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苏省旅游

江苏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介绍

  大贤庄遗址位于连云港市东海县山左口乡前贤村西南2000米的马陵山中段山顶、山坡。为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址,总面积约2万平方米。1974年发现,1978、1979、1984年先后进行了采集发掘。1974年在此处发现旧石器。1978年采集了200多件石制品。石片工具多于石核工具,在制作方法上多采用锤击法、砸击法、碰砧法;器形大致可分为石砧、石锤、石球、尖状器、盘状器、刮削器、砍伐器、手斧等。刮削器种类齐全,其中一件为船底形,又称楔状石核,因其为亚洲东部、日本和北美大陆细石器所特有,故有“楔状洲际石核”之称。1979年,考古工作者又在这里采获了252件石器标本,新发现有细石叶、细石核、船底形石核、铅……[详细]
  俗称“古洞”、“唐王洞”、“藏军洞”,主要分布在连云港市区的锦屏山、南云台山,中云台山、北云台山和灌云县伊芦山。目前共调查发现封土石室墓474处,其中锦屏山93处,南云台山321处,中云台山25处,北云台山10处,伊芦山25处。封土石室墓多数主体结构可分为石室、甬道、封土三部分。石室多采用未经修整的石块砌筑,少数大型石室用料规整。石室左右两侧的石壁多自下向上逐渐内收,有些为直壁。石室后壁为直壁,多数呈梯形,少数呈方形。石室顶部多采用体量较大的长条石平铺盖顶,极少数采用叠涩式顶部。石室多数有甬道。石室之外封以泥土,呈缓坡馒头状。根据石室墓底部平面分布情况,大致可分为方形、梯形、刀形、凸字形、腰鼓……[详细]
  吴晓邦旧居位于太仓市沙溪镇白云路。吴晓邦旧居为西洋式两层小楼,建造于1927年。1927年至1928年,吴晓邦回家乡太仓县立初级中学乙部任教时在此居住。2000年,吴晓邦旧居开放,有吴晓邦生平事迹展。吴晓邦(1906~1995),沙溪人,中国新舞蹈艺术的先驱者、开拓者和实践者,舞蹈表演艺术家、理论家和教育家,曾任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席,第二、三、五、六界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党组成员等职。吴晓邦青少年时期受五四新文化运动影响,积极参加爱国进步活动。1938年1月在南昌参加新四军战地服务团。1945年6月在延安鲁迅文艺学院任教,后在晋察冀军区、东北民主联军总政治部宣传队教授舞蹈。1949年6月加入中……[详细]
  陈文帝陈蒨永宁陵石刻江苏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第一、二批1982年3月调整公布陈文帝陈蒨永宁陵石刻南朝(566年)南京市甘家巷狮子冲1988年作为“南京南朝陵墓石刻”部分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东北郊甘家巷东南狮子冲。  陈蒨(522—566),字子华,陈武帝陈霸先之侄,永定三年(559)六月继武帝位,称文帝,在位七年,于天康元年(566)夏四月崩,六月葬此。谥“文皇帝”,庙号“世祖”。  陵南向偏东30,已平。陵前仅存天禄、麒麟各1,东西相对,相距24.45米,距陵200米。  东为天禄,长2.60米、高2.75米,雄兽,双角,颈及腰部断裂。西为麒麟,长3.10米、胸宽1.45米、……[详细]
  上海大旅社位于连云港市连云区连云街道办事处胜利社区胜利路49号。始建于1933年,由上海马姓商人建造。占地面积约9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900平方米,高15米。建筑依山势而建,由前后两进二层楼房围合成四合院式院落,木质走廊和十余处大小不一的木楼梯连通各个楼层。该建筑建筑风格为典型的中西合璧式,临街立面为欧式建筑风格,阳台、穿堂、门厅的两侧砌圆形门柱台,一层临街有四处门窗运用爱奥尼亚式柱作装饰。正门上方女儿墙上设计了科林斯式柱并有花草图案的浮雕,并装饰中国传统的“福禄寿”三星等图案。庭院建筑风格以中国传统样式为主,屋面为中式起脊屋顶,楼层交接处有仿斗拱的装饰,前楼二楼的窗户上方设计有中国建筑常见……[详细]
