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淮安府署AAAA ![]() 淮安府署淮安府署位于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江苏省淮安市,坐落在淮安老城楚州区东门大街,总督漕运部院以北。其大堂体量为全国之最,面积超过500平方米。淮安府署是淮安历史地位的象征和见证,其规模宏大。淮安府署位于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东门大街,总督漕运部院以北。其大堂体量为全国之最,面积超过500平方米。历史淮安府署的建筑历史可以追溯到南宋时期,现存衙门原为南宋五通庙,元为沂郯万户府。明洪武元年,知府范中以元淮安路总管府府署(现漕运总督部院处)加以修葺为府署。洪武三年,新任淮安知府姚斌在城中选址,结果选中了上坂街以北南宋五通庙和元沂郯万户府,便加以修建改造,作为淮安府的新府署,一直沿用到清末……[详细] |
![]() | 黄花塘新四军军部旧址AAAA ![]() ![]() ![]() 黄花塘新四军军部旧址位于江苏盱眙县城东南,是江苏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新四军十年战斗的历程里,军部暨0中央华中局在黄花塘谱写了两年又八个月的光辉篇章。在全国抗日战争由相持转入-的关键阶段,-、陈毅、张云逸、饶漱石、罗炳辉、赖传珠、曾山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里运筹帷幄,指挥华中抗日大业,直到抗战胜利。军部纪念馆由旧址、旧居、陈列馆和园林等几部分组成。馆内存放大量历史图片和文物,布展独特,雕塑逼真,采用声光电现代多媒体表现手法,展示了华中抗战的峥嵘岁月,再现了革命前辈当年的战斗风采。目前,陈列室已征集到新四军遗留实物数十件,图片二百多幅,如实反映了我新四军当年战斗、整风、生产、……[详细] |
![]() | 明祖陵AAAA ![]() 明祖陵位于江苏省盱眙县洪泽湖的西岸,是明太祖朱元璋的高祖、曾祖、祖父的衣冠冢及其祖父的实际葬地。朱元璋一统天下以后,于洪武十九年(公元1386年)在此地建祖陵,追封并重葬其祖父朱初一、曾祖朱四九和高祖朱百六三代帝后,次年在陵前建享殿,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朱棣又建棂星门及围墙。明祖陵,被称为“明代第一陵”。朱元璋建立明朝后,追尊其高祖朱百六为玄皇帝,曾祖朱四九为恒皇帝,祖父朱初一为裕皇帝,并于洪武十九年(公元1386年)修建祖陵,至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祖陵全部建成。祖陵原有殿庶、金门、玉桥、厨库、井亭、宰牲所、拜斋、宿直房、铺舍、碑亭、仪从等,栽植柏树万株,神道全长250多米,两……[详细] |
![]() | -故居位于江苏省淮安市曲巷与红光西巷相会和处。-(1898~1976年),字翔宇,原籍浙江绍兴。-是新中国重要的缔造人之一,他为中国革命和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无私贡献了一生,为新中国的建立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主席、中国0中央委员会副主席等重要职务。故居为-祖父与二伯父从浙江祖籍迁居淮安后,共同买下的东西两个宅院。两院中间有一块很狭长的空地,有隔墙和腰门相连。原来有房屋31间,其中东院共三进12间,西院三进19间。1898年3月5日,-在西院北屋靠西的第三间诞生,并在这里度过了他的童年、少年时代,西院……[详细] |
