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忠山古建筑群位于三明市三元区岩前镇忠山村,年代为明、清。简介:由先贤祠、永兴庵、楚山公祠、隆武桥、庄氏宗祠、陈家大院、庄述富民居等七座建筑组成。先贤祠:始建于元至正年,清康熙年大修,坐东朝西,由院坪、下堂、边廊、天井及上堂组成,建筑面积约500平方米,上堂面阔五间,进深六柱,上堂四根正金石柱为梭柱造,柱高4米,直径近1米,柱础为上、下两节高浮雕的莲瓣仰覆式样,有明显的元代建筑风格。永兴庵:始建于唐会昌年,清同治辛未年(1871)重修,由院坪、山门、前殿、天井、边廊、大殿组成,建筑面积约1000平方米,大殿面阔七间,进深九柱,明间抬梁减中柱,悬山顶。楚山公祠:始建于清同治年间(1862-1874……[详细] |
![]() | 巍巍乌山,屹立于八闽之南;壁立千仞,磨砺铮铮铁骨。乌山位于福建省云霄、诏安、平和三县的交界处,是早期苏区和闽粤赣边区重要革命根据地之一,有“闽南革命摇篮”之称。1928年3月,“平和暴-动-”打响了八闽第一枪,中国共产党在这里先后成立了饶和埔诏县委、云和诏县委等党组织,组建了工农革命武装。1935年9月,卢胜带领红三团40多名指战员挺进乌山,卢胜成立了闽粤边独立营,建立了乌山革命根据地,开展大规模的敌后游击战争,革命斗争从乌山发展到整个闽南地区。巍巍乌山见证了中国共产党依靠乌山人民,点燃了革命的星星之火,以不朽的革命精神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老游击队员之家”暨闽南乌山革命历史陈列厅……[详细] |
![]() | 二梅书屋于2006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作为福建省民俗博物馆。位于郎官巷西段南侧25号,系清道光六年(1826年)丙戌进士林星章宅院,因院内种植两树梅花而得名。始建于明末,清道光、同治间及民国时期几次大修。坐南朝北,前后、左右共五进,占地面积2434平方米,自郎官巷通达塔巷。大院朝街六扇大门,一进厅堂正间用彩金插屏门隔成前后厅。大厅高敞,可搭七层桌;两侧厢房窗棂用木格纹编缀成各种纹饰,门扇、窗扇、壁板等全用楠木制成。二进建筑与首进大略相同。各进之间以围墙相隔,过道露天处均设覆龟亭遮雨。主座东墙外即是“二梅书屋”,屋前有两株梅花,自成院落。二梅书屋的东侧有灰塑雪洞,曰“七星洞”。三进为……[详细] |
![]() | 桃花溪革命旧址位于宁德市蕉城区霍童镇桃坑村桃花溪自然村,年代为1934-1937年。简介:包括中国工农红军闽东独立师师部旧址、叶飞旧居、阮英平旧居、范式人旧居、陈挺旧居、红军被服厂旧址及战壕旧址。桃花溪(桃坑)地处霍童、虎贝、洋中三镇交界地带,山高林密,地势险要,道路崎岖,自然条件和群众基础好,不仅中国工农红军闽东独立师的诞生地、闽东三年游击战争的重要支撑地,也是国共合作抗日后,闽东红军改编为新四军三支队六团北上抗日的集结整编地和起始地,成为闽东革命重要根据地之一。1934年9月底,闽东工农红军独立第二团、闽东工农红军独立第十三团及闽东红军独立营在宁德桃花溪的支提寺会师,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闽东……[详细] |
![]() | 红军东方军司令部旧址兴国寺位于沙县凤岗街道办事处东山村西部兴国寺内内。1934年1月,红军东方军在司令员彭德怀、政委杨尚昆的率领下,历时半个月之久,攻克了沙县县城。1月25日,红军东方军司令部设在沙县兴国寺,大殿为作战指挥厅,彭德怀、杨尚昆等住在左右厢房。抗日战争爆发后,福建省立福州中学、福建省立医学院等6所学校及其他单位内迁沙县,其中福建省立福州中学于1938年2月迁址至兴国寺,1939年8月分设省立初级、高级中学。省立高级中学的中-员积极开展活动,1940年11月,上级党组织将福建省立医学院和福建省立高级中学的党员组合成立中共沙县工作委员会。1941年党组织派中-员陈振先进入省立高级中学就……[详细] |
