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宋子文公馆位于江苏省南京市北极阁1号始建于1933年宋子文任国民政府财政部长期间。抗战胜利后重建。宋公馆由基泰工程司杨廷宝建筑师设计,陶馥记营造厂承建。建筑面积720平方米,公馆高三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平面呈曲尺形,依山而建,错落有致。宋公馆底层用毛石砌造,显得极为坚固;上面两层用砖砌,表面采用弹涂工艺粉刷而成,立体感极强。公馆最为特别之处是其屋顶,颇有农舍风味,远望上去仿佛是用茅草盖成,所以俗称其为“茅草屋”。宋公馆的入口处设在二楼的西北面。室内装饰富丽堂皇,摆设各不相同。既有西式布置,又有中式陈设。宋公馆既是宋子文全家的居住场所,又是国民党上层人士频频密会之地。1936年12月12日,西安……[详细] |
![]() | 徐州韩桥煤矿旧址位于贾汪城区南部,总占地面积约4.2公顷,分为原韩桥矿区和夏桥矿区两部分。其开采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清光绪八年(1882年),南京侯补知府胡恩燮在贾汪掘井建矿,由此揭开贾汪煤田开采历史,1933年有始凿夏桥矿。至2001年11月和2008年2月,夏桥矿、韩桥矿相继关井,历经130余年。留有厂房面积约3平方公里,占地约10.82平方公里。后夏桥矿地面工业建筑部分被拆除,一些民国时期水塔和日伪时期房屋、碉堡等建筑得到保留;韩桥矿地面各厂房、井口等功能性建筑保存完好。该旧址见证了近代煤矿工业的发展,曾是地区国民经济的支柱,为国家的建设提供了宝贵的能源供给,做出过巨大贡献,也曾是当……[详细] |
![]() | 江南水师学堂遗迹江苏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第三批1982年3月江南水师学堂遗迹1890年南京市中山北路江南水师学堂又称南洋水师学堂、江宁水师学堂。光绪十六年(1890年)11月16日开设,校址在南京下关仪凤门内,占地45亩。主要为南洋水师输送人才。学堂设总办一人;提调、监督、文案等职员十余人;中外籍教习十余人;附属工厂工人及乐队、杂役等60余人。学堂制度参照天津水师学堂,分驾驶、管轮两科,每科又分头、二、三班,每班派一教员专课。课程分堂课、船课。学生入学后进入三班,专门学习英语等基础知识,升入头班后方才教习专业知识,包括天文、海道、御风、布阵、修造、汽机、演放-等。学生还必须学习《左传》、《战国策……[详细] |
![]() | 联合抗日座谈会会址位于海安县东大街。民国时期江苏省省长韩国钧故居的东北隅,有一处西式的小洋房,那就是当年韩国钧先生的会客厅,著名的“联合抗日座谈会”会址。韩国钧退隐之后,就久居在此,深居简出,潜研书法,修史编著,里人称这座建筑为“小花厅”。1940年6月28日至9月13日间,新四军驻苏北部队为了挫败国民党顽固派的疯狂挑衅,连续战斗,赢得了郭村保卫战和营溪战斗的胜利,攻占了黄桥、姜堰两苏中重镇,控制了苏中东西约二百里、南北数十里的广阔地区。而国民党顽固派韩德勤却坚持反共,不甘失败,结集重兵,开赴黄桥,准备与新四军决战。新四军苏北指挥部正、副指挥陈毅和粟裕在作好黄桥决战准备的同时,按照“有理、有利……[详细] |
![]() | 抗大五分校旧址位于盐城市解放北路盐中巷1号的盐城市初级中学校园内1941年新四军所属抗日军是政大学第五分校成立于此,陈毅兼任校长,刘少奇曾一度住此,并为学员作报告。旧址为原省立盐城中学教学楼—正北楼,建于1913年,为一两层砖木结构楼房,东西长40.6米,面阔九间,上下共22间,进深9.5米,楼梯在楼的东西两端,建筑面积900多平方米。1986年旧址辟为纪念室,楼前立有刘少奇半身雕像。抗大五分校全称为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第五分校,于1940年11月在盐城成立,陈毅兼校长和政治委员,赖传珠兼副校长,冯定任副校长。抗大五分校开学后,陈毅、刘少奇等新四军领导人,十分重视教学工作,“皖南事变”后,……[详细] |
