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福建省旅游

福建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介绍

  新店古城遗址位于福建省福州市晋安区新店镇古城村。遗址占地约15万平方米,经多次考古发掘,东城墙残长287米、北城墙长约310米,西城墙长约280米,南城墙只发现拐角部分。西城墙外发现有宽约8.8米的护城河。城墙为黄褐色夯土,夯窝直径4至5厘米、夯层厚约12厘米,为圆束状丛夯。城内和护城河底出土1235片(件)陶片,其中15片为粗绳纹陶罐片,相当中原战国晚期器物,其余1000余片(件)方格纹、弦纹、绳纹陶片和砖均为汉初遗物。城内还发现有柱洞的黑色硬土路面和夯土基址,基址下发现一座墓葬,未见遗骨和随葬品。有认为该城的建筑年代是战国晚期至汉初,是《史记》所称的“东冶”和《汉书》所称的“冶”,对此学术……[详细]
  陈修园墓位于福建省福州长乐市江田镇溪湄村。始建于清嘉庆八年(1803年),1981年修缮,占地面积126平方米,坐东南向西北。墓为三合土构筑,墓台、墓圈和墓埕为石板砌筑,墓台上立墓碑,两边分立狮子柱。墓丘石构,平面呈“风”字形,进深6米,面阔4.5米,前有供桌、墓屏。供桌上立墓碑,高1.96米,宽2.8米,上刻:江田清敕赠文林郎二入陈公敕赠大孺人戴太孺人长男直隶县大尹修园次长男妇小址村林孺人长孙男□□□字道彪长孙男妇古县郑孺人次孙男□□□字道聪次孙男妇榕城林孺人寿域坟坐丙向壬兼乙亥嘉庆癸酉(1813)春吉旦立”。陈修园(1753~1823),名念祖,字良友,号慎修,又号修园,著名医学家,清代四……[详细]
  中共福建临时省委反第四次“围剿”会议旧址位于福建省龙岩市长汀县城郊南屏山朝斗岩寺大雄宝殿。1932年2月18日,中共福建临时省委在长汀召开第四次反“围剿”紧急会议,作出了《关于执行中央局“关于在粉碎敌人四次‘围剿’的决战前的党的紧急任务”的决议》。决议要求充分发动群众,扩大红军,展开武装斗争,积极地配合中央红军,争取获得第四次反“围剿”战争的全面胜利。南屏山朝斗岩寺大雄宝殿始建于明代,清代重建,1986年维修,坐南朝北,由山门、空坪、大殿及厢房组成,占地面积260平方米。中共福建临时省委反第四次“围剿”会议旧址于1961年5月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宁德天后宫年代:清座落地点:宁德市蕉城区蕉南街道福山街简介:俗称妈祖庙,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始建,咸丰元年(1851)重建大殿。占地面积2400多平方米,正殿面阔五间,进深五间,殿内有清咸丰元年镂空石龙柱4根,浮雕石凤柱2根。1937年8月,中共闽东特委与国民党当局在此谈判达成“停止内战合作抗日的协议”。附属文物碧泉井位于天后宫左后侧10米,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建,井栏由长方形石板砌筑,井深4.6米,目前仍在使用。保护范围:前至富海市场,后至后山竹林,右至禾丰商业楼,左至围墙外延伸15米。2009年,宁德天后宫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莆禧天妃宫位于北岸山亭乡莆禧村北门自然村,创建于宋绍熙三年(1292),初名“崇福夫人庙”,明洪武二十年(1387)重修,莆禧城建城时,改名“天妃宫”,二进廊枋式建筑布局。坐东南朝西北,通面阔14.42米,通进深22.98米,建筑占地面积416.15平方米。中轴线上主要建筑由前大埕、前殿、前天井、中殿、后天井、正殿组成。悬山顶,土木结构。前殿面阔五间,进深三柱;中殿面阔五间,进深三柱;正殿面阔五间,进深五柱,抬梁、穿斗木构架。建筑保持明初风格,宫中供奉一尊宋代木雕妈祖像,还保存明、清楹联和咸丰年间的刺绣织物等文物。是涉台文物之一,该建筑为研究莆田地方古建筑提供实物资料。莆禧城墙1996年公布为……[详细]
