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王渔洋故里AAAA ![]() 王渔洋故里景区以江北青箱和尚书府第为主要展览内容,重点突出明清时期齐鲁望族——新城王氏所蕴含的浓厚历史文化底蕴。王渔洋故居修复明清民国建筑108间,并在认真勘探的基础上,对部分原有建筑进行恢复,建成文化休闲广场4000多平方米,游客接待中心、购物中心和研究中心等各类配套设施齐全。忠勤祠提升改造后面貌焕然一新,主题教育功能进一步增强,相关配套设施齐备。2015年4月,王渔洋故里景区正式被批准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王渔洋故里景区主要包括王渔洋故居、四世宫保坊、忠勤祠等部分。王渔洋故居是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王士禛在其曾祖王之垣所建的长春园故址上增缮而成,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了。300多年间……[详细] |
![]() | 临淄齐国故城AAA ![]() 齐故城遗址位于临淄区辛店镇北7.5公里处,东依淄河,西临系水,为周代齐国的都城,西汉时又为齐王国都治,历时千余年。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故城由大、小两城组成,大城南北近4.5公里,东西约3.5公里,小城在大城西南角,其东北部伸进大城的西南隅,南北长2公里,东西宽约1.5公里。两城总面积约15.5平方公里,周长约21公里。故城的城墙多数已湮没地下,少数因挖土及河水冲刷而无痕迹,现仅存一些断垣残迹。-物部门钻探考证,城墙早在西周时期就存在,春秋、战国、西汉时又多次修补。城墙系夯土而成,依地势而建,多不取直线形,有24处拐角,现有14处保存完整。小城周长7275米,墙基宽……[详细] |
![]() | 青城文昌阁AA ![]() 青城文昌阁又名魁星楼,位于山东省淄博市高青县青城镇,原是古代一处祭祀文昌帝君的场所。1991年版《高青县志》记载,清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由64名文、武生员集资在青城十字街修筑“文台”;清乾隆二十年(公元1756年)建成文昌阁;道光二十一年(公元1841年),青城知县张维垣捐资,并联合当地乡绅集资重修。文昌阁属于中国道教建筑。所祀文昌帝君又名“文曲星”、“文星”,是中国古代神话中主宰功名禄位的神灵,后来为道教所承袭。旧时多为知识分子所崇祀,以为可以保功名。元仁宗延祐三年(公元1316年),将梓橦帝君加封为“辅元开化文昌司禄宏仁帝君”以后,两者遂合而为一。由于这些缘故,历代封建文人对其顶礼……[详细] |
![]() | 蒲松龄故宅位于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蒲家庄。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又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蒲松龄性颖慧,文冠一时,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应童子试,“以县、府、道第一补博士第子员”。但自此以后屡试不第,直到71岁的古稀之年,授例成为“岁贡生”。他一生秉性耿直,愤世疾俗,常借狐鬼故事对当时-现象进行谐谑,其文章诡诙块垒,自成一家。主要著作,除誉满中外的《聊斋志异》外,还有文集13卷400多篇,诗集8卷900多篇,词1卷100多阕,以及俚曲14种。戏三部、杂著5种。蒲松龄故宅包括故居旧址、附近住宅、柳泉以及墓园,现辟为蒲松龄纪念馆。故居坐北朝南,两进,西有侧院,青砖黑瓦,木棂门窗,……[详细] |
