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黟县韩氏宗祠位于黟县宏村镇万村,建于明万历年间。进深39米,宽22米,占地约850余平方米,规模宏大,庄严肃穆。祠堂分三进,上厅为三层楼享堂,中厅为把堂,下厅为敞厅,前低后高,两个天井,石板铺地。东西两侧山柱不靠壁,祠前有小塘,俗称“绣球”,整幢祠堂成“扑地狮滚绣球”状。内部斗拱为二跳五踩式,曲梁硕大,呈梭形,脊瓜柱两侧叉手楼有卷心花饰,平盘斗为仰花莲瓣,雕楼精美。天井四周下斗拱,层叠相承,嵯峨多姿,气势壮观。全祠共有99根柱,柱梁为白果、株树制作,历400余年无蜘蛛网,堪称奇异。横枋上挂有“盛……[详细] |
![]() | 司空山古建筑群包括牌坊、二祖禅刹、石刻等。牌坊始建于唐代,后毁,明天启元年(1621年)重建,坐北朝南,四柱三间五楼枋木结构,花岗石建造。现仅存二楼,面阔9米,残高6.5米,进深2.8米,梁枋浮雕,全枋均以50厘米见方的抹角石柱为整体支柱,支柱上端刻锦纹图案,地层夹住宝瓶状。牌坊顶部构建在文革中毁坏,但被寺庙僧人搜集后,集中存放在大雄宝殿前。司空山上仍保留了许多二祖弘法的遗迹,有修行的石窟寺二祖禅刹,有北齐天宝三年(公元572年),在佛洞后传衣钵于禅宗三祖僧璨的传衣台,还有三祖面壁的三祖洞,这些……[详细] |
![]() | 石门太尉庙及古戏台坐落在扬溪镇大石门村,太尉庙总面积239.5平方米,古戏台总面积124平方米,为清代建筑。太尉庙为殿式建筑,坐东朝西,砖木结构,面阔五间,小青瓦,硬山式屋顶,外墙粉以红色,木构架上有众多的雕饰构件,其中后檐的额枋上的“百鹿图”雕工精细。保存基本完整。太尉庙东侧有一古戏台,翼角腾飞,下部以短柱撑起台面。该戏台建于清代,面阔12米,进深9.2米,歇山屋顶,戏台后步设“出将”、“入相”二门,左台口设“文武场”,整座戏台由几十根矮柱支撑,前额枋雕刻非常精美,石门古戏台保存完整,且艺术性……[详细] |
![]() | 下符桥宋代窑址位于下符桥镇瓦屋院窑宝山,滨淠河西岸这座窑址断面处观察,上下层器物,没有造型的变更,当是同一时期连续烧造堆积而成,推断此窑存在的时间不会太久,窑座傍在窑宝山南部,占地面积约5400平方米,山坡上到处都有窑废品堆积层,如陶残片,红烧土和灰渍等。窑炉是南方常见的“龙窑”型,依山坡竖向修建,多数窑洞已破坏,仅发现一条保存尚好的窑道,长约28米,黑釉陶器残品裸露。采集的标本,模式相同,时代风格一致。器物均素面无饰,仅个别的扳手上,有模印“大吉”字样。器物外表古朴粗犷,别有风格,黑釉色褐光润……[详细] |
![]() | 禹王宫在安徽怀远县东南涂山之顶。史载:“禹会诸侯于涂山”,一般即指此。后人为纪念大禹治水功绩,在此立庙祀。庙始建于唐之前,具体年代不详,元大德年间”学正吴文魁《重修禹王庙记》云:“涂山严严气象,禹以神功灵德,庙食此山,其来久矣,唐大臣狄梁公(仁杰),天下正人也,毁诸淫祀二千七百余所,而禹庙巍然独存。”庙原有三进,现尚存二进,院内有千年银杏两株,大可数围,拔地而起。西北有了望台,登临其上,涡、淮波涌,荆、涂翠峰,尽收眼底,西南有启母石(又名望夫石),正襟危坐如妇人远望,传为禹妻涂山氏望夫所化。西有……[详细] |
