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浙江省 > 温州市旅游

温州市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介绍

  四连碓造纸作坊位于中国浙江省温州市瓯海区泽雅镇,北斗山脚龙溪中游,是中国古代造纸术的活化石。元末明初,福建南屏人为避战乱迁居泽雅。因泽雅水多竹茂,遂重操旧业造“南屏纸”,他们在此顺溪建造水渠、碓轮及纸坊,并与山水浑然一体。人们用水碓将水竹捣成纸绒、纸浆,制成屏纸。泽雅一带数千人从事造纸,因此到处是水碓、纸坊。如水碓坑、水帘坑等地名亦都与造纸有关,泽雅遂又名“纸山”。20世纪90年代日本农耕民俗考察团、中国印刷博物馆等团体多次到此地考察。他们一致认为泽雅纸山是中国古代造纸术的“活化石”,其中以四连碓尤为重要。四连碓造纸作坊建于明朝初年,水渠长约230米,顺流分级建四座水碓,可反复利用水力资源,故……[详细]
  浙南石棚墓群分布于浙江省瑞安市篁社镇棋盘山、平阳县钱仓龙头山和苍南县钱库镇桐桥等地,属于商周(公元前1700-公元前256年)时代墓葬。墓群中已确定的有13处。主要有两类墓葬,一类是四角或四面各立一米高的支石,上盖长数米、宽0.5米左右的巨型整石,有较大的地面空间;另一类是在大盖石下反垫支若干小石,十分低矮,几乎无地面空间。随葬品有印纹硬陶罐、豆、鼎、纺轮,原始黑瓷尊、豆,原始青瓷、碟、碗、豆、鼎,凿、短剑、小编钟等。此类墓葬中都出有各种礼器。浙南石棚墓群是目前已知的中国南方地区唯一的石棚分布区,是世界巨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研究商周时期中国沿海地区社会性质、经济状况、对外交流和文化面貌提供……[详细]
  史称诚意伯墓,位于浙江文成县南田区西湖乡西陵村夏山。《明史·刘基传》载:明洪武八年(1375)三月,明太祖制文遣使护归故里。抵家疾笃,四月十六日薨。六月,由其子刘琏、刘璟葬于夏山之原。墓为简朴之土茔,用鹅卵石依山筑为扶椅式,墓前立有民国时期竖的石碑1方,上刻明敕开国太师刘文成公墓。1985年3月,墓四周筑成斗形围墙,随植松柏。1980年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9年12月12日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刘基,汉族,名伯温,晚号犁眉公。明朝开国功臣。生于元武宗至大四年(1311)六月十五日,卒于明洪武八年(1375),终年64岁,浙江省温州市文成县南田镇武阳村人(旧属处州府青田县),明代政……[详细]
  时代:宋地址:位于浙江省温州市龙湾区瑶溪镇皇岙。建于北宋元祐五年至八年(1090-1093年)间。塔为楼阁式实心石塔,高九层,平面六边形,现残高约17米。国安寺建于唐乾符年间(874—879)。国安寺塔为北宋元祐五年至八年(1090—1093)建,六面九级实心,原通高18米余。系青石仿木结构楼阁式塔。塔下有雕刻精美的须弥座。底层设回廊,塔身遍雕佛像,共计1026尊。腰檐平缓,檐口刻出瓦垅和脊,檐下施斗拱,顶安塔刹。近千年来,国安寺千佛塔以其挺拔的身姿,掩映在青山翠谷间,历经了岁月的沧桑轮转,承载着厚重的文脉。《永嘉县志》载:“国安寺在膺符乡(今瑶溪乡一带),唐乾符间(874—879)建。”塔系……[详细]
  时代:宋地址:浙江省温州市平阳县鳌江镇塘川办事处罗垟村。塔原有五座,现存四塔。一字形排列。单檐石质,六边形,仿木结构形式。四座塔形制相同。分别由台基、基座、塔身、顶檐、塔刹等组成。现四塔之塔刹均已毁。塔基六边形,较低矮;基座较高,做成须弥座形式。塔身上鼓下收,平面呈六棱圜状。之上刻出仰莲、阑额、斗拱等。顶檐下缓而上陡,刻出瓦垄及圆瓦当、重唇滴水等。塔刹已毁。五佛塔原位于栖真寺放生池前。后迁今址时曾作重新组装。现保存较完整。2005年3月16日列入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5月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薛宅桥又称锦溪桥,位于三魁镇薛外村,1988年列为泰顺县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此桥跨梁长而斜度大,桥头坡度30多,是泰顺县内桥面坡度最大的木拱廊桥,造型古朴大气,巍峨挺拔,已被载入《中国桥梁史话》,在世界桥梁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薛宅桥始建于明,现桥建于清咸丰六年(1856),1986年重修,为灰色叠梁拱式木廊桥,长51米,宽5.2米,离水10.5米,单跨29米,桥屋14间,薛宅桥与刘宅桥两桥都很大气,相比下刘华丽典雅,而薛挺拔辉宏,大红桥身高高耸起,凌架于锦溪之上,灰色挑檐直指兰天,在周围白色小盒子似的现代建筑中鹤立鸡群,夺人眼目。……[详细]
