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时代:商遗址南距浦城县城约12千米,东北距仙阳镇约1千米,西北距下洋村约250米。遗迹遗物分布于猫耳山及其周围山丘上,面积约100万平方米。2005年9月京台高速公路浦城段开工,经考古调查并报国家文物局批准,福建博物院、南平市博物馆及浦城县博物馆组成联合考古队对公路沿线所涉及的的古文化遗址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至2006年,共揭露面积2250平方米,发现商代早期陶窑9座、新石器时代墓葬2座,商代墓葬21座,以及灰坑等遗迹和大量石器、陶器、陶片等遗物。遗址内所发现的9座陶窑中,有1座为圆形窑,6座为椭圆形窑,2座为斜坡式长条形窑(龙窑)。龙窑分别长5.56米和5.38米,坡度4-10°之间,同浙江……[详细] |
![]() | 宝山寺宝山寺大殿位于顺昌县西北部大干、元坑两镇交接处的宝山绝顶。全寺由山门、前殿、拜亭、厢房、大殿及围墙组成。大殿面阔五间,进深四间,梁柱椽瓦均采用花岗岩,大殿和围墙仍保留着元代仿木石构建筑的风貌,于今年6月份被列为国家第五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宝山寺又名宝灵庵、宝山庙,始建于元至正二十三年(一三六三年),明万历四十二年(一六一四年)重修由元代建的大殿和清代重建的山门、前殿、厢房、凉亭等建筑组成,占地面积三百六十二平方米。整座寺院从台基、地板、梁柱、屋顶到片瓦全部以石代木、仿木构造,连屋面望板也是岩石制作,建筑风格既有唐宋遗风,又有元代特征。大殿为花岗岩石为料的仿木构建筑,坐东南朝西北,面阔五间……[详细] |
![]() | 城村汉城遗址位于福建省武夷山市兴田镇城村西南1公里,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汉城遗址坐落在起伏的丘陵山地上,城址呈长方形。南北长860米,东西宽550米,总面积48万平方米。城的东、西、北三面,崇溪环绕,依山傍水,风景优美。城墙沿山势夯土建筑,残高4至8米,东西城垣共保留3豁口通道,为当年的城门。城外有护城壕。经发掘,城内分布着殿宇、楼阙、营房住宅、冶铁、制陶和墓葬等遗址多处。中央高台上的宫殿遗址一组包括大门、庭院、主殿、侧殿、厢房、回廊、天井、水井和排水管道等。建筑物坐北朝南,左右对称,布局严谨,与当时平原地区的城市布局截然不同,是江南独树一帜的干栏式建筑。古城排水系统,利用自然山坡、沟谷……[详细] |
![]() | 武夷山崖墓群位于福建省在武夷山国家风景名胜区、九曲溪两岸山峰和山北景区内。现存的地点近20处,棺木数量约20具。武夷山崖墓是形似江南乌蓬船的木棺,也称架壑船、仙橹、仙舟、敞艇、仙人屋、金棺材、仙船、沉香船、船棺等,是武夷山古闽族先民的一种葬具。船棺的形状与独木舟相似,分底、盖两部分,全长3—5米,整木刳成,上下套合,前高而宽,后低而窄,两头起翘如船形。武夷山崖墓的埋藏方法,置于人迹罕至的悬崖绝壁之上,一是利用自然洞穴数量放置;二是利用岩石的自然裂隙或互相邻近的两个断崖之间架设板块,置棺其上,远望或隐或现,疑是“仙人葬处”,故一般称为崖墓。又因可望不可及,突出悬置半空的特点,也称为悬棺葬。根据古……[详细] |
![]() | 建瓯东岳庙,又称东岳行宫,位于福建省建瓯市城东郊三里白鹤山麓。东岳庙始建于东晋元帝建武元年(公元317年),迄今已有一千六百余年,明《建宁府志》卷三《山川》白鹤山条下载:“在府城东,晋时望气者言,山有异气,命工凿之,朝凿暮合,有又鹤翔其上,因名,山之麓有东岳行宫”。东岳庙占地四十余亩,是目前福建省为数不多的古代道教建筑之一,就其主体建筑“圣帝殿”的规模、形制,以及文物价值而言,堪称全省仅见。东岳庙正殿有井一口,名“天涌泉”,围以铁栏(现用木栏)是宋熙宁三年(公元1070年)所凿。东岳庙历史上多有修建,清康熙二十一年(公元1682年)重建,其后多次修缮。出东门,行三里,过奈何桥;经孟婆亭,到东岳……[详细] |
