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重庆人民大礼堂AAAA ![]() 人民大礼堂是山城建筑艺术的瑰宝。其总面积2.5万平方米,高度65米。内部除设有池座、底层座外,还有四层环形楼座,可容纳四千多人。大礼堂的设计,仿明、清的宫殿形式,采用轴向对称的传统手法,结构匀称,对比强烈,布局严谨,古雅明快。主体部分的穹庐金顶,脱胎于北京[视频]天坛的皇穹宇;正中的圆柱望楼,是北京天安门的缩影;南北两翼,镶嵌着类似北京紫禁城四角的塔楼;广袤的庭院中,前阶宽阔平展,梯次六重。1997年,重庆设立直辖市,大礼堂前改建为有草坪与喷泉的人民广场,成为供游人参观、休息和举办节庆-的重要景点和场所。重庆人民广场是1997年6月与重庆直辖市同时诞生的,面积约3万平方米,广场用花岗石铺就,带……[详细] |
![]() | 特园AAAA ![]() “特园”是抗日战争时期著名爱国民主人士鲜英的公馆,位于重庆市上清寺西南角风景秀丽的嘉陵江畔,始建于1931年,占地约二三亩,布局典雅,结构严谨,居室宽敞,错落有致,庭院幽静。因为鲜英字“特生”,故名其宅为特园。抗战时期,重庆成为中国的战时首都。时代潮流的因缘际会,使特园成为中共及各民主党派活动的重要场所,成为中国民主同盟和-同志联合会的诞生地,成为中共中央南方局贯彻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历史见证,也是中国政治协商制度创立和实践的历史见证。毛泽东在重庆谈判期间,曾三顾特园,与民盟主席张澜等民主人士会见,共商国是。2008年5月,依特园康庄旧居遗址建立了特园中国民主党派历史陈列馆。2011年3月,……[详细] |
![]() | 重庆湖广会馆AAAA ![]() ![]() 湖广会馆位于重庆市渝中区东水门正街4号。又名禹王庙。抗战时为军用203仓库,现为重庆市商业储运仓库。始建于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道光二十六年(1846)扩建,为湖北、湖南在渝商人的聚会之所。由于长期以来遭受自然和人为的破坏,大山门被拆毁,殿堂房舍毁坏严重。大殿坐北向南,原为歇山式屋顶,现已改为普通屋顶,抬梁式屋架。面阔16米,进深13.6米,通高12.5米,建筑面积217.6平方米。前檐残存斗拱5朵,用材细小,是典型的清前期的建筑风格。湖广会馆与相联的广东会馆、江南会馆为一庞大的清代古建筑群,总占地面积8561平方米,是古代重庆作为繁华商埠的历史见证。整个古建筑群雕梁画栋、涂朱鎏金,有浮……[详细] |
![]() | 红岩村13号旧址占地面积501平方米,建筑面积1186平方米。整幢楼房为土木穿斗式结构,系20世纪30年代建筑,是抗战时期中共公开机关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和秘密机关中共中央南方局办公的驻地。1939年初,中共中央南方局和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在重庆成立,最初将办公地点设在城内的机房街70号。但由于城内住房不够使用,加上日机轰炸,很不安全,周恩来到重庆后便指示工作人员在城区近郊另觅新址。在征得原-红岩嘴大有农场主人饶国模女士的同意后,1939年秋天,由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的工作人员自己设计,将农场一幢三层楼房重建为中共中央南方局和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的办公楼。从此,红岩村成为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的指挥中心。……[详细] |
![]() | 重庆宋庆龄故居AA ![]() ![]() ![]() 该故居为抗日战争时期(1942—1945)宋庆龄的寓所和“保卫中国大同盟”中央委员会旧址。占地898平方米,建筑面积665平方米,由主楼、后楼、防空洞等构成,共展出实物和历史照片110件,为AA旅游景点。地理位置重庆宋庆龄旧居位于渝中区两路口新村5号,是重庆市重要的抗战文物遗址,重庆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重庆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家A-旅游区(点),全国统一战线传统教育基地。故居历史抗日战争时期,宋庆龄曾两次来到重庆,在重庆生活、工作四年多。1940年3月31日,宋庆龄在她两姊妹的陪同下第一次来到战时首都重庆,引起了各界人士的关注,是当时传媒议论的中心。但是,宋庆龄决定赴重庆,不是因为三姊妹的私人……[详细] |