![]() | 红墩寺遗址位于安徽省六安市叶集区姚李镇,淮河之南。该遗址包括新石器时代到西周不同时期的堆积。尽管地表散落有新石器时代和西周时期的遗物,但我们选择的采样点却未见西周时期的文化层堆积。根据采集到的新石器时代陶片观察,其陶器以红陶为主,有泥质、夹蚌和夹炭陶,火侯不一,应有早晚的差别。该遗址曾进行过试掘,发掘者认为第一期文化比侯家寨上层阶段略早,相当于侯家寨遗址早晚之间的阶段,距今约6000年,如若是,则红墩寺第一期与濉溪石山子遗址大体相当,第二期文化相当于侯家寨上层,是属于侯家寨文化的一个重要遗址。在……[详细] |
![]() | 抗日工作团驻地旧址——刘氏支祠集成堂位于岳西县中关乡沙村。刘氏支祠集成堂位于安徽岳西县中关乡秋千村杨口组。建于民国三年(1914年),坐西南朝东北,共房屋64间,占地1000平方米。平面布局为一轴三进两厢四合院式,左右带跨院(实为包屋),中、后厅七架抬梁,前轩后单步,单檐双坡面、硬山顶,马头墙,小青瓦,清水墙,檐口粉白灰,饰人物花草图案。为典型皖西南古建筑,其建筑风格和手法个性鲜明,环境优美,疏朗有致,高大雄伟,有较高的艺术价值。该祠建成初期只开展刘氏族务活动,1938年6月初,岳西县委会派王榕……[详细] |
![]() | 沫河口关卡始建于大清光绪五年秋,至今一百三十二年的历史。当时在正阳、泗洲、五河、临淮、怀远5处设关,现仅有沫河口这一处。沫河口关卡的建立,是清朝为充税课而建,当时货物经过沫河沟乃须经长淮口报明德侯照例办例税课,防止绕、漏税课。沿淮唯沫河沟周围数十里地势洼下,每遇淮水泛涨,禾谷减收,以至左右居民恒以网鱼为业,仅可养生。关下划船出入所装的东西不过是当地的土杂粮,别无他货。时任督司蓝翎王殿昭、朱学元、文生何如春、武生吴镇、朱大猛共同上 书-朝廷,钦命布政使记名盐运使,随即关卡变为盐卡,光绪六年九月立碑……[详细] |
![]() | 严氏孤堆是一处战国时代的古墓葬。严氏孤堆,又名“颜氏孤堆”、“袁术孤堆”。当地人习惯将“严氏孤堆”称为“大孤堆”,而将“孤堆乡”称为“小孤堆”。说是严氏,可当地地名又不是这个“严”,而是“阎”,匪夷所思。最吸引人的,当然是“袁术孤堆”这一名称,不知从何时开始传为袁术墓,或是本来就是袁术墓,后将“袁术”讹传为了“严氏”。严氏孤堆面积为南北52×53米=2756平米,高7.5米。严氏孤堆的南面,立着新、老两块省级文保碑,两碑前后紧挨着,新碑在前,老碑在后。墓冢封土脚下一周,分布着众多私坟,以西南至东……[详细] |
![]() | 赵集二级扬水站位于烈山区古饶镇赵集社区西200米处,东面有十里长山。1976年动工兴建,1977年完工。扬水站呈东西走向,由雕凿的石块和水泥砌筑的二级调水渡槽上下石拱排成一排,绵延1000余米。主体建筑由一级提水渡槽、蓄水池、二级提水渡槽、过山渡槽、二级提水机房等部分构成,两段高架渡槽共1015米。相对地面高度最高处达15米,宽1.4米。孔径为10米、5米、3米的石拱以及上下层大大小小的复孔,共计170孔,其中10米大跨的就有26孔,这在当时的淮北市及附近县区水利工程甚至桥梁史上都少见。扬水站至……[详细] |
