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闇亭寺AA ![]() 暗亭寺又名闇亭寺,乃一方之古迹,亦百代之名区,往古有一观音殿在焉,不知创于何时何代。这里群山环抱,层峦叠嶂,山深林茂,寺藏其中。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嵩口乡卢厝寨卢尔诚32岁削发为僧,云游四方,后在暗然亭(即观音亭)修道6年,辟谷不食。康熙二年九月(41岁)圆寂。火化后,乡人将其骨塑于座像中,称卢公佛像,并集资兴建暗亭寺供奉。暗亭寺整体为重檐悬山顶式木构建筑,布局严谨,庄严古朴。神龛全部雕刻精湛的屏风装饰,古色古香,精美绝仑。全寺总面积1000多平方米。现有大厅佛殿、观音楼、念经堂、藏经楼、菜堂等建筑物,主体为清建筑风格,土木结构,布局严谨,古朴风雅。供卢公祖师和观世音菩萨像。主殿按原貌……[详细] |
![]() | 龙纪寺AA ![]() 龙纪寺位于盖尾镇后山村院里自然村,始建于唐,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由瑞义祖师重建六角亭(包括玉帝殿、钟鼓楼等)和佛祖殿。当代陆续新建岳帝庙、观音亭、仁孝堂、哪吒庙和老人活动中心。坐北向南,通面阔40.1米,通进深32.5米,总面积1303平方米。六角亭重檐歇山顶,抬梁穿斗木构架。为六面坡顶式,面阔五间,进深四间,明间正中为八卦藻井,刻工精巧,独具一格。殿外侧六角壁上设有罗汉龛,供奉祀清末德化瓷雕五百罗汉。(形象生动,工艺精美,为十分宝贵的文物)佛祖殿中奉释迦牟尼佛像,殿前立一对浮雕龙柱和一个浮雕盘龙石台。六角亭、佛祖殿面积共1303平方米。该寺院规模较大,保存完整,是当地清代寺院的代表,是……[详细] |
![]() | 福清南少林寺南少林寺风景区座落在福清东张镇西部戴云山脉九山环绕,状似莲花的山坳盆地之中,规划面积约13平方公里,景区以海拔668.3米的嵩山为主,景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腊冬温暖,炎夏清凉。景区内山高谷深,雨量充沛,大部分覆盖着原始次森林。植被覆盖率为98%,林相整齐,群落完整,这里层峦叠嶂,有险峻的天柱峰、逶迤的五老峰等峰峦22座,此外还有寺庙、蹬道、古桥、古墓、古窑、磨崖石刻、溪边水礁,与变幻莫测的日出、云海、松涛、佛光等组成一幅瑰丽奇特的立体画卷。少林寺遗址北山面溪,朝东偏南。寺东面的五老峰与河南嵩山的五乳峰惟妙惟肖,少林溪的流向亦与北少林寺旁的少阳溪相同。从寺址地形上看,从少林尾经少林……[详细] |
![]() | 方广岩在永泰葛岭镇,方广山腰方广岩,方广岩下方广洞,方广洞中方广寺。方广岩的奇就在“一片瓦”下别有洞天,外观仰角高180多米,宽约百米,深50多米。核心景点可容纳上千人。洞中建五座楼阁如大雄宝殿、脱凡楼、观音楼、天泉阁、生活厨房等;尚有许多客厅、楼道、台阶等通行空间。方广寺始建宋建隆二年,寺以佛经第十部类“方广”名之。既体现方广洞天福地的自然面貌,又符合佛教圣地命名规则,历经千百年被保存下来。方广洞中建寺错落其中,巧妙实现立体空间构图布局。又因借助洞顶广大岩壁俗称“一片瓦”避风雨,无需再添盖寺顶瓦片,既省工,又轻巧。洞口为西南方向,悬寺木构干燥不腐。现存寺阁凌空架构,巨木顶托,天泉阁几乎悬空,……[详细] |
![]() | 蓝氏宗祠年代:明、清漳浦县赤岭畲族乡石椅村简介:明嘉靖二年(1523)始建,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重修。西南朝向,建筑面积540.96平方米,由门厅、正堂及两边耳房组成;堂前有大埕,埕下排列七星潭,祠后为小石山及状同日月的二口水潭。附属文物主要有门厅左侧墙中康熙三十四年(1695)“重修祖庙碑记”,记述了蓝理重修种玉堂的事迹,以及民国丁卯年“勒缘石碑”等。种玉堂位于漳浦县赤岭乡(原苌坑)石椅村,始建于明嘉靖二年,清康熙年间由福建陆路提督蓝理重建。种玉堂门联“由镇海而分支,木本水源思先德;卜苌溪以衍派,文经武纬振后昆”,表明“镇海”是明代镇海卫,为漳州海防重地,文臣武将从这里兴起。种玉堂是闽……[详细] |
