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鲁迅故里风景区AAAAA ![]() 于浙江省绍兴市市区鲁迅中路上的鲁迅故里,是一条独具江南风情的历史街区,是原汁原味解读鲁迅作品,品味鲁迅笔下风物,感受鲁迅当年情境的真实场所。绍兴鲁迅故里是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革命家鲁迅先生早年成长、-的故土,是市区保存最完好、最具文化内涵和水乡古城经典风貌的历史街区,占地50公顷,总投资10亿元。经过2年多时间保护和修缮后,鲁迅故里不仅再现了鲁迅当年-的故居、祖居、三味书屋、百草园的原貌,还可看到鲁迅祖居从未对外开放的西厢房和近期恢复的周家新台门、寿家台门、土谷祠、鲁迅笔下风情园等一批与鲁迅有关的古宅古迹。位于浙江省绍兴市市区鲁迅中路上的鲁迅故里,是一条独具江南风情的历史街区,是原汁原味解读……[详细] |
![]() | 会稽山大禹陵AAAA ![]() ![]() 大禹陵是会稽山景内的重要名胜古迹之一,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进入景区,两边碧水绿树,映衬着会稽山,处处散发出古朴典雅的韵味。经过九龙坛,游客就可以看到一座巨大的石牌坊。上镌“大禹陵”三字,系-同志于1995年5月15日视察大禹陵后所写。通向禹陵的是一条长350多米的步行神道,尽头是祭禹广场。广场上设有图腾柱与九鼎台等建筑,象征着古越先民信仰,又是各界祭祀大禹的场地。禹庙前有一个水池,唐时贺知章定为放生池,名禹池。跨过禹池必须经过一座古石桥,名告成桥,意即大禹十年在外治水,终于大功告成。进入禹庙西辕门南侧的棂星门,沿石板铺就顺山势逐级升高的百米甬道直达大禹陵碑亭。亭内有石碑,刻着明代绍兴知府南大……[详细] |
![]() | 舜王庙AAA ![]() 越中的著名胜迹舜王庙座落在绍兴县稽江镇小舜江北岸的舜王山上,距绍兴城区约43公里。在《史记》中有这么一句话:“舜,上虞人。去虞三十里有姚丘,即舜所生也。”上虞是绍兴的邻县,相传虞舜曾在此处劳作游憩,因此这里与之相关的地名就有不少,如舜王山、小舜江等等。这样,人们在这里建造一座舜王庙,以此来纪念这位古代的圣君,也就不足为奇了。舜王庙的始建年代已难于考定。南宋《嘉泰会稽志》载:“舜庙在县东南一百里。”《述异志》云:“会稽山有虞舜巡狩台,下有望陵祠。”可见早在六朝梁时,就有舜的陵祠了。现在的舜王庙是清代咸丰年间(1851年-1861年)重建,同治元年(1862年)重修的。舜王庙高踞山巅,前瞰舜江(今……[详细] |
![]() | 印山越国王陵AA ![]() 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浙江省绍兴县印山山顶,凿岩而成,墓向朝东。是一座由墓道、墓坑组成的平面呈甲字形的竖穴土坑墓。墓坑为长方形竖穴,坑口长46米,宽14米,深12.4米,四壁陡峭,不设台阶。墓室由加工规整的巨大枋木构筑,呈两面坡状。木棺置于中室,由一个巨型圆木制成的独木棺。坑底铺木炭,木椁外包140层树皮,树皮外夯木炭,墓坑内填青膏泥。山脚四周挖掘有防御保护的围沟。该王陵规模宏大,形制独特,葬俗充分显示了越国王陵制度的特点。印山越国王陵是迄今为止经正式发掘并被确认的第一座越王陵,是越文化考古的重大发现,对推动越文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北有秦宫,南有印山”(1998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详细] |
![]() | 鲁迅故居位于都昌坊口周家新台门西首。1881年9月25日鲁迅就出生在这里,一直生活到18岁去南京求学,以后回故乡任教也基本上居住此地。:新台门是周家多年聚族而居的地方。这里原有的正中大门是六扇黑漆竹门,改建后已不复存在。新台门整座屋宇是江南特有的那种深宅大院,它是老台门八世祖周熊占(1742—1821)在清朝嘉庆年间购地兴建的,同时建造的还有过桥台门。鲁迅曾高祖一房移居新台门,世系绵延,到了清光绪、宣统年间,整个周氏房族逐渐衰落。1918年,经族人共议将这群屋宇连同屋后的百草园卖给了东邻朱姓。房屋易主后,原屋大部分拆掉重建,但鲁迅家居住的地方主要部分幸得保存。解放以后,人民政府多次拨款整修,已……[详细] |
