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苏省旅游

江苏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介绍

  中和桥,位于苏州市吴江区盛泽镇王家庄街,跨市河。始建年代未详。清道光四年(1824)重建。东西走向,单孔梁式结构,全用花岗石砌筑路。中宽2.65米,堍宽3.05米,长18.50米,高3.70米,跨度5.50米。两桥台各有一拱形汇水孔,上有眉额,南为“波月”、“媚川”;北为“悒秀”、“梯云”。两侧桥联分别为:“北胜跨虹融水德,中和位育贯文风”;“金波遥映红梨渡,玉带长垂绿晓庄”,桥侧刻有“重建中和桥”字样。桥柱刻有“不许灌桥”等警示文字。除文字外,桥心石刻有轮回图案,桥耳刻有八仙图案,桥梁石两侧刻有卷草纹饰,美观典雅,独具匠心。北侧对联为:“金波遥映红梨渡;玉带长垂绿晓庄。”此联上联中的“红梨渡……[详细]
  管干贞故居位于常州市延陵西路前北岸。1995年4月,江苏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管干贞故居原是管干贞六世祖明崇祯元年(1628)探花管绍宁的“探花第”。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故居南临顾塘河、北濒白云古渡、西邻苏轼藤花旧馆和吕宫状元府、东衔赵翼及杨廷鉴宅。大门设在整个宅第的东南面,门檐高耸,两侧砖门柱守望,石框大门外有两级石阶及坡石。据史料记载,故居在清代有南北纵向八进,偏宅数进。民国初年,北面三进中的两进平房一进楼房被焚于一旦,但仍存有中轴线主宅五进与后厅西侧偏宅三进。管绍宁字幼承,一字谧如,号诚斋,明崇祯元年(1628)探花,授翰林院编修。崇祯年间,管绍宁先是升任少詹事,后任南京国子监司……[详细]
  渡江胜利纪念碑坐落在长江南岸,挹江门外,热河路广场中心。1979年为纪念南京解放30周年而立。除平台和栏杆外,分碑座和碑身两部分。碑呈帆船形,花岗石刻制,由绛紫色船体和白色双帆组成,高23.4米,长17米,宽12米。碑身为两片弧形帆状,上部嵌一枚直径2. 5米的渡江纪念章,白色双帆正中悬挂一枚直径2.5米,重约400公斤的铜质渡江纪念章. 碑顶背面有凸字1949.4.21,即渡江的日期。碑座为紫绛色船体,为船形台基,船帆作“八”字形,和船底“一”字形诗碑构成“八一”两个大字,碑迎江一面贴砌金山花岗石,镌刻毛泽东手书诗词《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背江一面有-亲笔题词“渡江胜利纪念碑”七个锦铜……[详细]
  山西会馆,位于徐州云龙山东麓,依山而建,坐西朝东。始建于清康熙年间,并于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道光五年(1825年)、光绪十三年(1887年)、光绪十八年(1892年)分别进行重修扩建。文革期间,山西会馆遭到严重破坏,1995年,依据有关史料记载对山西会馆重新进行修缮,并重塑关帝像。现山西会馆占地4850平方米,建筑面积1100平方米,为前后两进对称建筑格局的院落,由前山门、戏楼、中配房、后大殿、偏殿等主体建筑组成。大殿的内墙上镶嵌有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光绪十八年(1892年)五次重修扩建的记事碑5方。山西会馆原为山西人所建的相山神祠,供奉关帝圣君与火、财、福诸神,故有“四圣会馆……[详细]
