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隰县小西天AAAA ![]() 《西游记》里,黄眉怪虚设小雷音寺,寺内诸佛、什物全都与取经目的地雷音寺相同,以诱唐僧师徒上当。那临汾的“小西天”是不是偷了黄眉怪的创意呢?我们不妨一起来研究一下。小西天原名干佛庵,寺内塑天官仙界,天门题“道入西天”,并区别于隰县城南的大西天佛寺,被称作“小西天”。另外,小西天上院——全寺的精华,正殿大雄宝殿里诸佛端坐,十大弟子、八大金刚、四大天王、十二乐伎、人面飞天、神鸟等各种佛教人物、故事都在殿内,俨然一副仙宫佛国、西天“极乐世界”的景象。所以,单从这两点来看,黄眉怪就可以起诉临汾小西天剽窃创意了。传说:在远古之时,有一对美丽非凡的凤凰遨游天下。一天飞经这里时,被下面的山水景色迷住,回环飞翔……[详细] |
![]() | 蒲县柏山东岳庙AAAA ![]() 柏山东岳庙柏山东岳庙(第五批国保)时代:元至清地址:蒲县城东2.5公里柏山山巅东岳庙位于蒲县城东二公里的柏山之巅。这里环山十多里皆为松柏丛林,鸟语柏香,峰峦耸翠,景色宜人。来到东岳庙所在地,首先映入人们眼帘的是影壁上的“蒲县胜景”四个大字。东岳庙创建年代不详,金泰和五年(1325)已有,历代修葺。由此北上,沿长虹磴道,经土地祠、将军祠、“御马厅”、“莲云厅”,便可远远望见山门。穿山门往上望,可见登仙桥,它是凌霄殿通往天堂楼的唯一通道。凌霄殿的神龛塑像是黄滚夫妇,即黄飞虎的父母双亲。在乐楼背后的通道口有一幅醒目的对联,它是蒲县的一个知县写的,上联是“伐吾山林吾勿语”,下联是“伤汝性命汝难逃”。大……[详细] |
![]() | 尧帝陵景区AAAA ![]() 帝尧位列三皇五帝之一,被后世誉为“文明始祖”和“国祖”。尧陵位于临汾市尧都区大阳镇,世称“神林”,高50米,周长300米,在已知的三皇五帝陵寝中最为巍峨高大。尧陵四面环山绕水,古有“山环水绕土一丘”之说。尧陵祠宇,相传为唐初所建,金、元、明、清均有修建,现存明嘉靖十八年所立的尧陵碑上刻绘着尧陵全貌图。1986年,尧陵被确定为山西省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国务院第六批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市、区两级高度重视下,2007年4月3日,尧陵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修复建设工程开工,2008年12月底一期修复工程竣工,完成陵区修缮、陵区涝河护坡、陵前大桥、陵前广场、涝河溢水坝、赤龙壁、道路、道路绿化等工……[详细] |
![]() | 广胜寺AAAA ![]() 广胜寺(第一批国保)时代:元、明地址:洪洞县城东北17公里霍山南麓寺始建于东汉桓帝建和元年(147年),原名俱庐舍寺,亦称育王塔院,唐代改称广胜寺。唐大曆四年(769年),中书令汾阳王郭子仪撰置牒文,奏请重建。宋、金时期,广胜寺被兵火焚毁,随之重建。元成宗大德七年(1303年),平阳(今临汾)一带发生大地震,寺庙建筑全部震毁。大德九年(1305年)秋又予重建。此后,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和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平阳一带又发生地震,但这两次地震寺宇未遭大的损坏,除上寺飞虹塔及大雄宝殿明代重建外,其余均为元代建筑。广胜寺分上、下两寺和水神庙三处建筑。上寺在霍山巅,翠柏环抱,古塔耸峙,……[详细] |
![]() | 娲皇庙位于距山西省霍州市5公里的东郊大张镇贾村。四周青山环绕,东有潺潺泉水流过。据传,此庙始建于明代,后毁,清同治四年重修。娲皇庙内现存有悬塑及壁画,尤以正殿内壁画而闻名。正殿东一侧的壁画高4米,长6.5米,面积为26平方米;娲皇圣像左侧壁画,高4米,长3米,面积为12平方米,与东侧壁画连为一体。整组画面表现了圣母宴请百官司时,宫廷内忙碌、热闹的生动情景。村内至今仍现存着大量古建筑遗构,如娲皇庙之东为清代悬山顶建筑魁星楼,庙之西为文昌阁高台遗址,庙之北为清代遗构刘家祠堂、清代六边形六层楼阁式砖构文峰塔,庙之西北为与娲皇庙同时期的建筑群玄帝庙。是反映清代黄河流域村落风俗、民俗的典型实例。由于村中……[详细] |