![]() | 颜文姜祠,又名灵泉庙、顺德夫人祠,俗称大庙,位于博山城郊西南境内凤凰山南麓。颜文姜祠至今已有一千四百余年的历史。当地相传:齐地孝妇颜文姜,孝侍公婆,远汲山泉,不间寒暑,感动神明,泉出于室内汇流成河。文姜殁,在其地草庙为神,后人于北周时在此建庙,即颜文姜祠。据元代《齐乘》记载:颜文姜祠,后周建(公元557-581年)建,唐朝天宝五年(公元764年)更建。到标榜以孝治天下的宋代,更有人将颜文姜附会为复圣颜回的后代,于是灵迹远播,香火日盛。熙宁八年宋神宗敕封颜姜“顺德夫人”,赐灵泉庙为额,对祠庙进行扩建,以后历代均有重修,现存建筑为典型明清风格。全祠南北长64米,东西宽61米,建筑面积1324平方米……[详细] |
![]() | 后李遗址位于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齐陵镇后李官庄村西北约500米处的淄河东岸二级台地上,西北距临淄齐国故城约2.5公里,西南距辛店约12公里。后李文化也因临淄后李遗址而得名,后李文化遗址距今约8500~7500年,是山东地区目前已知较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后李文化主要分布在济南、邹平、章丘、淄博、潍坊一带,居民已过着以农业经济为基础的定居生活。器物类型简单,圜底器较多。1965年,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在学生调查实习中发现遗址,并对其进行了小规模试掘。1988年至于1990年,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该遗址进行了四次大规模发掘。共开探方179个,揭露面积约6500平方米。通过发掘发现,遗址的文化堆……[详细] |
![]() | 磁村古瓷窑址位于淄博市淄川区磁村镇磁村村。年代为唐-元。2006年12月7日,磁村古瓷窑址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山东省第三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磁村古瓷窑址共包括3处窑址:南北窑洼区,苹果园区和华严寺区。(1)南北窑洼区,在村东约0.5公里处,面积约15万平方米。1976年《淄博陶瓷史》编写组在窑址北部发掘窑炉12座,采集了大量标本,按器型和釉色特征可分为早、中、晚三期。早期以黑釉为主,次为青釉、酱釉、茶叶末釉,釉色较纯正,器物主要有碗、盆、瓶等。中期以白釉为主,有少量青釉,并施护胎釉,白度不高。胎以红胎为主,灰胎次之,很少白胎。以白釉加绿点彩的装饰居多,大都施在碗的内壁近沿处。出土器物以碗最多……[详细] |
![]() | 西天寺造像位于山东省淄博市。西天寺是南北朝时期后赵皇帝石虎所建,初名为兴国寺,后改为广化寺,几经兴废。北魏时期达到鼎盛,寺院南北跨度1.5公里,是当时国内寺庙建筑中规模较大、佛像数量较多、香火较盛的一座。明初在广化寺旧址上重新建寺,更名为西天寺。西天寺造像5.6米,是华东地区现存最大的单体石佛造像,俗称“丈八佛”“无量寿佛”。寺内正殿九间,砖木结构,红砖绿瓦飞檐斗梢。正面供高达丈余的铜铸释迦牟尼坐像,旁立佛家众菩萨塑像,两侧序十八罗汉塑像,前殿供弥勒佛像,两庑为执事房,另有僧舍院落多重。院内钟楼,悬一口高约2米的铁钟。寺内钟楼旁有高两丈余的赑屃驮龙头碑两憧,记述该寺的兴建经过。大殿以东院落内,……[详细] |
![]() | 沂源猿人遗址位于山东省沂源县鲁山脚下土门镇九会村骑子鞍山,距县城3公里处。1981年9月18日,沂源县文物普查人员在此山石灰岩裂隙中发现了猿人头骨化石。经中国科学院古人类和古脊椎动物研究所及北京大学、山东省博物馆等权威机构鉴定,为旧石器时代的猿人化石,与举世闻名的“北京猿人”同时期,距今约四、五十万年,地质年代属更新世中期,并命名为“沂源猿人”。沂源猿人遗址首次出土了一块头盖骨,后又出土了六颗牙齿、一块肱骨、一块肋骨、一块股骨和两块眉骨。伴随出土的有肿骨鹿、李氏野猪、巨河狸、虎、鬣狗等更新世中期常见动物骨骼化石。经鉴定头骨包括有大部分顶骨、部分枕骨和额骨。专家鉴定,为两个猿人个体。后又经发掘,……[详细] |