  王锡阐纪念馆(王锡阐墓及祠)座落在苏州市吴江区震泽镇西圩(今震泽中学旁),这里树木翠郁葱茏,环境肃穆幽静。清乾隆《震泽县志》记载:“处士王锡阐在十都镇西圩。”墓修于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即王锡阐逝世后第二年。顾炎武赠诗有“白云满江天,高士今何处”之句,故墓碑题刻为“高士王晓庵先生之墓”。道光七年(1827),里人重修时改立“王晓庵先生之墓”碑,为阳文楷书,碑高108厘米,宽36厘米,厚13厘米,花岗石材质。道光十四年春,在江苏巡抚林则徐的赞助下,重修陵墓,增建墓门,其上门额题曰“南服英贤”,又缭以周垣,封土高1.3米,墓径4.8米,绕墓四周植树数十株。墓前植阳刻楷书“王晓庵先生之墓”石碑……[详细]
  孔望山古城遗址位于连云港市海州区孔望山居委会孔望山、凤凰山。古城沿山脊而建,东西长640米、南北宽550米,总面积约29万平方米。1980、2000-2004年多次考古调查发现,古城设东、西二门,西门保存明显。古城的北城垣沿孔望山山脊修建而成,北城垣墙体基本完整,现存宽度2米左右,高度1-3米不等;南城垣沿凤凰山山脊而建;其北面现保存较好,其中,古城西南角和凤凰山山脊部分比较完整,现存宽度5-8米、高度约4米;东城垣、西城垣则建在两山之间的空地上。以西城垣的保存状况最好,现存宽度10米左右、高度均在5米以上;东城垣除在孔望山东南山坡、山脚留有一段以及在山南果园内保存两个土堆外,其余地表部分已无……[详细]
  唐荆川墓,在常州市西南郊区永红乡唐家村西,距市区1.5公里。唐荆川,名顺之,字应德,以字行。明嘉靖八年(1529)会试第一,入翰林院,调兵部主事。与王慎中,归有光称“嘉靖三大家”,加宋濂、方孝孺、王守仁,又称“有明六大家”,著有《荆川先生诗文集》等。嘉靖三十七年(1558),倭寇侵扰我东南沿海,唐以兵部郎中督海师抵御,奋勇杀敌,屡建奇功,被擢为右佥都御史代凤阳巡抚,后带病去泰州赴任,卒于途中。唐荆川墓原占地12亩,1934年集资修葺。抗日战争时,常州沦陷,日寇因唐为抗倭名将,读书处楼屋及墓碑树木等悉数焚毁。“文革-”中,唐墓又遭毁坏。1980年4月墓地基本修复,现有墓地9亩,东西长120米,南……[详细]
  焦山炮台遗址位于焦山东北角,从南步入,首先看到的是门楼一座,上有横匾,刻有“焦山炮台”四字。门楼西侧有弹药库一座,外为黄泥石灰材料,内层为水泥砂石材料。门楼内有平地约3000平方米。平地东面是炮台基地,它长约80米,宽在55米左右,呈扇形,有暗堡式炮位8个,块石基础,黄泥石灰质地。该炮台严重失修,1978年以来,国家多次拨款整修,现4号,5号炮堡已修复,重修了六间一披营房。对焦山炮台建造年限问题,学术界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是建于道光二十年(1840年),另一种认为是同治13年(1874年)。如果是第一种,该炮台则是参加抗英的,如果是第二种,则不是,那就是另外的炮台。……[详细]
  新四军一支队司令部旧址位于江苏省南京市高淳区老街”东端。原系吴氏宗祠,是一组保存完好的清代建筑。据《高淳县志》记载,吴家祠堂建于明朝末年,面朝官溪河,背靠老街,共三进,第一进是戏楼,楼上观乐台(戏台),楼下是通道,台前是露天剧场,可容纳千余观众。第二进叫享堂,现作为展厅,陈列的历代砖、石雕刻,技术精湛,价值很高。第三进是祭殿,现在作为展览厅使用。1938年6月中旬,新四军先遣支队和一支队先后进入苏南茅山地区,引起日军的密切注视。日军调兵遣将向新四军刚开辟的茅山根据地扫荡,为粉碎敌人扫荡,一支队特命司政机关分散转移。8月,一支队政治部在刘炎主任率领下转移到高淳县城淳溪镇一带。1938年8月,为开……[详细]