![]() | 浦口宫位于莆田市黄石镇江东村,是纪念梅妃春秋二祭修建的宫宇。占地面积1500平方米,建筑面积999平方米,宫内殿堂高大,威严雄伟,金碧辉煌,门楼两边抬梁精刻“皇图巩固,帝道遐昌”八个大字楷书,是闽东南仅有的皇宫建筑。据《莆田县志·大事记》载称,浦口宫创建于唐至德元年(公元756)。后经宋翰林院学士吴孟慈等人重修,明万历四年,清康熙二十八年,乾隆二十一年等多次扩建修葺,至今完整地保持明清宫宇重雕风格,一切按帝王后妃的礼节建造。建筑构造编辑浦口宫建筑结构科学。其采用宫殿式建筑,由照墙、门楼、廓房组成,建筑古朴大方,富有皇家气派。拜亭、大门额以的斗拱层迭铺作,疏密有致,布局科学,独具一格;拜亭四周屋……[详细] |
![]() | 马栏山遗址位于福建省宁德福鼎市店下镇洋中村北,相对高度15米,遗址范围12.5万平方米,1987年4月调查,发现文化堆积层,距地表深1.6米,厚0.7—1.2米,遗物中石器居多,夹有部分陶片,采集有肩石锛、石镞、石斧、打制石片。陶片有网纹、素面、回纹、篮纹等纹饰,另有夹砂黑陶片及泥质黄陶片。初步判断为新石器时代石器作坊遗址。马栏山是座馒头状的小山丘,一片郁郁葱葱,明媚的蓝天、翠绿的山头、幽幽的茶香,清澈见底的溪流缓缓地流淌着,不宽却很透彻。传说1000多年前,村里有黄姓、林姓两大恶霸,他们在村里无恶不作,特别是住在马栏山下的黄姓人家,占着地域优势将整座马栏山及一条通往福鼎秦屿的道路占为己有,不……[详细] |
![]() | 红军第207团旧址位于莆田市涵江区白沙镇澳东村桥头自然村。红军第207团旧址由澳柄宫(驻地)、澳柄桥(哨卡)、陈列馆(新建)组成,占地4000平方米。澳柄宫位于澳东村澳柄桥北端,建于南宋绍兴二十九年(1159年),是奉祀建澳柄桥“祖师”的宫庙,清代重建,20世纪80年代重修。坐北朝南,单进合院式,土木结构,悬山顶。中轴线上依次分布前殿、天井、大殿,两侧为宫房。大殿面阔三间,进深四柱,抬梁式木构架。左宫房面阔二间,右宫房面阔三间。左山墙存有红军标语:“活捉匪首蒋介石”。澳柄宫当时是莆田城区通往广业(白沙、庄边、新县、大洋4个乡镇辖区总称)山区的必经之路。澳柄宫作为中共领导莆田革命据点,1926年……[详细] |
![]() | 海云家庙,亦称乌石大厅,坐落于漳浦县浯江村,前对丹山印石峰,近处梅岭为笔架山;巍峨的海云山屹立在西北方;左傍紫薇山(龙山);右列天马山、伏虎山、塔山;后靠御屏紫帽石,透过倒亭隙,遥倚平和县矾山;浯江自西北而来,沿龟林山、紫薇山绕到正东,从东南方向直奔浮头湾,汇入东海。海云家庙为漳浦林姓的主要祠堂之一。漳浦林姓主要有二个来源,一支称路下林,为南宋林昌的后代。另一支称乌石林,其始祖林安于南宋间由长乐迁居漳浦,后代聚居于海云山麓,浯江溪畔形成了以旧镇,深土、赤土、霞美为中心,四十多个村庄,总称乌石的社区。明代嘉靖到清嘉庆之间,乌石林姓极为兴旺,先后出现了11名进士,25名举人,40多名贡生,科举仕宦……[详细] |
![]() | 闽江轮船公司党支部旧址位于福州市台江区中平路151号(原79号)。1945年夏,中共福建省委决定成立闽江工委,派庄征到福州开展城市工作。当时担任交通员的张章淦曾利用其叔父张依铀在闽轮修造厂当工人之便,在工人中积极开展活动。苏华等鉴于闽江航线在沟通福州与闽北的南平、古田、建瓯根据地等方面的重要性,十分重视在闽江轮船公司内部发展组织,并要求梁宝通注意发展船上的党员。根据上级指示,梁宝通先后在“开封”“西藏”“兰州”号客货轮上当助机,将伊立惠、陈梅惠、姚连香3人吸收为中共党员。-1946年经批准成立党支部,梁宝通为支部书记。闽江轮船公司党支部成立后,在团结带领群众反对国民党-派的斗争中,不断得到发展……[详细] |