![]() | 汾城镇地处襄汾县城西南16公里处,唐初为尉迟公的封地鄂公堡,唐贞观七年县城由古城迁于此,名为太平县,由于历朝的建设,使汾城留下了大批的古建筑,被誉为山西省十大古建群之一,总面积大约为二万平方米,(以鼓楼为中心依次由北向南排列为城隍庙、文庙、明伦庙、鼓楼、学前砖塔、县衙大堂、关帝庙、社稷庙、洪济桥、城墙等)。城隍庙:明烘武二年,建筑面积4千平方米,由影壁、石旗杆、二牌坊、山门、过亭舞台、献亭、大殿、钟鼓楼二楼及西庑组成,屋面琉璃构件保存完整。正脊与垂脊鱼龙变化,花鸟怪兽,仙人彩马,五颜六色,光彩夺目,不失为明代琉璃佳作,一九六一年被公布为县保单位。文庙:建筑面积为6千平方米,始建于唐,元代至元六……[详细] |
![]() | 四牌坊(包括石牌坊、木牌坊)四牌坊(包括石牌坊、木牌坊)(第七批国保)时代:明地址:翼城县旧城南十字街心创建年代不详,石牌坊为四柱三楼青石结构,单檐十字歇山顶。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清乾隆、民国年间屡有修葺。平面方形,坊下四面可以通行,面阔、进深均为5.5米。梁架、斗栱、椽飞、垂莲柱等均为木构,下层柱枋花板台基等均为石质,石柱、额枋上浮雕人物、禽兽、花卉等。木牌坊位于城北,与石四牌坊相对峙,四柱三楼木结构,重檐十字歇山顶。总高20余米。重建于明万历四十一年(1631年),清康熙、民国年间屡有修葺。平面方形,面阔、进深均为6米,四面可以通行。石四牌坊雕刻逼真精美,采用圆雕、镂空雕、半圆雕……[详细] |
![]() | 大河口遗址(第五批省保)时代:新石器、西周、东周、汉代地址:临汾市翼城县隆化镇大河口村东北大河口遗址位于翼城县隆化镇大河口村东北,面积约80万平方米。大河口遗址位于翼城县隆化镇大河口村东北,距县城约6公里,分布面积约80万平方米,该遗址经考古调查、勘探和局部发掘得确定知为新石器时代、周代、汉代时期。新石器遗址位于西部,西周遗址位于中部,东周遗址位于东北和北部,墓群位于遗址的中部偏北,汉代遗址位于遗址的南部,文化层厚约0.5-2.5米。断崖上暴有灰坑,地面及灰坑内采集有新石器时代的泥质红陶片;西周时期的夹砂灰陶绳纹鬲、泥质灰陶罐残片;春秋时期的夹砂灰陶绳纹鬲,甗、泥质灰陶绳纹盆、罐残片;战国时期……[详细] |
![]() | 羊舌村在曲沃县城东北方向约12公里处,位于滏河河谷南侧,墓地就在村南的岭地上,著名的曲村—天马遗址位于滏河河谷北侧腹地,羊舌墓地与曲村—天马遗址内的北赵晋侯墓地隔河谷相望,其间是宽阔的滏河河谷及台地,直线距离4500米。羊舌村南边的土岭是由翼城方向延伸过来的。翼城,同样是晋国的腹心,这块土地承载了更多的文化沉淀。羊舌,仅从字面就能让人浮想联翩。羊舌村村名的来历已无从可考,或因地理位置得名,但更多的恐怕是与春秋时期晋国的羊舌氏有关,因为在曲沃有许多地名都与历史上的晋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羊舌是一个古老的姓氏,今天的《百家姓》中已不见羊舌,但羊舌氏是春秋时期晋国的一个显赫姓氏,在晋国历史上扮演了重……[详细] |
![]() | 陶寺北墓地时代:两周之际——战国地址:临汾市襄汾县陶寺乡陶寺村北约50米东高西低的台地上陶寺村位于山西省襄汾县城东北约7公里处,隶属于陶寺镇,在塔儿山以西。陶寺北两周墓地位于陶寺村北约800米处,因近年盗墓被发现。目前已大体厘清陶寺北墓地的范围和墓葬分布状况。陶寺北墓地位于塔儿山西麓山前向汾河谷地(即临汾盆地)过渡的黄土塬上,黄土塬早已被改造为平整的梯田,由东向西阶梯状渐次降低。墓地总面积在24万平方米左右,地势开阔,墓区随地势大体沿西北—东南方向排列,东西长约600米,南北宽约400米。目前已在陶寺北墓地探出墓葬1283座、车马坑1座。从墓葬分布情况来看,陶寺北墓地应该有统一的规划,墓葬因等……[详细] |
