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邵武中书第:中书第位于福建省南平市邵武市昭阳街道华光社区居委会道家巷三号,砖木结构,坐北朝南,平面呈方形,中书第由西向东依次分布有明代民居、花园、清代民居建筑。明代建筑本体为三进合院式建筑。总面阔15.9米,总进深80.3米,面积为1276.77平方米.中轴线上从前往后依次分布有大门、门厅、天井、前厅、天井、正厅、太师壁、天井、后厅。大门前以照壁合围成一庭院,大门为砖石结构,门楣上阳刻“中书第”三个字,门楣四周嵌有砖雕,纹饰有花卉;门厅硬山顶,抬梁式结构,前廊为卷棚顶,天井两侧带厢房,厢房为单坡顶。前厅硬山顶,抬梁穿斗式结构,带前后廊,面阔八间,进深五柱,天井两侧带厢房,厢房为单坡顶,太师壁设……[详细] |
![]() | 位于仙游县城西5公里龙山下,相传古时有三龙相会于此,故名。唐景云年间(710-711年)创建,唐会昌年间(841-846年)遭火劫荒废,唐大中年间(847-859年)重建,恢复了旧时梵宇琼宫的堂皇面貌。虽几经损坏,但基本上保持了古时的建筑规模和风貌。现存寺院为明末清袜子重修,有天王殿、大雄宝殿、钟鼓楼、法堂、僧舍等建筑,规模宏伟。大雄宝殿的梁柱斗拱,基本上保持明代风格。寺内现存文物甚多,其中有北宋崇宁三年(1104年)的石槽盆1个,石狮1对,以及元代大德九年(1305年)铸的大钟1口。寺内尚有明代和尚秋此(号超国)著的《影月集》以及清代康熙年间寺僧绎斯著的《东林集》等诗集。寺内还有清康熙十二年……[详细] |
![]() | 花桥慈济宫始建於宋绍兴年间(1131-1162年)。祀北宋泉州名医吴本(979-1036军)字华基、号云冲。闽台尊称吴真人、大道公、花桥公、保生大帝。据史志载,其一生“以医名天下,以济人救物为念,而义不取人一钱”、“业医无贵贱,按病授药,如矢破的”。花桥为其生前行医故址。清光绪四年(1878年),泉州绅士及商民于花桥宫内倡设泉郡施药局,博采药源,广施民众,以弘扬吴真人业医济世、扶危济困之精神。光绪六年(1880年)改称泉州府施药局。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泉郡鼠疫猖獗,花桥宫施棺舍药、恤孤扶贫,做了大量救死扶伤、济困赈灾公益善举。是年,改称花桥宫善举公所。施药局隶属善举公所下辖单位,以赠药……[详细] |
![]() | 瑞像岩是清源山风景名胜区“幽谷梵音”意境区内的主要景点之一。矗立在天柱峰上的瑞像岩石室,仿木石构建筑,石室内的宋代石雕释迦瑞像,以天然崖壁雕凿而成,高4米,宽1.5米,作立状,现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天柱峰对峙的罗汉峰,怪石嶙峋,千姿百态,犹如一尊尊威武的罗汉,维妙维肖,栩栩如生,构成“五百罗汉”朝释迦的神奇景观。穿过石室左侧的崖洞,只见三块巨石恰似三条大蟒蛇,探头出洞,故谓“三蟒出洞”。山崖的平台处,旧有“望州亭”,可俯瞰古城胜景。地址:泉州市丰泽区清源山游客中心东侧类型:国家公园山古迹等级:AAAAA游玩时间:建议0.5天电话:0595-22777675开放时间:7:00-18:00……[详细] |
![]() | 台屿陈氏宗祠年代:清座落地点:福州市仓山区建新镇台屿村位于仓山区建新镇台屿中截村,始建于宋代,明、清年间曾进行扩建;1989年又对宗祠进行重修、改建。宗祠前后五进,依次为墙门、石埕、思亲楼、仪门、丛桂堂、高士堂、魁星楼(书隐楼)、台山阁,纵深125米,横宽19米,占地面积2100平方米,建筑面积2400平方米。四面风火墙,前围墙面街,后护墙倚山,左右墙各延伸八米。祠内存有明天顺年间的平首圣旨碑一通,碑额刻“圣旨”二字,西侧浮雕双龙纹。碑身刻“旌表义民陈三信愿出米二百石”等字,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建筑内部丛桂堂为横撑减柱式,高士堂为杠梁减柱式,结构严整。1995年4月经福州市郊区人民政府认定为福州……[详细] |
