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山西省 > 晋中市 > 平遥县旅游

平遥县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介绍

  双林寺(第三批国保)时代:明地址:平遥县城西南6公里桥头村双林寺原名中都寺,因平遥县古时曾为“中都”城而得名。寺创建年代待考,据寺内现存北宋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姑姑之碑》记载,中都寺创建于北齐武平二年(571年),后毁于兵火,宋时修葺一新,并取佛经上“佛陀双林入灭”之说,更名为“双林寺”。以后明景泰、天顺、弘治、正德、嘉靖及万历年间予以重建,清道光、宣统年间曾进行过多次葺补。现存建筑多为明代建造,塑像亦多为明代作品。寺院坐北朝南,建在3米多高的土台基上,四周围以夯土高墙,形成寺堡,建筑面积3711平方米。寺内布局完整,有两条轴线,经堂、禅院在东,寺宇殿堂居西,由三进院落组成。中轴线上依……[详细]
  镇国寺坐落于山西省平遥县县城东北的郝洞村。镇国寺原名“京城寺”,始建于五代十国时期北汉天会七年(963年),明清时寺庙颓败。清嘉庆二十年(1815年)仿照原样重修了寺内的主要建筑万佛殿。寺院分前后两进院落,布局严谨。山门内是天王殿,内塑四大天王,左右钟鼓楼对峙分布。前院正中为万佛殿,东西两廊内有二十余通石碑,大多是记载寺院历史的。后院有观音殿、地藏殿和三佛楼。除了观音殿外,各殿均有塑像,比例适度,面型端庄秀丽,随其内容的不同,各具特色。三佛楼内两山墙上绘有释迦故事的壁画,构思超凡脱俗,景物清晰,人物传神,是明代壁画的上乘制作。万佛殿是寺中最早的建筑,大殿脊榑下有题记“准大汉天会七年岁次癸亥叁月……[详细]
  城隍庙位于平遥城内城隍庙街中段,整个庙群坐北朝南,总占地7302平方米,前后共四进院落。它是一所规制齐全,宗教、历史文化、内涵丰厚的道教庙观,除正殿和寝宫外,主要由六曹府、土地祠、灶君庙、财神庙四大部分组成。布局规整、层次分明、气势宏伟、风格别致。临街庙门之外,是寺庙标志性建筑--高大的木结构牌楼,为四柱三门十一踩斗拱规制的歇山顶建筑。牌匾额书城隍庙三字,系当地著名书法家赵望进先生之笔。背面楷书威灵百里四大金字,配有青石狮和拴马柱,柱上题善游此地心不惭,恶过吾门胆自寒,直接道出了城隍庙宗教文化的主题。山门廊下正墙书善恶报应四个硕大楷书,增加了森严肃穆的气氛。山门两侧下塑有相对而立的神马两匹,精……[详细]
  平遥的文庙,又名文庙学宫,建于唐贞观初年,其中大成殿为金大定三年(公元1163年)重建,距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至今保持原貌,这是我国现存各级文庙中历史最悠久的文庙,是中国保存最完整的文庙建筑群。文庙,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祭孔、尊孔以及办学的庙堂。从公元前478年开始修建孔庙以来,唐宋尊孔之风日趋繁盛。至明清两代,孔庙建筑与祭祀已成定制。文庙成为在中华大地上最具文化特征的祭祀建筑系统,是除皇家建筑之外结构布局最严谨、气势最雄伟的古代建筑群落,是中国古代精神世界的皇宫。平遥文庙位于平遥古城内东南隅,是古城内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宏大、气势最雄伟、形制最典型的一座,是我国华北地区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详细]