![]() | 建瓯值庆桥位于建瓯市迪口镇黄村,始建于明弘治三年(1490年),距今已有520多年历史,系全省保存完整最早的古廊桥之一,这座伸臂式木廊桥也是国内现存年代较早的梁式廊桥之一,在建造方式上沿用了纯正的宋代营造法式做法,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和研究价值。值庆桥为南北走向,桥北端大部分建在硬地和桥墩上。桥面铺着木板,檐下有风雨挡板。进深十柱,用柱41根,两侧设栏杆和休憩长凳。在藻井内的正中,有粗大的丁字形斗拱,边上有彩绘龙纹图案等装饰,大梁上墨汁写着“大明弘治叁年”等字样。桥墩是块石垒砌,上面铺井字形圆木,逐层向河面中心延伸,最后铺长圆木连接两墩为桥梁结构。一般的桥上都没有藻井,只供奉一个神龛。而这座桥不……[详细] |
![]() | 武夷山闽赣古驿道与关隘位于武夷山市岚谷乡岭阳村、洋庄乡大安村、坑口村,年代为五代至南宋。简介:由岭阳关、分水关和温林关古驿道与关隘组成。岭阳关古驿道与关隘,始建于南宋,地处武夷山市岚谷乡岭阳村地处闽赣交界处,接江西广丰。分水关古驿道与关隘,始建于五代闽国,地处武夷山市洋庄乡大安村地处闽赣交界处,接江西铅山。温林关古驿道与关隘,始建于南宋,地处武夷山市洋庄乡坑口村闽赣交界,接江西铅山。闽赣古驿道关隘遗址是研究万里茶道线性文化遗产和武夷山古代交通、运输、商业、关防、兵制、铺驿制的重要实物资料。保护范围:岭阳关古驿道关隘:古驿道路肩外各延伸10米。岭阳关隘口:关墙两侧至山脊,南北各20米。温林关古驿……[详细] |
![]() | 张山头红军墓群位于武夷山市洋庄乡小浆村张山头自然村,年代为1930年代。简介:主要包括东坑头片、瓦窑片、墓坪片三大片区。墓葬表面观察均为土堆墓,平面呈长条状,墓顶封土呈弧形,墓前干砌少量青薄砖(当地称合子砖)或石块作为封门,实为墓冢标志。遗址内存红军墓碑一方,风化岩石质,立于东坑头山上。碑额正中阴刻五角星,五角星内有圆形文饰。碑体铭文共计7字,正中阴刻“红军墓”三字。右下角阴刻“三一年立”四字。墓群所葬的主要为闽浙赣苏区红军官兵和苏维埃政府工作人员。初步清理墓葬1343座,占地面积为约1000余亩,其中东坑头山一号墓系红军医院院长王日华同志墓。遗址内尚存闽北红军医院、门诊部、住院部、看守所、炮……[详细] |
![]() | 宝严寺大殿位于福建省邵武市新建路6号。大殿建于唐大顺元年(890年),始名“兴会寺”。五代梁龙德元年(921年)易名“再兴寺”。北宋天圣元年(1023年)改名“宝严寺”。元延祐年间(1314~1320年)和明嘉靖十二年(1533年)两度重修。原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经堂、方丈室、僧舍、花圃等建筑。现仅存大雄宝殿,坐北朝南,平面呈正方形,木构,重檐歇山顶,面阔、进深各5间,通高18米,建筑面积400平方米。殿内立柱36根,明间四金柱的莲花石础为唐、宋遗物。梁上楷书“大明嘉靖拾贰年癸巳岁贰月贰拾贰日己卯吉时重新鼎建”和“上祝当今皇帝万岁万万岁”题记。金柱间梁栿和额枋上均置扁形普柏枋。梁栿彩绘人……[详细] |
![]() | 建阳水吉窑址位于福建省建阳市水吉镇南面约7.5公里处,地属后井村和池中村。窑址所在地三面环丘陵,西面有河流注入南浦溪。已发现的地点有芦花坪、大路后门、营长墘(社长埂)、源头坑、牛皮仑、庵尾山等,总面积约10.4万平方米,是宋代黑釉瓷器主要产地。产品以碗居多,俗称“建盏”,以兔毫纹黑袖(“兔毫盏”)独具特色,驰名中外。民国24年(1935年),美国人普拉姆玛(JamesMarshallPlumer)曾到此地调查并带走大批瓷器标本。1954年,华东文物工作队福建工作组对水吉窑进行考古调查。1960年10月,厦门大学人类博物馆对水吉窑的芦花坪进行首次发掘,发掘面积约90平方米,出土瓷器等标本千余件。……[详细] |
