荣,是宋代政治、经济、文化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宋瓷艺术,文人气、书卷气十分突出,注重个性,呈现出幽雅秀丽,温润含蓄,精美绝伦的艺术魅力。此时的景德镇青白釉瓷,烧制日臻完善,胎质纯净洁白,釉面晶莹润泽。景德镇影青瓷的青幽氛围,是宋代“合于天造、厌于人意”的审美观的突出展现。交通情况:宋窑在县城城南,繁昌汽车站5路公交……[详细]
  同安孔庙位于同安大同镇南门街东侧。五代(907-960)同安邑令陈洪济始建于登龙坊,南宋绍兴十年(1140)邑士陈彦千等迁建于今址;绍兴二十三年(1153)朱熹增建经史阁、教思堂、苏公祠及时性志道等四斋。元至正十四年(1354)毁。明正统九年(1444)修复。明天顺五年(1461),建“兴贤育才”坊,明嘉靖年间(1522-1566),建成林希元祠堂。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知县吴镛重建大成殿、戟门等。1911年,民国政府宣布废除“祭孔”活动,孔庙作为学堂使用。1987年县政府进行全面维修和加建围墙,并重建观澜亭,1989年辟为同安博物馆。孔庙坐西北朝东南,面临东溪,砖石木结构,占地面积64……[详细]
  东山战斗烈士陵园位于东山县西埔镇石坛村后的石坛埔,距县城西埔2里多,建于1953年,是省政府公布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东山保卫战是国共两党在大陆的最后一次战役。1953年7月16日,--民党当局为了策应美国的侵朝战争,为实现“--大陆”的美梦,拼凑四个主力团,两个海上突击队和两个伞兵中队,约13000人,在军舰、飞机和水陆两栖坦克的配合下,悍然窜犯东山岛。面对十倍于我的敌人,东山岛军民英勇奋战,最后在我援军的强大攻势下,共歼灭国民党军3000多人,敌军仓皇从海上逃走。历时36小时的东山保卫战取得了辉煌的胜利。战斗结束后,为了纪念为保卫祖国而牺牲的烈士,就在我军民曾与国民党军队浴……[详细]
  中共黄田乡支部旧址位于龙岩市永定区高陂镇黄田村,年代为1928-1949年。简介:中共黄田乡支部于1929年5月在茂龙楼成立。茂龙楼建于清道光五年(1825),坐西朝东,土木结构,悬山顶,占地面积6660平方米,建筑面积3306平方米,包括正楼、护楼、天井、厢房和后坪。正楼为生土夯筑四层土楼,右侧一排三层护楼,天井左右两侧各一排厢房,后坪开阔。茂龙楼是闽西中央苏区直属第一区太平区(其范围包括今天经开区管辖的虎岗、高陂、坎市、培丰等4个乡镇)革命的桥头堡。从1928年至1949年,茂龙楼曾是中央红色交通线的重要小站,太平区苏区委、中共黄田乡支部暨黄田乡苏维埃政府所在地,是闽西南军政委员会、闽西地……[详细]
  鼓浪屿番婆楼位于厦门市思明区鼓浪屿,年代为民国。简介:建于1927年,原为晋江籍菲律宾华侨许经权经商致富后,为孝敬母亲而建的西洋建筑。建筑面积1552平方米,占地面积1429平方米,由院门、门楼、庭院、一座西式楼房组成。西式拱券院门为大铁门,两侧装饰仿古希腊科林斯式水泥柱,拱券顶饰卷草、缠枝花和飞鸟衔铜钱等形象;大门边有平时出入的小铁门。院内走道台阶顺着向上坡势,采用分段曲折连通至主楼入口处,两侧依地形设置有中国园林式假山、竹窗造景和小型戏台等。主楼为两层砖石结构(设半地下防潮层)建筑,殖民地外廊样式。大楼坐西北朝东南,平面约呈正方形,面宽20米,进深21米,背部连建“一”字形二层楼,两侧横凸……[详细]
  六鳌古城位于漳浦县六鳌半岛之端六鳌镇西侧的青山山腰,山兀起于海滩中,背连大陆,面向大海,侧临浮头湾、旧镇港,四周极其空阔。六鳌古城始建于元代,六鳌城城墙全部采用长条石砌筑,墙厚2-3米,依山势地形起伏,筑于天然岩石上。全城平面呈略显三角形的不规则圆形。周长1815米。六鳌古城城墙全部采用长条石砌筑,墙厚2-3米,依山势地形起伏,筑于天然岩石上。此城依坡起伏,绕山腰一周,周长1815米、高6米许、厚2米至2.5米,花岗岩条石砌成,呈略显三角形的不规则圆形,城外以海为濠。城开西南、南、北3城门,各门有夯土城楼。又辟有水门,今可见东、西面共5个,用于排洪和战时应急。还筑有墩台、观察台。城中山上之巨石……[详细]