![]() | 平倭冢记碑系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现置海安县西场镇文化站前院半亭内。此碑原立西场东郊串场河边“平倭冢”前,清代移至镇后街惠民寺大殿东壁。民国30年(1941)冬惠民寺毁于火灾,而此碑独存,里人将其埋于土中保存。建国后,先后为中共西场区委、西场文化站等单位保护。1982年3月由江苏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随后,江苏省文化厅拨专款,由海安县文化局在西场镇文化站前院东壁建半亭,设护栏,置碑罩,将刘公平倭冢记碑安置亭中,妥为保护,以垂久远。碑高196厘米,宽88厘米,碑基高36厘米、宽92厘米,碑文为正书,26行,每行45字。碑额题“刘公平倭冢记”,两行,篆书,双鹤祥云纹饰,碑体四周为忍冬纹饰。此……[详细] |
![]() | 楚王山汉墓群位于徐州市西10公里铜山县夹河乡大刘庄村南的楚王山北坡,墓群东西排列,现存5座。1号墓为主要墓葬,座落的山体向北伸延的山头上,山头高约70米,顶有棕色夯筑封土,高约8米,呈南北向的长方台,长43米,宽5米。墓道位于东侧的山腰部,高、宽各约2米,在墓门前向东伸延一条鱼脊状碎石堆,长约百米,为造墓时凿出石屑弃置而成。在封土南有一条人工开凿的东西沟,长约80米,宽约5米、深4米。当为防止山洪冲刷封土而作;2号墓位于1号墓北侧山脚下,为一椭圆形封土堆,其顶为长方形。封土底部东西长135米,南北宽约69米,高22米。夯层不明显,应为一号墓之陪葬墓;3号墓位于1号墓之东250米,亦为陪葬墓,封……[详细] |
![]() | 大伊山梅花鹿岩画群(元)大伊山梅花鹿岩画群位于连云港市灌云县伊山镇。共包含3处梅花鹿岩画:大山圩梅花鹿岩画、大龟腰山梅花鹿岩画和小山圩梅花鹿岩画。(一)大山圩梅花鹿岩画。位于大伊山大山圩西北侧,大伊山梅花鹿岩画西北侧约30米。岩画宽120厘米、高30厘米,为阴线刻,主体为一只奔跑的鹿,作回首状,姿态活泼,鹿画高、宽各0.2米。鹿画西侧刻有一方框,高0.15米,宽0.05米,似碑状,内有4个字“方山□□”,楷书,漫漶不清。方框西侧刻有一建筑物,长0.75米,宽0.3米。从画面组合情况来看,岩画应作拜崖祈福之用。鹿画无角,或为幼鹿,或为母鹿。(二)大龟腰山梅花鹿岩画。位于大龟腰山北面上部、金鸡岭上……[详细] |
![]() | 潘世恩宅位于城区临顿路钮家巷,原名留余堂,又称太傅第。2006年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潘士恩宅原有房屋三路六进,后部园林仍以凤池园为名。如今园已废毁,尚存住宅三路四进,占地2135平方米,建筑面积1484平方米。历史沿革:潘世恩历乾嘉道咸四世,在朝五十余载,官至三公,位极人臣,为清代汉臣中所罕见。潘氏一族高官显宦多,为清代苏州最为显赫的家族,号称“贵潘”,有“祖孙父子叔侄兄弟翰林之家”之誉。潘世恩是其中官阶最高、任职最久的一位。留馀堂作为潘世恩故居,有一定历史价值。潘世恩(1769—1854),字槐堂,号芝轩,清吴县(今苏州)人。乾隆五十八年(1793)癸丑科状元及第,曾先后任工、户、吏部……[详细] |
![]() | 新四军标语,在宜兴市张渚镇祝陵村。1982年3月江苏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标语写于1946年的农历八月十三日,那时候,新四军苏浙军区主力部队奉命从苏浙根据地渡江北撤近一年。国民党政府在宜溧、太滆等地区重建了县、区、乡(镇)三级政权和党、军、警、特组织,保甲制度也重新恢复了起来,“中央军”、“还乡团”不断地“清剿”共产党地下组织和新四军留守武装,迫害干部家属和军烈属。为了打击敌人的嚣张气焰,鼓舞人民群众的革命斗志,留守在宜南山区的新四军武工队,在陈立平、张之宜等领导下,开展了艰苦的对敌斗争。1946年农历八月十三日深夜,新四军武工队五男一女,潜入祝陵村沿街住户闵宜大家,在其西墙用红色……[详细] |