  真如寺石塔位于乐清市盘石镇重石村真如寺前,《永乐·乐清县志》载:“真如院,唐文德元年憎肇法师建。”石塔原有七座,现有四座,高5.16米,单檐,除高度和雕饰略异外,形式基本完全相同,基台平面六角形,立面工字形,束腰六面浮雕开框的卷草纹。真如寺石塔六角则用浮雕力士代替角柱,力土或跪或坐,足踏下枋,头顶上枋,从体态到裸露肌肉,乃至面部表情,无不显现负重神态,基座须弥座式,角柱梭形,柱端饰仰莲一匝,上下枭浮雕仰覆莲,六角设圭脚,束腰各面浮雕狮兽,奔跃矫健,栩栩如生。……[详细]
  圣井山石殿位于浙江省瑞安市大南乡境内,历史悠久,明嘉靖前就以浓厚的宗教色彩和绚丽的景色著称于民间,圣井山石殿始建于南宋景定元年,现存部分为明代万历至清朝光绪年间所筑。为浙南历史最早、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石构建筑群。圣井山石殿是我市时代最早、规模最大、保存较为完整的石构建筑群,对研究我国古代石构建筑艺术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此外殿内还保存的多方记载宋、明时期温、瑞人民到圣井“求雨”的碑刻,记叙每次大旱年月与灾情,是研究温州历史上灾害和气象规律的真实史料,弥足珍贵。……[详细]
  仕水矴步,位于仕阳镇溪东村。修建于清嘉庆年间,架设于仕阳镇溪东村一段平坦宽阔、水流平缓的河面上。全长144米,共233齿,每齿分高低两级,高的那级可供肩挑扁担者或涨水时行走,低的那级可容两人并肩而行。对于石料的选择,建造者也颇费苦心:高的用的是白色花岗岩,低的使用的是青石。这种颜色与石质的搭配,不仅美观,更可以使夜行者可借星月微光的反光而畅行无阻;在涨水时,路人也可清晰地看见。其中还有更深的含义:石取其坚,计永年也;色取其白,昭利涉也。交通从三魁去仕阳的车非常多,最迟到下午4点,路程半个多小时,途径雪溪胡氏大院。……[详细]
  英国驻温州领事馆旧址年代:1894位于江心屿。1876年,《中英烟台条约》增辟温州为通商口岸。次年4月,英国领事进驻温州。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建一幢三层西式楼房为领事馆。占地面积1309平方米,为三层砖木结构。面宽14米,进深11米,中间入口小厅设主梯,两边各六间,立面采用券柱式外廊,清水墙面,窗子砖砌拱券。1895年又扩建一幢两层楼房,坐北朝南,面宽11米,进深9米。。如今,领事馆旧址“变身”温州近代史陈列室。该陈列室展出温州近现代历史资料等。2019年10月7日,英国驻温州领事馆旧址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详细]
  时代:明至清地址:浙江省温州市泰顺县泗溪镇玉岩村。该祠始建于明成化年间,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重修。建筑坐北朝南,采用中轴线对称布局,规模宏大,是研究浙南山区清代中后期祠堂建筑的珍贵实物资料。建筑群由牌楼、外台门、头门、前堂、正厅、祭殿、荷花池等部分组成,占地面积3400平方米。整组建筑保存完整,因在山坡上布局建造,建筑因山就势,富有特点。2005年3月16日列入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5月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时代;清至民国地址:浙江省温州市泰顺县,罗阳镇上交垟村。土楼建筑面东向,方形两层建筑,占地面积625平方米。外围土墙,用条石砌基,黄土夯筑。内部木构建筑两层,两坡顶,平面呈“口”字形布置,之间设天井;东西面阔五间,南北面阔四间。楼外周圈设壕,作防御用。上交垟土楼为曾氏家族于清晚期所建,曾氏从福建泉州一带迁来,带来此建筑形式。