  南通文庙位于江苏省南通市区人民中路14号。始建于宋初太平兴国五年,距今已有1030年历史,作为尊孔祭孔和文人交流的重要场所,文庙展现了南通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深厚底蕴。南通文庙现仅存之大成殿为明代结构,重檐九脊庑殿式建筑,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殿内为抬梁式结构,内36根柱构成柱网。柱头有卷刹,下安墩式柱础。梁间彩画,系清代修葺时绘,殿前有装设石栏的月台,与大殿相连,月台下有三株生机盎然的粗壮古银杏,在四合院的东围墙,1981年新辟一条文庙碑廊,集中保存原置于明伦堂等处的石碑20块,最早的为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最晚的为清道光四年(1824年)。1983年6月公布为南通市文物保护单位。历史上南……[详细]
  古云梯关,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海关。位于今江苏省响水县黄圩镇云梯村境内,在明清时代是防倭重镇。明洪武帝在京师和全国各地设置卫所,明成祖时,云梯关就是大河卫的卫所。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和十六年(1557年),倭寇曾两次入侵云梯关,均被当地军民击败。上刻四个隶书大字:古云梯关。这就是史志上所载的云梯关遗址。这里原是灌河的入海口,宋光宗绍熙五年(1194年),黄河夺淮以后,即变为黄河入海口。在明代它曾是苏北海防重地,筑土城五座,设置大河卫,驻兵防守。明初,洪武帝在京师和全国各地设置卫所,卫以下设千户所和百户所,一个卫的总兵力为五千六百人。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全国设置内外卫三百二十九个,……[详细]
  中央体育场旧址位于玄武区大栅门,今孝陵卫南京体育学院内。该工程是当年全国最大工程之一。它包括:田径、游泳、篮球、网球、国术、跑马等赛场。大都设计于1931年,竣工于1933年,由基泰工程司设计,利源建筑公司施工建造。主体建筑田径赛场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外部水泥粉饰,以民族形式的细部装饰为特征,其它赛场进出口均采用民间牌楼形式。1930年,自杭州第四届全国运动大会召开之后,蒋介石提出要在南京修建一座大规模的中央体育场,作为以后召开全国运动大会的基地。同年4月,国民政府为筹备1931年10月份召开的全国运动大会,组织筹备委员会。筹委会拟建造一座体育场,经国务会议指定,以中山陵园界内。灵谷寺南部120……[详细]
  靖江现存古迹中,魁星阁年代不是最久,但却最为引人注目。它的外形很巍峨,共有3层,坐落在约有1.5米高的石基上。高约14米,与周围的平房比起来,确似鹤立鸡群,阁的底层较大,向上逐渐缩小,形似宝塔。阁呈六角形,18只飞檐高高翘起,看着看着,你会觉得他们要翩翩起舞了。底层的-有一圈石栏,上面没有复杂的花纹图案,饱经风霜后,显得更为古朴端庄。石栏里面是高高的木栅栏,视觉上的上小下大,心理上的沉稳感,正是这些木栅栏造成的,设计者的匠心由此可见一斑。二层和三层没有走廊,六面都是木格窗。二层的六只角上,还分别雕有一只惟妙惟肖的龙头,那些细小的龙须至今仍清晰可见。魁星阁始建于清嘉庆四年(1799年),它又叫巽……[详细]