![]() | 洪泽湖大堤古称高家堰,北起码头镇桃园村七组,南至洪泽县蒋坝镇,全长70.4公里(淮阴区辖管21.78公里、洪泽县辖管16.12公里、三河闸管理处辖管32.5公里)。始建于汉献帝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史载广陵太守陈登“大筑高家堰,于渚湖荡之东北隅,约30华里”,唐代增修“唐堰”与“汉堰”之南。到明代永乐年间,作为治理黄、淮、运结合部的关键工程高家堰,又增做土堤筑到蒋翟坝(现蒋坝镇),以后又分段砌筑砖工护面和笆工(即排桩防浪工),明万历七年(1579年)河臣潘季驯“大筑高家堰”,切断淮河向下游旁溢的汊涧,使洪泽湖形成人工水库,并于万历八年(1580年),开始增筑直立式条石墙护面,由于工程浩大,……[详细] |
![]() | 江苏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第一、二批 1982年3月调整公布 文通塔 唐景龙二年(708) 淮安市楚州区 原淮安市内 文通塔旧称尊胜塔,又称文峰塔。在淮安市内勺湖公园内,城西北角的运河之畔。始建于东晋大兴二年(319年),多次重修。文通塔是一座具有佛教传统的古建筑,全部是砖结构,无梁柱,现为七层八角形,六七两层无塔门。内部空腔。五层以上是穹窿式的砖顶,顶上为八角形藻井。塔高约23米,塔身呈抛物线形状,较优美。1958年、1966年、1979年曾三次修葺,恢复了登塔转梯和下面三层楼板。东、南增建古式花墙与外界隔开,院门题额“文通塔苑”。苑内花木丛生,塔北勺湖如镜,塔影倒悬,别有风趣。 关于……[详细] |
![]() | 时代:宋地址:位于江苏省淮安市涟水县唐集又名石橛塔、法济塔,在今唐集镇月塔村。据《雍正安东县志》记载法济寺去治75里。法济塔在法济寺山门外,塔有三:左藏佛牙,右藏佛骨,西南大者藏舍利。高七级,有门可登。万历三十四年重修。寺东有通济桥,石刻神智大师四字。由此可见,古代涟东曾有一座规模宏大的法济寺,法济塔即今月塔只是寺中三塔之一。据当地人说,法济寺确实宽宏。它前在丁梁,后在后营,中在中营,分别建有前大殿、后大殿、中大殿。果真如此,则法济寺南北长约有15公里左右,难怪当地有跑马关庵门之说。口传未必真实,但中营的中大殿直到1946年还存在,被涟东县民主政府拆除另用了。见眼的人说,中大殿三间,有长廊,柱……[详细] |
![]() | 中共中央华中分局成立65周年来临之际,华中分局旧址纪念馆在江苏省淮安市楚州区建成开馆,再现了老一辈革命家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历史瞬间,吸引了游客千余名群众和游客驻足观看。1945年10月25日,根据党中央的指示,中共中央华中分局、华中军区在淮安成立,邓子恢、谭震林分别担任华中分局正、副书记;张鼎丞任华中军区司令员,粟裕和张爱萍任副司令员。华中分局统一领导华中面积约20多万平方公里、人口2300余万的73个县市党政军工作,在争取和平民主、准备自卫战争、巩固政权建设、推行经济发展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苏中“七战七捷”、鹅钱乡土地改革等诸多的辉煌成就。1947年9月华中工委成立,华中分局至此完成……[详细] |
![]() | 第一山题刻,盱眙县城第一山公园内因在淮水之南,古称南山。后来北宋书画家米芾从开封南来,舟行千里,一路平原,直至汴河中才隔淮望见南山,于是赋诗:“京路风尘千里还,船头出汴翠屏间,莫论衡霍撞天斗,且是东南第一山。”并题“第一山”三字。之后历代都有文人来游,在“第一山”赋诗抒怀,刻石留记。第一山所属范围内的敬一书院、试院、文庙、瑞岩观、县署等处,原有题刻172块,现尚存139块。按类型分,有摩崖99块,碑刻40块;从朝代看,最早北宋,最迟民国。上述题刻,有朝廷官府要员留记。如南宋吏部尚书余瑞礼、龙图阁学士曾考蕴、开封知府吕嘉间等。有文人学士的手迹。如米芾在第一山秀岩留下题名石刻二块。贺铸题有《上已晚……[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