![]() | 柯岩造像及摩崖石刻位于绍兴城西柯桥镇柯山南麓。隋唐时期石刻。《柯山小志》卷上载:“石佛高五丈六尺,相传隋开皇间有石工发愿为此,未成而逝,以禅之子,子复禅孙,三世讫功。”嘉庆《山阴县志》卷二十四:“柯山寺在县西三十里,晋永和年间敕建。旧志:产石,为民所采成岩洞,巧匠琢为佛,唐以来创寺覆之。”后寺渐圮,明副使黄猷吉重建,更名普照寺。康熙年间里人对石佛饰以金粉。20世纪70年代,石佛双手及膝部以下遭毁。1997年县文物部门修复石佛双手及螺发。该景点在柯桥镇柯岩村(直落港)西北1公里柯山南麓一巨形弧岩内。属弥勒像,高11.3米,螺发肉髻,宽颐广额,披褒衣博带式袈裟,袒胸束腰,左手按膝,右手作说法手印,……[详细] |
![]() | 位于浙江省绍兴市区新河弄169号,为明代嘉靖(公元1522年至1566年)年间礼部尚书吕夲府第。吕府建筑群是浙江省内具有一定文物价值的两出明代古住宅建筑群之一(另一处是在浙江省东阳县的卢宅,卢宅是明、清时代完整的建筑群)。吕府东起万安桥,西迄谢公桥,占地48亩。南向共有十三座厅堂,故又称吕府十三厅。所有建筑依三条纵轴线和五条横轴线布置。中央纵轴线依次为轿厅、永恩堂、三厅、四厅、五厅。东西两纵轴线,依次为牌坊和厅四座。第五条横轴线上是楼房,其余均为平方,建筑群南、西、北三面环水,只是东西是一条石板路通向街市。这种格局很像《水浒传》中描写的祝家庄。为便于交通,内设两条南北向“水弄”和一条东西向的“……[详细] |
![]() | 1908年,上虞富商陈春澜捐银五万元,在小越横山创办春晖学堂;1919年,陈春澜再捐银二十万元,委托乡贤王佐和近代著名教育家、民主革命家经亨颐等续办中学。今存一字楼、科学馆、图书馆、曲院等,各幢建筑均有长廊相连。经亨颐所居“长松山房”、夏丐尊所居“平屋”、丰子恺所居“小杨柳屋”、弘一法师所居“晚晴山房”等均现当年雅学风姿。春晖中学位于白马湖畔。民国十年(1921年),近代著名教育家经亨颐策划,陈春澜捐资创建。从1921年到1925年,在这里任教的有:夏丐尊、朱自清、丰子恺、朱光潜、匡互生、王任叔(巴人)、杨贤江、刘董宇等。而到过春晖中学居住、讲学的有蔡元培、李叔同、何香凝、黄炎培、柳亚子、张闻……[详细] |
![]() | 位于绍兴市上虞百官镇曹娥江西岸。东汉汉安二年(143)五月,曹娥为救父,投江而死。元嘉元年(151),县令度尚葬娥于江南道旁并立碑。宋元八年(1093),由江东移至西岸。今庙为民国23年(1934)于原址重建,坐西朝东。中轴线上有门楼、大殿、后殿、重楼;北轴线上有曹娥碑、双桧亭、曹娥墓;南轴线上有山门、戏台、土谷祠、东岳殿。殿内枋柱雀替及门窗多为镂空细雕,十分精美。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曹娥庙,早年又叫灵孝庙、孝女庙,是为彰扬东汉上虞孝女曹娥而建的一处纪念性建筑。几经迁徙、扩建、修葺,奠定了现有庙宇布局严谨、错落有致、气势恢宏的建筑基调。曹娥庙坐西朝东,背依凤凰山,面向曹娥江,占地6000平方米,……[详细] |
![]() | 坐北朝南,依山而筑。秋瑾曾经在此习文练武,度过她的少女时代。一九○六年回乡后,这里又成了她从事革命活动的重要场所。建国以后,对秋瑾故居进行了几次整修,并把它列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1月13日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秋瑾故居原来是明代大学士朱赓别墅的一部分。故居共五进,第一进是门厅,第二进为三间平房加一楼一底房屋,是秋瑾居住、生活的房间,其余三进为秋瑾母、兄等人的住处。秋瑾所居住的二进房屋有客堂、会客室、餐厅、卧室,秋瑾曾在这里接待同志,秘密商议起义事宜。卧室的后墙为夹墙,在夹墙的密室内,是秋瑾收藏武器和文件的地方。故居曾经多次修缮,在第三、四进设立有秋瑾史迹陈列……[详细] |
