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傅抱石纪念馆傅抱石先生早年因国画大师徐悲鸿的引荐,留学日本,进人东京帝国美术学校学习,1937年归国后在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系任教。他一生孜孜不倦探索中国传统绘画理论,俯瞰六朝,学习石涛、米芾、扬州八怪等名师画技,创造出独树一帜的“抱石皴”山水技法,寥寥数笔,即可取得群峦竞秀、气象森蔚之效果,尤其是画瀑布、雨景,更是技高一筹,有“傅氏风雨下钟山”之美称。傅抱石故居主楼为依山而建的两层西式别墅,耸立于青松翠竹之间,环境幽雅,庭院中有傅抱石先生汉白玉半身雕像,主楼内已辟为陈列室,主要陈列傅先生各个时期的照片、理论著作、画集、印谱、部分画稿。同时陈列傅先生生前画室(复原),室内的画案、青铜笔架、博古架等……[详细] |
![]() | 仪征东门水门遗址东门水门遗址位于仪征市区前进东路东岳庙东南50米处,清真寺排水沟河床上。水门现存水下石工建筑,其上半部砖砌券顶建筑已毁。水门的平面呈〕〔形,东西走向,主体部分由南北两厢的石壁、进出水口两侧的四摆手、门道及残存的夯土城墙等组成。水门全长17.5米,西面进水口宽12米,东面出水口宽11.5米。南北两厢石壁长13.4、宽2.2米、高3.8米。摆手长3.16米,与厢呈45°夹角。水门门洞宽7.7米,过道地面用青石板平铺而成,下为密集的木桩。水门上券顶及墙体与主城墙连为一体。东门水门始建于南宋宝庆元年(1225年),元、明、清三代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修缮和加固,一直沿用至民国。作为仪征唯……[详细] |
![]() | 童寯故居位于秦淮区文昌巷52号。东依五老村,南连红花地,西靠太平路,北接大行宫。虽在闹市,别有洞天。童寯故居是其本人于1947年自行设计建造的。故居宅院共占地414平方米,北院墙中部设铁制双开大门,坐南朝北,临街面市。三米左右高的水泥素粉院墙,不加修饰,匀称简朴。院门右侧墙上,砌有“童寯住宅”铭文石碑一方。院内水泥地坪,扫洒洁净,纤尘不染。院之中央,植有一株火焰松,老树新枝,青翠欲滴。东院墙根,一排约二米高的朱兰树,蓊郁芬芳,生机无限,英国别墅风格的故居主体,位于院内西南部,建筑面积133平方米。砖木结构,局部两层,屋外楼道。大面积红色平瓦斜屋顶,红砖清水外墙,毛石墙基座,整个建筑典雅简洁,经……[详细] |
![]() | 933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以原常州府城隍庙戏楼旧址,借鉴南京中山陵祭堂所兴建的中西合璧式建筑,是常州地区优秀近现代建筑的典型实例。建成后的中山纪念堂,坐北朝南,进深19.2米,高19.7米,重檐歇山顶,上檐出飞椽,做翼角,正脊饰回纹,简易木斗栱装饰,青砖筒瓦,面阔三间,二层(另设有0-),青砖青水砌筑,四面带廊,栏杆围护,四角设穹窿顶方室,外形采取宫殿式、内形采取罗马式的中西风格结合结构,建筑面积324平方米。抗战期间,汪伪县政府长期盘踞在此,国民党县党部设于中山纪念堂。抗战胜利后,武进县政府占用,1949年常州解放后,市军管会、常州专区专员公署分别在这里办公,后又成为机关食堂,也曾被常州市……[详细] |
![]() | 邓廷祯墓江苏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第一、二批1982年3月调整公布邓廷祯墓清代南京麒麟门外灵山位于南京城东仙鹤门外灵山下邓家山。邓廷桢,是中英鸦片战争中力主禁烟抗英的民族英雄,与林则徐齐名。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卒于西安任所,归葬灵山。墓西南向,背倚灵山。墓前原有邓廷桢夫妇两块墓碑,一刻“皇清诰封荣禄大夫振威将军显考解筠府君之墓”,一刻“皇清诰封一品夫人显妣张夫人之墓”,皆篆体阴刻,下款均刻“男尔晋咸巽敬立”、“道光贰拾陆年”。两碑于1958年兴修水库时湮没。现墓碑由南京市文管会于1962年10月重立,碑座高0.28米、宽0.95米;碑身高1.34米、宽0.6米、厚0.19米,正面刻“清两广……[详细] |