![]() | 时代:明类型:古建筑地区:重庆市渝中区批次:第七批 1、通远门城门及城墙修建于明代。城门为拱形顶,条石砌成,其中部分残损。城门高5.33米,宽3.5米,厚7.41米。在其左右残存城墙约100米。通远门原筑有瓮城,由于年代久远,现已全毁。原来的通远门是重庆城区的边缘,出门向西为佛图关,是通往成都的要道。随着历史的变迁和城区的扩展,通远门现在位于市区中干道上,三条公路在这里交汇,每天车水马龙,人流不断,城门洞下市井生活悠然自得,原来守护城区的关隘如今成为人民安居乐业的场所。通远门城壁顺山势而筑,居高临深,呈现出典型的具有山城特色的古城墙,具有较高的建筑科学、艺术观景价值。重庆城墙构筑历史从公元前3……[详细] |
![]() | 桂园,位于今重庆市渝中区中山四路65号(原德安里107号),现为重庆红岩革命纪念馆桂园展览室。园内总占地面积800平方米。园内有中西式砖木结构楼房一幢,坐南朝北,一楼一底,面阔约13米,进深约13米,高约11米,占地面积273平方米。进门是走道和衣帽间,右边是客厅,厅后两小间是秘书办公室和洗手间,右边是餐厅,餐厅后是厨房。楼上是卧室,与楼下房间相对称。楼后北面几间平房是传达室,左侧是汽车房。桂园原是孔祥熙系统关吉玉的产业(关吉玉当时是财政部司长,后擢任次长、部长),1937年12月,国民政府内迁重庆后,陈诚租为官邸。次年,张治中由湖南省主席调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侍从室一处主任(分管军事)……[详细] |
![]() | 时代:1938-1946年类型: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地区:重庆市渝中区批次:第七批1、中央银行旧址:该址坐西向东,为钢筋砼结构5层建筑,占地面积约5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2500平方米。中央银行大楼由基泰工程公司1938年设计,建业营造厂施工,地下两层作为金库,为了防盗防爆,该库房混凝土墙身厚度达90厘米。因为处在抗战时期,内外装修简单。中央银行1928年11月1日在上海成立。抗战开始后,中央银行迁往南京,后迁至汉口,1938年8月汉口沦陷前,中央银行总行随国民政府迁至重庆。中央银行总行初来重庆时,因中央银行在道门口的银行大楼还未完工,暂借美丰银行五楼办公,1940年元旦,中央银行总行业……[详细] |
![]() | 1945年,毛泽东与张治中、周恩来等飞抵重庆,与蒋介石开始了历史上著名的重庆谈判。重庆谈判遗址群有5处建筑,包括蒋介石官邸、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侍从室旧址(尧庐)、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侍从室旧址、吴铁城官邸和宋子文官邸即“怡园”。如今,走进晋升为我市第七批“国保”的这些遗址,还能感受到68年前的那场激烈交锋。作为历史的见证者,这些老建筑一直沉默地矗立于现重庆市委机关大院及周边地区,多为中西结合式别墅建筑,是抗战时期重庆高档官邸别墅的典型代表。其中,蒋介石官邸是进行谈判的重要场所,而宋子文官邸是当年马歇尔来渝调停时居住的地方。蒋介石曾在官邸宴请毛泽东上清寺中山四路36号市委机关大院内,一……[详细] |
![]() | “保盟”旧址是1936年德国留学回国的工程师杨能深所建,占地面积1200平方米,建筑面积为760平方米。旧址由三部分组成,主楼为宋庆龄及“保盟”总部用房,后楼附属建筑为工作人员用房,房后有一个躲避日本飞机轰炸的防空洞。1939年该房曾被外交部租用,一度用作接待外国客人。1940年3月31日,宋庆龄第一次来到战时首都重庆,引起了各界人士的关注。但是,宋庆龄决定赴重庆,不是因为私人关系,而是为联合抗战打下基础。“用行动实现团结、统一、联合抗战的理想。”宋庆龄在《渝行观感》的谈话中阐明了她的这一观点。宋庆龄在重庆短短的几十天里,前往歌乐山第一儿童保育院探望了战争中收容的孤儿,到医院慰问伤兵……据陈列……[详细] |