  章太炎故居位于苏州市锦帆路38号。章太炎1932年起多次来苏州讲学。1934年,购得锦帆路新式洋房一所,定居苏州,在此创办“章氏国学讲习会”。章太炎居苏时,正值日本侵华日紧,他多次发表抗日声明,曾北上面见张学良,促其出兵抗日。1936年6月病逝于苏州寓所,灵柩暂放在章园的防空洞内。1955年4月灵柩迁葬于杭州西湖南屏山下。章太炎故居当年被称为“章园”,西式花园洋房,大门朝南在体育场路8号,后门朝西在锦帆路。南部前院为南北两幢西式楼房,始建于20世纪30年代,为章太炎当年藏书、著述、会客和生活起居之所,外观立面是中西合璧式建筑,清水砖墙,青平瓦屋面,大门柱子仿罗马式,木门窗既有苏州传统建筑风味,……[详细]
  祁头山遗址位于江阴市城东黄家宕内,东南距江阴城区约4公里。遗址地处太湖之北,长江南岸。北距长江5公里,东距张家港东山村马家浜文化遗址约7公里;东南距无锡彭祖墩马家浜文化遗址约30公里;西南距青阳南楼崧泽文化遗址约15公里;西距璜土石庄高城墩良渚文化墓地约30公里。总面积约4万平方米。2000年8月至2001年1月,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联合无锡市博物馆、江阴博物馆对该遗址进行钻探和抢救性发掘,发掘面积约500平方米,清理新石器时代灰坑39座、墓葬137座,出土各类遗物200余件,其中石器18件、玉器17件、陶器219件。发掘表明,祁头山遗址为相当于马家浜文化时期一处重要的大型聚落遗存。该遗址地层……[详细]
  江苏提刑按察使署位于苏州古城内道前街170号。为苏州市控制保护建筑。清雍正八年建。提刑按察使是主持一省司法谳狱的官吏,为朝廷三品大员,俗称臬台,其地位仅次于巡抚(抚台)和布政使(道台)。清道光三年三月林则徐来苏接任江苏提刑按察使,时年39岁。民国时期江苏提刑按察使署被江苏高等法院占用,救国“七君子”曾在此与当局展开斗争。近年来进行修缮,今为市级机关使用保管。明清之际苏州城西南为官衙重地,明初在此设省水利分司署,明弘治十四年改为按察分司,后专门治兵备事宜,称兵备道,道前街之名由此而来,清初兵备道移驻太仓,雍正八年江苏按察使自江宁迁苏州,改兵备道署为提刑按察使衙门,俗称臬台,主管省内司法刑狱,咸丰……[详细]
  湖陵城遗址位于沛县龙固镇三里庙村、前程子村、龙东村,山东微山县张楼镇程子庙村一带。湖陵城建于战国时间。公元前286年,楚国置湖陵县,明朝嘉靖末年,由于黄河溃决,该城陆沉于地下。此后,这座古城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2003年,因水利工程徐州市博物馆考古队曾对南城东南角区域进行考古发掘工作,发现部分城墙遗存及一处大型高台建筑基址,另发现西汉晚期墓葬5座,出土十余块汉画像石。2013年,经勘探,湖陵城由南北两城组成,中间以泗水古道相隔,北城城址实测城垣总周长3345米,面积约73万平方米,南城城址实测城墙总周长为4140米,面积约104万平方米。2016年,相关部门充分论证了湖陵城在历史上曾经是文化名……[详细]
  绿杨旅社位于新胜街23号(原名新盛街)。新胜街长仅200米,历史上极为繁华,南北两侧仅旅社、饭店就有10多家,但最有名的是这家坐南朝北的绿杨旅社了,被称为扬州的“国际饭店”。绿杨旅社之名得自于清代诗人王渔洋的“绿杨城郭是扬州”著名诗句。绿杨旅社建于清末民初。据调查,当初绿杨旅社规模较小,上下只有两层楼。1925年,无产阶级革命家肖楚女在南京东大附中任教,秋游扬州,就住在绿杨旅社。先后住了两晚。据记载,1925年5月,恽代英以共青团中央执行委员、国民党上海执行部秘书的身份来扬州至五师宣传、指导革命,当他演讲结束后,也住在绿杨旅社。直到第3天,恽代英方才离开绿杨旅社南渡镇江。五师和八中的部分学生还……[详细]
  志仁里位于苏州古城区西北角阊门内下塘,东接仓桥浜,西至浒溪仓,全场166米。这里处于深巷之中,并不容易寻到。从仓桥向北约200米左右,可以看到风格异于四周的一群建筑物,这里便是志仁里。写着“志仁里”的门牌有十九个,这些风格、规模不一的民国建筑排成了三排,从南至北先是一排带有石库门的平房,中间部分为二层楼房,最北部建筑则有楼有院。这里处于深巷之中,并不容易寻到。从仓桥向北约200米左右,可以看到风格异于四周的一群建筑物,这里便是志仁里。写着“志仁里”的门牌有十九个,这些风格、规模不一的民国建筑排成了三排,从南至北先是一排带有石库门的平房,中间部分为二层楼房,最北部建筑则有楼有院。志仁里是一处民国……[详细]