![]() | 孔庙又称圣庙、文庙、学宫,俗称黉学。建于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清顺治《萧县志》对其建筑布局作了如下描述:“中为先师庙,东西两厢。前为庙门,门外东为名宦、西为乡贤二神祠。前为泮池,跨以石桥,又前为棂星门,门之前为屏墙,棂星门西为儒学大门,由大门直北,东向为仪门。先师庙后为明伦堂,堂东为崇德斋,西为广业斋,东北为启圣祠,堂西北敬一箴亭。”文庙大成殿始建于北宋绍圣年间(1094年),当时殿址在今之城北的旧城,元末毁于兵乱。明洪武初年重修,永乐十六年(1418年)、成化、嘉靖年间相继重修。万历五年……[详细] |
![]() | 张恨水故居位于余井镇黄岭村黄岭组。因建在突起的黄土岭上,又名“黄土书屋”。黄土岭呈长方形状,北望长春水库,南视岭头街坊。张恨水在这里度过了他的躬耕苦学、习文著作的少年时代。鉴于张恨水文学作品具有极大的学术研究价值,潜山县人民政府于1986年10月将张恨水故居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在皖光苑建起了张恨水陈列室。张恨水(公元1895—1967年)是我国著名的新闻工作者和章回小说名家。一生著作颇丰,其中《春明外史》、《金粉世家》、《啼笑姻缘》、《八十一梦》为他的代表作。张恨水故居原建筑为4间平房……[详细] |
![]() | 钟鼓楼它是休宁县城的标志性建筑。至正年间的钟鼓楼,史称当时的休宁县尹唐棣集富户14人集资重修钟鼓楼,至正五年(1345)六月破土,次年十一月竣工,其时钟鼓楼为两层楼阁建筑。明崇祯十四年(1641)毁于火,知县朱统钰重建,改为三层楼阁。清顺治六年(1649)邑令翁人龙重修,拆去顶层,复改为两层,下层垒以5米高的石台基,正中砌有拱式圆门洞,以为人行通道,其后侧砌有登楼石阶,楼前悬有“休宁县”三字直匾,楼前还引水辟地,池上架一石桥,名“三思桥”,明嘉靖年间知县宋国华改桥为照壁,作为县衙屏障。据清道光《……[详细] |
![]() | 雄村五石坊包括大中丞坊、四世一品坊、鲍氏墓坊、宗二公墓道坊、余庆堂门坊。五座牌坊在布局、建筑结构、石料选择等方面各有不同,都能体现出它们有较高的科学性和艺术性,不但很有历史价值,而且显示出雄村徽州文化的博大精深,是不可多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大中丞坊:立在遗址“崇功报德祠”正前方,建于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坊高13米,宽8.5米,三间三楼四柱式青石牌坊。四世一品坊:建于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三间三楼四柱冲天式青石牌坊,高11米,宽8米,灰凝石构建,两侧二只雄狮相蹬。鲍氏墓坊:二柱一……[详细] |
![]() | 新四军抗日殉国烈士墓位于泾县城西北25公里、云岭乡南堡村后黄龙岗。该墓葬有新四军蔡启等131位指战员的遗骨。该地是一条高10余米、长约1公里的黄土岗,南北绵亘,远看像一条卧龙,故名黄龙岗。岗上有一条人行小道,是旧时云岭至泾县的必经之路。小道右侧约7米处的土岗上,有一座土墩,墓高2米、长3米,墓前有碑,碑高1米、宽0.78米,于1952年闰五月二十日,楷书,落款为柳松林、章志明等51人。皖南事变后,烈士坟莹散布在云岭的山山岭岭,不能公开祭扫。当地农抗会的会员自发组织起了“孤坟会”,将烈士遗骨集中在……[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