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草鞋山遗址,位于苏州城东15公里吴县唯亭镇东北2公里陵南村北、阳澄湖南岸650米处。地面有两座紧邻的土墩,一名草鞋山,高10.5米,一名夷陵山,高15.23米。1973年钻探初步查明,遗址中心区域东西长260米,南北宽170米,面积4.4万平方米,相当于两个土墩面积的3倍。遗址为1956年的江苏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在文物普查时发现,1972~1973年南京博物院两次发掘,总共发掘面积1050平方米。清理了新石器时代的居住遗迹,11个灰坑(窖穴)和206座墓葬,出土陶、石、骨、玉等质料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具、装饰品等共1100多件。遗址的文化堆积最厚处达11米,可分为10个文化层,从地层迭压关系可以看……[详细] |
![]() | 苏州东山新义村绍德堂,是叶姓购置的宅第。宅主轴上尚有院门,大厅,住楼三进建筑物。原还有门屋、茶厅、花园等建筑。各进都用院墙封围,中置院门贯通。院内两侧置有厢房(耳房),边侧另有备弄,为日常进出的交通道,惜今已废圮,仅留存残址。但仅从现存三座建筑也足以说明其规模。第宅布局严整,屋面坡度缓和,结构古朴,为明构无疑。1982年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院门(即二门)位于大厅正南,砖木门坊,阔4.27米,进深3米,柱间下置高门臼。柱前有门枕石,刻花版抱鼓形,中雕两狮,刀法刚劲,造型生动。柱顶搁木枋承重拱,柱前后用缕雕木斜撑,支托两坡屋顶成牌坊形式。中楹为一幅双狮嬉球,雕得镂空剔透,反面施连楹,并列四幅……[详细] |
![]() | 崇贤里王氏宗祠位于镇江市新区大路镇,是当地王氏族人建造家族祠堂,抗日战争时期曾作为新四军山北县圌山区文工团驻地。王氏宗祠始建于南宋建炎元年,明崇祯三年移建今址,整体结构保存较好。宗祠门东向,中路分前、中、后三进,每进五开间,共占地面积1490平方米。第一进为门厅,进深七檩6.5米,斗拱木雕梁柱保存完好。第二进前有仪门,正反面都有砖雕。入内为二进庭院,享堂前有青石月台,享堂进深十檩6.5米,梁柱、屋面、木雕保存完好。三进为寝堂,进深八檩6米,由大堂后墙两侧便门可进入三进庭院,寝堂有檐廊。另有北路三进,南路一、三进辅房。王氏宗祠是镇江地区年代古老和规格较高的祠堂之一,现存建筑格局完整,是研究镇江地……[详细] |
![]() | 渡江战役总前委旧址,位于汉王镇北望村,该址由三座古民居组成,又称“郝家大院”。总占地面积九百多平方米,共有清代建筑一百余间,房屋现存60多间,旧址主体建筑保存完好,被古建筑学家确认为徐州地区乡间现存面积最大的古建筑群。1949年2、3月间,-、-、陈毅、粟裕、谭震林、曾山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里运筹帷幄,研究和制定渡江战役方案,并留下珍贵的合影照片。北望渡江战役总前委旧址是徐州市重要的红色旅游资源。1949年1月10日,淮海战役胜利结束,华东野战军总部由肖县南蔡洼村移驻铜山北望村,按照-1949年1月12日“关于华野、中野休整两个半月并要完成渡江战役准备工作”的命令,华野于2月9日改编为……[详细] |
![]() | 梁始兴忠武王萧憺墓石刻江苏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第一、二批1982年3月调整公布梁始兴忠武王萧憺墓石刻南朝(522年)南京市甘家巷1988年作为“南京南朝陵墓石刻”部分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东北郊甘家巷西花林村。西南距尧化门4公里。梁始兴忠武王萧憺(479—522),字僧达,梁文帝萧顺之第十子。天监元年(502)为荆州刺史,封始兴郡王,十八年(519)升为侍中中抚将军开府仪同三司领军将军。普通三年(522)十一月卒,赠侍中司徒骠骑将军,谥“忠武”。萧憺墓南向偏东,墓前现存石辟邪2,石碑1,龟跌2。东石辟邪,长3.75米、高2.92米、宽1.60米,雄兽,头部缺,腰部中断,腿断缺。辟邪昂……[详细] |