![]() | 定慧寺始建于东汉献帝兴平元年(194),初名普济庵,距今已1800余年,是全国著名寺庙之一。宋代普济寺曾易名善济寺,清康熙改称定慧寺至今,取“由戒生定,因定发慧”之意。唐代玄奘法师的弟子宝寂和鉴真大师的弟子神邕在此创建了大雄宝殿和佛堂;宋代佛印、枯木、无门等高僧先后扩建了寺庙,谈禅说法,研讨佛事,使其声名大振;明清以来经历代住持的不断修葺形成了“一寺十三房”的大丛林和“禅净双修”的宗风。定慧寺以研究佛学著称于世。1981年鉴真大师真身从日本归国省亲,日本森本长老专程前往定慧寺礼佛,并书赠“山川异域,风月同天”一幅,住持茗山法师酬以“寄诸佛子,共结来缘”。此偈说的是唐朝日本长屋王太子来中国学佛,……[详细] |
![]() | 镇江商会旧址位于城西伯先路73号。1929年由陆小波先生用北伐军归还镇江商会20万借款中的4万元建造而成。该建筑占地面积约1891平方米,为砖木结构,青砖叠砌,有房屋78.5间,为三层楼式,整个建筑呈长方形。正门朝南,迎街面东另造一大门楼,南面门楼为西式墙面,砌8个方形砖柱,中部大门上凸出,砖砌券形门洞上有逐层向内凹的圈带状装饰,券底落在圆白石柱上,门上嵌白石横额,上镌刻“镇江商会”四个大字,落款为“于右任题”。其内部为中式三进。第一进为走廊、天井。中为大厅,面阔三间,迎面朝南采用中式隔扇,两旁为厢房,内部多为木立柱式,水磨石子地面,平顶天花。第二进前为平房,后为二层楼。第三进由东大门通道进入……[详细] |
![]() | 吕思勉故居位于常州市十子街8—12号。吕思勉故居坐北朝南,共4进,每进中间设有天井、花坛。,给人以古朴典雅、书香溢斋的氛围。故居1937年登记时,产权人为吕诚之(诚之为吕思勉字;),占地面积共2.058亩,南临十子街,北、西两面均邻民居,东侧是局前街街道办事处。东距晋陵中路不到50米。吕思勉父亲曾把东宅房屋典当给他人,全家住西宅。直到抗日战争后期,才由吕思勉收回自用。解放后,故居部分房屋(共10间)曾驻军。吕思勉于1952年5月31日呈文常州市政府民政科,因房屋敝坏,要求发还。文中有惟此屋年龄已近百年,本非良好建筑等语,由此可推知吕思勉故居当建于19世纪50年代初年(清咸丰初年),其祖父吕懋先……[详细] |
![]() | 见月(1601-1679年),即见月律师,宝华律宗第二代祖师,俗姓许,楚雄县人,14岁父母双亡。少好游,曾到金沙江,甸尾等地,因羡慕赤松子,遂出家当道士,后舍道入佛。32岁从宝洪山亮如法师剃度,法名读体。明崇祯九年(1636)年到镇江海潮庵,第二年从三昧受具足戒,继而随三昧传戒诸方,开始阅读律藏,为各方所推重。38岁入金陵宝华山,被提拔监院,并为大众讲戒,“析义释文,口若悬河,座下千人,罔不叹服”(《中国佛教史》)清顺治二年(1645)三昧将圆寂,以衣钵戒本授读体,继承法席,主持宝华山30余年,康熙十一年1672年),江南大饥,见月募化赈粥50多日,救活饥民数以万计。康熙十八年(1679年)正……[详细] |
![]() | 梁建安敏侯萧正立墓石刻江苏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第一、二批1982年3月调整公布梁建安敏侯萧正立墓石刻南朝(548年)南京江宁区淳化镇刘家边1988年作为“南京南朝陵墓石刻”部分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江宁县淳化镇刘家边村南。萧正立,萧宏之子,梁武帝萧衍之侄。初封罗平侯,改封建安侯,任丹阳尹,梁天监十年(511)卒于任,谥“敏”。萧正立墓东向偏南,已平,墓前石刻现存2种4件,南北相向。石辟邪2,南雌北雄,相距16米。南辟邪长2.20米,高1.95米,右翼及胸部有裂纹,头后部残。北辟邪长2.15米,高2米,头部剥蚀严重,舌、尾残。二兽造型头小身长,体态丰腴矫骏,翼、脊及前胸均刻有一道凹沟,……[详细] |