![]() | 时代:1938-1946年类型: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地区:重庆市渝中区批次:第七批囯民政府外交部旧址:国民党(左派)四川省党部暨重庆高中旧址:该址坐西北朝东南,一楼一底,为两幢中西式砖木结构建筑。面阔19.4米,进深20.5米,通高约13.5米,1号楼建筑面积624平方米,2号楼建筑面积480平方米,建筑占地面积552平方米,总占地面积约2600平方米。房屋建于20世纪30年代,青砖瓦面四坡水构造形式,建筑造形采用外廊式对称布置,使其典雅、庄重,具有较高的建筑艺术价值。1号楼原是巴县议会的右楼,1927年初,国民党(左派)四川省党部在此作办公地点。当时中共重庆地委书记国民党(左派)四川省……[详细] |
![]() | 中共代表团驻地旧址位于重庆市渝中区中山三路151号,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具有重要的文物价值。中共代表团驻地旧址保护利用是重庆市委三届五次全委会确定抢救维修的120处重要抗战遗址保护项目之一;在2010年重庆市委、市政府审议通过的《重庆抗战遗址保护利用总体规划》中,确定中共代表团驻地旧址原址保护为重庆抗战遗址保护及展示利用的重点项目。 1945年12月16日,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国共产-表团来重庆出席中国政治协商会议,国民党政府将原中国银行的一幢宿舍拨给代表团使用。 政治协商会议,也称“旧政协”,1946年1月10日至31日在重庆召开。国民党、共产党、民主同盟、青年党和无党派人士共计38人……[详细] |
![]() | 时代:1937-1946年类型: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地区:重庆市渝中区批次:第七批该址坐北朝南偏东15度,共九层,为中西式砖木结构建筑。面阔35.6米,最大进深18.41米,主楼高32米,附楼高22.14米,该建筑面积5030.28平方米,建筑占地面积558.92平方米。该大楼由方亭、主楼、两侧楼及附楼组成,攒尖及歇山屋顶特具中国元素,属典型的中西合璧的折衷主义风格,具有较高的建筑景观价值,对于研究上世纪重庆建筑的发展历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国民政府-是国民政府最高立法机关,于1928年10月成立。职掌议决法律案、预算案、大赦案、宣战案、媾和案、条约案及其它国家重要事项的职权。1937年……[详细] |
![]() | 东水门及城墙位于渝中区东水门段,时代为明、清。东水门及城墙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修建于明代,系重庆老城正东大门。现存的东水门城门宽3.2米,高5米,厚6.7米,属于石卷顶城门洞。附近有200余米的石城墙一段,高约6米。因城门朝东,与东去的长江流水同向而得名。条石城垛及门大体如旧,为单门,门洞呈拱形,门额上的“东水门”三字已风化。东水门城墙面临长江,孤峙江中,险厄天成,气势巍峨,呈现出典型的山城古城墙特色。说到重庆城墙构筑的历史,可追溯至公元前316年,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张仪,首筑江州城。而后,公元226年建兴四年蜀都护李严扩建城池。南宋时期为抗击蒙(元)军侵犯,彭大雅、余玠先后构筑山城防御……[详细] |
![]() | 时代:南宋至清类型:古遗址地区:重庆市渝中区批次:第七批 该址坐北朝南,原占地面积约6亩,现建筑面积230平方米,该建筑结构为穿逗排架房屋,屋面小青瓦,装板墙面和抹灰墙面,地面青石、三合土,花格窗、木板门,正堂装有贴金箔的照面雕花枋,有人物、山、水、花、鸟等雕刻,在室外有贴金撑拱、雀替、看枋、花牙子。该建筑最具独特的是三波六铺水,在古建筑上最多见的也只有二波四铺水,该建筑是目前国内唯一发现的一处最为珍贵而独特的古建筑,反映了重庆古代建筑的特色风貌,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建筑艺术、景观价值。巴县署,俗称巴县衙门,现作重庆市渝中区的街名。属西三街街道办事处辖区。原县署前出老鼓楼街一段称衙门口街,后抵……[详细] |