![]() | 务本堂(新填地124号)位于新填地东首,习称“叶家墙门”,始建于明末,清光绪二十一年“清封通奉大夫、正三品封典”的叶仲甫重建。务本堂建筑保存较好,大体上一仍旧貌。坐北朝南,面街临河,前后共五进,占地约两千多平方米。一条深长的备弄,将几十间房厅隔为东、西两区。据传务本堂叶氏会看“风水”,此建筑群的形制,犹如一只朝南伏卧的仙鹤,居中而狭长的备弄谓之鹤颈,一进又一进的房厅即是鹤身。而备弄东西两区的建筑群,就是仙鹤的翅膀。最后为厨房和佣人住房,亦即鹤尾。东区,为门厅、轿厅、正厅、戏台、堂楼及前庭厢房。正厅北向建筑略朝后庭伸出部分,为看戏之用。该处是接待客人的关键所在,建制恢宏,雕梁画栋,气派非凡,为全……[详细] |
![]() | 新四军四县联合抗日会议旧址位于江苏省镇江市丹徒区宝堰镇。新四军四县联合抗日会议旧址系乡绅张家的“怡和酒行”楼房及宅院,占地约6亩,是座当地著名的民宅建筑。抗战初期,陈毅司令员率领新四军第一支队创建茅山抗日根据地。1938年6月14日,一支队驻宝埝前隍村,陈毅与王必成等住“怡和酒行”楼房及宅院。当时,陈毅住西楼二楼西厢房,王必成住东厢房,其他领导住二楼正房。楼下两侧为警卫人员宿舍,楼下三间为会议室。前隍村是财贸银行、医务室、-修理所、无线电通讯机关等。在此居住先后两个月,至同年8月中旬日寇进攻时撤走.陈毅在此期间积极开展统战工作,成功地争取了以茅麓公司老板纪振纲为首的一批当地上层人物,筹建联合抗……[详细] |
![]() | 梁吴平忠侯萧景墓石刻江苏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第一、二批1982年3月调整公布梁吴平忠侯萧景墓石刻南朝(523年)南京尧化门太平村1988年作为“南京南朝陵墓石刻”部分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东北郊十月乡十月村(原太平村)。 梁吴平忠侯萧景(477—523),字子昭,系梁文帝萧顺之从父弟。天监元年(502)封吴平县侯,十七年(518)以安右将军监扬州,十九年为安西将军、郢州刺史。普通四年(523)卒于任,诏赠侍中、中抚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谥“忠”。 萧景墓南向,墓前现存石辟邪1,石柱1。 石辟邪原有二,西辟邪仅剩残体,原埋塘旁路埂下土中(塘已填为平地),1956年曾掘出,已风化……[详细] |
![]() |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正月,匡仲谋在其宅第(无锡杨墅园)开设匡村初等小学堂。民国十六年(1927)创办匡村初级中学,以原来的小学为附属小学,为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的前身。匡村中学创办人匡仲谋,名启墉,字裕芬,生于光绪三年(1877年)。幼随父学,耕读家乡,20岁时到上海大成纱布号当学徒,业余自学外文。光绪二十六年(1900)义和团运动兴起,店主回乡暂避,嘱其看守店面。在他独自经营的一年多时间里,竟盈利八万余两银。被店主称为最诚实、最能干、最得意的学徒,并将大成纱布号,外加现银三万两相赠。匡仲谋在此基础上,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在沪独资开设亚东棉业公司,自此走上实业之路。在兴办实业的同时,……[详细] |
![]() | 洪恩桥俗名环桥,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七都镇望湖村,东西走向,据桥拱券题刻所载,建于明成化六年(1470年),由当地皇甫等姓25户人家捐银72两建造。此桥距今虽已有500多年了,但基本保持原貌,除桥面石级经后人整修、局部改为花岗石外,其余均是青石构筑(明代时,江南一带常用青石来造桥,因此石材为青石系明代桥梁的一大特征),桥长13.3米,堍宽2.5米,顶宽2.24米,甚是小巧玲珑,矢高3.05米,跨度为5.6米,矢跨比大于二分之一,堪属陡拱,有利于船只通行。桥的拱券采用典型的明代做法,分节并列砌置,券石之间用榫卯相接,上下错缝,券石横向则用“铁扁担”、腰铁连接,以增强券石之间的整体性。洪恩桥南北……[详细] |