  朱紫坊萨氏民居位于鼓楼区朱紫坊22号。系萨氏祖居,始建于明代,清初及道光、光绪年间均有修建。坐南朝北,面临河沿,前后五进,通宽21.5米,纵深97米,占地面积2080平方米。门前两侧有高耸马头墙,门头房为木结构,明间开六扇门。第一进前有天井,由大石条铺成,三面环廊。主厝面阔五间,进深七柱,穿斗式木构架,双坡顶;左右次间皆用楠木门扇,隔扇、窗扇精雕细刻,斗拱、驼峰各种图案,保存完好。东侧走廊有小门通花厅。花厅前有假山、鱼池、亭台楼阁;花厅后有10扇楠木精制屏风,刻有108种图案。二进、三进均为七柱三间排,双坡顶,天井两旁有披榭。四进、五进转为坐西朝东。四进为三间排双层藏书楼;五进面阔三间,进深七……[详细]
  南山寺及南屏书院年代:明、清座落地点:云霄县莆美镇莆南村简介:南山寺又称莆美岩,面积约4500平方米。明弘治年间(1488~1505)始建,后多次重修;坐西南向东北,主体面阔五间,为悬山顶燕尾脊建筑。寺西侧的南屏书院,清光绪二十年(1894)为纪念林偕春父子所建。附属文物主要有清康熙元年祖师灵塔、光绪五年(1879)比丘墓、黄道周所书“白云古道”题刻等。保护范围:西至南山寺管理房西山墙滴水位起向外20米,东至南屏书院东山墙滴水位起向外50米,南至南山寺主殿山墙滴水位起向外20米,北至两座建筑庙埕北侧50米。2009年,南山寺及南屏书院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新圩渡建筑群位于华安县新圩镇新圩村,年代为清至民国。简介:始建于唐,历代均有维修,现存建筑多为清代和民国时期重建。由渡口、旧船坞、港务站、竖街(胜利路)、横街(长安路)和妈祖宫旧址等组成。渡口利用天然泊岸加以石筑而成,从唐代开始即为闽西南重要的水上交通枢纽。民国时期,仍是九龙江北溪中游通往下游客货运输的起点站。竖街(胜利路)、横街(长安路)分别长约200米,两侧为砖木、土木结构的骑楼式建筑,俗称“竹竿厝”,历史上店铺林立,颇为繁盛。保护范围:以港务站为基点,向东延伸124米,向西延伸220米,向南延伸198米,向北延伸169米。2018年,新圩渡建筑群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九批省级文物保护单……[详细]
  岩前百阶塚年代:元座落地点:三明市三元区岩前镇岩前村简介:王九三与妻陈氏合葬墓,面积近20000平方米。墓由坟面、背围拢、天池(墓室上坪)、百级台阶坡道、享堂、堂下大埕,神道、木牌楼、楼前坪、半月池及祭扫便道、排水系统等几部分组成。冢依宋制,砖砌数重,坟前砌阶百级,俗称“百阶塚”。王九三(1228~1299),明溪、莘口、荆东、荆西、岩前王氏始祖,后裔分布三明、漳州、广东、台湾等地。为王审知之后,以乡行推孝廉,后举文林郎,任连城县令。保护范围:墓地周围一重山的山脊分水线内,面积40000平方米。2009年,岩前百阶塚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黄滔祠位于荔城区镇海街道办事处英龙居委会东里巷,元大德八年(1304)为纪念黄滔而建,明倭乱后重建。坐北向南,占地面积423.18平方米。由祠门、正厅、下厅组成,正厅面阔五间,进深二间,穿斗式木构架,歇山顶。祠中保存明正统十二年(1447)石碑1通,祠门右壁上存有收集的“状元及第”、“济美联芳”、“冬官旧第”、“天马来青”、“文笔钟灵”、“父子名贤”、“理学名臣”等明代石额。祀黄滔。黄滔是晚唐文学家,对王审知治闽有规正之功。原存祠中的“东里黄氏思敬堂功赏记”、“黄氏族祠思敬堂记”、“侍郎公送祭田文卷”明代碑刻和“敬恩”、“登瀛阁”等石刻,于“文革”期间失落。黄滔祠2009年公布为福建省文物保护……[详细]
