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安徽省旅游

安徽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介绍

  陶公祠位于在距县城26公里的东流镇,又名陶靖节祠,坐落在东至县东流镇的鳖石山上,它是为纪念东晋大文学家、诗人陶渊明建立的始建于宋代初期,陶渊明,名潜,别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江西浔阳柴桑(今九江市)人,东晋义熙二年(公元406年)秋任彭泽县令,到任八十余日,逢退督邮来县,须束带揖见,陶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来,折腰向乡里小儿”乃自解印绶而去,回到故里,隐居田园,读书种菊,东晋时今东流地域属彭泽县,相传陶渊明辞官后,为避州、郡官吏的纠缠,曾乘舟下东流,隐居种菊,因此东流留下了不少关于陶渊明种菊……[详细]
  甘棠崔家镇守月弯河风水的村口亭,配有锁桥、钥桥各1座,并有铁链和石桩栓锁。明代万历年间(1573—1619),崔宪按参加北京皇宫修建的太平艺师毕昌带回的图样捐资修建,八角;17块青石浮雕则出于青阳—艺师之手。因毁于火,明崇祯四年(1631),崔应兆重建,改为六角,俗称“六角楼”。清嘉庆八年(1803)、光绪八年(1882)、民国初年均重修。1981年、2001年安徽省文物局和黄山区人民政府拨款大修。1984年7月黄山市(原太平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9年5月,安徽省人民政府……[详细]
  胡炳衡故居位于安徽省绩溪县瀛洲乡坑口村龙川溪南岸中部地段,占地面积251平方米,坐北朝南,硬山屋顶,砖木结构,前厅后室,四周封砌马头墙。历史背景胡炳衡故居的主人胡炳衡与其子胡增钰在解放前常年在外,但仍继承祖传产业,此宅的产权在解放后土改时仍为胡增钰所登记。建筑格局根据建筑风格来看,该宅当属清道光年间建筑物。此宅的后堂为原来建筑,室内的撑拱、雀替等木构件雕饰精美。前厅于解放初期因火灾焚毁,近年来予以复建。文物保护2002年经绩溪县人民政府抢救性修复2004年10月28日,被评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详细]
  芜湖模范监狱旧址始建于民国七年(1918)。初为安徽省省立第二监狱,是当时安徽省设施最齐全、设备最先进的监狱。抗战时期,日军在监狱内设有水井架及水牢。解放后为安徽省第一监狱,1965年前后停止使用。模范监狱是一处规模庞大的建筑群,平面布局以“十”字楼为中心向周边延伸,占地面积3389.11平方米。在监狱东边,另建有看管房一座,砖混结构,二层,占地面积162.13平方米。芜湖模范监狱是全国为数不多的建成的模范监狱之一,体现了近代狱制发展过程,对研究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法制等情况都具有史证作用,是研……[详细]
  坐落在安庆市五横乡白麟坂邓家大屋的“铁砚山房”,因是书法篆刻大家邓石如的故居与“两弹”元勋邓稼先的诞生地,早在1986年就被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安庆市日前斥资抢修的“铁砚山房”将于国庆节前全新迎客。“铁砚山房”是清代著名书法、篆刻艺术大师邓石如于乾隆六十年(1795)兴建的住处。邓石如以两湖总督毕沅所赠铁砚命名新居,故得名“铁砚山房”。1924年邓石如的第六世孙、“两弹”元勋邓稼先在“铁砚山房”诞生。邓石如是“四体皆精、国朝第一”的书法家与篆刻家,邓稼先是“两弹”元勋,其故居“铁砚山房”无疑是……[详细]
  凤义兴商号楼位于桐城市文昌街道办事处建设居委会南大街38号。该楼坐西朝东,为清代自金陵迁居桐城的巨商凤士标所建之商铺和住宅,名曰“凤义兴”,曾为“桐城饭店”使用,现为凤氏后人居住。前后共3进,均为2层。前进3开间,为商号铺堂,铺堂中有一方形小天井,雕花木窗,环天井设扶手栏杆。中进5开间,抬梁式木构架。后进5开间,与中进构成一长形天井,中有古井一口。木扶手长廊与木楼梯依旧。凤义兴商号楼较好地保存了清晚期徽派建筑的特色,结构精巧,朴素美观,是桐城目前仅存的完整的商号楼。周边古建筑较好,店铺仍存,整条……[详细]
  同德仁药店位于黄山市屯溪区,年代为清。徽州老字号药铺,创办于清同治二年(1863年),距今已有140年历史。最初,由上溪口程德宗和隆阜邵远仁合伙开设,店员仅五六人,以经销中药批发为主,兼坐堂行医,店名“同德仁”,既包含两人名字,还寓意“同心同德,办事仁义”。初期比较兴旺,后因店东失和,经营管理不善,加以用人不当,药店两度蚀本,难以继续维持。光绪十五年(1889年),经过股东协商重组,并起用账房程燮卿当管事(经理),药店重新得到振兴。2012年,同德仁药店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详细]