![]() | 宋六陵位于绍兴市皋埠镇攒宫山,距绍兴市区18公里,有宋高宗永思陵、宋孝宗永阜陵、宋光宗永崇陵、宋宁宗永茂陵、宋理宗永穆陵、宋度宗永绍陵等南宋六帝陵寝,故称宋六陵。此外,还有北宋徽宗陵、宋哲宗后陵、宋徽宗后陵、宋高宗后陵。占地2.25平方公里,为江南最大的皇陵区。每座陵寝均设上下宫,功能齐备,结构完善。以高宗永思陵为例,据宋周必大著《思陵录》记载,永思陵分为上下宫。下宫由外篱门、棂星门、围墙、殿门、大窑子、献殿、0石藏子等。南宋朝廷原打算收复中原后,即归葬伊洛(今河南巩县)祖陵,故以攒宫为名。元至正二十二年(1285),江南释教总统杨琏真伽,率人盗掘宋六陵,破椁裂棺,0随葬珍宝,不计其数。幸被山……[详细] |
![]() | 大佛寺石弥勒像和千佛岩造像新昌大佛寺位于新昌县城西南,在南明山与石城山之间的山谷之中。寺内有大弥勒佛石像,寺外有隐鹤洞、锯开岩、濯缨亭、俊貌石、石棋坪、放生池及一些摩崖石刻等胜景。寺始建于东晋永和年间(345—350),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为全国重点寺院之一。寺院依山而建,正面外观5层,寺内高大雄伟,巨大的弥勒佛石像正面趺坐于大殿正中。这座巨大的石像,雕凿于悬崖绝壁之中,历时约30年才全部雕成,为江南早期石窟造像代表作。佛像高大巍峨、气势磅礴,经测定,石佛座高2.4米,正面趺坐像高13.2米,阔15.9米,两膝相距10.6米,耳长2.7米,两手心向上交置膝间,掌心可容10余人。大佛寺西北约……[详细] |
![]() | 导游:位于绍兴八字桥直街东端,广宁桥、东双桥之间,始建于南宋嘉泰年间(1201——1204)。重修于南宋理宗宝祐四年。地处三街三河四路的交叉点,桥呈东西向,桥体为石壁石柱墩式石桥梁,三向四面落坡,其中二落坡下再设了两桥洞,解决了交通问题,被称为古代的立交桥。:桥面条石并列,长4.85米,桥高5米。桥上置栏,望柱头雕覆莲。桥合石壁式,高4米,东西两面各立石柱9根,主孔下西面第五根墩柱上刻有“时宝——丙辰仲冬吉日建”。西端南面的踏跺下建一小孔,跨越小河。桥下石壁转角处被纤绳磨出的痕迹,至今历历在目,可见当年舟楫之盛。八字桥附近一带,古民宅保存较为完整,政府巳作出保护规划。地址:绍兴市越城区八字桥直……[详细] |
![]() | 崇仁村古建筑群位于浙江省绍兴市崇仁镇嵊州市西北部。崇仁古村镇始建于唐,兴起于南宋,繁荣于明清。抗战期间,浙江大部分相继沦陷,唯独崇仁乡绅智退日寇免遭践踏,成为“孤岛”。杭、绍、甬、温等地商贩云集,有商家280余家,市镇建设与商业迅速发展。古镇规模宏大,总面积达3平方公里,明、清、民国发展脉络清晰,格局完整,古建筑数量众多,从明至民国序列完整,类型丰富,有传统的宗祠、民居、书院、厂房、店铺、作坊、寺院、祠所、完整的近现代乡镇政权管理机构:法院、公所、警署等,体现了社会体制嬗变的历史。崇仁村镇建筑中特别重要的建筑有:玉山公祠——规模最大的裘氏宗祠,五联台门——裘氏家族聚居的大型民居,近代乡镇自治政……[详细] |
![]() | 古纤道位于浙江省绍兴市。古纤道原名为“纤塘”、“远道塘”、“纤道桥”。始筑于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年),它沿潇、绍、虞运河而建,从东向西贯穿绍兴全境,绵延40多公里,与今天的杭甬铁路、公路并行,是古代行舟背纤的通道和避风的屏障。古纤道从唐代修筑完成起,曾经多次毁弃和重修。今存古纤道的中心部位在柯桥至南钱清一段,长达7公里,宽1.5~2米。纤道时而两面临水,时而一面靠岸,地势时而险峻,时而平坦。处于水中的纤道,大约每隔二米砌一桥墩,用以调济水源。桥墩上以三直一横的条石平铺,犹如水中的飘带蜿蜒不绝,独具水乡风貌。靠岸的纤道全部使用条石从水底实砌,面铺长方形的青石。古纤道上有平桥、拱桥、梁式桥数百座……[详细] |