![]() | 高青陈庄-唐口西周城址位于山东省淄博市高青县花沟镇陈庄村东南,总面积约8-9万平方米,分为东、西两部分,目前已经发掘出一座城址。 高青陈庄—唐口西周遗址城址近方形,南北长200米,东西宽约190米,面积近4万平方米。在南水北调东线山东段建设工程中,自2008年10月~201O年1月,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高青县陈庄遗址进行了大规模的考古勘探和发掘工作。发掘西周早中期城址、西周贵族墓葬、祭坛、马坑、车马坑等重要遗迹,出土大量陶器及较多的骨器、铜器、玉器等珍贵文物,另有少量的精美玉器及蚌、贝串饰等珍贵文物。遗址内的文化内涵以周代遗存最为丰富,其中发现西周时期的遗迹也最为重要,另外也有少量的唐、……[详细] |
![]() | 时代:新石器时代至商史家遗址坐落在桓台县田庄镇史家村南,南北长约600米,宽约500米,是一处重要的岳石文化遗存,2013年5月,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史家遗址及其周边遗址发掘出的新石器时代的文物,充分展示了桓台县原始文化的雄厚底蕴。桓台县前埠、唐山、楼子、李寨等遗址的文化堆积中,发现北辛文化文物;前埠、史家、唐山、李寨、新城、荀召、大寨、小庞等遗址出土大汶口文化时期的文物,其中的陶器和彩绘纹饰多为水波纹、三角纹、太阳纹、花瓣纹、弦纹、网纹、日月纹等,富有时代特色;葬俗形式也是唯一而独特的,其中李寨大汶口时期墓葬区约30平方米,且早中晚三个时期沿一线延续下来。依随葬品多……[详细] |
![]() | 淄博矿务局德日建筑群位于淄博市矿务局机关驻地。年代为清、民国。淄博矿务局德日建筑群位于淄川区洪山镇山东能源淄博矿业集团的办公区及周边区域,建筑群总占地面积4661平方米,建筑总面积7179平方米。从建筑风格上讲,是受西方影响的近代建筑群,是新艺术运动建筑风格特征与简化的传统地域风格特征的混合体,其中大部分为德式建筑,部分为日式建筑。一个城市的历史,就是一个民族的历史,城市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一个城市的发展和起源有很多种方式,经济、政治、战争、交通、列强的侵略都可以改变一个城市发展轨迹,也形成了各个城市不同的发展历程和建筑风格。2006年12月7日,淄博矿务局德日建筑群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山东省……[详细] |
![]() | 1957年全市第一次文物普查时发现,主要分布在淄川区寨里乡寨里与大张村之间的高地上,面积约22万平方米,窑址耕土层下为瓷片堆积层,厚约40~100厘米。经历年整平土地和局部发掘,先后出土大量瓷片,均为青釉。器类简单,多为生活用具,主要有碗、罐、高足盘等。碗深腹,直口,外腹下部无釉,有些碗壁上饰莲瓣纹。罐为四系,曲腹、平底、灰胎,外腹下部无釉。高足盘呈豆形,下部无釉。这些器物一般造型厚重,制作工艺原始,釉色亦不纯正,窑具多用三足支钉,具有早期烧制的特点,该窑址烧造年代为北齐至唐代,是中国目前所发现的唯一的北方青瓷产地。1984年定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山东淄博市……[详细] |
![]() | 桐林遗址位于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齐国故城西10公里路山西侧桐林、田旺二村之间,是一处新石器时代晚期龙山文化遗址。以桐林城址为中心,周围分布着众多遗址。遗址为台地遗址,总面积约31万平方米。遗址四面环水,中间地势高达7米,发现一座龙山文化城址。城址中部发现一半地穴式窖穴,出土陶礼器几十件,其中有陶鼓、鼎、盆,特大陶器(高1.13米)。还出土薄如纸的蛋壳高柄杯残片。地层中发现没有使用过的石器工具,表明城内有加工石器的场所。桐林遗址是龙山时代淄博河流域的一处中心遗址,对于研究中国文明的起源和早期城市的起源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国家文物局)……[详细] |