  教-台旧址位于安徽省合肥市庐阳区淮河路44号。又称曹操点将台、菱角台。始建于三国时期,据史料记载,曹操为抵御东吴水军,曾在此驻扎训练500名-手,台因此得名。台高5米,台上面积4200平方米,整座台以土堆成,四周围以条石,成覆斗状。现在古教-台上建有明教寺,从事宗教活动。明教寺建于南北朝的南朝梁天监年间,原名铁佛寺,后毁于兵乱。唐代宗李豫诏令重建,定名明教寺,明教寺屡经盛衰,到清代咸丰五年全部毁于战火,后重建。现在的明教寺主体建筑为光绪年间所建。1981年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梅山摩崖石刻分为碑刻、摩崖、墓志等类型。梅山接壤江西,安徽的西南门户。因山而名的参禅古寺,前来探幽访胜,咏诗作赋,留下了弥足珍贵的摩崖石刻和碑刻。既有千言大观,也有一字之惊;既有达官显贵遗墨,也有无名之辈狂书;既有数丈摩崖,也有盈尺小碣;正草隶篆,代不绝书,琳琅满目,瑰丽多姿。其中主要的有普门岭摩崖石刻、聚宝摩崖石刻、聚宝石记摩崖石刻、《古木》绝句摩崖石刻、《龙泉记》碑刻、梅山东石刻、神仙遗迹摩崖石刻等。这些石刻大大丰富了梅山的文化内涵,形成了一座天然的书法艺术宝库,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价值。保……[详细]
  上坦桥位于安徽宣城市宁国市方塘乡上坦村上坦桥呈南北走向,为五孔满肩青石石拱桥。建于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桥长68.9米,引桥长44米,桥面宽5.6米,五孔从北向南跨径依次为12.4米、13.8米、13.8米、12.7米和12.7米。桥基用条石砌成,每层较上层稍-,桥墩为船型。上坦桥从北向南第四孔的北面距河面约3.3米处拱券上崁有建桥“同仁因果”碑记一通,记载了建桥的捐资者、修建者和年代。护栏用石柱和条石砌筑而成。桥面和引桥原用青石铺砌,引桥为阶梯状,上世纪80年代末修建乡村公路时,改为水……[详细]
  大孤堆位于淮南市曹庵镇孤堆村境内国道206与省道S102交口南侧路旁。大孤堆古墓葬为一不规则形土堆,高出地表6米,显得十分高大。顶部较平,长35米,宽30米;底部东西近70米,南北约50米,总面积约3500平方米。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该地西北为古寿春城,是春秋蔡国、战国楚国和汉淮南国的京畿要地,较为集中分布有春秋战国及汉代时期墓葬。与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武王墩、黄泥孤堆及李三孤堆呈有序排列分布,封土高,规模大,推测应为重要的贵族墓葬。为研究淮南地区春秋战国至汉代时期的区域政治、文化和丧葬制度都有较高……[详细]
  集东遗址是一处史前遗址。呈南北走向,中间高四周低,地势高出周围地表约1.5米,东西宽约80米,南北长约250米,面积约2万平方米。遗址地表暴露有豆柄、豆盘、鼎足、罐口沿、器耳等遗物,陶质以夹砂红陶为主,器表多为素面,少量饰有弦纹和细绳纹。武汉大学陈冰白教授曾对遗址进行过调查,确认遗址年代距今约6000年,与大汶口文化早期相当,是固镇县境内目前发现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对探索淮北地区文明化进程有重要的价值。保护范围:遗址本体外20米以内。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东、南、西、北各100米。……[详细]
  为奉西汉末年治水英雄张渤的庙宇。张渤,故鄣人,志在开凿从吴兴之西苕溪贯通广德无量溪、桐汭河,连接南漪湖、太湖的内河水系,以利灌溉和舟楫。因王莽乱世工程未遂,在广德横山忧愤而死。为纪念他的功德,遂广德横山建庙以祀。此庙明初始建,清顺治、嘉庆多次重修,青砖灰瓦,单檐硬山,庙内16根方体抹角花岗岩石柱,组成四组抬梁架,木构横梁,气势雄浑。面阔三间13.3米,进深11米。祠山庙充分利用当地的石材资源,采取木、石组合结构,克服了江南雨水多,空气潮湿,木材易于朽烂的弊端,也减少了火灾危害,是建筑材料使用的一……[详细]
  硖山口《慰农亭》及摩崖石刻位于凤台县城西南约3.5公里处的刘集乡山口村硖山口:古称硖石口,始于大禹治水时开凿的山峡,西硖古时建有禹王庙,又称淮河第一硖,古为据险屯兵之地,被历代兵家称为长淮津要,是淝水之战古战场之一,西硖石尚存淮上罕见的文物摩崖石刻,即公元1274年南宋夏松题石之《筑城记》,北侧50米处西硖之巅(现位于淮水中心80×40米孤岛)有清代光绪三年(1877年)修复的慰农亭。硖山口已于1991年因水利施工需要经省考古研究所抢救发掘文物250多件,经考证为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址。(1)“……[详细]
  丛林寺,位于歙县小溪村东南1公里处,始建于公元831年,历代均曾修葺。松柏掩映,紫竹簇拥。始建于公元831年,历代均曾修葺。明初,歙县有十大丛林(一丛林管十寺),丛林寺为第十丛林所在。寺兴盛时有文殊院、大雄宝殿、普贤行宫、晨钟楼等,现仅存大雄宝殿和僧房。大殿正方形,边长9米,绕以敞廊,歇山顶。殿内中间四柱上架横枋,枋上用12座斗拱托起藻井,天花板上彩绘云龙图案。寺内殿壁上画有24幅水墨观音罗汉像,据传为丁云鹏所作。现为歙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丛林寺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七批省级文物保……[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