![]() | 霍州鼓楼时代:明、清地址:霍州市城内市中心鼓楼,又称文昌阁,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建,历代屡有修茸。三重檐十字歇山顶0,通高27米,建筑面积225平方米。底层高7米,砖砌十字券拱式通道,贯穿东西南北四条大街。每面门洞正上方嵌砌一青石碑,东曰:“对霍”,南曰:“迎熏”,西曰“镇汾”,北曰“拱辰”。台基高峙,用青石、青砖混合砌成十字券拱形通道,四向贯通。上筑木构楼阁两层,面宽进深各五间,二层三滴水,十字歇山式屋顶。四周围廊雕刻有花卉、禽兽等图案。瓦顶安装有二十八宿琉璃造像和三彩琉璃脊兽。鼓楼总高29米,登楼眺望,山川风光,霍县城景,尽收眼帘。2019年10月7日,霍州鼓楼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详细] |
![]() | 广袤富饶的山西晋南地区,地处黄河中游,东凭中条之峻,西依吕梁之险,南临黄河之堑,一条汾河纵贯,蕴育出自远古旧石器时代丁村人以降的悠久历史和丰富多彩的文化,更有“尧都平阳”、“夏墟”、“虞叔封唐”的传说,历来都集聚着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的目光。数十万年悠悠岁月,在晋南大地上留下了多少珍贵的文化遗产。陶寺城址就是这些珍贵文化遗产中最璀璨的一颗明星,吸引着一辈又一辈的考古学家孜孜以求,辛勤探寻。一、二十世纪的收获山西襄汾县陶寺遗址位于襄汾县城东北7公里处,汾河以东7公里,上个世纪50年代文物普查时发现,是一个面积为300余万平方米的超大型遗址。1978-198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第二工作……[详细] |
![]() | 丁村民宅位于山西省襄汾县县城南4公里的丁村。丁村,以丁姓聚居而得名。丁村民宅内有明、清两代的民居院落20多座,时代较早的是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到四十年(1612年)建造的,较晚的是清朝康熙、咸丰年间所建,至今还基本上保留明着清时的布局。民居分为北院(明末)、中院(清初)、南院(清末)三个建筑群,有正厅、厢房、观景楼、门楼、绣楼、倒座、牌楼、牌坊等各种建筑共计282间。所有的院落都是坐北朝南的四合院部局。明代的院门位置大多在东南角,清代的院门则较为灵活多变,位置不同,造型也风格各异,但其整体结构严谨规整,平面布局匀称美观。民宅的建筑构件上多有人物、花卉、飞禽走兽、古典戏曲、历史故事等题材……[详细] |
![]() | 位于襄汾县城4公里的丁村附近汾河河畔,距临汾市35公里,北起史村,南至柴庄,长约十一公里,以发掘出我国历史上旧石器时代的化石而闻名中外。丁村遗址,是一片片断崖沟壑中的砂砾地,就在这里,发掘出了中国旧石器时代中期的文化遗址,开始,是在1953年的挖沙工程中发现的。1954年秋天,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山西的专业考古人员组成发掘队在丁村长约11公里、宽约5公里的范围内,进行了考古发掘。从黄土下的古代河流沙砾层中,发现了3枚丁村人十二三岁儿童的牙齿化石,两千多件丁村人打造的石器以及同丁村人同时生存的28种哺乳动物,5种鱼类,和30种软体动物化石。1976年又在同一地点的沙砾层中发现了1块小孩的头骨化石。因……[详细] |
![]() | 曲村——天马遗址位于临汾市曲沃县城东北,北依崇山,东、南1东西长3800米,南北宽2800米,共计约11平方公里。曲村——天马遗址共分为四大文化层,涵盖有新石器时期的仰韶和龙山文化层、夏文化层、西周到战国文化层及秦汉元明文化层。其核心部分是占地面积有15000余平方米的晋侯墓地,92年、93年连续两年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在1996年又被评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曲村——天马遗址不仅规模宏大,而且延续的时间较长,发展到鼎盛时期是在西周晚期至春秋初期。曲村——天马遗址的核心部分是九代十九座晋侯及夫人墓葬,及十座陪葬车马坑,司马迁在《史记》〈晋世家〉中有这样一段记载,武王之子成王之弟叔虞-到……[详细] |