  日升昌票号位于平遥古城中的“大清金融第一街”——西大街的繁华地段,始创于1823年,它是中国第一家票号,也可以说,这里是中国第一家银行,当时的经营网点几乎遍布整个中国,而如今日升昌已成为中国票号博物馆,保留了一些当时经营所用的实物资料,向人们展示着中国古代银行业的辉煌历史。日升昌票号的前身是“西裕成颜料庄”,总庄设在平遥,并在北京崇文门外设有分庄。清朝嘉庆(1796-1820年)末年各地间货币流通量大增,而过去运输白银的方式由于很不安全,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西裕成颜料庄首先在京、晋两地间试行汇兑办法,结果效果很好,便开始兼营汇兑业。清朝道光(1821-1850年)初年,西裕成颜料庄正式更名……[详细]
  城墙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军事防御工事,平遥城墙历史悠久、保存完整。相传始建于西周宣王姬静时期,据今已有2700多年的历史。当时是特别低矮的城垣,为了军事防御的需要,在明洪武三年(1370年)扩建,改筑为今日所见到的砖石城墙,而在明清两代500余年间,先后有26次修缮补建,所以至今保持着明清两代的城墙风貌。现存的平遥城墙,是我国现存完整的三座县城城墙之一,而其规模之宏大,建筑之完整又雄踞三城之冠,全长12.8华里。墙高10米左右,环城六道城门,南北各一,东西各二,并且六座城门外均筑有瓮城,城墙外每隔40-60米建有一座突出于墙外的马面,也叫敌台窝铺,从建筑的角度讲,马面既加固了墙体,使整座古城坚固墩……[详细]
  时代:清地址:位于山西省晋中市平遥县城中心南大街中部始建年代不详,重修于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乾隆二十二年(1757)、嘉庆十八年(1813年)、同治九年(1870)、光绪三十一年(1905)、宣统三年(1911)曾有补葺,市楼为三重檐木构架楼阁,楼高18米,黄绿琉璃瓦顶,歇山顶造,底层面阔进深各三间,占地133.4平方米,平面呈方形,南北向为通道,东西筑砖石台基,四角立通天柱,外包砖墙,东西各有券门一道,四周围廊,每角有柱三根,柱间廊额,平板枋联接,上施斗拱,一斗二升交麻叶,明间平身科一攒,平座斗拱为五踩重翘,平身科两攒,角科附角头厢拱做成鸳鸯交首拱,滴珠板狭长,全部斗拱外露,二层平座……[详细]
  雷履泰旧居雷履泰旧居(第四批省保)时代:清雷履泰(1770——1849年),中国第一家票号——日昇昌创始人。故居为雷履泰中后期20余年长期居住和生活的地方。建于清嘉庆末年至道光初年。故居坐北朝南,主体建筑由东院、中院(惯称西院)、东偏院和西偏院等4座自成一体而又相互贯通的院落组成。占地3888平方米。中院(或称西院)是“故居”的主体,属平遥典型的“三截两院过道厅”院式格局。房舍建筑用材硕大,造型粗犷,砖木石构件雕饰别致。票号是出现在19世纪20年代的的一种私人金融组织,主营异地汇兑、存款、放款三大业务,也就是私人银行。雷履泰是日升昌的首任掌柜,中国第一家票号创始人。雷履泰早年在平遥,-场当学徒……[详细]
  时代:明至清地址:山西省晋中市平遥县古陶镇干坑村平遥古城以南1公里的干坑村,有一座独具特色的佛寺,原名耶输神祠,老百姓因其居县城之南,俗称其为“南神庙”。早在清代初期,南神庙就成为该寺的定称了。关于南神庙的始建年代,已无准确记载,但据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重修耶输神祠钟楼碑记》所载,当时该寺“次建两庑,东侧三大士菩萨,二八罗汉;西则子孙圣母,侍列诸神”。中国佛教在唐代末期已将十六罗汉演变为十八罗汉,而南神庙在初建时使用“十六罗汉”规制,说明该寺的初建时间,最晚也应在唐代中期。南神庙正殿主祀耶输陀罗,法名“具足千光明菩萨”,在俗时为迦毗罗卫国乔达摩·悉达多王子的王妃,共同生有唯一的男孩罗怙……[详细]