![]() | 汤沟酒厂老窖池位于灌南县汤沟镇汤沟酒厂院内,始建于明代,清代陆续扩建,占地200平方米。现有房屋6间,内有老窖池口10个,每个窖池南北长3米、东西宽2米、深1.6米,是酿造汤沟优特美酒的最佳曲种之源。在窖池西5米有一井,名曰:“香泉”,这是最早酿酒的水源,井旁遗存大形石碾、石磨各一。在酒窖西南约50米,有一形似鳖状的池塘,名曰:“鳖大汪”,后因酿酒用水不足,又采用该地池塘水酿酒。汤沟大曲醇美甘芳,久负盛名,早在清初已闻名于世。清康熙年间著名戏曲家、诗人洪升为汤沟酒写下了“南国汤沟酒、开坛十里香”的名句。该酒窖现仍在使用生产优质曲酒。该酒窖是研究我市酿酒技术及工艺不可多得的实物例证,具有重要的历……[详细] |
![]() | 罗廊巷太平天国建筑及壁画在南京罗廊巷17号,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该建筑在太平天国东王府遗址范围内,原有平房三进,现存第二进面阔三间,大梁和月梁上都有刻花,南西北三面墙壁上有绘画。罗廊巷太平天国壁画于1955年10月被发现,南京市建邺区侯家桥派出所一名户籍员调查户口时注意到罗廊巷17号正厅右侧的墙壁上石灰剥落之处隐约有朱红斑点,因为他和居民们都参观过相距很近的堂子街壁画,他们就联想到此处是否也有被涂盖的太平天国壁画呢?大家很兴奋地把表层石灰剥去一小块,露出了有叶状的图案,一共发现了9幅壁画,长宽均在二米以上,题材内容为花卉鸟兽,画面自然损毁严重,艺术水平较高,雅俗共赏。其中可辨的《三狗打斗图》、……[详细] |
![]() | 焦山摩崖题记及石刻江苏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第一、二批1982年3月调整公布焦山摩崖题记及石刻六朝至唐宋镇江市焦山1988年,“焦山碑林”被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又名宝墨轩,位于镇江焦山定慧寺东,由摩崖石刻与碑林石刻组成。摩崖石刻环集于焦山西侧峭壁,绵延200余米,气势磅礴,存有六朝以来石刻一百余方,真草篆隶,各具风采。历代书家尊称“大字之祖”的《瘗鹤铭》原址,即位于此。摩崖上现存唐刻《金刚经偈句》、宋刻《壮观亭址瘗鹤铭》、《米芾题名题刻》、《陆游踏雪观瘗鹤铭》等,均属上品,弥足珍贵。碑林陈列始于北宋庆历八年(1048)所建宝墨亭,明代扩建为宝墨轩。镇江市于1991年在此设焦山碑刻博物馆……[详细] |
![]() | 延陵东路358号,中车戚墅堰机车有限公司(即戚机厂)高大的围墙内,矗立着一幢3层小洋房,戚机厂人称它“老三楼”,又叫民国办公楼,是1941年时由日寇所建。它与总成车间、联合剪冲机和道钉锻造机等老机器设备一起,合称为“戚机厂旧址”,见证了武进抗日战争时期的一段历史。民国办公楼位于现厂区东南侧,1941年日军所建,建成后日本的历任场长均在此楼办公,解放后称“老三楼”。建筑面积611.5平方米,红砖砌筑墙体,平面近似曲尺形,东南侧入口设计为扇形。主体为二层,东南侧三层。东、南两侧二层、三层窗口下方均设有若干方形射击孔洞,用以加强戒备。此外,戚机厂旧址保存有多部老机器设备:联合剪冲机,1906年英国制……[详细] |
![]() | 翠屏山位于徐州东郊,在山东南脚下的荒草和灌木丛中,残存几处古窑址。此地村民说,上世纪五十年代,路旁、沟底,随地可以看到废弃的窑具。窑具以支座为多,棕色,有喇叭状、束腰喇叭状和覆盆状的,有的支座带有底面,支座腹部留有一两厘米大小的气孔。支座均是中空,直径达到15厘米,其高矮不一,可见是用来支承大小轻重不同器物的。支座的出现表明烧造水平的提高。从陶器残片可以发现,这里烧造的陶器,主要有罐、壶、釜等。陶片质地十分坚硬、细密,挂有黑色铅釉,有的出现釉滴。陶器的装饰已经有旋纹、条纹。特别是陶器的钮做得十分漂亮,与众不同,呈蝴蝶状,并有纹饰,显示出工匠娴熟的技艺。有专家分析,翠屏山窑属于西汉原始青瓷,距今……[详细] |
