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净信寺,位于莲花峰东麓的金冲村境内,距青阳县城仅八公里。沿金山村后拾阶而上一公里许,在一片修篁掩映之中便隐约可见一座不起眼的庙宇,这便是“净信寺”。当地人称“老庵”。相传唐代那个修道成佛的疯癫和尚道济曾在此居庵多年。据《九华山志》载,净信寺始建于唐代,一名“安禅院”,又名“碧云庵”,俗称“老庵”。南宋诗僧释希坦将碧云庵修葺、扩建后易名“净信寺”。释希坦,号率庵,工诗,著有《九华诗集》,早佚,旧志中尚存其诗五首,现志仅存《九华崇寿塔》和《七步泉》二首。现在的净信寺主殿三间系明成化十六年(公元148……[详细] |
![]() | 望江寺塔位于六安县西河口镇东南1公里愣河边岩石上,宋代建。望江寺今为河口粮站。塔呈六棱形,高21米,第六层和塔顶南侧抗战期间遭日军炮击毁损。龙头塔位于舒城城关东侧,俗称“城锥”,因第四层有碑刻“龙头”二字而称龙头塔。青砖砌,实心,六角形,阁式造型,高20.7米,七层,落刹为生铁所铸,分三层,葫芦状。始建于明天启元年(162年),清乾隆二十九年(172年)重修。建国后,人民政府于1956年、1979年两次拨款维修。1984年11月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文物。保护范围:塔本体建筑及边缘外东、南、西、……[详细] |
![]() | 赵氏宗祠戏楼位于铜陵市铜陵县东联乡水浒村义兴小圩内。该戏楼原是赵氏宗祠的一部分,赵氏宗祠是一幢三进建筑群落,前进就是今天尚存的戏楼,戏楼的戏台坐南朝北,正对着二进的庭院。戏楼为砖木结构,上下,内有两层一简木制易楼梯上下。墙体为青砖砌成,白灰抹面,小瓦盖顶,楼北侧有4个飞檐翘角,中间开门,左右各3大间,戏楼内部为木质结构,顶部有一大两小3个藻井,藻井局部存有彩绘,藻井、栋梁均雕刻有人物、龙、凤、狮等,造型各异,栩栩如生。该戏楼是本地区保存较好的一座古戏楼,造型古朴雄浑,戏楼内部全部采用株木雕刻成的……[详细] |
![]() | 苏雪痕宅属明代中叶砖木结构民宅。该宅平面为凹字形,一脊两堂(前、后堂),二层楼房。通面阔三间,天井两傍有廊,楼梯设于左廊内,楼下明间为客厅。两傍为卧室;楼上明间原有香火座,两傍为卧室。楼下低,楼上高,甚为明显。楼面是在梁上架阁栅,上铺楼板,阁栅断面为方形,间隔30公分,梁架皆穿逗式,用断面狭长的木材斧斫成略带弓月形,穿插于柱子之间,表面虽素净无华,但剖面如琴形,梁身又稍带曲线,含有装饰趣味。斗拱、鹰嘴榫及芦苇墙间隔的做法,体现了徽州明代建筑的特点。弧形栏杆的做法类似方文泰宅,其构图比方宅简朴得多……[详细] |
![]() | 魁星阁坐落于上庄镇石家村,清人石承谟为振文风兴建魁星阁,乾隆十六年(1751)告竣,1984年重修,整幢建筑保存完整。占地47平方米,平面正方,歇山式屋顶,飞椽承挑屋檐。台明四角立方形石柱四根,支撑梁架,四周设廊。中间西向安装木鬲扇,上首悬匾“山溪揽胜”,南北金柱有楹联:“十里溪流,溪水绕青襟翠带,一村北向,山峰环凤阁龙楼。”相传,石氏家族为表达“复明反清”思想,在建阁时大作文章。楼阁上大下小,蕴含明在上,清在下,明强清弱之意。檐水落地十七尺,象征明代十七君:翼角距地十九尺,四角之和七十六,再加……[详细] |