![]() | 柿子滩遗址距今2-1万年,东西分布约10公里,面积约6万平方米,是一处重要的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1980年发现并试掘,2000至2001年,在15公里的范围内新发现25处旧石器地点以及一个中心遗址区,组成了柿子滩遗址群。2001年至今进行了连续发掘,新发现10余处人类用火遗迹,上万件石制品动物化石、石磨盘、石磨棒和蚌质穿孔装饰品。这是中国目前发现距今2-1万年前面积最大、堆积最厚、内涵最丰富的一处原地埋藏遗址。遗址文化遗物有石制品和岩画两部分。石制品大部分以石英岩为原料,器形有削状器、尖状器、锥钻、石锯、琢背石片等。岩画发现于遗址西北侧石崖南端“岩棚”下,这两方岩画虽因年深日久风化严重,但赤铁……[详细] |
![]() | 灵光寺位于襄汾县邓庄镇北梁村。《襄陵县志》载:“灵光寺在县东南北梁村,金皇统中重建,平阳府尹杨伯雄撰记,后知县薛所蕴重修,有碑。内有宝塔,高十三级,后有藏经阁。”杨伯雄,金大定二十二年(1182)任平阳尹,有政声,《金史》说:“先是,张浩治平阳,有惠政,及伯雄为尹,百姓称之,曰:‘前有张,后有杨。’”经过战乱,寺的殿堂毁于一九四八年,一九五八年地面被淤平,仅剩一座砖塔,并被列为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塔位于北梁村西七百米,这里为丘陵地形,地势东高西低。塔为八角形,仿木构形式砖塔,原有十三级,存七级,每级正面有小圈门,创建于唐贞观年间,金皇统年间重修。上部六层毁于清代康熙三十四年临汾地震,这有塔侧清……[详细] |
![]() | 侯马晋国遗址侯马晋国遗址(第一批国保)时代:东周地址:侯马市汾、浍两河交汇处遗址南临紫金山,北临汾河,面积约35平方公里。南起上马村南,北至北坞古城,西起台神村,东至凤城。在晋国遗址范围内主要发现有古城遗址、铸铜遗址、祭祀遗址、盟誓遗址、宗庙建筑遗址和墓地。古城遗址,仅残存宫殿台基,有牛村、平望、台神、马庄、呈王、北坞等六座古城。位于遗址西北部的牛村、平望、台神3座古城,规模较大,相互毗连,呈品字结构,尚存大型夯土台基。铸铜遗址位于牛村古城之南,面积约20万平方米。祭祀遗址发现有10处,多以两坑或三坑并列为一组,坑为长方形,多口大于底,所埋牺性以马、牛、羊为多。盟书遗址在晋国遗址的东南部,面积……[详细] |
![]() | 时代:明至清地址:洪洞县赵城镇孙堡村创建年代不详,明清屡有修茸。庙内主要建筑有三皇庙、关帝殿、三官殿、法王殿等。四座大殿均结构简练,用材较大。各殿内后槽均砌龛并有塑像,山墙绘有壁画共100余平方米。大殿座北向南建于高0.84米的砖砌台基上,面阔三间,11米,进深四椽,悬山顶,梁架采用分心用四柱造法,檐柱施四铺作斗拱,明次间各施补间斗拱。殿前金柱刻有民国十八年(1939)所书对联:“人中画是画中人无非将人认作画,景内情有情内景总属触景生情。”殿内供有塑像,中供天皇,两侧分别为地皇、人皇。塑像圆润丰满,线条流畅,栩栩如生,东西山墙彩绘三皇为民祈祥福之壁画,手法细腻,形态逼真,人物表情、动作入目传神……[详细] |
![]() | 净石宫时代:明、清地址:洪洞县提村乡干河村净石宫位于洪洞县堤村乡干河村西净石山下北侧,又称宫观庙。庙院西高东低,南北走向,东为侧院,西为主院,均为一进,占地面积2300平方米。创建于明弘治元年(1488年),明清均有修葺。净石宫东院狭长,北端设大门,面宽一间,进深两椽,双坡悬山顶。南端有窑洞三孔,旁设门通往西院。西院为主院,高出东院一米。正殿建于西院北端,坐北向南,面宽三间,进深六椽,悬山筒瓦顶,前置月台;殿内有明万历年间悬塑,及清顺治五年(1648年)绘制的壁画,天花上有明弘治元年(1488年)题记。南端为戏楼,坐南向北,楼高两层,面宽三间、进深六椽,悬山琉璃瓦覆顶,下层明间设门通往净石山,……[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