![]() | 鄢家花厅坐落于中国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安民巷47至48号,是鄢氏太澄公宗祠的附属建筑。鄢家花厅兴建于清乾隆年间(公元1736年至1795年之间),距今约200年。清光绪年间及民国年间均有修缮,2011年初整修如故。2005年5月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鄢家花厅为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第80号(闽政文[2005]164号),保护范围为四周由外墙各向外延伸20米。2006年5月中国国务院公布三坊七巷和朱紫坊建筑群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第583Ⅲ-286号(国发〔2006〕19号)。鄢家花厅占地面积4亩多,建筑面积约2000平方米,南北朝向。东主宅,西花厅,走廊相通。东主宅原是鄢氏太澄公宗祠。内有天井……[详细] |
![]() | 湖头贤良祠位于安溪县湖头镇安溪第三中学内。安溪县湖头镇安溪县三中校园内。始建于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称榕村书屋;雍正十一年(1733年),为表彰李光地而改今名。祠坐西朝东,3进四合院式。一进已废。二进为祠堂,悬山顶,抬梁式木构架,面阔、进深各3间。厅堂外墙嵌大理石碑,镌刻康熙御书“太极图说”及“巡子牙河建坝诗”等,有雍正谕祭文碑;原有碑亭、驮龟已废。第三进为藏书楼。贤良祠的前身为“榕村书屋”,是李光地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命其长子李钟伦建造的,古人形容共“襟带蓝水,背负阆峰,山川灵秀,人文所钟”。李光地曾在此“讲授性理之学,诵读圣贤之书”,留下一段学林佳话。雍正十一年,皇帝为表彰光……[详细] |
![]() | 泉州承天寺,又称月台寺,位于福建省泉州市区崇阳门外东南。在五代时,此地为节度使留以效的南园。后周显德年间(954-960年)改建为佛寺,初名“南禅寺”。宋景德四年(1007年),赐名“承天寺”。宋嘉祐年间(1056-1063年)一度改称“能仁寺”,政和七年(1117年)复名“承天寺”。宋时承天寺香火旺盛,殿堂宏伟,有榕径午阴、偃松清风、塔无禽栖、瑶台明月、卷帘朝日、推蓬晚雨、方池梅影、啸庵竹声、鹦山暮云、石如鹦鹉十景。寺的中轴线全长300米,依次分布着天王殿、弥勒殿、大雄宝殿、法堂、文殊殿,东侧重建有禅堂、祖堂、龙王殿和僧舍等。承天寺的山门面西,高悬“月台”两匾额,为硬山顶三开间建筑,传说历史……[详细] |
![]() | 南溪书院位于尤溪县城南的公山之麓。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为朱熹诞生地。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朱熹诞生于此。嘉熙元年(1237年)此处修建起文公祠、韦斋祠、半亩方塘和尊道堂等建筑,祀朱家父子。后来宋理宗赐额“南溪书院”。元朝时分建二祠,明清后屡有修缮扩建。书院古朴庄严,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有韦斋祠、观书第、毓秀坊、毓秀亭等建筑。正堂当中立朱熹石膏塑像,两旁是朱子手书板联四幅:“读书起家之本和顺齐家之本勤俭治家之本循理保家之本”。四壁高悬其上溯八代列祖列宗画像。书院内的方塘,为朱熹幼年读书处。朱熹《观书有感》诗曰:“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诗中的“半……[详细] |
![]() | 走进龙海市角美镇流传村,可以看到一座时隔至今近百年的中西合璧式四合二层“南洋”风格楼房建筑,大门顶上一块“天一总局”牌匾格外引人注目。这座建筑既是侨乡历史的见证,也是考证我国邮政金融和华侨发展史的产物,如今已越来越广泛地引起有关部门和专家的兴趣。“天一总局”全称“郭有品天一汇兑银信局”,系由旅居菲律宾华侨郭有品于公元1880年(清光绪六年)在其家乡(时称龙溪县流传社,即现在的龙海市角美镇流传村)创办的。初办时称“天一批郊”。1892年(清光绪十八年)扩大为四个局、设总局于流传社,外设厦门、安海(晋江)、吕宋(菲律宾)等三个分局。1896年注册为郭有品天一信局,1902年改为郭有品“天一汇总银信……[详细] |