![]() | 时代:清地址:福建省泉州市南安市林氏民居(林路厝)系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泉州市十佳古民居,南安县委党校原址,为著名华侨建筑家林路回故里设计兴建的民居建筑群。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竣工。大厝的创建者林路是当时新加坡著名的华侨建筑家。他承建当时新加坡最宏伟的建筑一维多利亚纪念堂。林路厝主体为宗祠、住宅和书房等4座并列,占地达3000平方米,前有石埕、水榭和水塘。建筑风格以泉州红砖、硬山顶、四合院加左右护厝的传统民居为主,角楼外观具西洋风格,内部装修部分采用水泥花砖。原来的林路厝占地6.5亩,大小房间共有99间,建厝的材料大都来自海外,这些水泥地砖历经百年仍保存完好。林路厝的巧妙之处是把外来设……[详细] |
![]() | 中共炭坞区委、区苏维埃政府旧址位于浦城县忠信镇溪源村炭坞自然村,年代为1932-1934年。简介:原为华光庙,清代始建,土木结构,占地面积154平方米。 1932年7月,由工农红军团长叶全兴在炭坞一带领导开辟苏区工作,并于11月在炭坞村成立浦北第一区(即炭坞区苏维埃)。1934年12月间,国民党军1000多人,向炭坞苏区发起“围剿”。炭坞区游击队一部分撤退到忠信镇毛洋、马迹一带,一部分继续坚持当地斗争。炭坞区苏维埃政府裁判部旧址是一座木结构民居建筑。2018年,中共炭坞区委、区苏维埃政府旧址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九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中共炭坞区委、区苏维埃政府旧址:四周墙体各向外延……[详细] |
![]() | 张氏家庙位于连城县新泉乡东南村圩市上,1929年6月,毛泽东率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进驻新泉,指导地方建立红色政权,在此成立连南区革命委员会。目前,两廊尚有当年所写的“打土豪分田地,一切权力归农会!”的标语。该庙建于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建筑面积为545平方米。有上厅、下厅、回廊,中有歇山式阁亭一座,24根屋柱承接斗拱屋架,四合平房。天花板上饰有双凤朝阳,周以牡丹衬托,檐下设有挡风雨篷。全庙屋顶为卷棚结构,飞檐翘角,檐棚装饰许多精美图案。门前一对石狮,威武雄壮,保存较为完整,可观赏精巧的明代建筑工艺。该庙门楼在“文革-”期间被拆毁,1980年修复,现辟为连城县新泉革命纪念馆陈列室,陈列了红……[详细] |
![]() | 蔡襄墓位于仙游县枫亭镇铺头社区锦岭自然村。蔡襄(1012-1067年)字君谟,福建仙游人。宋天圣八年(1030年)进士。任泉州知州时,主持修建洛阳桥,对沟通福建南北交通起重要作用。工书法,为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有墨迹碑刻传世。生平著述宏富,后人辑有《蔡襄全集》。成书于嘉祐四年(1059)的《荔枝谱》,是中国现存最早的荔枝专著。治平四年(1067年)卒于家。墓地始建于北宋明成化元年(1465),巡抚腾昭为之修墓、建祠、立碑。正德元年(1506)提学副使杨子器重修。1984年福建省人民政府拔款按原貌重修,周围砌砖墙保护。1998年,海外宗亲集资重修,并于墓前两侧增建碑亭、碑廊、仪门坊等。墓坐东南向……[详细] |
![]() | 东岳观位于江口镇新街中心,整体建筑雄伟壮丽,布局齐整,前殿、中殿、后殿之间廊庑连接,石柱间立,浑然一体,显得古朴而典雅。前殿为主体建筑,单檐歇山造,面阔五间,殿顶龙脊凤檐,饰以彩色琉璃,金碧辉煌。中殿、后殿、十王殿、拜亭、报功祠、两庑等建筑物均保持清代特色。观内尚存明代思宗时礼部尚书曾楚卿亲笔书“东皇司命”巨匾,清代书法家郭尚先的对联,和清代监察御史江春霖题赠的“累世蒙庥”匾额,以及林森手书的“五岳独尊”题匾等文物。东岳观创建于元代至元二年(1336年),初时名“佑圣观”,明代永乐十一年(1413年)重修,后圮。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莆田县知县何南金重建,改名“东岳观”,至今。其后清代……[详细] |