![]() | 虞姬墓:坐落在今灵璧县城东15华里,宿(县)泗(县)公路南侧。虞姬为项羽的宠妾,当年楚汉相争,项羽四面楚歌时,虞姬自刎而葬于此。虞姬墓风光公元前202年楚汉决战垓下(今灵璧县南沱河北岸的韦集镇城后村),项羽兵少粮尽,四面楚歌,陷入重围,遂夜饮帐中,面对宠妾虞姬、骏马乌骓,慷慨悲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项王歌罢而泣,虞姬知军情突变,哀叹大势已去,歌而和之。《史记正义》引《楚汉春秋》云,虞姬歌词为: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左右……[详细] |
![]() | 许氏宗祠(敦睦堂)位于黄山市歙县,年代为明。许氏宗祠的前进与后进已于“文革-”期间被拆毁改作小学教室,但主体建筑中进享堂仍完好健在。中进享堂的古韵较之皖南许多名祠,诸如歙县呈坎罗家祠堂、黔县西递胡家祠堂、本县龙川胡氏宗祠等,不能相比,许祠的中进享堂面阔七间,进深四间,占地面积约300多平方米,抬梁硬山顶建造法式,许祠的梁柱构架特别粗矿硕大,梁架高矮比例有如石鸡身体与四肢的感觉相似,显得极为圆浑笨拙,配之梁架间诸如雀替、梁驮、斗拱、叉手等装饰雕琢构件交融为一体,使许祠中进享堂的文化古韵显得更为浓郁……[详细] |
![]() | 七门堰位于舒城县西南七门山下,是我国古代著名水利工程,距今已2000余年。1960年在杭埠上游兴建了龙河口水库,七门堰灌区纳入杭北干渠配套工程,成为淠史杭工程组成部分。七门堰渠首在龙河口水库闭闸期间仍发挥引水效益。1984年11月公布为全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5月公布为安徽省文物保护单位。七门堰的历史汉高祖7年(公元前200年),刘邦封其伯兄子刘信为羹颉侯,食邑于舒。刘信视“舒城水源出于西山之峻岭,势若建瓴”,乃于“七门岭下,阻河筑堰,曰七门。开渠建闸,引河流东北,载之平陆,条分支贯,灌……[详细] |
![]() | 慧居寺原名“慧庆庵”,位于九华山天台峰山腰,始建于清朝,清末住持僧仁琳扩修,1938年住持僧普明募化重建大殿,扩允寮房,安单接众,始具丛林规模,易名“慧居禅寺。抗日战争期间,青阳中学迁于此地。1943-1953年,果乐、果宽、理空先后任住持。1982年重修殿宇。1984年所有佛像上漆贴金。全寺建筑面积541平方米。该寺是国务院确定的汉族地区佛教重点寺院。从闵园上天台,走台阶古道登高,约里许,在一片竹海之中,可见“密树藏金碧,山空应鼓钟”的慧居寺。该寺没有山门等附属建筑,大雄宝殿直露面前,似缺少佛……[详细] |
![]() | 古埂遗址,在肥西县上派镇东1.5公里处,遗址呈台形,总面积约2万平方米。1983年和1987年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先后两次进行发掘,共揭露面积45O平方米。根据地层叠压关系分为早、中、晚3期。早期陶器以夹砂红陶为主,少量的红陶器表涂有红衣。-用具主要有鼎、豆、壶、罐、尊、甄、杯等。中期仍以红陶为主,陶器以三足器和圈足器为多,平底器较少。主要器形有鼎、豆、壶、碗、钵、盘、鸟首耳罐、杯等。晚期仍以红陶为主,黑陶明显增多,主要器形有鼎、豆、罐、甑、钵、盆、碗等。生产工具有石铲、石镞、石刀、陶纺轮等。另……[详细] |