![]() | 厦门市总工会旧址位于厦门市思明区鹭江街道大同路土堆巷68号。1925年6月和1926年2月,厦门团、党组织先后成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厦门工人运动蓬勃开展。1925年秋冬之际,一些行业工会相继成立,至1926年底,厦门基层工会组织发展迅速,组建全市性工会的条件已经成熟。1927年1月中共厦门市委成立后,立即把成立总工会摆上议事日程。1927年1月24日,厦门市总工会在该址举行成立大会。大会通过了总工会章程,选出30多名总工会委员,选举共产党员罗扬才为总工会委员长、杨世宁为副委员长,并组建了工人纠察队。总工会下辖海关、码头、电器、机关、邮务等23个基层工会,会员1万余人。同年4月,基层工会增……[详细] |
![]() | 凤洋将军庙位于晋安区鼓山乡凤洋远东村江边,是唯一一座供奉琉球国神的庙。庙为砖木石结构,面向东南临闽江,由门楼、戏台、走楼、钟鼓楼、祖殿组成,占地面积665平方米。2005年公布为省级文保单位。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朱元璋为了扶持琉球国前来朝贡、贸易,在福州选择了擅长划船的36人赐给琉球国,侯官县壁团洲(今闽候新洲)人金瑛也在其内,他就顺理成章地成了琉球国人。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金的六世孙金伯通冲破日本人劫掠回乡认祖,并于两年后,再次奉命来到福州,在闽江口遭到暴风雨袭击,在船头调度时不幸落入水中丧命,尸体顺潮漂入内港远洋江滨。乡亲们见到他身上挂的腰牌,了解到他的身份,才知道他是……[详细] |
![]() | 郭氏家庙是红四军前委机关驻地和朱德召开群众大会旧址,又名岑楼大宗,位于永春县横口乡福中村。1929年8月22至28日,朱德同志率领红四军二、三纵队3000多人进驻永春县福鼎乡(含现横口乡福中、福联、环峰3村)休整,将前委机关驻地设在郭氏家庙。红四军在郭氏家庙召开群众大会,朱德亲自到会,站在家庙大门前石阶上演讲,号召劳苦大众团结起来,跟着共产党闹革命,打土豪分田地,建立“世界大同”的人民政权。郭氏家庙的三间房屋设为红四军临时印刷所,住有20多名女战士,负责印发宣传材料,刷写标语,张贴文告,宣传红军宗旨和革命真理。现在郭氏家庙墙上仍完好地保存着两条红军标语:“国民党勾结帝国主义,共产党打倒帝国主义……[详细] |
![]() | 汇丰银行福州分行旧址位于仓山区梅坞路57号某楼盘院内(原为汇丰弄1号),建于清同治年间。时为汇丰银行在福州所设分理处,现存办公楼为二层(带地下室)砖木结构、殖民地柱廊式建筑。2009年修复,现为仓山区文化馆。2013年1月作为“烟台山近代建筑群”的一部分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清同治六年(1867年)汇丰银行在福州设分理处,行址设于南台大岭顶汇丰弄1号,同治七年(1868年)升格为分行,经理是英国人F·G·Walker,属上海汇丰银行管辖。抗日战争期间,该行于民国31年(1942年)迁往重庆市,抗战胜利后又迁回福州复业。汇丰银行系外汇指定银行,经营业务除侨汇及进出口外汇外,主要办理榕沪、榕津木……[详细] |
![]() | 上下杭商号建筑群位于福州市台江区上下杭街道,年代为清—民国。简介:清—民国年间建。由成康参号、黄恒盛布店、罗氏绸布庄、生顺茶栈旧址等组成。其中:咸康参号旧址,位于下杭路,民国建筑,坐南朝北,共三层,占地面积275平方米;前设营业大厅,后有药材仓库和住所;圆卷顶石门框,一层为敞厅,左右各有楼梯通往二、三层,二、三层中间留空,顶部为“玻璃天”,三面通廊,房门开向通廊。咸康参号是民国时期螺洲张桂荣、张桂丹兄弟开办的一家大药铺。黄恒盛布店旧址,位于上杭路,民国建筑,坐南朝北,共二层,砖混结构,周以青砖墙,占地面积277平方米,北侧墙体为欧洲哥特式,白花岗岩条石砌成,中开圆弧顶石门框;一层内部为敞厅,设……[详细] |