  唐荆川宅唐荆川原名顺之,明代杰出的文学家、心学学者、抗倭英雄,常州文脉的杰出继承和发扬者。唐荆川宅松健堂,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该建筑群坐北朝南,分为东、西两路,总建筑面积约1679平方米:东路设三个院落,西路现为四进,具有较高历史价值。2014年,松健堂实施了整体修缮,修缮内容包括:屋面修补、院落建筑恢复,保存历史痕迹,解除存在的安全隐患、恢复原有形制,目前修缮已基本完成。唐荆川宅分布于常州市青果巷,是建于明代万历年以前,有八桂、贞和、易书、筠星、四并、复始、松健、礼和等八堂,号称“唐氏八宅”。现存贞和、八桂、筠星、松健、礼和等五宅,1982年3月25日,唐荆川宅被公布为第三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粤军阵亡将士墓该墓在南京水西门外莫愁湖公园内西侧湖畔。1912年1月,张勋在袁世凯授意下,从徐州南下,妄图推翻孙中山先生的临时政府。孙中山派出姚雨平、柏文蔚指挥粤军北伐,首捷固镇,再攻宿城,攻占徐州。粤军北伐告胜,不仅保卫了辛亥革命政权,而且促使了宣统皇帝的退位,结束了二千多年的封建帝制。1912年3月,为纪念粤军北伐阵亡将士,姚雨平将烈士遗骸运回南京安葬。抗日战争中墓毁,1948年重修时,将分散安葬的6l位烈士墓冢,连同同在北伐战争前制造-而牺牲的前-营营长合葬成一个大墓。1966年夏墓又遭破坏,1979年再行重修。墓冢为花岗石砌成,上呈半球形,底边仿须弥座式,直径4米,高约2.6米。墓后建……[详细]
  石户城遗址依山筑城,南面以山为屏障,另三面筑有城墙。东西城墙则顺着山阴向北延伸,北城墙筑于山前的平原上。城址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约500米,南北宽约600米,残高城墙约1.5米,北城墙宽约40米,东、西城墙宽约30米,均夯土筑成。城墙外绕护城河,现在还能看出城濠的大体轮廓,濠宽宽约8-10米。辟三门,北门、东门、西门,今已不存。在城内发现楚国的“蚁鼻钱”和铜箭镞以及汉代筒瓦、板瓦、瓦当等残片。说明石户城至少建于战国时期。在城垣夯土上发现东汉墓葬。故推断城址下限应为西汉。据推在战国后期的公元前284年,楚国曾夺取过彭城,这里有可能就是楚国的属邑。从城内残存的汉代绳纹瓦和大板瓦来看,这座城市在汉代……[详细]
  戒幢律寺位于苏州阊门外虎丘路西园弄18号。别名戒幢律寺,俗称西园。创建于元代至元年间(1264-1294)始名归元寺,距今已有七百年的历史,现存建筑为清代重建,寺内五百罗汉堂为中国四大罗汉堂之一,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安徽九华山西园寺位于神光岭南半山腰,全国重点寺院。始建于明代,原名景德堂,清康熙六年(1667)玉琳国师徒宗衍新修殿宇,始易今名。另有日本姓氏西园寺。……[详细]
  如皋文庙旧址位于江苏省如皋市东南隅,目前仅存大成殿。大成殿面阔5间、进深3间,南立面有披檐,形成类似重檐效果,断为明代古建,1982年公布为江苏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现状大成殿总体构架保存完整,尤其梁架上的彩画清晰可辨,仅题材就有家具,如桌、椅、瓶几;织物,如包袱锦、锦缎;动物,如行龙、仙鹤等,图案精美、姿态生动,属南方清代苏式彩画之列,又有本地域特色。结合大成殿现状,认为其为清初建筑,或采用部分明代构件而成。因之,具有明末清初古建特色。如皋文庙大成殿是不可多得的历史建筑遗产,具有较大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价值。……[详细]
  余家当铺原名立三堂,位于昆山市千灯镇古镇社区典当里。余爱山在明万历年间(1619年)从安徽的休宁县到千灯吴家桥经商,通过父子两代创业,积蓄后成为富翁,并在此建造徽派建筑群,沿街设店铺、当铺,往里延伸为住宅等。“余氏典当”是由余爱山的第二代传人余尚德于清顺治年间在千灯镇上营建的徽派建筑群。余宅朝东落西,双排两行,建时沿河自东(过街)向西共有7进,现存五进。整个建筑群有一明代大厅、五小厅、六幢楼、双备弄,前后左右构成“亚”字形“走马楼”,大小房屋120多间,千灯人称它“迷楼”。典当三面有高墙,可确保财产安全;后面是“更楼”,可为全镇防盗防火打“五更”,具有警示功能。余家当铺集明清时期徽派、苏派建筑……[详细]