![]() | 太平天国英王府及太平天国英王府壁画是清清乾嘉年间文物。太平天国英王府及太平天国英王府壁画位于安庆市市区。是安徽省重点保护文物。太平天国英王陈玉成王府,系利用清官宦任塾第宅加经修葺和改造而成,原屋始建于清乾嘉年间,坐北朝南,占地约4275平方米,府屋分3组,以正中一组为中心,筑正殿并附后殿,两侧多筑偏殿,进深均为四进,并围以住宅、更楼、花园等,构成一完整府屋建筑群。东大殿尚存4幅太平天国壁画(狮凤梧桐、瓜瓞(音dié)绵绵、战马奔腾和暗八仙)。还发现带有龙凤图案的滴水瓦、旗鼓石、上马石等。太平天国……[详细] |
![]() | 蕃村鲍氏宗祠于乾隆五十二年(公元1787年)竣工落成,占地680平方米,是当地保存完整的清代祠堂建筑的典型代表之一。鲍氏宗祠坐西朝东,三进三开间,都采用木栅栏护祠外套。两边八字墙,磨砖对缝,“万字”花纹嵌入其中,上有葵花砖雕修饰,下为“虎门纹”,上下均有石基护祠,祠内卷篷轩顶、雕梁画栋。享堂分三格分设,里外天井、两廊环抱,石柱、木柱林立并有说处。“鲍氏宗祠”匾额高悬,门前“百兽坦”,旗杆敦六个分两组,端坐坦前,气势恢宏。该祠三进两天井,前后高低有序,一进为天井庭院,廊西廊北合抱。二进为正堂,“惇……[详细] |
![]() | 徐氏宗祠暨杨虎城在太和故居位于太和县城关西大街徐氏宗祠是徐广缙的家祠,建于清道光年间。徐广缙(1797年—1869年),字仲升,太和徐寨人。24岁中进士,官至两广总督兼通商大臣。加太子太保衔,世袭一等大臣。徐广缙一生最大的功绩,是在主政两广时,拒绝了英国人进入广州城的无理要求,保卫了国家和民族的尊严。徐广缙为官40年,勤政爱民,廉洁自律,不事家产。杨虎城从广州离任时,川资匮乏,赖人资助得以成行。晚年退居乡里,茅屋数间而已。1927年,国-军杨虎城部住太和,军部设在徐氏祠堂,并与共产党员谢葆真在此……[详细] |
![]() | 万寿塔位于和县历阳镇高庄行政村,距县城5公里又名念徐塔此塔在《直隶和州志》和《历阳典录》上无记载。据传,一说三国时期孙权为其母做寿所建,一说宋代所建;但省文史馆曾考察过,认为三国时期的可能性较大,很有价值。塔砖木结构,高28米,七级,外正六方形,以石铺基。每级外以砖木挑檐,每方间砌佛龛和拱门,佛龛内砖雕盘坐莲花之上佛像16、15、9尊不等,计近200尊。塔内第一级呈正方形,底宽、壁高各2米,四角砌莲花柱,上四方内收成銮顶式。塔门东南向,在第一级内南壁,有一人宽砖砌阶梯斜穿第二级外檐,再绕外檐六分……[详细] |
![]() | 慈光阁古称朱砂庵,原为法海寺,明嘉靖间(1522—1566),玄阳道士居此,题额“步云亭”。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普门僧来此,改法海禅院。神宗敕封“护国慈光寺”,皇太后赐以佛经、佛像、袈裟、锡杖、钵盂等物,盛极一时。曾是徽、宣两州禅林之首。清新安画派创始人渐江和尚(弘仁)和国画大师石涛均曾居此。后寺毁。原址尚存部分楼房,建国后建为宾馆。其上有含沙岭,岭上有妙之亭。金沙岭后是立马亭,立马亭上可见立马峰摩崖大字:“立马空东海,登高望太平”十字。现在的慈光阁已经辟为黄山博物馆。……[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