  秀屿青峰岩摩崖石刻位于东庄镇秀屿村。明代在此建园亭时所刻,共有12处,诗刻“盘陀一片石,埋光海水滨,跌坐窥明月,空山有几人。”刻分5行,每行4字,楷书,署款小字为“佘翔”题“飞云洞”三大字横刻,楷书。下款为“林琨章书”“食霞”石刻二大字,字径0.63米,“天风海涛”署款为“宋赵汝愚书”,无署款的崖刻有“试剑”“钓矶”“超然台”“读书台”“玉蟾”“枕流漱石”,鳌城山面海的南面山崖的大片石壁阴刻线条画,“吕洞宾醉酒”画面高2.3米,宽1.4米,吕洞宾醉态龙钟,右边有个护将,线条已不明显,落款已风化不可辨认,为研究石刻提供实物资料。青峰岩摩崖石刻2009年公布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福州冰心故居位于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也是辛亥革命烈士林觉民的故居,所以也有人习惯称之为“福州林觉民故居”,整个建筑坐西朝东,共有三进。建筑师、作家林徽因也在该故居生活过。冰心的故居坐西朝东,三进,四周有风火墙。第一进与第二进之间有一长廊,廊两旁种有翠竹。第三进大厅两旁各有前后厢房。天井两旁为自成院落的南、北院。林觉民住在西南隅一厅一房。厅与房前有小天井,小天井南端的卧房窗外有花台。小厅有门东通“紫藤书屋”。在林觉民就义后,父亲林孝颖为逃避清兵的追杀带领全家躲到福州远郊,谢家便买了此居,民国建立前后,冰心曾居此。而且近代才女林徽因作为林觉民的侄女曾在此居住。一处民居住三个名人,当然有特殊意义了。……[详细]
  中共福建省委、省苏维埃政府机关驻地旧址凝春晖位于长汀县四都镇汤屋村井牌路,年代为1934-1935年。简介:建于清代,坐西南朝东北,二落一进,砖木结构,穿斗式木构架,硬山顶。由大门、下厅、天井、上厅、两侧横屋组成,占地279平方米。上厅面阔三间,进深七柱带卷棚式前步廊。1934年红军主力长征后,省委、省苏维埃等省级机关迁往四都山区继续斗争,1935年1月,因战争形势严峻,再次转移至此。1935年2月,瞿秋白、何叔衡等同志从江西会昌转移永定途经这里,曾居住于此。2018年,中共福建省委、省苏维埃政府机关驻地旧址凝春晖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九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建筑四周各向外延伸20米……[详细]
  林语堂故居和林语堂文学馆位于林语堂诞生地原坂仔基督教堂旧址。在林语堂的六十部著作、上千篇美文中,关于个人生活,他提到最多的是在坂仔的快乐童年,至少有上万字。1895年10月10日,林语堂就诞生在这座教堂的牧师楼上。教堂1974年被彻底拆除后,林语堂故居也不复存在。故居是经过1984年、2005年两次建设,在原址上依原样子建起来的。2007年又建起了建筑面积达360平方米的林语堂文学馆。馆名由季羡林题写。该馆辟有“山乡孩子,和乐童年”、“文学大师,文化巨匠”、“魂牵祖国,梦绕家乡”、“誉满环球,名垂青史”四个展厅,展示了林语堂的毕生成就和他与平和坂仔的联系,解读从坂仔走向世界的林语堂的家乡情缘。……[详细]
  铁坑李三娘祖殿位于政和县杨源乡杨源村,年代为清。简介:坐东北朝西南,由大殿、戏台、梳妆楼等组成,建于山涧之上,山间小路从戏台和大殿之中间穿过,建筑面积300多平方米。大殿于清道光二十九年(1844)重建,面阔三间,进深10米,穿斗式梁架,歇山顶。戏台于清光绪三十年(1904)重建,与大殿相对,面宽4米,进深6米,两侧厢廊,用八角覆斗式藻井,藻壁上绘人物故事图,重檐歇山顶。左侧梳妆楼为民国时期重建。大殿内供奉“陈靖姑”、“林九姑”、“李三娘”三位夫人,为“李三娘”祖殿。2013年,铁坑李三娘祖殿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东南外延50米,其他方向各外延30米。……[详细]