![]() |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国民政府迁都重庆。为了动员民众抗日救国,于1941年12月31日在重庆市中区都邮街广场建成了一座碑形建筑,名为精神保垒(意指坚决抗战的精神)。保垒为四方形炮楼式木结构建筑,共5层,通高7丈7尺(象征七·七抗战),为防日机轰炸,外表涂成黑色。抗日战争胜利后,重庆市决定在原精神保垒的旧址上,建立“抗战胜利记功碑”,以纪念全国军民为抗日战争胜利做出的巨大牺牲。抗战胜利纪功碑于1946年10月31日奠基,12月动工,1947年8月竣工。全部采用钢筋水泥建造,十分坚固。碑高27.5米,为八角形柱体盔顶钢筋混力土结构。1949年11月30日,解放军占领重庆,西南军政委员会决定对抗战胜利……[详细] |
![]() | 通远门及城墙位于渝中区七星岗金汤街段,时代为明、清。通远门的前身为镇西门,基址为三国建兴四年(公元226年)蜀都护李严修筑的江州城墙和南宋嘉熙二年(公元1238年)彭大雅为抗击蒙古铁骑修筑的石基构造墙。现存的城墙及城门遗址为明洪武年初,戴鼎在原有城墙的基础上修筑的石砌城墙。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战乱动荡,通远门城墙在风雨中矗立了六百多年,默默的见证着重庆城历史发展的轨迹。通远门那座小门洞历来是重庆城通往外界唯一的陆路通道,门外的七星岗则是一片乱坟岗。一首流传至今,以城门为内容的《重庆歌》中唱到,“通远门,锣鼓响,看埋死人”。重庆通远门自建成以来发生过两场惨烈的战事,在通远门的浮雕上有相关记载:张珏死……[详细] |
![]() | 同盟国中国战区统帅部参谋长官邸旧址(又名重庆史迪威博物馆),位于渝中区嘉陵新路63号,博物馆成立于1991年,原占地面积不足500平方米。早期为宋子文行馆,1942年到1944年间,为史迪威将军故居。美博物馆是重庆重要的陪都遗迹。平均每年接待美国来客超过3万人。是中美两国人民共同抗战、友好往来的象征和中国对外民间交往的一条重要渠道。2014年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官邸负一楼是当时随行人员居住和存放军械的地方。这里变成了几个展厅。200多幅珍贵的历史照片,按照时间顺序,为我们展现了“史迪威与中国”、“征战印缅”、“飞虎空军”、“驼峰飞行”、“美军驻延安观察组”、“友谊长存”等六方面内容,记录……[详细] |
![]() | 时代:1938-1947年类型: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地区:重庆市渝中区批次:第七批国民政府行政院旧址是一座仿巴洛克式建筑,砖木结构,坐北朝南,二楼一底,楼宽23.3米,进深24.7米,楼高19.4米,共有房屋19间。它原是重庆德国天主教堂,现为中共重庆市纪律检察委员会办公楼;怡园是一座哥特式砖石城堡,外面是全石砌成,二楼有一个半圆台,三楼有一个小阳台,都面临四新路牛角沱大街。该楼有一层是地下室,一楼一底,共三层16室。曾为宋子文公馆。抗日战争胜利后,国-事谈判期间,美国总统特使马歇尔将军调处停战期间居此;康心远公馆为康心远所建,建筑面积573平方米,歇山单檐砖混结构,共三层。二楼外廊为回……[详细] |
![]() | 在中华路174号有一座二楼一底的西式砖木结构建筑,它便是国民参政会旧址。国民参政会是抗日战争时期由国民党、共产党及其他党派和无党派人士代表组成的全国最高咨询机关。1938年7月6日,国民参政会一届一次会议在武汉召开,随后迁往重庆。1946年四届二次会议后,参政会随国民政府迁回南京,1948年3月宣告结束。前后历时十年,共召开四届13次大会,提出各种建议案多达2600余件,其中有11次会议都是在重庆举行。国民参政会是第二次国共合作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国共两党共同努力的结果,其前期对于团结全国人民,推动全面抗战起到了积极作用。2013年5月,国民参政会旧址被公布为第七……[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