  清虚观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平遥古城内最大的一座道观。它始建于唐高宗显庆二年(公元657年),距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占地面积六千多平方米,前后三进院落,中轴线上依法排列着:牌楼、过殿、龙虎殿、纯阳宫、三清殿最后还有玉皇阁。首先看到的这座殿是龙虎殿,此殿顶采用青灰色间背瓦和琉璃相间而成,显得清丽而不俗气,檐下还有“太平兴国观”的题匾。此殿用材古朴,柱子粗壮高大,殿下青龙和白虎两尊塑像高达4米,是道家所研究的四方神之二,也是山门的守护神,他们手持兵器,气势非常威严,好像凡是对道教有半点不规杂念的人都逃不过他们的眼睛,这两尊塑像,据专家考证是元末明初的作品,他们面部圆润,衣纹厚重,并且在雕……[详细]
  长则普明寺时代:明地址:晋中市平遥县襄垣乡长则村长则普明寺创建年代不详。坐北朝南,一进院落,中轴线上由南向北依次建有山门、正殿,院内两侧为东西配殿、东西厢房,院落整体呈四合院形式。现存建筑全部为明代建筑。山门面宽三间,进深四椽,单檐悬山顶。前后檐施三踩单昂斗拱,里拽五踩双翘偷心造,柱头、平身科各一攒,前后檐明间设四扇六抹隔扇门,后檐两次间设直棂窗。前檐墙与两山墙交接处设八字影壁,前檐台阶处设十字花栏墙。梁架彩画依稀可辨,均为明代之作。正殿建于一米多高的台基之上,面宽三间,进深四椽,单檐悬山顶。屋顶青灰脊饰,花脊筒,瓦件规格较大。梁架为三架梁对前后单步梁用四柱,前檐斗栱三踩单昂,后尾五踩双翘,柱……[详细]
  白云寺位于平遥县城南19公里梁家滩村西宝峰山南麓,全称“白云禅院”,曾名“西域寺”。全寺依山势南向构建,层次叠上,别具一格。共计四进,衢道能上下,回廊可周旋。据现存明嘉靖二十年(1541)十一月碑碣推断,白云寺初建于明代成化年间。时有绅士侯伯威,汾州平遥县南良庄人,在当地口碑颇佳,“头畜旺盛,地产积粟俱有千万”。侯伯威在本庄南西峪有承粮山庄一处,为求神灵庇佑,侯独资在此建一“白云庵”,后又扩建为白云寺,并将该处庄田赠为寺产僧业,以供自养。白云寺初建时只有正殿和东西两庑,嘉靖十六年(1537),侯伯威之嫡曾孙侯迺再发虔诚,决心重修,并补盖南殿。由于所需资金庞大,侯迺除倾囊而出外,还得四处募化。当……[详细]
  襄垣慈胜寺位于晋中市平遥县襄垣乡襄垣村,占地面积7041平方米。据清光绪《平遥县志》载,元至正年重修。据庙碑记载,重修于元至顺三年(1332年),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重修禅院。慈胜寺坐北朝南,两进院落布局,现存正殿、东西配殿、西小殿、东西禅院正房、西禅院东西厢房、戏台等建筑。正殿为明代遗构,面宽三间,进深六椽,单檐悬山顶,四椽对前后搭牵通檐用四柱,外檐斗縅五铺作双下昂,明间施米字形斗縅一朵,屋顶布灰瓦,琉璃方心剪边。殿内梁架彩画保存尚好,壁画大部分为白灰覆盖。东、西配殿各五间,六檩前廊悬山式。前檐斗縅为一斗二升交耍头,柱头、补间各一朵,正心瓜拱上承撑头木。屋顶筒、板瓦覆盖,花边滴水,施……[详细]
  寺院历史悠久,具有元代建筑遗风,明、清两代曾有不同程度的修葺。寺院占地总面积4652.5平方米,现存建筑面积1302.3平方米。寺院依据土台而建,坐北向南,前后两进院。从路旁登台阶十数级而上平台,台由花格砖墙围绕,两侧犹有八字形掩壁。平台上的天王殿即寺院之前殿,面阔5间,进深5椽,悬山式,通面阔21米,明间为通道。甬道之北的中殿屹立于高台基上,面阔5间,进深6椽,殿内双槽,单檐歇山顶。柱础素面覆盆式,柱头卷刹,有侧脚生起。普柏枋至角柱出头,刻海棠线。斗拱五铺作双下昂计心造,昂为琴面式,假昂。补间铺作次间4朵,明、梢间3朵,梢间与转角铺作呈鸳鸯交首状,拱头抹作斜面,斜度甚小。用材比例17:11,……[详细]
  慈相寺(第五批国保)时代:北宋至清地址:平遥县沿村堡乡冀郭村东北隅据寺内金泰和元年(1201年)碑载:创建年代不晚于唐肃宗时期(756——763年),古名圣俱寺,宋皇祐三年(1041年)改现名。宋末兵燹,仅存正殿。金天会年间(1123——1137年)在旧址上建麓台塔并修建殿宇、楼亭十多座。金代至清历代重修,现存建筑正殿与塔为宋金时期原构,余皆明清所建。寺坐北朝南,三进院,分别由山门、乐楼(只存高台基)、关帝庙及庙之两山墙并列的钟、鼓二楼、正殿、东两两侧窑洞、麓台塔(无名大师灵塔)组成。总占地面积18365.5平方米,正殿为寺院主要建筑之一,面宽三间,进深六椽,前檐设廊,单檐悬山顶,建筑面积49……[详细]
