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磬石山摩崖造像位于灵璧县北渔沟集东、磬石山上。古时泗水流经山下,据《禹贡》记载:“泗滨浮磬”,就是指此处。磬石,其色清润、其音清馨,历代所采以供郊庙乐器之用。“磬石山摩崖造像”原为古之废寺中造像,雕刻在长16米高2米的一块巨大的磬石之上。由百余个造像组成,系浮雕,个个栩栩如生,造型生动,形态各异,雕刻精细充分体现宋代雕刻艺术手法。中部有两处刻文(阴刻)记载:“大宋至和三年(1065年)…”书体摹圣教,阴刻。据《灵璧县志》记载:“其西茶庵,康熙中有僧人出游江南,既而返山,更庵名曰‘玉磬’刻石记之,……[详细] |
![]() | 倪望重宅当地俗称新屋里,是清同治甲戌科进士倪望重的宅第,建于清光绪十年,占地面积1600平方米。一府六县是古徽州的一种建筑形式,它以徽州建制命名,即在一个大院里,除了一个府厅外,还没有六个县厅。所谓府厅,就是正厅,这种正厅建成官厅,上有楼。另有一个花厅,属县厅中的一种,是主人读书和会客的地方。无论府厅还是县厅,都配有天井通风采光,檐水采用徽州通常的做法,向中间会集,称做四水归堂,象征财通四方,福自天来。一府六县在一宅之内,每个部分的设计或庄或谐,或幽或明,或丽或拙,或连或分,在静谧中勾托出动感,……[详细] |
![]() | 毛坦厂老街古建筑群位于六安市金安区毛坦厂镇东南部。时代为明、清时期。老街为东西走向,总长1320米,总建筑面积41624平方米。街东、街西各有一座闸门(街头堡)。东闸门距石笋河50米,龙舒河从老街西、北流过。街道用青石条与鹅卵石铺砌。建筑主要为店铺、民宅、西楼、庙宇等,建筑结构为木结构屋架,青砖墙体,小灰瓦屋面,风火山墙,临街店铺为铺板门,部分建筑有0-,一般每户有2—3进房屋,基本保存完好。老街自东向西分别有窟窿巷、牛皮地巷、刘华宜巷、井窿巷、花眼墙巷、大杨树巷、谭油坊巷与老街相交。老街整体建……[详细] |
![]() | 口子窖酒建筑群建于1951年,是在老濉河东岸“祥兴泰”、“协源公”、“协顺”、“协昌”等古酒坊基础上建设而成,大多为硬山出砖屏风,屋顶有风楼式样,外形仿前苏建筑风格,是一处保存较为完好的中西合璧的现代建筑群。口子窖池始建于元末明初,沿用至今,形成独特的微生物菌群,辅之以其全国所独有的菊花心曲工艺,形成口子酒独特的风格,享誉全国。口子老井,据传掘于隋唐之际,历代有修葺,沿用至今。是口子酒业传承“中华老字号”的历史佐证。口子老窖池对于江淮地区白酒酿造工艺的研究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保护范围:建筑本体及……[详细] |
![]() | 望江文庙大成殿位于安庆市望江县华阳镇回龙西路文庙巷1号。望江文庙始建于宋代,元、明屡遭兵毁。现存文庙为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选址重建。文庙原为一处古建筑群,前有戟门,戟门东为土地祠,西为王幼学祠,前首为棂星门。文庙左右各为东西两庑,大成殿后为启圣祠,东为礼门,西为义路,后为明伦堂。现存文庙主体大成殿,文庙大成殿为歇山式木质结构古建筑,重檐翘角,装饰斗拱,石质柱础。大成殿高10多米,面积270多平方米,殿内24根大柱组成方形结构,四周围廊,重檐翅角,铁马空悬。现作为望江县博物馆的所在地,是一……[详细] |
![]() | 霍邱文庙位于霍邱县城关镇文化街。文庙古建筑原名孔庙,又名学宫、圣宫,习惯称黉学。霍邱文庙始建于元至顺二年(1331年),明洪武五年(1372年)增建学宫,明正德六年(1511年)增建明伦堂,崇祯十三年(1640年)建尊经阁。清嘉庆三年(1798年)扩东西两庑14间为18间,嘉庆六年(1801年)扩大成殿3间为5间。霍邱文庙有戟门5间、东西两庑18间、大成殿5间、明伦堂5间、尊经阁上下两层共10间。整个建筑为抬梁式,五架梁或七架梁,硬山墙,青砖、灰瓦、木结构建筑,占地面积4240平方米。具有典型的……[详细] |
![]() | 圣僧庵位于歙县七里头村,始建于唐武德年间(618-626年),因寺僧慧明善治眼疾被人尊为圣僧,庵由此得名。后代曾多次修葺,平面变化很大。现建筑由大殿、享殿、庭院、僧房、天井等部分组成。总面积近300平方米,庵四周茂林修竹,环境清幽。庵内墙壁上有明代万历年间歙县画家黄柱所绘制的壁画,壁画绘于大殿和两庑的壁上。大殿后壁为“侧座观音像”;左庑为“九尊罗汉九龙图”通景,右庑为“九尊罗汉伏虎图”通景,均被柱子隔成3个独立的画面。享殿台阶两边壁上分为“苍松图”,“翠柏图”,现右壁“苍松图”已无存,余皆保存完……[详细] |
![]() | 中庙又名圣姥庙、忠庙,距巢湖市区48千米,古因居巢州、庐州中间,故曰“中庙”,号称“湖天第一胜境”。由于历代香火旺盛,素有“南九华,北中庙”之说。中庙始建于东吴赤乌二年,历代屡废屡修。后唐龙纪元年重修的庙宇,“鸳瓦搀空,美极丹青”。南唐保大二年再修,共6排24间,“丹脸桃红,双眉柳绿”的太姥神像“立于宝室,列位于香坛”。元朝将庙基圈拱成桥,称“熬背洞”,在洞上建殿。清时庙有“杰阁,有拜殿,有亭,有栏榭”。光绪十五年李鸿章倡募重修,分前、中、后3殿,70余间,后殿藏经阁3层,窗开八面,四角飞檐,角……[详细] |