![]() | 小黄山遗址位于浙江省嵊州市甘霖镇上杜山村小黄山,属于新石器时代遗址,面积50000多平方米,是目前长江中下游地区距今9000年前后规模最大的聚落遗址。发现于1984年,2005年1月调查,2005年3月22日发掘。遗址堆积厚1—2米,依据文化堆积内涵和地层叠压的相互关系,小黄山遗址文化内涵分成四个阶段,第四阶段堆积遗物显示为良渚文化晚期遗存,前三阶段遗存为小黄山遗址堆积的主体,文化内涵丰富,自身特征鲜明突出。遗址低山丘陵的地形环境,接近生土的堆积特征,对探索长江下游地区早期新石器文化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及重大的学术价值。出土的石雕人首距今年代在9000年上下,应是我国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中发现的时代……[详细] |
![]() | 一个幽静的小园,两间旧式的平屋,位于绍兴前观巷大乘弄的青藤书屋,以它特有的魅力吸引着中外游客。这里是我国古代十大画家之一的徐渭(文长)诞生和读书的地方。这里不仅可以看到这位才华横溢的艺术家和文学家的不朽作品,还能了解到这位幽默大师不阿权贵的品格和其一生的坎坷遭遇。:青藤书屋,原名榴花书屋,徐渭时改为今名。书屋坐北朝南,系石柱墙硬山造木格花窗平屋,共两室。前室南向,窗外有小天井,天并西首栽有青藤一裸;后室北向,现辟为徐渭文物陈列室。青藤书屋,原名榴花书屋,是明代三大才子之一徐渭的住所,与相隔不远的闹市相比,这里如入禅境。进门是一面山墙,上 书“自在岩”三个字。踏入小径只见一个天井、一颗沿墙攀援青……[详细] |
![]() | 小仙坛窑址位于上浦镇石浦村北200米曹娥江畔。小仙坛瓷窑遗址由小陆岙、小仙坛、大园坪三处窑址组成,是上虞东汉瓷窑分布的密集地,东西相距600米。遗址面积约800平方米,窑炉破坏严重。产品制作规整,质量甚高。器形以碗为主,兼有壶、洗、罐等。胎质致密,胎色灰白,釉色青绿。器表饰蓖纹、席纹、水波纹、弦纹等。窑具有垫饼、喇叭形支座等。小仙坛瓷窑遗址产品釉面具有较强的光泽感,经过科学测试,其瓷胎质量好,烧成温度高,吸水率低,胎体烧结好,抗弯强度大,已经达到了成熟青瓷的标准,小仙坛窑址被认定为迄今为止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青瓷窑址,是成熟青瓷的典型代表,曹娥江流域也因此被专家学者认为是我国青瓷的主要发源地。小……[详细] |
![]() | 大通学堂位于胜利西路563号,古越藏书楼西约一百多米。全称大通师范学堂,原为贡院,清代改为豫仓,清末是著名革命团体光复会在浙江的活动大本营,活动基地。学堂原有50多间房屋,坐北朝南的平房建筑,占地3098平方米,建筑面积1754平方米。整体布局分三进,第一进为门厅,正中悬挂的“大通学堂”匾额系赵朴初先生题写。第二进为礼堂,现为光复会史迹陈列室。第三进在1982年正式对外开放时被辟为徐社,介绍徐锡麟的生平事迹。东侧第一进西首第一间,原是秋瑾工作室和被捕处。大通学堂的创办人徐锡麟、陶成章等,以响应清政府发展教育、倡办团练为名,积极培养和发展光复会骨干,后为组织皖浙起义,徐锡麟以所捐道台的资格去安庆……[详细] |
![]() | 斯氏古民居建筑群为清代江南典型的聚族而居大型宗族建筑群。位于浙江省诸暨市斯宅乡东白湖旁,占地1.3公顷。现存民居建筑多为清代所建,共有十四处之多。最具代表性有斯盛居、发祥居、华国公别墅。斯盛居约在1798年由里人斯元儒建造;“笔峰书屋”建于1822年;发祥居建于1802年前后,为斯元儒胞兄元二所建;华国公别墅是斯国华的家庙,学塾也设在其中,其建筑始建于清道光庚子年(1840年)。 斯氏古民居各个组群皆有高墙围护,构成各自独立的建筑组合空间,内部由若干合院组成,布局对称,轴线明确。 斯氏古民居是我国清代嘉庆、道光年间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一面镜子”,是中国古代江南民居建筑技术、美学和生态学的……[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