  朱紫坊方氏民居(方伯谦故居)位于福州市鼓楼区朱紫坊河沿东端,建于清初,嘉庆、光绪间重修。坐南朝北,四面围墙,主要建筑三进,大门前面有照墙立于河沿,大门口是“明三暗五”门头房。入石框大门,三面环廊,廊下有天井,第一进厅堂面阔五间,进深七柱,穿斗式扛梁减柱木构架,双坡顶,木柱特大,石板平整,正面厅堂,两侧厢房,门扇、窗槛,花格皆楠木制成,雕刻精美。二进前厅正面挂有双龙贴金“诰封盒”,厅前后都有天井,天井两侧是披榭。第三进为双层楼房,上为藏书阁,下为课读的地方。东侧有花厅,原有鱼池,花圃已改建为住房。进与进之间有围墙相隔,过道以复龟亭联接。2005年5月11日公布为福建省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福全所城年代:明、清座落地点:晋江市金井镇福全村、溜江村简介:福全所城为明洪武二十年(1387)江夏侯周德兴为防倭寇而建,清康熙十六年(1677)重修,现存夯土城基遗址长约2000米、宽5米,南北水关各一个。城内的无尾塔,为三层四角实心石塔,残高8.6米,底边长3.4米。有明代摩崖石刻九处;留从效庙为宋代始建,民国重修,祀广泽尊王,庙内有宋代覆盆柱础、石门墩、方首石栏杆望柱、界石碑等。保护范围:福全城墙遗址:福全城城墙遗址两侧各10米;无尾塔:塔四周各50米;福全城石刻:崖刻四周各50米,城内马槽,碑记均纳入保护;留从效庙:四周向外延伸10米。……[详细]
  吴郡墓年代:清座落地点:浦城县永兴镇前墩村简介: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建,占地面积2600余平方米。坐北朝南,平面呈“风”字形,四周梯形条地围绕,用三合土构筑,墓园分内、中、外三层墓埕,墓碑已失。墓前有三级墓坪,墓坪前原竖两根石望柱已残。吴郡(1636~1715),字云士,安徽凤阳人。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仗剑从军,随靖海将军施琅进攻澎湖列岛,立大功,加左都督衔,实授山西大同镇标游击。不久补为天术营参将。后历任定海镇总兵、松江提督、浙江水师提督。保护范围:墓区四周各向外延伸50米。2009年,吴郡墓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水西林建筑群位于闽侯县南屿镇南旗村水西林街,年代为明、清。简介:由明代进士林春泽宅,其长子明进士林应亮宅,次子林应宪宅,长孙林如楚宅及其后裔宅、旗峰林公祠等6处建筑组成,坐西向东,临街排开,占地面积约10000平方米。林春泽宅前后二进,面阔五间,计有歇山顶八字墙门楼和左右倒座、正座、后座、后花园等;林应宪宅单进,面阔三间;林应亮宅前后三进,面阔五间;林如楚宅单进,面阔三间;林如楚后裔宅单进,面阔五间;旗峰林公祠前后三进,面阔三间。水西林为明清福州市地区官宦府第建筑群的典型实例。2013年,水西林建筑群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建筑群四周各外延20米。……[详细]
  长门炮台长门炮台位于连江县官头镇境内、闽江口北岸、长门山巅,于清道光十四年(1835年)由民族英雄林则徐亲自选址和设计建造,后经光绪八年扩建而成,清政府曾在这里设立长门提督。据史料记载,长门炮台建设年限还早于厦门胡里山炮台。炮台整体建筑气势十分雄伟,外观呈圆柱形构造,营垒高四丈多,厚五尺,周长九十丈,占地近50亩。长门炮台作为闽江口第一道防线,曾在1884年的中法马江海战中写下光辉的一页,给侵略者以沉重的打击。站在炮台旁,近可俯看闽江口胜景双龟锁口,远可眺望川石、壶江、粗芦三岛,引人遐思。如今,长门炮台已被列为福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福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青少年德育基地。……[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