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重庆市 > 北碚区旅游

北碚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介绍

  时代:1935-1949年类型: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地区:重庆市北碚区批次:第六批 中国西部科学院旧址位于重庆市北碚区文星湾42号,为中国第一个民办科学院,1930年由爱国实业家卢作孚在北碚创办。下设理化、农林、生物、地质4个研究所,并附设博物馆、图书馆、兼善学校,曾管理三峡染织厂,并设成都办事处、西昌工作站。院址初设火焰山东岳庙。1934年院部和理化研究所迁文星湾“惠宇”。 现存文物点有:惠宇楼、地质楼、地磁测点、卢作孚旧居等。 惠宇楼为中国西部科学院理化研究所办公楼。1933年,卢作孚向国民政府军政要员杨森劝募2万元,后加1万元,于次年建成,因杨森字子惠,故名“惠宇”。1939年1……[详细]
  世界佛学苑汉藏教理院旧址1930年,国民革命军第21军军长刘湘通令全川各县,限3个月内筹款派僧入藏,向喇嘛学法,以作沟通汉藏的桥梁。他在宴请太虚时,为表明自己重视佛教,向太虚大谈其派僧入藏之举。太虚表示很感兴趣,建议:“派僧入藏留学,不如在四川办一所藏文学院,培训汉僧学藏文,作入藏留学之准备。”刘湘很高兴地采纳了这个建议,当场商定取名“世界佛学苑汉藏教理院”。1932年8月21日,世界佛学苑汉藏教理院开学仪式正式举行。这天,缙云古寺甚是热闹,巴县县长冯均逸、重庆高等法院院长费孟与、嘉陵江三峡峡防团务局局长卢作孚等官员、乡绅数百人纷纷前来捧场。至此,四川第一所高等佛学教育学府在缙云寺中建成。据了……[详细]
  嘉陵江三峡乡村建设旧址群嘉陵江三峡乡村建设实验,在民国乡村建设运动史上历时最久、成效最著。它在现代文化启蒙中,以实业促教育,以“现代集团生活”取代以“家”为中心的农耕生活和人生理想,以教育社会化、日常化打破学校界限,并以施教者与受教者的本土化与现实目标的一体化体现了双方的平等性与洽和性,打破了自五四以来中国现代文化启蒙中“破”多于“立”、精英多于大众、“倡”多于“行”等矛盾格局,从而开启了中国现代文化启蒙的新路径。嘉陵江三峡乡村建设旧址群包括峡防局旧址北碚区文星湾1巷33号;红楼旧址、清凉亭旧址:北碚公园内;农庄旧址、磐室旧址、竹楼旧址、柏林楼、数帆楼旧址:北温泉公园内;中国乡村建设学院旧址:……[详细]
  张自忠烈士陵园位于北碚区北温泉街道双柏路516号。陵园由墓冢、雕像及展厅组成,占地面积25亩,其中展厅以展览“张自忠生平事迹”为主题,集中展示张自忠抵御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壮烈殉国的生平经历。1940年5月16日,国民党爱国将领张自忠将军在湖北宜城县南瓜店抗日战场以身殉国后,举国哀悼。忠骸运抵北碚后,蒋介石和冯玉祥亲自扶灵,将其葬于雨台山,冯玉祥亲题隶书“张上将自忠之墓”墓碑。中国共产党也在延安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分别致挽“尽忠报国”“为国损躯”“取义成仁”。1942年6月18日,冯玉祥借用史可法扬州梅花岭殉国,更名梅花山,亲书梅花山三字,并在墓园内栽植梅花树,以慰忠魂。……[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