![]() | 塔口庵经幢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立于漳州市区大同路塔口庵前,建于宋绍圣四年(1097年)。通高7米、底直径1.2米,以二十四层浮雕块石累叠筑成。基座及利用唐代遗存的石构件建造,为八角柱状须弥座。基座之上,以分别雕有海水、螭龙、莲瓣的鼓形、覆盆形等状不同的六层块石,承托着中隔仰莲花石的两层八角柱形幢身。幢身下层八面各雕或坐或立、形态各异的佛像一尊;上层南向一面刻楷书直读“宝塔建造于宋绍圣四年丁丑至大明崇祯拾伍年陆月初十日飓风颓坏原任钦差福建中路副总兵王尚忠捐资重造”等字,余七面均刻“南无阿弥陀佛”竖排六字楷书。幢身之上,以雕有佛像、莲花等图案的十三层各种形状的块石,向上收分,构成五重八角出檐、高耸奇……[详细] |
![]() | 丰图宗祠建筑群位于连城县庙前镇丰图下村,年代为清。简介:由泰孚公祠、翠岩公祠、含山公祠等三处建筑组成。泰孚公祠:建于清末,坐东朝西,占地面积约1782平方米,建筑面积650平方米,由院坪、下厅、上厅、横屋组成。下厅前檐带前廊,中间设有四柱三间三楼式木牌楼,上下厅均面阔三间,抬梁穿斗混合式木构架,三合土地面。述光堂为泰孚公祠的附属建筑,建筑面积1010平方米。翠岩公祠:建于清末,由爱存堂和友恭堂组成,坐北朝南,占地面积约2507平方米,建筑面积1794平方米。含山公祠:又称含山堂,建于清末,坐东朝西,占地面积约1700平方米,建筑面积1270平方米,由门楼、内院坪、门厅、下厅、上厅、横屋、后围屋……[详细] |
![]() | 高爷庙位于福州市鼓楼区安泰街道天皇岭南麓,年代为清。高爷庙位于福州市鼓楼区天皇岭,建于清道光、同治(1821一1874年)间,原名天皇寺,俗称上殿,是南涧报国寺之一部分。坐西向东,面积约1000余平方来,祀高爷(道教神灵黑、白无常)和五灵公。原来主要建筑三进,四面围墙,六扇大门朝东,首进为前殿,中间为戏台、酒楼,后进为大殿。前殿五十年代初倒塌改建为厂房。今保留大殿,面阔三间,进深七柱,单檐歇山顶,穿斗式木构架,大殿前是拜亭兼做戏台,有四根石柱和四块长方形石栏浮雕,台顶藻井、天花绚丽,斗拱、驼峰、雀替等木雕均描金;两边酒楼精雕细刻,结构严谨。偏殿也独具特色。现为社区文化站。1992年公布为市级文……[详细] |
![]() | 中共福建省委及中共汀西县委、县苏维埃旧址世昌公祠位于长汀县四都镇红都村,年代为1930-1935年。简介:建于清代,由门楼、雨坪、下厅、天井、上厅组成,占地面积501.38平方米。门楼坐西朝东,大厅坐南朝北,二落一进,砖木结构,穿斗式木构架,悬山顶。1930年5月,中共四都区委、区苏维埃在世昌公祠成立,区委书记陈清,区苏维埃主席赖兴银。1934年9月,为建立以四都山区为中心的游击根据地,从原长汀、兆征两县划出部分区域组成汀西县委、县苏维埃。县委、县苏维埃设于世昌公祠,省委派曾洪飞任县委书记,赖兴银任县苏维埃主席。1934年10月至1935年1月,中共福建省委曾设于此。2018年,中共福建省委及……[详细] |
![]() | 大演洪氏民居年代:清座落地点:南安市蓬华镇大演村简介:清嘉庆(1796~1820)至道光(1821~1850)年间,由海外谋生的洪氏族人先后回乡建造。建筑多为二进或三进,五开间,带单边或双边护厝布局,悬山或硬山式屋顶,抬梁或穿斗式木构梁,燕尾形屋脊。宅第中以“瑞义堂”、“鳌腾堂”、“福林堂”最具特色,建筑规模大,内外装饰富丽堂皇。保护范围:瑞义堂:东、西两面各至巷沟,南至埕前园地,北至围墙;鳌腾堂:东距厝18米,西至巷沟,南至巷沟,北至埕前围墙;福林堂:东、西各至围墙,南至鳌山下,北至围墙;一世祠:东至埕前农田,西至大石后,南、北各距祠5米;二世祠:东至埕前围墙,西、南、北三面至巷沟。2009……[详细] |