![]() | 大风歌碑位于江苏省沛县沛县文化馆内,有一所古朴典雅的院落,内有歌风台。保存汉代《大风歌》诗碑一块,弥足珍贵。《大风歌》诗碑,高一丈一尺,宽四尺四寸;字为大篆书,笔力逆劲,结构匀称,风格壮丽,字形优美。《沛县志》《徐州府志》碑文记载,是东汉蔡吕(或云曹喜)所书(今人冯办吾先生考证,认为是西汉)。大风歌碑原来坐落在沛县文化馆院内,后移放沛县博物馆歌风台,1982年2月,江苏省人民政府将歌风台、大风歌碑公布为省级重点保护文物。目前,存放在沛县博物馆内的大风歌碑共有三块。一块汉碑,一块元碑,一块甲子碑。大风歌碑整体结构匀称,笔力遒劲,风格壮丽,字形优美,是古代碑刻艺术珍品。但是,大风歌碑究竟是何人所书……[详细] |
![]() | 沈周墓,在相城区湘城镇沈周村西。 沈周(1427一1509),字启南,号石田。明著名画家,与唐寅、文徽明、仇英合称“明四家”,是“吴门画派”的班首,在画史上影响深远。沈周一生未应科举,始终从事书画创作。他在元明以来文人画领域有承前启后的作用。他的绘画,技艺全面,功力浑朴,在师法宋元的基础上有自己的创造,发展了文人水墨写意山水、花鸟画的表现技法,成为吴门画派的领袖。 沈周墓地较大,约5亩多地,四周有小河环绕,并筑青石罗城,封土高约3米。墓前有墓坊遗迹青石柱二根。沈周后裔沈彦良于1928年重建敬山顶碑亭一座,内有明王繁书《沈隐士石田先生墓志铭》、明张宣撰《故沈良琢妻徐氏墓志铭》,1928年施……[详细] |
![]() | 解放街戚宅为明代天启年间戚世光高中进士后所建,已有400余年历史。古宅所处位置是形成于南宋庆元年间的千年古街庆元街(新中国成立后称解放街),旧时古街两侧商铺、公馆林立,口岸镇富商显贵大多居住于此。戚宅坐北朝南,古宅大门面街而置,从南往北分别由门厅、对厅、敞厅、卷厅、堂屋和一座后花园构成,厅堂有序,庭院深深,虽历经风雨,依然显露着曾经之盛气,是高港保存较好的明代建筑,具有较高的文物保护价值。明代诰命龛盒以及将近400年的黄杨古树,尽显古朴苍桑,文化气息浓郁,是戚氏古宅里的两件宝物。2010年,该宅被列为泰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同时进行修缮。修缮后的戚氏进士第,总占地面积1906平方米。在保留原风貌的……[详细] |
![]() | 印应雷墓位于常熟市虞山尚湖旅游度假区建华村,为一巨大土埠,高约3.5米,周长157米,俗称“印家山”。坐南面北,原甚具规模,设有石兽、石翁仲及神道碑等,后毁。今尚存“静海县开国伯印公之墓”碑一通。现立亭子一座,名为“印山亭”,居墓冢东侧,系本村邑人缅怀其而建。明弘治间桑瑜《常熟县志》载:“两淮安抚制置使印应雷墓,在尚湖南滨”。清乾隆间言如泗《常昭合志》载:“印丞相应雷,南宋时敕葬堰泾河处尚湖之南,年祀辽远,墓旁地悉为他姓所侵。明天启间司成许士柔力为修复,重刻石法。”按其时所镌墓碑称,印应雷子德传,孙肖翁、述翁,曾孙振之俱仕元。传至三十世孙祖朝无嗣,遗命以赘婿徐应任之子嫡甥文学为嗣,岁时享祀。印……[详细] |
![]() | 宋文治艺术馆宋文治艺术馆建于1989年,座落在太仓市县府东街12号,馆内有宋文治先生四十年代至八十年代的60件代表作和他收藏的30多件明清书画珍品,及具有很高价值的30件远古彩陶等。宋文治系太仓西郊人,先后师从著名画家张石园、吴湖帆先生。历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江苏美协副主席、省政协常委、省书画院副院长和南京大学教授。1989年底,太仓市人民政府专门拨款建成了宋文治艺术馆,宋文治艺术馆是中国书画名家艺术馆之一,除了收藏有宋文治先生生前捐赠的其代表作品和明清书画珍品及出土文物外,同时还收藏有众多当代书画名家的佳作。历史沿革:2011年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现存情况:宋文治旧居现作为宋文治艺术……[详细] |