![]() | 范义庄,位于苏州市姑苏区人民路范庄前32号,现为苏州景范中学所用。存旧日祭祀范文正公的享堂,为原范文正公祠的主体建筑。享堂单檐歇山造,南向,面阔七间24米,进深12米,高约9米,规制颇宏。此堂虽是清代重建,但扁作梁架和青石覆盆柱础犹存明代遗制,苏式彩绘依稀可辨。范义庄原有岁寒堂、松风阁等建筑。南宋咸淳十年(1274年)知府潜说友建范文正公祠于义庄之东。元至正六年(1346年)郡守吴秉彝改祠为文正书院,次后累次重修。清咸丰十年(1860年)义庄、书院大部被毁,同治五年(1866年)重建,但未能恢复旧观。近代以来,先后成为崇范学校、景范中学、第八初级中学、第二十二中学、景范中学校址,历年已陆续改建……[详细] |
![]() | 张士诚墓,在吴县斜塘乡盛墩村,南距斜塘镇北里许。张士诚,元代泰州白驹场亭人,初以贩盐为业,后不堪富户--,在泰州聚苦役盐丁等万余人起义。在击败元丞相脱脱所率大军后,由南通渡江至常熟,至正十六年(1356)二月,攻陷平江(今苏州),正式定都苏州,自称吴王。至正二十七年(1367)九月,朱元璋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攻占苏州,张士诚被俘,解至金陵,自缢而死,时年47岁。张士诚死后,朱元璋命具棺木赐葬今址,墓地面积3亩多,高出农田约1米,墩西部原有张王庙,墩东北有一高墩,便是埋葬张士诚遗骨的所在。墩前原立碑,刊有“张吴王墓”字样,现已无存。张士诚父母墓在苏州市盘门外朱公桥东。1964年6月,经苏州博物馆清理……[详细] |
![]() | 朱氏宗祠位于姚桥镇儒里老街北街上。朱氏宗祠的类别是古建筑的坛庙祠堂,年代是明朝,使用单位是朱氏宗祠修缮委员会。原有门厅,中厅,后厅,为南宋理学家朱熹嫡裔于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建,祠堂坐东朝西。2007年修缮前仍存三进17间,占地面积1200平方米。第一进门厅面阔五间,对面为大照壁,中间形成广场。第二进中厅五间,原曾悬挂康熙御赐匾及功名匾8方,第三进后厅五间。2009年,当地政府拨款、民间集资,历时三年修缮了古祠。现在已正式对外开放参观。修缮后的古祠,再现了粉墙黛瓦、飞檐翘角、三雕精湛的徽派特色。中厅(祭堂)塑起了根据朱熹自画像雕琢的汉白玉立像(高2.9米、重3.2吨),复制了康熙御书的“……[详细] |
![]() | 莫愁路基督教堂,原名“汉中堂”,是南京市基督教会最早的一座礼拜堂。现属于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南京市优秀民国建筑。其前身是北美长老会于1882年建立的“四根杆子礼拜堂”(1888年建成“耶稣会堂”)。1934年,因道路拓宽成莫愁路,礼拜堂被拆除。此后,教会自筹黄金1100两,另建新堂,取名“汉中堂”。由金陵大学校长陈裕光之弟陈裕华长老设计,由冯玉祥将军题写房角石“因为那立好了根基的就是耶稣基督”。汉中堂于1936年8月4日破土动工,历时六年竣工,于1942年10月16日举行献堂典礼。建堂后由鲍忠牧师负责。1958年汉中堂更名为莫愁路堂。莫愁路堂坐东朝西,是一座典型的英式建筑,总建筑面积为1800……[详细] |
![]() | 陵园新村邮局,或称“陵园邮局”,又因建筑顶部为四方的重檐攒尖顶,有八个檐角被称为“八角亭邮局”,还因靠近美龄宫,据说宋美龄常来这里寄信,就有人称之为“美龄宫邮局”。该邮局是规划在当时的“总理陵园”邵家村合作社附近的一座邮政公共服务设施,于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新建。邮局原来有一个匾额,上 书--“陵园邮局”,是国民政府主席林森题写的。邮局的主体建筑为两层,仿古式的绿色琉璃重檐攒尖顶,蓝色琉璃斗拱,一层正面开有一座正门,雀替和梁架上的彩画描饰,已漫漶不清。正门两边是拱形的大窗,主体建筑两侧各有四座并排的拱形大窗。因为建筑顶部为四方的重檐攒尖顶。陵园邮局始建于1934年,是一座设施功能齐全的陵……[详细] |