![]() | 泉州真武庙位于泉州丰泽东海(泛称“法石”)石头街万岁山南坡,万岁山与与紫帽、罗裳双峰遥峙,就如真武庙主殿大门楹联所言“脱紫帽于殿前,不整冠而正南面;抛罗裳于海角,亦跣足以莅北朝”。从万岁山向西北可眺山丘连绵直至与清源山相接,西南可望晋江下游北岸的金波如练,百舸竟发,通达后渚出海口,可见法石在海外贸易、捍城抗倭上有着极端重要的作用,如《泽被海滨碑记》所志:“法石为要盖通南关外,外接大坠,实商渔出人必由之所亦远近辐揍咸至之区,故部馆、文馆、武馆俱设其处,所以稽查透越,盘察漏税,诚重其地也。”玄武大帝镇守于此,威慑妖邪,平息洪涛,护佑众生。泉州真武庙占地8600多平方米,主殿建筑面积360平方米。依……[详细] |
![]() | 新四军驻福州办事处旧址位于福州市鼓楼区安民巷南侧53号(原27号)。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国共合作,共同抗日。10月,经与国民党谈判达成协议,将南方8个省10多个地区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为了便于福建的--工作,中共东南分局委派新四军参谋长张云逸、党代表叶飞等从南昌来到福州,就福建红军和地方游击队改编问题与国民党福建省政府主席陈仪进行谈判,并提出在福州设立新四军办事处。1938年2月,新四军驻福州办事处正式成立。中共闽东特委宣传部长兼--部长王助以新四军参议的身份任办事处主任(后由闽东特委书记范式人以新四军军部上校身份任负责人)。2月23日,张云逸、王助、孙克骥……[详细] |
![]() | 厦门城遗址位于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新华路43号东侧,成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后称厦门所城。古城墙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明政府为了加强海防,防倭寇侵扰令夏侯周得兴在东南沿海筑建所城。清朝康熙年间,施琅收复台湾后,在明代古城内成立水师提督衙门(厦门市公安局附近)。康熙二十四年,旧的城墙被拆除重新扩建,城墙周围长约2000米。清乾隆十七年(公元1752年),第二次重修,进行扩建。厦门城遗址是厦门城遗留的重要遗迹,也是厦门城市发展历史的重要见证,截止2003年考古发现的只有约120米。厦门城始建于明洪武27年(1394年),厦门城原周长1360米、高6米,基广约2.9米,设4个城门、22个窝铺……[详细] |
![]() | 古田会议附属旧址群位于上杭县古田镇八甲村、溪背村、上洋村、五龙村、苏家坡村,年代为1929年。简介:包括红军士兵委员会旧址(毓公祠),红军军医处(吉兴堂),红四军后勤工作部门旧址(笃厚堂),红四军哨所旧址(文光阁、红军桥),闽西特委机关干部培训班旧址(鸿玉堂)及苏家坡圳背岩洞等7处,与古田会议密切相关,是古田会议内涵的补充和延伸,为古田会议的0-召开提供了重要的后勤保障和安全保障。保护范围:毓公祠、笃厚堂、吉兴堂:建筑四周各向外延10米。文光阁:阁四周各向外延20米。红军桥:桥四周各向外延20米。鸿玉堂:东至发电站围墙,西至西山墙外10米,南至围墙外10米,北至后檐墙外10米。苏家坡圳背岩洞:……[详细] |
![]() | 长泰杨氏宗祠,俗称杨海纪念堂,位于长泰县武安镇城关村后庵,始建于唐代,原为杨海居住的一所简陋平房。明代,杨海的后裔杨复一在原址扩建为杨海纪念堂。杨海系唐文德元年(888年),朝廷诰封的武胜场大使。至南唐保大十四年(955年),“场”升为“县”,取名长泰,属泉州府管辖。宋太平兴国五年(980年),邑原任武胜场大使杨海等,以长泰距泉州三百余里,期会征输不便,请求舍远就近改隶漳州,泉州太守林金吾奏准朝廷,于是长泰县始属于漳州,一直延续至今。杨海为开县元勋,他关心百姓疾苦,为长泰人民的幸福做出应有的贡献,故民尊称其为“武胜公”。杨海纪念堂,座西朝东,建筑面积570平方米,石、砖、木结构,单檐硬山式屋顶……[详细] |