![]() | 时代:新石器时代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城东28公里处昆山张浦镇赵陵村。占地约1万平方米,为一海拔高10.5米的椭圆形土墩,系良渚文化早期大型土筑高台。1990、1991、1995年3次考古发掘,发掘面积2000平方米。文化堆积层厚9米,上层为春秋时代遗存,中层为良渚文化,下层为崧泽文化。共发现以良渚文化为主的墓葬94座。引人注目的是,这些墓葬均与土台关系密切,按墓主贫富贵贱分区埋葬,并有规模较大的集中杀殉现象,这在良渚文化遗址中属首次发现。出土文物600余件,其中玉器200余件,石器130余件,陶器270余件。玉器中神人鸟兽透雕玉饰尤精湛。该遗址的发现对研究良渚时期的社会现象有重要意义,1992年被……[详细] |
![]() | “开泰桥”位于丹阳市城区南门外大街,横跨于东西向的西门运河上,“开泰桥”又名“草堰桥”,始建于明万历年间(1590年左右)。为花岗岩石质单孔石拱桥,横纵联锁式砌置,高10米、长45米、宽9.5米,桥拱部两侧有“开泰桥”三字,桥体东西明柱各有对联一副,东侧为“束京口潮流,百尺虹腰,高踞迎春以上;枕曲阿塔影,千层雁齿,迤趋萃秀而东”。西侧为:“横波激石,峙并雄关,摇揖凤凰山秀;堰水长虹,跨当孔道,旁通香草河流”。桥面除横状阶梯石阶外,中心线上有竖砌条石路,以便独轮车通过。“开泰桥”下方的西门运河,是明万历16年(1588)将丹阳县城西、南城壕拓宽浚深后而成的京杭大运河古河道,从明万历16年开始,往……[详细] |
![]() | 赵伯先墓,在镇江市南郊夹山竹林寺东。赵伯先(赵声),丹徒县大港镇人,出身于书香门第,早年追随孙中山先生致力于推翻清王朝统治,是同盟会主要领导人之一。1911年3月29日,赵声与黄兴领导了广州武装起义(即黄花岗起义),担任总指挥,失败后忧愤成疾,4月20日病逝香港,终年31岁,当时暂葬香港茄菲公园附近山巅,题作“天香阁主人之墓”。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为了表彰赵声的功绩,追赠为上将军,同年4月1日移柩迁葬今址。原伯先墓座南朝北,墓门前两侧有雕花圆形石柱一对,顶端雕饰坐狮,前列石供桌,有台阶和墓道,台阶前置雕花托座水池二方,列于左右,由坟向前110米置石牌坊,横题有“浩气长存”四字,石方柱上镌刻……[详细] |
![]() | 扬州盐商住宅(含周宅、廖宅、贾宅)廖宅位于市区南河下118号。清末盐商廖可亭宅,占地约2000平方米,住宅分东西两轴,东轴有二门厅、大厅、住宅楼计五进。大厅楠木结构,面阔五间,进深七檩,前有卷棚,东西有廊与门厅相接,西轴有船厅、花厅、住宅楼等计四进,除大门厅及北部花园已毁外,整个住宅基本完整。为大型盐商住宅,可结合南河下历史文化街区进行整修。周宅位于市区青莲巷19号。系扬州盐商周扶九宅第,坐北朝南,大门砖雕门楼。住宅分中式、西式两部分。中式住宅,偏西为平房及宅园;东为对合楼二进,两侧有楼廊相连,呈四合院串楼,楼单檐硬山顶,面阔五间,两楼进深皆为7米。火巷以东另有西式楼两幢。偏西建筑及宅园已于1……[详细] |
![]() | 2008年3月~10月,南京市博物馆在雨花台窑岗村进行考古发掘。发现一处明代琉璃窑遗址,这是文献中聚宝山琉璃窑址的一部分,专为明故宫、大报恩寺、帝王陵寝等皇家建筑烧造各类琉璃建筑构件。其实,雨花台区窑岗村即因明代窑址而得名,构成南京老地名并沿用至今。考古发掘结束后,南京市博物馆将其中保存最好、规模最大的一座琉璃窑(10号窑)整体搬迁至南京市博物馆进行保护、展出。这座琉璃窑平面呈不规则的马蹄形,其南北总长12.36米,最宽处3.98米,最深处距地表2.8米,由窑门、火塘、窑室、烟囱四部分构成。窑门外有砖砌的挡火墙。窑床上分布着若干吸火孔,用来控制火焰,使上升到窑顶的火焰不单纯倒向窑室后部,让火焰……[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