  五店建筑群位于晋江市五店街,年代为明—民国。简介:由庄氏家庙、蔡氏家庙、庄用宾故居、三角内朝北大厝等组成。庄氏家庙始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几经维修。坐南朝北,前后两进,建筑面积925平方米,面阔七间,抬梁式梁架,硬山顶。蔡氏家庙,始建于宋熙宁年间(1068—1077),几经维修。坐南朝北,由照璧、石埕、下落、庑廊、顶落等组成,建筑面积537平方米,主座面阔五间,砖石木结构,硬山顶。庄用宾故居始建于明代中叶,几经维修,砖石木结构,面阔五间,抬梁、穿斗式梁架,硬山顶,为三落带左护厝的“皇宫起”闽南红砖大厝。三角内朝北大厝,1935年建,坐南朝北,由外埕、下落、榉头、上落、梳妆楼、后轩、西护厝……[详细]
  中共莆田澳柄支部旧址位于莆田市涵江区白沙镇澳柄村湖井自然村。1926年6月,陈天章、吴梦泽受党组织派遣,利用周末时间回到农村开展活动,发展组织,在澳柄村发展了陈蒲川、陈游、陈燕、王祥、陈顺德等参加中共组织,同年10月,在澳柄村兴隆法坛成立中共莆田澳柄支部,是莆田早期四个农村党支部之一,由陈蒲川任书记,陈游任组织委员,陈燕任宣传委员。支部成立后,积极发动群众,成立农会组织。各村广大农民在党支部和乡农会的组织和领导下,政治觉悟有很大提高,为后来建立澳柄革命根据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中共莆田澳柄支部旧址为兴隆法坛,始建于南宋绍兴二十九年(1159年),奉祀张公圣君,坐北朝南,单层土木结构,占地面积68……[详细]
  瞿秋白烈士纪念碑陵园坐落在福建省长汀县西门街罗汉岭,占地面积17510平方米。面临长汀县城大街,背靠罗汉岭山麓,广场宽大,花木锦绣,是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瞿秋白烈士纪念碑建于1952年,文革期间遭人为破坏。1985年6月18日,为纪念瞿秋白就义50周年,举行了新建纪念碑揭碑仪式,碑通高30.59米,砖混结构,贴金碑名由全国政协副主席陆定一题写,大理石碑文由中共福建省委、省政府撰写。1985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6年公布为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2001年被中宣部列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10年被列为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现场教学点。陵园内建有瞿秋白纪念馆和瞿秋白就义处。……[详细]
  存耕堂“存耕堂”是一座具有客家传统特色的古代大型建筑物,建于公元1716-1781年间(清代乾隆后期)总面积达1.3万余平方米,是中都镇现存占地最大、保持完好的民房。清代曾与“三立堂’(已纪)、“百二间”(后缩建为天德堂)齐名而又首屈一指,素有“九厅十人井”之称,遐迩闻名。公社化时期,曾住下整个生产队的33户130多人,且谷场、仓库,全设于内,正中大厅,既是食堂,又是会场,“鼎食钟鸣”,颇具气派。该堂坐落罗溪村头(按水流方向),背山面水,坐东南朝西北,属土木结构,砌石为基,夯土为墙,后楼基墙厚1.5米,逐层递减。全堂五进四横,逐进增高,遥看栉比鳞次,甚是壮观。第一进为围墙门楼,门坪可广容车马;……[详细]
  大口窑址位于福建省浦城县水北街镇黄碧村,有上、下二村,上村即为大口窑自然村。窑址在村后山坡之上,山呈长条形,由于距村子甚近,解放初期小数民房建于废窑堆积层之上,使窑址南部边缘遭受破坏,其余保存良好,内涵丰富,为茅草杂树覆盖。瓷片堆积范围东西长约1000米,南北宽50米。从断面看堆积层最厚处1—6米,包含大量窑具和瓷器残片。历史上流传有三十六座窑,村以窑名,面积一万多平方米。生产的产品以青白釉器为主,兼烧青釉器。此窑产品品种多样,从日用饮食器皿碗、盘、碟、壶、罐到妇女梳妆用品粉盒,生活用灯盏、香炉,从雕塑玩具、文化用品小水注到专用明器盖瓶,生产范围广泛,适应民间的各方面需求,这在我省古代瓷窑中是……[详细]