![]() | 东山抗战献机纪念碑位于东山县铜陵镇公园社区,年代为1941年。简介:民国三十年(1941)为纪念东山民众积极捐购飞机支援抗日而建,三十一年(1942)落成。纪念碑为塔式方尖碑形制,通高8.27米,用花岗岩石板密缝干砌而成。碑座四方形,边长4.06米,设三级台基,碑身分三层,高7.7米,寓纪念“七·七”卢沟桥事变。纪念碑正面镌刻篆书“东山县破除迷信节约献机纪念碑”,底座落款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卅年冬建,东山县长楼胜利,书记长马友涛”,背面勒东山县破除迷信节约献机征募委员会所立碑记,详细记载东山县民众齐心抗日、募款献机以及建碑经过的内容,两侧镌刻征募委员会委员姓名和捐资献机500元以上者芳名。2018年,……[详细] |
![]() | 深青驿遗址集美区灌口镇深青村西侧小溪边,有一座古驿站,叫“深青驿”,始建于元代,重建于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及景泰元年(公元1450年),一九八八年市文物管理办公室重维修。现仅存门楼,两层式,基柱石构,上部砖木构。门楼面额镌“驿楼古地”四个字。据《同安县志》载:“深青驿在县西六十里,宋名鱼孚,在安民铺之侧,元移今所,明洪武十四年知县方子张重建,景泰元年尚书薜琏令主簿蔡玲重建,上至大轮驿六十里,下至漳州府龙溪县江东驿六十里。原系驿丞专理,清乾隆二十年裁汰,归县管理,额设瞻夫六十名、抄单、走递、防夫等5名,篼夫十五名。”在驿楼门前,有座古石桥,叫“深青桥”,该桥重修于清康熙年间,续建于嘉庆……[详细] |
![]() | 虎林山遗址位于漳州市龙文区朝阳镇樟山村,年代为青铜时代。简介:分布面积约6000多平方米,距今约3000—3200年。2001年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发掘面积2314平方米,清理出相当于中原商代时期文化层、20座墓葬。出土有石器、陶器及少量的青铜器、玉器、礼器、石璋等。该遗址入选福建省十大考古重要发现。2013年,虎林山遗址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以各方位GPS位置连线为界,东北角北纬24°32′11″,东经117°43′23″;东南角北纬24°32′4″,东经117°43′20″;西北角北纬24°32′14″,东经117°43′12″;西南角:①北纬24°32′……[详细] |
![]() | 山下萧氏宗祠位于南靖县书洋镇书洋村山下自然村,年代为清。简介:由书山祠和乾源祠组成,两祠毗邻,均坐东朝西。祠前辟半月池,树立三对石旗杆,祠后有化胎和风水林。书山祠始建于明隆庆六年(1572),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重修,占地面积1960平方米,建筑面积798平方米;乾源祠始建于清中叶,清同治十一年(1872)重修,占地面积约840平方米,建筑面积422.8平方米。两祠均由前厅、主堂、内天井和廊房组成,呈两进带两厢布局,抬梁穿斗混合式木构架,悬山顶。梁架、斗拱及花板等木构多以雕刻、彩绘等装饰。该祠系漳州、台湾及海内外各地书山派萧氏族人的祖祠。保护范围:泮池西岸向外延伸20米,两祠主堂后墙向外……[详细] |
![]() | 石碧红军独立第七师旧址群位于宁化县石壁镇石碧村,年代为1932年。简介:由张氏家庙(下祠)、三圣庙、维藩桥与玉屏德润亭组成。1929年,石碧村建立党小组,村民纷纷入农会、闹暴-动-、建政权、当红军、支前线、打土豪、分田地,积极投身革命。1932年8月,红军独立第七师成立,第二年在石碧村张氏宗祠设立红军独立第七师野战医院,得到当地村民的大力支持。保护范围:张氏家庙(下祠):东至32米外水塘,南至山墙滴水外10 米,西至围墙滴水外10 米,北至辅房滴水外10 米。三圣庙:东南至32米外水塘,西南至张氏家庙(下祠)矮围墙外10 米,西北至后屋滴水外10 米,东北至砖混建筑墙基外10 米。维藩桥与玉屏……[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