  现为南京博物院,是中国第一所由国家兴建的现代综合性大型博物馆。1933年4月,在国民党元老、著名学者蔡元培的倡议下,国民政府教育部设立中央博物院筹备处,办公地点设在北极阁中央研究院。中央研究院在人才和经费上对博物院支援良多。院舍工程进行一年多后,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敌机对南京频繁轰炸,一日数惊,建筑工程不得不于8月底停下来。抗战期间,中央博物院筹备处连同所属的文物,迁往四川、云南等地,几经迁徙,于抗战胜利后,又回到南京。日寇占据南京期间,在博物院设有防空总机构,对已完成的部分大加改造,并破坏多处,损失严重。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3月,中央博物院筹备处被正式命名为“南京博物院”。50……[详细]
  福昌饭店系民国时期南京市最高饭店。福昌饭店是南京市著名的“老字号”饭店。1932年,由浙江著名富商丁福成兄弟出资,并与德国洋行合资在南京市新街口筹建,寓“福泽四海,昌隆四方”之意,故命名为“福昌饭店”。1935年建成后正式开业迎宾,后轰动南京。1945年以后,该建筑一度又作为国民党军队的高级军官俱乐部使用。1952年,南京市政府接管了该建筑,并由市交际处负责管理。1966年,该建筑一度又改名为“胜利饭店”;1993年,该店恢复旧名,并由著名书法家尉天池书撰店名,现代著名人士如黄炎培、华罗庚、溥仪、溥杰、杜聿明及卢森堡等,先后在此入住,对该店评价甚高。目前,该店由南京中心大酒店管理使用,并以经营……[详细]
  郭村,与泰州一田之隔,素来被称为扬州的“东大门”。启扬高速和328国道穿境而过。70多年前,这里是“三桥两荡”地区,日、伪、顽三派各占一隅,情势错综复杂。为打破日伪顽的分割和包围,新四军分会副书记、一支队司令陈毅坚决执行党中央“向北发展”的指示,派遣新四军挺进纵队渡江至江都的“三桥两荡”地区。1940年2月8日,新四军挺进纵队1团在大桥附近粉碎了日伪军近500人的“扫荡”,取得了新四军挺进江都以来对日伪军的首战胜利,军威大震。不甘心失败的侵华日军,再次集结部队扫荡吴家桥地区。5月14日清晨,日伪军1000多人再次“大扫荡”,结果再次被挺进纵队击退。为了防止日军报复,新四军挺纵移师郭村地区休整。……[详细]
  瓶隐庐(翁氏丙舍)属于翁同龢墓附属建筑。在西门外虞山鹁鸽峰麓谢家浜,本是翁氏先人墓庐,翁同龢晚年因力主光绪亲政变法被慈禧削职归里后隐居于此,直至病逝。丙舍,指墓庐,翁氏丙舍为清同治年间翁同龢及其次兄翁同爵所建,背虞山面尚湖,内有屋舍、庭园、假山、池塘、茅亭、树木、颇具山水园林格局。初创简陋,后渐扩充。丙舍翁氏另称为“瓶庐”、“瓶隐庐”,据传取守口如瓶不谈政事或如隐瓶中深居不出之意。原正门由山前塘入,门楣上有翁氏题额“翁氏丙舍”。沿塘路有坐北侧屋三间,靠东之厢房用来接待宾客,陈设简雅。南面有正屋五间,内置几椅,供其父体仁阁大学士翁心存朝服像。靠东为翁氏起居室,题额“紫芝白龟之室”,室外园庭有古柏……[详细]
  垂虹桥素以“江南第一长桥”闻名遐迩,位于吴江市区东门外,旧名利往桥,俗称长桥,始建于宋庆历八年(1048年),其时为木结构,有一座名曰“垂虹”的亭子翼然立于桥心。元至元十二年(1275年)重建,为85孔,大德八年(1304年)增至为99孔。泰定二年(1325年)易石重建,为62孔,桥中间有三大孔凸起以通舟,两堍立“汇泽”、“底定”二亭,并各立着一对栩栩如生的石狮。明成化年间重修。关于易石重建后垂虹桥的孔数,也有多于62孔之记载。如清乾隆《吴江县志》所载明钱溥《重修垂虹桥记》记为该“桥袤千有余尺,下开七十二洞“;成书于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的陶宗仪所撰笔记《南村辍耕录》载:“吴江长桥七十二……[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