  枫亭麟山宫又称保和堂,俗称大宫,位于仙游县枫亭镇麟山村秀郊自然村。宋代始建,清宣统元年(1909)重建,1981年重修。坐北朝南,通面阔32.4米,通进深26.6米,总面积861.8平方米。为单进廊院式建筑,沿中轴线依次为前殿、天井、左右庑廊、正殿及左右报功堂、崇德堂。前殿面阔三间,进深三柱;正殿面阔三间,进深四柱,单檐歇山顶,抬梁、穿斗木构架结构。大门前有辉绿岩石雕一对龙柱和一对石狮。龙柱高2.73米,围长1.75米;石狮与-高1.32米,宽1.73米。龙柱和石狮均为惠安县清代著名石雕工艺师王成赠雕刻。厅堂两厢有清代著名画家林肇祺于宣统元年绘制巨幅壁画,计19幅。殿堂内的四块匾“麟山宫”、“……[详细]
  罗从彦墓与特祠位于南平市延平区水南街道上地村、罗源村,年代为宋、清。简介:墓坐南向北,平面呈“风”字,三级墓坪,占地面积261平方米。封土前尚余两件梯形石碑座,明代碑刻《告罗豫章先生墓文》现藏于特祠内。特祠主祭罗从彦,明弘治年间(1488-1505)始建,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重建。坐南向北,占地面积472.5平方米。中轴线上依次为前墙、过雨亭、御书阁、大堂。御书阁上下两层,大堂单层,屋面均作重檐歇山顶。罗从彦(1072-1135),字仲素,号豫章,著名理学家,与杨时、李侗、朱熹并称“延平四贤”,著述颇丰,是闽学文化的创始人之一。保护范围:墓体以中轴线为中心,左右共宽16米,前至路,往后共……[详细]
  凤凰山红军长征出发地旧址群位于宁化县淮土乡上街镇凤山村,年代为1934年。简介:由红军街(凤山村24-30号、31-33号、23、34、39、3、17号等7处古民居)和五通庙、王宅、红军井、红军看病所等四处建筑构成。1931年至1934年期间,红十二军、红三军团第四师等多支部队驻扎在凤凰山今凤山村等地,不少红军伤病员在红军看病所疗伤。凤凰山红军街,明末清初始建,沿街两侧现存59栋土木结构传统建筑,建筑临街一面均设有店铺、作坊等,街面以卵石铺设,设排水沟。1929年毛泽东、朱德同志率领红四军从江西入宁化,路经凤凰山并在此处安营扎寨。1934年中央红三军团第四师及驻宁化各部队1.4万多红军在此集结……[详细]
  云阳方氏宗祠位于云霄县莆美镇阳霞村,年代为清。简介:由方氏家庙孝思堂、支系宗祠咸正堂、致爱堂三组建筑组成。孝思堂始建于明洪武年间(1368—1398),现存为清代建筑。坐北朝南,由泮池、照壁、前厅、主堂和昭德将军祠等组成,前厅面阔三间、进深二间,主堂和昭德将军祠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均抬梁、穿斗式梁架。致爱堂建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坐北朝南,建筑面积178平方米。主座面阔三间,其中前厅进深二间,主堂进深三间,均抬梁、穿斗式梁架,悬山顶。咸正堂建于清道光年间(1821—1850),坐北朝南,由祠埕、前厅、主堂和西侧厢房等组成,建筑面积320平方米。前厅面阔三间、进深二间,主堂面阔三间……[详细]
  龙滩桥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杨源乡楼下村龙滩自然村的翠溪峡谷中,距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白水洋景区仅2公里。该桥于1962年底动工建造,1965年建成,历时3年多,共使用百年以上树龄杉木800余根,其中有一部分是楼下村村民献出的建房木料。龙滩桥是政和县解放后建造的首座木拱廊桥,桥长31米,宽5米,净跨23米。桥面廊屋高4.2米,共12开间,64根立柱,抬梁穿斗式结构,悬山顶覆以青瓦,桥两侧覆盖杉木风雨板。该桥主墨系年轻木匠师傅杨显华(澄源乡叶甘地村人),石匠为浙江泰顺师傅董金钵。该桥建造于政治风云变幻不断的上世纪60年代,桥梁上至今留下许多反映当时社会政治-内容的标语联文,诸如“常思过去苦,更觉……[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