上交垟土楼现保存完整,于2005年3月16日列入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5月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利济医学堂旧址位于瑞安市玉海街道办事处公园路10号,创建于清光绪十一年(1885),是陈虬、陈介石、陈葆善、何迪启等为推行改良维新主张所办的新式中医学堂。办学十八、九年,造就了三百余名优秀中医师,对中医事业的发展起过卓越作用。利济医学堂是我国第一所采取欧美办学制度和方法开办的新式中医学校,集教学、医疗、科研为一体,学堂于1896年创办学报《利济医学堂报》,是师生倡议变法维新,开展医学争鸣的园地,在全国各大城市及港澳都有发售,深受各界重视。……[详细]
  时代;宋地址:位于浙江省温州市瑞安市隆山周湖村万松山南麓该塔原名千佛塔,塔建于北宋熙宁元年(1068年),为楼阁式石塔,平面六边形,塔原高七层,现存六层,残高7.8米。观音寺石塔始建于后周显德年间(954—960),规模恢宏,有五进大殿。现寺晚清重建,前后两进,面阔三间,为楼阁式木塔,对于研究宋代建筑与佛教雕刻艺术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1963年3月11日列入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5月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赤溪五洞桥位于浙江省温州市赤溪镇过溪村。桥始建年代不详,南宋咸淳三年(1267年)重建。桥为五孔梁式石桥,南北走向,现河道已淤积。长24.6米,宽1.7米。中孔左右桥墩石砌,上下游均砌分水尖。南北首桥墩每缝则以三根方柱并列,上横帽梁石。中孔石梁一侧刻有“宋咸淳三年丁卯良月重建”题记。该桥保存完整,造型古朴,有确凿的纪年,是研究古代桥梁的重要资料。2006年赤溪五洞桥作为宋代的古建筑,被国务院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刘基庙(文成公庙或称诚意伯庙):座落于以林木蓊郁、清流泠澈、富有自然野趣的清溪、飞瀑、碧潭、幽洞、-见胜、被广大游客誉为“浙江九寨沟”的莒溪大峡谷自然名胜风景区内大峡山北麓,即浙江省苍南县莒溪镇南山。刘基庙占地1700平方米,是明弘治七年(1494年)青田诚意伯、刘文成公、刘伯温、刘基的六世孙刘启宪从文成县南田迁居浙江苍南莒溪后所建。……[详细]
  雁荡山龙鼻洞摩崖题记年代:唐—民国雁荡山龙鼻洞摩崖题记位于雁荡山灵岩龙鼻洞。洞中摩崖分布在两壁最上层。以唐贞元十年(794)包举题名为最早。宋刻中7处有纪年,13处有干支纪年或题名,其中“沈括”二字尤为珍贵。元代1处,明代23处,清以来9处。另有宋以来碑刻7通。洞口岭旁巨石上镌“天开图画”四大字,为明代朱晦翁书。2019年10月7日,雁荡山龙鼻洞摩崖题记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详细]
  城水桥,八字撑式木拱廊桥,位于龟湖镇后章岗村。桥长15米,宽4.17米,跨径8米。“八字撑”桥梁已初具木拱桥雏形,使木拱廊桥技术的出现成为可能。“八字撑”式的廊桥中,横坑的霞庄桥构架还比较简单,城水桥的拱架中已出现“剪刀撑”。……[详细]
  南阁牌楼群位于显胜门景区,在仙溪镇南周村村口。南阁是显胜门景区的入口处,在一条卵石铺成图案路面的直街上,矗立着五座牌楼。高高的大红匾上,分别写着斗大的金字楷书:“世进土”、“恩光”、“方伯”、“尚书”、“会魁”,显示着章氏几代人的功名和地位。“世进土”牌楼,为章纶、章玄应、章朝凤立于嘉靖二十三年;“恩光”牌楼,为章玄梅立于正德年间;“方伯”牌楼,为章玄应立于正德年间;“尚书”牌楼约建立于弘治初年,“会魁”牌楼建于正统四年,都是为章纶而立的。五座牌楼的结构和形制,都是木石结构的三山顶重檐六柱(左右两主柱前后各添一柱支承出檐)的单间形式,脊饰龙吻,高约8米。两根主柱是园角方形的石柱,四根边柱是园形……[详细]
  半月坵土楼位于万排乡茂竹园村半月坵,建于1936年,底层大门朝东北向,四面夯土墙合围,共四层,攒尖顶。内部为木结构,设四根木柱承托楼面搁栅,靠墙一侧设木梯,以通上下;土楼每层均开有方形窗口,东北面最高一层墙外设悬廊,用悬柱承檐檩。……[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