![]() | 时代:西周至春秋浦城土墩墓群位于中国福建省浦城县仙阳镇管九村,忠信镇上同村、排栅村,夏至春秋时期土墩墓群。沿柘溪两岸分布。2005、2006年发掘34座土墩墓,计41座墓葬。出土遗物300件,其中原始瓷器68件,主要器形有豆、罐、尊、瓮、簋、盂、盘等;印纹陶器146件,主要有罐、簋、豆、尊、盅等;青铜器72件,以短剑、矛为主,还有戈、锛、-、刮刀、镞,以及尊、盘、盅形器等。此外,还有玉管饰和石器各7件。浦城土墩墓的发现,填补了中国东南地区土墩墓分布区域的空白,其年代在夏商、西周至春秋时期,也填补了福建先秦考古学序列上的缺环,其中以黑衣陶为主要随葬品的土墩墓对南方土墩墓起源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同……[详细] |
![]() | 遇林亭窑址,是目前全国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宋代古窑址之一。位于位于武夷山市星村镇北约5公里的遇林亭,紧邻风景秀丽的莲花峰,分布面积近6万平方米。这里有一条小溪自南往北流过,沿溪有6座小山岗,堆积着数以万计的匣钵和碗垫,有的深达3-5米。四周层峦叠嶂,中有小溪注入崇阳溪,有古道通往武夷山市区。废窑堆积自南而北分布于8座山丘上,范围约6万平方米,堆积层厚1至5米。该窑发现于1959年,以后多次复查。局部受破坏,大部分保存良好。1958年全国文物普查被发现后,于1961年5月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全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发掘地段内,发掘清理了宋代两座半地穴平焰斜面龙窑,其中一座长73.2米,……[详细] |
![]() | 北苑御焙遗址位于福建省建瓯市市区东北15公里东峰镇今凤山茶场内。自1985年以来发现了五十多个遗迹点。北苑御焙茶起源于五代十国时期的闽王龙启元年(933年),持续上贡时间长达458年。历史上有“北苑贡茶名冠天下”之誉。北苑是宋元时期著名的宫廷茶园,中国古代茶都。《建瓯县志》载:闽龙启元年凤凰山茶园列为皇家御茶园,因该园地处闽都北部,故称“北苑”。由宋至元明,历代朝廷都在北苑设有漕司行衙,重臣丁渭、蔡襄等曾在此督造贡茶。所产北苑“龙团凤饼”、“密云龙”等贡品精妙绝伦,素有“天下之茶建为最,建之北苑又为最”之美誉。北苑遗址的发现,为研究我国古代茶史提供了有力的佐证。2006年北苑御焙遗址作为宋代的……[详细] |
![]() | 建瓯文庙,即原建宁府学文庙,位于福建省建瓯市仓长路163号。现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建瓯市博物馆所在地。文庙初建年代不详,应追溯至北宋宝元年间建州立学时,当时学、庙分立。南宋建炎元年(1127年)毁于兵火,绍兴二年(1132年)重建时,府学合一。绍兴十四年(1144年)毁于水,之后屡毁屡修。明洪武三十四年(1401年),文庙又毁于火,永乐三年(1405年)重建时迁至今址。现存建筑为清同治八年(1869年)重建,光绪五年(1879年)建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文庙遭受极大破坏,西侧的府学部分拆建医院,东侧的文庙也被占用。1985年,当地政府开始拨款重修大成殿、戟门及两庑,并重建棂星门。1991……[详细] |