![]() | 唐五房圩位于肥西县大潜山西南的丰乐河畔。唐五房圩系著名淮军将领唐殿魁、唐定奎的故居,光绪年间建成,后被烧,于宣统元年重建。圩三面濠沟,占地2万多平方米,原有房屋200多间,现存转心楼1座,今圩内为袁店中学校址。转心楼位于唐五房圩的中部,占地552平方米,为1幢四合院式的2层楼,精美雅致,宣统二年建造,上下共32间,东门有一石刻匾额,曰:紫气东来。唐殿魁,字俊候,行四,咸丰年间与弟定奎在乡办团练。同治元年加入淮军铭字营,升至总兵,后在湖北尹隆河战役中战死。弟唐定奎接替兄代领其军,升至记名提督,同治……[详细] |
![]() | 曹门厅原为汪氏敦本堂的分祠,堂屋被毁,现存门厅五间及廊庑。通面阔19.75米,进深12.5米,平面呈凹形,中间为天井水池。阑额上加用补间铺作,以栌斗出双抄五铺作,一跳头并出45度斜拱承檐槽,以代令拱。拱头卷杀分瓣苍劲有力。该厅不但在覆盆础、梭柱(断面椭圆形)、斗拱、雀替等构造式样上体现明中期特点,而且在一些构件上沿袭了宋、元以来的禅宗样古法,如把大斗凹角刻作凹人的海棠瓣,宋法称为讹角斗;有的在大斗下加垫板,古称照板等。该厅不但在复盆础梭柱、斗拱,雀替等构造式样上体现了明中期的特点,而在一些构件上……[详细] |
![]() | 观瀑楼及听涛居位于黄山市黄山风景区。其建筑初始于汉末会稽太守陈业隐居黄山,至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普门和尚入山后,寺院亭阁数量渐多。然历经风雨和时代变迁,如今这些古建多已湮没废圮,仅存慈光阁等少量遗迹。现存完好年久之建筑,多为民国时期所建,其功能主要用于观景和提供食宿。坐落在温泉景区的观瀑楼、听涛居及白龙桥,是这一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建筑物。不仅如此,这些建筑更因人文因素,起到了见证黄山乃至中国历史演进的作用。如观瀑楼上,邓小平纵论改革开放为黄山开山壮行;正道居里(即今听涛居),张学良无悔西安事……[详细] |
![]() |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坐落在家朋乡磡头村,建于明嘉靖丁酉年(1537)。该坊坐东南朝西北,四柱三门五楼,麻石仿木结构。通高8米,面宽8.4米,进深2.45米,占地20平方米。该坊为旌表故氏许保妻章氏而立,主楼正中置有“恩荣”匾,其下方花板西北方镌有“节妇坊”三字,其建筑艺术及雕刻水平较高,具有明代特征,是明代牌坊的重要代表,1997年4月,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6月,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批准文号皖政秘(2012)300号。 保护范围:坊基外东2米、南2米、西5米、北5米 ……[详细] |
![]() | 魏家古堆遗址位于安徽淮南市田家庵区史院乡庞岗村魏郢村名组。该遗址为不规则台地,高出地表3.6米,面积近2万平方米,现遗址为农田。地表有早期陶残片,主要为夹砂红陶、泥质红陶、夹砂灰陶和泥质灰陶,另有少量雷纹印纹陶;此外,还发现有少量汉代砖石瓦残片。遗址西侧因早年取土形成断面,距台地表面下1.6米处有螺壳密集层。从遗址上采集到的陶器标本和动物骨骼来看,该遗址具有典型的淮河流域早期文化特征。遗址保存较为完整,地表遗存丰富,文化层自新石器时代可至商周、汉代。对于研究淮河中下游地区史前及先秦时期淮河流域遗……[详细] |
![]() | 白柳公社矾矿冶炼遗址建于1958年,占地1560平方米。由矾窑,矾灶,增温池,沉淀池等部分组成。烟囱呈梭形,高17.5米,底部直径4.3米,为青砖砌造。向西100米处原一处熬炼矾的灶,灶烟囱为方形(已倒塌),烟囱东侧有灶台,可放3只大铁锅,西侧有2个毗连的方形增温池(已被土埋),南侧有2排、每排11个、共22个圆形沉淀池,池为麻石围砌而成。矾矿冶炼遗址,给人们展示的是从开采矾矿到手工烧制成矾矿的全过程。该遗址是特殊时代的产物,是一处重要的工业文化遗产,是第三次文物普查新增种类,为研究当地的工业发……[详细] |
![]() | 栖岩寺石屋位于安徽蚌埠市经济开发区长淮镇。该寺始建于汉代,因其佛殿、僧堂、经阁均以白色石块建在山岩上,故称栖岩寺。后经战火,庙宇等多被毁坏,明初,朱元璋下令重修栖岩寺,并升其为龙兴寺下院。现庙宇已毁,院内有莲花石座一个,石香炉、石柱础各一个。庙宇基本布局尚存,现有建筑为50年代所建。原大殿后11米处有方丈石屋一座,保存完好。石屋原有走廊与寺院相通,内顶部刻有莲花图案,东壁有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石刻,西侧壁有嘉靖年间石刻。栖岩寺石屋为一巨石开凿而成,形似僧帽,精巧绝伦,为省内仅有,作为锥子……[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