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增城万寿寺位于广州市增城市荔城镇凤凰山南麓。佛殿始建于南宋嘉熙元年(1237年),元末毁于兵燹,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重建,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和道光二年(1822年)均有重修。随着岁月变迁,万寿寺原有的布局、建筑被毁,仅存大殿。大殿面宽、进深各三间11.8米,歇山顶,十三架梁前后双步四柱,角柱有升起,柱头施普柏枋,枋上施三跳斗栱承托檩子;步梁、三架梁、五架梁和七架梁均为月梁,斗栱、雀替做法简练。檐柱、金柱为梭形柱,方形花岗岩石柱础。原明间、次间所设隔扇已毁,次间现开漏窗。歇山顶,正脊为灰塑龙船脊。1991年维修时铺了黄色琉璃瓦,重塑了灰塑卷草纹饰,……[详细] |
![]() | 飞泉洞摩崖石刻位于广州市增城区增江街光辉村湖塘埔自然村后山崖壁上(土名:石寨)。山崖南面为溪涧,溪水从高处潺潺流入水潭,犹如清泉注入杯中,故此处风光又称“曲水流杯”,明永乐年间就有“增江八景”之一的美誉。潭边为崖壁,崖壁上上现存有文字石刻十处,以水流为中心分南北,北崖三处,南崖七处,每处自成一幅。其中有纪年的石刻中,最早的刻于北宋熙宁四年(1071),最晚的刻于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其间还有南宋乾道四年(1168)、明天顺三年(1459)、明正德十六年(1521)和明万历四十年(1612)的文字石刻,前后共跨越五个朝代计710年。飞泉洞摩崖石刻字体多种,有楷书、行书、行草、隶书等;体裁有……[详细] |
![]() | 明增城湛若水墓位于增城市永和镇陂头的天蚕山麓。全墓用灰沙三合土板筑,气势恢弘。随山势而下分成四级,每级平台低下0.55米~0.85米,逐级扩展。从第一级的坟头而下至第四级的池座总长21.3米。坟头由高2.2米、墙体厚0.6米的版筑墙绕成半圆筒形,口宽5.5米,正中处为一座四柱三间的碑楼,分上下两层。下层宽广,正间辟碑龛,高1.46、宽0.76米。上层亦四柱三间,四面缩减,两层的立面如“凸”字形。上层正间有篆文“谕葬”二字。第二级为拜台,左右两边的版筑墙上分列双钩篆文“山斗八座贞儒千载”,“九十五年全归不朽”16字。拜台在正中间,版筑,横长5.15米、宽2.55米、高1.13米,墓主棺具深埋在拜……[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