![]() | 坐落在桓台县新城镇南村大街北端,是为祭明王象乾及其父、祖父、曾祖父所立,因他们都官至太子太保、兵部尚书,故名。石匾额“四世宫保”四字传为明书法家董其昌书。?? 此牌坊建于1619年(明万历四十七年),系砖石结构,呈中间高左右低的宫殿式。面阔9.2米,进深3.33米,高15米,拱门洞两侧有石狮8个。拱门、楹柱等上面雕有飞禽走兽、山水花卉,特别是砖砌圆柱顶部的4个浮雕人物,栩栩如生,显示了明代雕刻家的精湛技艺。山东淄博市……[详细] |
![]() | 时代:周至汉在临淄故城内及故城周围有一群贵族墓葬,共计150余座,墓葬年代为西周、东周和汉代时期,墓主身份多为国君、公侯,如著名的太公衣冠冢、二王冢、四王冢、管仲墓、三士冢(历史故事“二桃杀三士”之三勇士)。田单墓、西汉齐王墓等。墓群内的墓冢,许多还存有高大的封土堆,像位于齐故城东南115公里的四王冢,封土方基圆顶,高达100米~120米,远望战国时田齐的四位国君,即威王、宣王、泯王、襄王,故有四王冢之名。其他各座墓冢封土堆大小不一,有的不足10米,状若小丘,甚至有的现在已不见封土,大概为后代所夷平。临淄墓群中发掘的西汉大墓有临淄大武窝托村齐王墓的5座陪葬坑,出土文物十分丰富,多达12000余……[详细] |
![]() | 田齐王陵分布于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的临淄齐故城南7.5公里处的鼎足山和牛山之东。在临淄四隅,有150余座古陵墓(冢),被称为“临淄墓群”。这些古墓,大都是春秋战国及汉代齐国王侯、大臣、贵族的陵墓。其中在今齐陵镇南部,田齐有六王葬此,被称为田齐王陵。1988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盘活文物保护单位。二王冢,俗称“二王坟”,又称“齐王冢”,位于齐陵镇南的鼎足山上。二墓东西并列,方基圆顶,南北长约190米,东西总长320米。其中西冢墓长约190米,似有三层,逐层收缩,圆坟顶高约12米。东冢圆坟较西冢矮。“二王冢”,文献乡载为齐桓公墓和齐景公墓,经过考证,现认为是田齐侯剡,田桓公午之墓。四王冢,又名“四豪冢……[详细] |
![]() | 时代:新石器时代至战国北沈遗址是一处龙山文化至岳石文化,延续到春秋战国时期的重要遗址,面积约28万平方米,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自2001年4月15日起,山东大学考古系及市、区文物部门联合对该遗址进行抢救性发掘,发掘面积近300平方米,出土商周时期房址2处,商周、战国时期墓葬6处,道路1条,出土陶器、骨器、石器20多件,并发现骆驼、野猪完整的尸骨。从清理的战国时期墓葬来看,葬俗奇特,墓葬方式不同于中原地区及临淄地区发掘的同期墓葬,具有重要的考古价值,为研究齐文化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实物资料。2013年5月,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
![]() | 洄村古楼位于淄博市淄川区昆仑镇。年代为明。2013年,洄村古楼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山东省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在淄博市淄川区昆仑镇洄村有一个雄伟奇妙的四合院式古楼群,她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远近闻名,在洄村广大村民的心目中更是一座神圣的宫殿。古楼是典型的北方四合院式楼群,青砖青瓦,整个浑然一体。说她雄伟,是因为主楼高耸、0紧依两旁;说她巧妙,是因为楼厅搭配、四合院式布局。主楼在北,3间4层,11.5m×6.1m,每层高低不同,全楼高20米。在一楼与二楼中间设置露天楼梯,配有护栏和月台,直接登上二楼。二、三楼均石质地板,四楼木质地板。内楼梯极为狭窄陡峭,只能容一人上下。四楼空间宽大,向上可看到楼……[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