![]() | 朱熹墓位于建阳市唐石里(黄坑镇)大林谷。墓地系朱熹生前所选。左前侧是鲤鱼岗,右前方乃唐石山;前临虎山雄踞,背靠九龙山之九龙岗,称“风飘罗带”。朱熹(1130-1200),南宋哲学家,教育家。于南宋庆元六年(1200年)3月甲子日病逝于建阳市考亭,与夫人刘氏并葬于此。山上有幸如亭和顺宁庵。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屡经修葺,山下享堂5楹。清朝康熙、乾隆、嘉庆等均有重修,并在山下建朱子祠,以后失修倾圮。朱熹墓为圆形,外用鹅卵石围砌。上首中央仍立清代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墓碑一块。-“宋先贤朱子,夫人刘氏墓”。墓前设长方形石香炉、石供案各一,靠前两旁有石蜡烛一对。新修的大道旁已新建墓道……[详细] |
![]() | 所谓“架壑船棺”,就是古时候聚居在武夷山一带古越族人葬俗的遗物——一种形制奇特的棺柩。沿着九曲漂流而下,抬头仰望,一处处悬崖上的道道洞穴之谜被船夫说得玄之又玄,古老的闽越族殡葬风俗等待你来一探究竟。悬棺是古代的一种丧葬风俗,悬棺一般安放在临江面水的高崖峭壁上,是一个充满神奇色彩的的亘古之谜,武夷悬棺穿过了岁月的风风雨雨,作为一种文化遗存,对历史学和考古学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从九曲溪坐竹筏顺流而下,在四曲、五曲的地方,仰望右面的山崖,能看见数百丈高的悬崖峭壁上的几处洞穴和洞穴里的朽木船棺。用时参考0.5小时门票无需门票景点位置福建省武夷山风景区九曲溪第四曲……[详细] |
![]() | 建瓯孔庙建瓯孔庙位于建瓯市城区东北隅的孔庙,始建于宋神宗年间(1068-1078年),距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这个拥地10亩有余的庙宇有棂星门、步云桥、伴池、前殿、大成殿、明伦堂、藏经阁、崇圣祠等建筑10余处。这些建筑均仿山东曲阜孔庙的建制,分三进庭院贯穿在一条南北长达800米的中轴线上。庙的周围筑有高墙,配以门坊,黄瓦红垣,金碧辉煌。虽说比不上山东曲阜孔庙,但也确实是八闽府级孔庙之冠。明太师杨荣曾誉此为“东南伟观”。……[详细] |
![]() | 建窑遗址位于福建省建阳市水吉镇,是宋代福建烧造黑釉茶盏的著名窑场。窑址有芦花坪、牛皮仑、大路后山、营长乾等处,遗物分布面积约12万平方米。建窑烧造的瓷器品种有青釉瓷器、黑釉瓷器,以黑釉瓷器为主。黑釉瓷器又以兔毫盏为主,是宋代最佳“斗茶”用具之一。此外,还有油滴、鹧鸪斑、曜变等釉。均是宋代黑釉瓷器的代表作。建窑黑釉瓷盖一度曾是贡品,受到宫廷青睐,并还流传到日本、韩国、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深受当地人民欢迎,在中外文化交流史具有重要地位。(国家文物局)……[详细] |
![]() | 时代:明地址:中国福建省南平市浦城县水北街镇曹村西北侧约两公里的山坳中云峰寺位于浦城县水北街镇曹村北面约二公里的山坳中,四周群山环抱,风景秀丽。云峰寺始建于唐贞观年间,当年被唐太宗李世民御封为“安禅奉佛祝圣道场”。宋、明、清历代均有重修,现存大殿建筑重修于明成化十八年(1482年),完整保存了明代建筑原构,是寺内文物价值最高的建筑。大殿坐南朝北,重檐歇山顶,高11.6米;面阔三间9.89米;进深四间10.88米,占地面积171.94平方米。大殿的大木构架属殿阁式抬梁造,为前后七檩,殿身分心槽加副阶周匝类型。同时大殿之中还有许多唐、宋时期的建筑手法的遗留。如在阑殿,柱头之上置普柏枋,普柏枋上放栌……[详细] |
![]() | 时代:新石器时代、商周2003年7月,福建省考古工作队的专家在崇仁乡池湖村马岭一带用洛阳铲采点探查,发现该村地下有商周村落遗址,面积约1000平方米。这个发现更加证实了早在四、五千年以前,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2013年5月,被国务院核定公布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