  天福三桥位于苏州市昆山花桥镇天福庵北市梢,从东向西由万寿桥、聚福桥和永清桥三座古桥组成,年代为元至民国。聚福桥为单孔石拱桥,其余两座均为梁式单孔。聚福桥旧名“富赢桥”,位于苏州市昆山花桥镇天福庵集镇北市梢,东西走向跨于旱泾河上,始建于元至正八年(1348),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重建。由乡人周文明、朱允成等募缘而建。是一座青石花岗石混彻石拱桥,拱券采用分节并列法砌置。桥心石上有八卦形浮雕,长系石上刻有莲花图案,题名石上“聚福桥”三字,拱券东内侧保存着“大元至正八年辰壬十二月辛卯吉辰鼎建谨题募人周文明朱允成”字样。字为楷书,分三行双线阴刻而成。拱券顶部两端分别刻有“富”、“赢”两字。桥全长1……[详细]
  诸公井亭位于东山镇西街。井成于明代,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大旱,太湖涸,东山居民用水发生困难,时里中父老倡议募金挖井,以解水荒。迨井建成,周围居民得益匪浅,为纪念创建父老和捐金者,命名“诸公井”,以志不忘。井亭建于清代。东山旧俗中,以正月上旬出“猛将会”最为热闹。东山人称猛将神为“会”,非常信奉。据《畿辅通志》云:“刘猛将军,名承宗,广东吴川县人,元末,官指挥使。江淮蝗旱,督兵逐捕。后元亡,自沉于河,土人祀之。”清雍正二年(1724年),有旨祭刘承宗于各省府州县,神因能驱蝗,且载在《大清会典》列为祭典,故代代相传,被民间供奉为“益民之神”。初东山欲塑猛将神像,苦不得其容,神乃显圣,作孩童……[详细]
  朱氏宅位于泰州市姜堰区溱潼镇人民路12号,始建于明末清初。宅主早期开陆陈行(粮行),后经营绸缎庄、西药房等生意,解放后房屋收归国有。曾做为溱潼公民公社机关办公地、区公所等使用。其门楼朝东,位于整座建筑的东南角。建筑隔巷分东西两部分,东部南为照厅,坐南朝北,照厅南东侧为东门头,出门为人民路。隔天井为厅屋,坐北朝南,皆为三间五架梁建筑,室内券棚抬梁蜀柱抱梁云,木雕10处,8根立柱下均设腰鼓形古础,立柱麻布土漆,双重木檐,后七道砖挑檐。现设为私塾馆,展示溱潼古代文化教育的历史面貌。馆北为五架梁三间厢屋,现辟酒坊,作为酒文化展示厅。西部过砖雕仪门为天井,南墙有照壁,每块用砖必磨五个面,砖砖之间不见缝口……[详细]
  导游文昌阁不仅是著名古建筑,也是扬州城市的重要地标。阁高24.25米,八角三级砖木结构建筑。阁的底层四面辟有拱门,与街道相通。第二三两层四周虚窗,登楼四眺,远近街景,尽收眼底。每于节庆之夜,阁上彩灯辉耀街衢,为扬州闹市的一处佳景。位于文昌路和汶河路交叉处,建于明代万历年间,因是扬州府学的魁星楼,故名“文昌阁”。这里一带是扬州最热闹的地方,晚上也灯火辉煌。汶河路和文昌路交汇于文昌阁,文昌阁往北一站路是四望亭,四望亭西的四望亭路是扬州出名的美食街。交通公交4、5、6、16、17、18、27、29、30、32、33、55(晚)、66(晚)、303、315路可抵达,另外镇扬城际公交为扬州平山堂发往镇江……[详细]
  陈武帝陈霸先万安陵石刻江苏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第一、二批1982年3月调整公布陈武帝陈霸先万安陵石刻南朝(559年)南京江宁区上方镇石马冲1988年作为“南京南朝陵墓石刻”部分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江宁县上坊镇西北石马冲。  陈霸先(503—559),字兴国,吴兴长城(今浙江长兴)人。初仕梁,官至交州刺史,后佐王僧辩讨侯景,移镇京口(今镇江),僧辩行废立,霸先杀之,迎梁敬帝萧方智复位,自为相国,封陈王,旋废梁称帝,国号陈。在位3年,永定三年(559)六月崩,八月葬万安陵,谥“武帝”。皇后章氏亦葬此陵。  陵西南向。据《北史?孝行传》载:陈亡后,僧辩子王颁,集父之旧部,夜掘武帝陵……[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