![]() | 徐大宗祠,在宜兴市宜城镇溪隐村,是明代徐溥的家族祠堂,1995年4月江苏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徐溥(1428-1499),字时用,号谦斋,宜城镇溪隐村人,8岁入私塾,明景泰五年(1454)廷试一甲第2名(榜眼),授翰林院编修,天顺、成化、弘治年间,历任国史总裁、礼部右侍郎、文渊阁大学士、礼部尚书。弘治五年(1492)官至首辅,弘治十一年(1498)进华盖殿大学士,后以目疾乞归,卒后赠太师,谥文靖,著有《谦斋文集》四卷,《文靖疏稿》二卷。徐大宗祠座北朝南,建于明弘治五年(1492),原有建筑五进,现仅存二、三两进,通面宽17.65米,进深33.17米。第二进面宽3间17.65米,进深……[详细] |
![]() | 私立尚仁初级商科职业学校旧址为由六幢平房及二层楼房组成的一个建筑群体,基本分东西两块,散布在校园里。东边三幢校舍,最南边为一幢10开间二层楼房,坐北朝南,砖木结构,南设外走廊,歇山顶,前有空地为小花园,可能为教职员工办公用房;向北约50米为一幢6间平房,座北朝南,歇山顶,设外走廊,为教室,与第一幢楼房之间形成了一个较大空间的场地;坐东朝西另有平房一排10余间。而西边三幢皆为歇山顶平房,最北一幢坐北朝南,面阔9间,其南二幢性质相同,皆为6开间,分别为坐东朝西和坐西朝东,相对矗立,此三幢平房呈品字形分布,自成一个院落。私立尚仁初级商科职业学校旧址既是较为传统的中式砖木建筑,又吸收了西式建筑的优点,……[详细] |
![]() | 太平天国王府坐南朝北位于宜兴通真观巷人民路口,原为朱峻明私宅,嘉庆十九年卖归史姓。太平天国期间,史氏举家避居乡间,四年后回城发现其宅完好无损,且装修一新。他们马上雇人抱去了大厅屏门上百姓家不该有的青狮白象浮雕,并将其他壁画用石灰涂抹起来。1955年,宜城教师朱声媛向上级反映史纪寿住宅有太平天国壁画,省文管会当即派人进行多次考查,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终于认定。1982年,宜兴太平天国王府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太平天国王府是太平军进驻宜兴时辅王杨辅清的府第和忠王李秀成的行辕,王府原有四进,东侧有狭弄直通后院,整体坐南朝北,面宽二十三米,进深五十二米,第四进为转盘楼,民国二年失火被烧。第一进大门内有屏……[详细] |
![]() | 山塘街鹭飞桥东五十步有古松园。其建筑布局为前宅后园,典型的清代宅第园林风格。宅内各处建筑古朴雅致,雕刻十分精细,有一定的艺术和文化价值,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后园有一株明代罗汉松,苍翠虬劲,姿态优美,古松园即因此松而名。古松园为清末木渎富翁蔡少渔所建。蔡少渔祖籍洞庭西山,原在上海做洋货生意,发达回乡造屋置地,良田万顷。蔡少渔与严国馨(严家淦祖父)、郑龄九、徐凤楼三家合称木渎“四大富翁”,富甲一方.穿过门厅,进入天井,回首可见砖雕门楼。门楼上、下坊分别刻有“老子西游入关”、“疯僧扫秦”、“将相和”、“截江夺斗”、“张羽传书”、“宁戚饭牛”等一组历史故事人物。字枋为“明德惟馨”,两侧兜肚分别为“张……[详细] |
![]() | 仪征天宁寺塔天宁寺塔位于仪征市真州镇天宁社区工农南路近水楼台北苑以西。天宁寺塔原位于天宁寺内,今寺已不存。天宁寺塔始建于唐景龙三年(709年),南宋初年寺塔毁于兵火,明代洪武四年(1371年)重建,是一座集宗教、文风、导航多功能于一体的古建筑。塔为七层八面砖身木檐楼阁式塔,逐层渐收,内部为正四方形,塔高42.23米,塔身占地面积54平方米,底层附阶占地面积371.58平方米,建筑面积383.08平方米。清光绪三年(1877年)遭寺内炊火之灾,塔刹、腰檐、外廊、平座等被毁,仅存塔身。天宁寺塔是仪征一座标志性的古建筑,塔室内有几层抹角底部采用先进的扁铁过梁技术,在江苏境内古塔中属首次发现,错层相对……[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