![]() | 四落大厝位于中华路23、25号,建于19世纪初,与大夫第是鼓浪屿现存最早的民居。这建筑群极具闽南特色。屋檐一为燕尾式,一为马鞍式,墙体立面为红砖。房内雕梁画栋,细腻朴实。充满着闽南风情的红砖雕花,短屋矮墙,无处不透着古朴精致,绝美奢华。大夫第燕尾式的屋顶如同连绵起伏的海浪,大气、显赫;天井的过道上红砖铺砌,直通到里面的院子;屋檐下的青石浮雕题材多样,栩栩如生,有的还配以色彩浓烈的彩绘或漆金。四落大厝是鼓浪屿现有最古老的民居,鼓岛最早的传奇就始于这里。始建于清嘉庆年间(1796-1820)的大夫第民居群,在众多西洋别墅中鹤立鸡群,堪称传统民居奇葩,被列入重点历史风貌建筑。经过两年多修旧如旧,拂去……[详细] |
![]() | 原称陈将军庙,位于云霄县云陵镇享堂村。坐西北朝东南,始建于唐嗣圣元年(684年),宋徽宗政和三年(1113年)始称威惠庙。现存建筑系明成化年间(1465年-1487年)里人吴永绥重建,历代屡有重修。主祀“开漳圣王”陈元光,被海内外尊为威惠祖庙,有宋代漳浦县令(时云霄属漳浦县)吕王寿的《谒威惠庙》诗“唐史无人修列传,漳江有庙祀将军”名句为证。1985年元月15日被公布为云霄县首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陈元光是海内外开漳将士后裔所尊奉的陈圣王,祖籍河南光州固始县。早在唐高宗总章二年(669年),年仅13岁的陈元光就随父“归德将军”陈政奉诏率中原府兵南征入闽,安定闽粤边陲,实施绥靖开发,维护唐王朝实现国……[详细] |
![]() | 裕昌楼是南靖县现存最古老的土楼,建于元末明初(约1368年),为刘、罗、张、唐、范五姓族人共同建造,故把整座楼分为间数不等的五大卦,每卦设一部楼梯,每个家族各居一卦。整座楼东倒西歪,其倾斜设计屹立了几百年,即使在地震中也不倒,令现代建筑设计师百思不得其解,其建筑设计之谜至今没有彻底揭开。裕昌楼为5层结构,每层有54间大小相同的斧状房间,底层为厨房,家家厨房有一口深1米、宽0.5米的水井,井水清净甘甜,拿起瓢子伸手即可打水。楼内天井中心建有单层圆形祖堂,祖堂前面天井用卵石铺成大圆圈,等分五格,代表“金、木、水、火、土”五行。这座土楼建成后不久,楼内回廊木柱便开始从左向右倾斜,最大倾斜度为15度,……[详细] |
![]() | 中共闽南地委机关旧址位于漳州市云霄县和平乡通贝村乌山共头里。1946年11月,根据中共中央指示精神,撤销闽粤边临委,成立闽粤边工作委员会,同时宣布撤销闽南特委,成立闽南地区委员会(简称闽南地委),隶属闽粤边工委,陈文平任书记。1947年5月,闽南地委改隶属闽粤赣边区工作委员会,地委领导班子也相应进行调整,卢叨正式从边工委调回,任闽南地委书记,陈文平任副书记。1948年8月,成立中共闽粤赣边区委员会,书记魏金水,闽南地委书记卢叨、副书记陈文平等15人为委员。至1949年9月19日漳州解放前,闽南地区党组织得到空前发展,闽南地委下辖中共平和县委、中共诏安县委(原云和诏县委)、中共靖和浦县工委、中共……[详细] |
![]() | 中国式的比萨斜塔——上杭中都云霄阁始建于1522—1566年间(明嘉靖年间),属于外斜内正的建筑结构。-游客无论从哪一个角度观察该楼,楼均向相反的方向倾斜,400多年来无人能解其中之奥秘。该楼位于福建中都镇田背村口一河道边,周边巨树相拥,碧水环绕,石桥虹卧,古宅比邻,环境清幽,是上杭县境内目前保存最好的、年代最久远的古建筑之一。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即列为上杭县文物保护单位。建筑特点云霄阁于1582年(明万历十年)重修,距今己有400多年历史,系土木结构,呈迭式塔形,共七层,高20多米。底层分前后两座:前堂为夫人宫,门前有联云:“黄鹤归来带得松花香丈室,白云飞去放开明月照禅心”。后堂为仙师殿,供奉……[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