![]() | 广福村遗址位于苏州市吴江区桃源镇西南约3公里。遗址现存面积28000平方米,于1984年文物普查时发现。1994年苏州博物馆考古部和吴江市文物陈列室进行了考古调查。1996年配合广福村基建,苏州博物馆考古部和吴江市文物陈列室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遗址主要文化遗存为马家浜文化(晚期),距今6000多年。在已发掘的160平方米面积中,发现墓葬20座、房址1座,出土器物56件,以及鹿、麋、猪、牛、狗、龟等动物的大量遗骸。为研究当时的丧葬与埋葬制度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广福村遗址出土器物陶器居多,主要是鼎、豆,另有少量盆、钵、杯、网坠等。同期出土的还有石器:斧、锛、刀、纺轮,骨器:锥针,以及玉器:玦等……[详细] |
![]() | 南京人民大会堂即原国民大会堂,坐落在长江路264号(前林森路),坐北朝南,全部建筑为钢筋水泥结构,连屋面平顶及地下室共5层,配有冷暖气、消防、通风、水电、卫生等设备,正面呈凸型,内厅走廊宽畅,厅顶呈拱型,与一墙之隔的江苏美术馆浑然一体,交相辉映。墙体为斩假石,门楼上方镶嵌有“人民大会堂”5个斗大的金字,显得古朴而又端庄。大会堂建成于1936年5月5日。1935年9月,孔祥熙等与委员提出在首都建筑国民大会堂,可以国立戏剧音乐院及美术陈列馆充用,得到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的同意。所拟的建筑计划及一切设备均要适合国民大会堂之用,将来既可作为剧院,又可为会场,一举两得,不致浪费。1935年11月20日,……[详细] |
![]() | 瀛园原名行园,坐落在宜兴城内南大街城隍庙左侧。瀛园是一座小巧玲珑、具有江南特色、全城至今保存最完好的古典园林建筑,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当时取西晋文学家潘岳《秋兴赋》中“体以行和”之义,故取名“行园”。 该园总面积达2038平方米,建筑面积为363平方米,结构严谨,布局合理,庭园虽小,但颇具江南园林特色。该园原是谢庭扬的私人住宅,部分是储振的“竹荫轩”旧址,后遭兵毁。邑人买谢、储两姓旧宅,辟为城隍庙花园,取“瀛洲仙境”之意,改名“瀛园”,疏池叠石,池仿西氿之形,含蓄有韵致。进大门是一条紫藤架走道,园正中是荷池,池北面有腊梅,香气馥郁,是一株少有的名贵花木。后为一座高墙月洞门,门后一天井,中间一座壮……[详细] |
![]() | 八十二烈士陵园,在淮阴县城西北30公里的刘老庄,前为淮阴古寨公路,东近刘老庄小学。1940年3月18日,日军驻淮阴地区六十五师团三个步兵大队及一个骑兵大队共3000余人。在师团长川岛率领下,分兵数路,合围我驻在六塘河北岸张圩一带党政军领导机关及我军主力部队。新四军三师十九团二营四连在刘老庄奋起阻击来犯之敌,打退敌人五次冲锋。因敌众我寡,阵地被摧毁,战士们与敌人肉搏,歼敌200余人,四连82名勇士壮烈牺牲。战斗结束后,该地又挑选82名优秀子弟参军,上级命名为“刘老庄连”。当时群众在战后自动搜集忠骸,筑成高大的土墓,命名“八十二烈士墓”。1945年地方政府复用砖石建成“八十二烈士墓”,1946年1……[详细] |
![]() | 吴门桥位于位于苏州古城西南盘门外,跨古运河(护城河),为陆路出入盘门的必经通道。该桥为北宋初建清代重修的单孔石桥,桥以苏州金山花岗岩构筑,杂有少量宋代旧桥所遗的武康石。桥身全长66.3米,中宽4.8米,拱券净跨16米,矢高9.85米,拱券石10排,长系石11根,纵联并列砌置。自水盘石面至桥栏顶通高11米。南北坡各有步阶50级,全以整块条石铺设。北端金刚墙左右两翼均砌有宽约0.6米的纤道,为古代纤夫穿越桥洞而设的便民设施。该桥栏凿成凹凸状,犹如通长靠背椅子。桥额阴刻楷书桥名,桥门正中冠有「吴门桥」三字,间壁明柱一面刻“苏省水利工程总局重修”,一面刻“同治十一年壬申夏四月”。吴门桥为江苏省现存最高……[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