![]() | 衣锦坊,位于南后街西,坊内有闽山巷、洗银营等。坊内有人在外出仕做大官,后衣锦还乡而改坊名。坊中16号为清嘉庆进士郑鹏程居宅,其中的水榭戏台最具特色。这是一个木构单层平台,四柱单开间,下建清水池塘,中隔天井。于此观看戏剧演出,水清、风清、音清,具有声学原理和美学价值。该故居于2006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作为福州地方戏剧演艺场。位于衣锦坊东口北侧4号,创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1620),原是郑姓住宅;清道光年间(1821-1851)为孙翼谋家族所有,以后长期都有孙氏子孙居住。经过多次重修,成为三座毗连、全坊最大的宅院。从西而东,第一座为主座大院,第二座为别院,第三座为花厅园林。整个……[详细] |
![]() | 凤凰寺大殿位于永泰县同安镇洋头村,因地形极像凤凰,择此建寺,故名凤凰寺。始建于明万历三年,现存有三宝殿、念经堂和阅经楼,四周围墙均为土木结构。大殿为单檐歇山顶建筑,殿中木梁上刻有“皇明天子崇祯十四年岁二月造”字样。沿寺左侧半里小路可下圣公岩洞,有天然洞穴二层,外高三十多米内穴高12米,深13米,外宽二十余米,内穴12米。凤凰寺古碑2块:一为崇祯辛巳岁(1641年)居士李天立,记当时募捐善士之芳名银两。一为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立,碑刻:“凤凰寺者,锦水名邱,杉洋古迹。门临石洞,堂枕钟声。梧水星环,仿佛恒河十二;莆峰雾列,依稀世界三千。花落昙云,邻舍分青松之色;猿啼夜月,空廊闻翠竹之声。烟……[详细] |
![]() | 光明余氏宗祠年代:清座落地点:将乐县光明乡光明村简介:元、明时期始建,屡有维修,现存建筑保留清后期风格。坐西南朝东北,平面略呈梯形,占地面积约192.5平方米。主厅面阔三间,进深六柱带前廊,前廊卷棚顶;内檐使用大额枋,抬梁减前金柱及中柱。附属文物有左侧的余氏祖墓。1931年6月8日,盘踞在将乐、泰宁和邵武一带的最大股匪首罗鸿标,带领500多名匪徒,冒充红军队伍,在邵武县城大肆劫掠商店、--烧杀3天后,掳走汉美中学100多名女学生及大量金银财宝。该匪帮途经安仁、万安等地后,于23日窜到将乐县光明乡境内。红3军团第6师政委彭雪枫命令红8团一部和红7团两面夹攻,把罗匪分别包围在光明乡余氏祠堂和附近的……[详细] |
![]() | 赖坊建筑群位于清流县赖坊乡赖武村、赖安村,年代为清。简介:赖坊建筑群包括彩映庚宅、翰林第、棠棣竞秀宅、来青宅、攸叙宅、迎薰宅、赖氏家祠等七组建筑群。彩映庚宅建于清光绪十八年(1892),坐东朝西,由砖雕门楼、下厅、上厅、两侧厢房及左横屋组成,占地面积449平方米。门楼砖砌,八字形四柱三间三楼歇山顶;上厅面阔三间,进深五柱,穿斗式梁架,硬山顶。翰林第建于清咸丰年间(1851—1862)。坐东朝西,由门坪、下厅、中厅、上厅、两侧厢房及左右横屋组成。上厅面阔三间,进深五柱,穿斗式梁架,硬山顶。棠棣竞秀宅坐东朝西,由外门头房、门楼(下厅)、中厅、上厅、后厅、两侧厢房及左右横屋组成,占地面积1109平方……[详细] |
![]() | 滴水岩红军战地医院旧址位于明溪县城关乡坪埠村西北处。1930年至1934年冬,红军在明溪县开展革命斗争,设立多处红军医院。1931年1月,红军新编第7师后勤部医院设在枫溪村杨公庙,备有简易的病床。7月,红4军和红3军团在雪峰谢厝湾祠堂设立红军临时医院,伤病员100余人。1932年12月,红军在城西陈家大厝(今陈家巷内)设红军医院。1933年夏,红军在城西曾家(今县宾馆)设一所医院,有医务人员30多人,病床20余张,当年冬,医院随军撤离。1933年8月,红军东方军在儒学街李家大厝、东门城内杨家大厝、西门外蔡家大厝设红军临时医院,有伤病员300余人。1934年初,红军东方军经县城、夏阳到沙县攻打国……[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