  金庄文庙金庄文庙(第六批国保)时代:元至清地址:平遥县城东5公里岳壁乡金庄村西元延祐二年(1315年)创建,明万历、清乾隆、嘉庆、咸丰年间几经重修,民国十一年(1922年)补修。庙坐北朝南,前后共二进院落,现存殿堂6座,占地1056.4平方米,建筑面积406.4平方米。中轴线上建筑有大成殿、明伦堂、泮池等。东西两侧为舍房。庙内最前为明伦堂,面阔三间,带前廊,硬山顶,前院东西厢房各三间,单坡硬山顶。前后院之间有泮池,上建状元桥,池西有厢房4间,池东有“五爪柏”1株。大成殿为清嘉庆七年(1802年)遗物,面宽三间,进深三椽,单檐硬山顶。殿内有孔子及“四配”、“十哲”彩绘泥塑像15尊,为元代作品。……[详细]
  隆福寺隆福寺(第四批省保)时代:明地址:平遥县南政乡南政村南政隆福寺位于平遥县南政乡南政村北。坐北向南,三进院落布局,清光绪《平遥县志》载,创建于元大德二年(1298年),明代重修,现存建筑为清代遗构,占地面积2954平方米。南政隆福寺中轴线上由南至北依次建有影壁、山门、-殿、大佛殿台基及大雄宝殿,东西两侧建有钟鼓楼、禅房、配殿、耳殿等。山门面宽五间,进深四椽,悬山顶,明间为门道,次、梢间纵向有隔墙,墙前塑像,墙上绘四大天王像。大雄宝殿面宽五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顶。前檐施五踩双昂斗栱,昂头雕龙首或卷云,明、次间平身科各施斜栱各一攒,两稍间平身科各两攒。前檐柱大小额枋间垂柱花牙,透雕挂落。殿内……[详细]
  清凉寺在平遥县卜宜乡永城村北,因文殊菩萨设道场于清凉宝山(五台山)而得名。据清光绪八年(1882)《平遥县志》载,清凉寺初建于元至正二年(1342),后在明成化十一年(1475)、嘉靖十六年(1537)、隆庆五年(1571)重修或葺新,清雍正十三年(1735)又重妆佛像。清凉寺山门为砖拱窑洞五间,再往两旁为钟鼓楼残址,山门顶上原有关公阁,“0”中被毁。穿过中殿即达清凉寺正院,正殿称“七佛殿”,东西殿是观音殿和地藏殿,早年供有“十八罗汉朝观音”和“十殿阎王拜地藏”,由此可推知中殿原为“四大天王拜弥勒”,显然是明清代佛教祀奉格局。七佛殿年久失修,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文物保0》刚刚颁布,大殿已……[详细]
  利应侯庙利应侯庙(第六批国保)时代:元地址:平遥县襄垣乡郝洞村金泰和六年(1206年)建成,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修葺。庙坐北朝南,占地2325.96平方米,现仅存正殿,其余建筑己毁。正殿为元代建筑,建在高1米余的台基上,面阔三间,进深四椽,单檐悬山顶,斗栱五铺作单抄单昂。殿内有彩塑11尊,均为元代作品。东、西、南三壁有清代壁画。……[详细]
  惠济桥时代:清地址:平遥县城下东门300米处平遥惠济桥位于平遥县古陶镇东城村。横跨于惠济河下游,九孔联拱石桥,俗称九眼桥。据碑文记载,原为木板桥,清康熙十年(1671年)始建五孔石拱桥,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增为九孔拱桥。乾隆、同治、光绪年间曾予补筑修葺。惠济桥南北走向,桥全长80米,宽7.4米,各拱券净跨4.2~4.9米不等,桥墩高5~7米,桥面略呈弧形,条石铺墁。中间五孔桥洞的拱券顶两旁分别雕龙首、龙尾,各伸出桥壁1米余。桥身两侧设石雕栏板、望柱,两侧栏板各50块,雕刻珍禽异兽、吉祥花卉以及福、禄、寿字纹样,望柱头雕狮子、花蕾、八宝形象。桥基上、下游方向,皆筑有缓冲作用的三角形石基,石……[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