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凉寺在平遥县卜宜乡永城村北,因文殊菩萨设道场于清凉宝山(五台山)而得名。据清光绪八年(1882)《平遥县志》载,清凉寺初建于元至正二年(1342),后在明成化十一年(1475)、嘉靖十六年(1537)、隆庆五年(1571)重修或葺新,清雍正十三年(1735)又重妆佛像。清凉寺山门为砖拱窑洞五间,再往两旁为钟鼓楼残址,山门顶上原有关公阁,“0”中被毁。穿过中殿即达清凉寺正院,正殿称“七佛殿”,东西殿是观音殿和地藏殿,早年供有“十八罗汉朝观音”和“十殿阎王拜地藏”,由此可推知中殿原为“四大天王拜弥勒”,显然是明清代佛教祀奉格局。七佛殿年久失修,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文物保0》刚刚颁布,大殿已……[详细] |
![]() | 利应侯庙利应侯庙(第六批国保)时代:元地址:平遥县襄垣乡郝洞村金泰和六年(1206年)建成,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修葺。庙坐北朝南,占地2325.96平方米,现仅存正殿,其余建筑己毁。正殿为元代建筑,建在高1米余的台基上,面阔三间,进深四椽,单檐悬山顶,斗栱五铺作单抄单昂。殿内有彩塑11尊,均为元代作品。东、西、南三壁有清代壁画。……[详细] |
![]() | 兴梵寺兴梵寺(第六批国保)时代:宋地址:祁县东观镇东观村据大殿正脊下题记“大宋天圣三年(1025年)始建西管村,大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移建东观镇”。现仅存大雄宝殿。大殿坐北朝南,坐落在砖石结构的台基上,面阔五间、进深六椽,单檐歇山顶,屋面琉璃瓦剪边。建筑面积287.3平方米。斗栱为四铺作出单抄,梁架结构为四椽栿对前后搭牵用四柱。……[详细] |
![]() | 孟家沟龙泉寺孟家沟龙泉寺(第六批国保)时代:明至清地址:寿阳县南燕竹镇孟家沟村始建于明代,寺依山势上下叠建而起,共有8层,现有砖砌窑洞37眼,砖木结构房舍49间、古戏台一个、凌泾塔一座,总占地面积约2400平方米。凌泾塔位于龙泉寺之东约100米处,砖砌笔尖式,高13层,约25米。塔上嵌碑,书有“凌泾塔”,为傅山先生所题。……[详细] |
![]() | 榆次城隍庙位于晋中榆次老城景区内,是山西省最古老,保存最完好的城隍庙。城隍庙始建于元至正二十二年(公元1362年),宣德六年(公元1431年)榆次县令曹显觉得旧城隍庙狭小简陋、便拆掉就旧庙在现在的地方营建了正殿三间,东西厢房各三间,山门一间。后经过多次维修扩建,形成今天的规模。庙内主殿建筑结构精巧细致,主殿前有玄鉴一座,高达25米,颇为壮观。榆次城隍庙位于榆次区城内东大街中段北侧,占地面积6000平方米,是山西省县级城隍庙中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建筑之一。1984年国家拨款修葺,1996年被公布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1362年(元至正二十二年),原址在大北门内善政坊。1368年(明……[详细] |
![]() | 时代:明至清地址:山西省介休市北关街道东大街275号介休城隍庙位于介休市北关街道东大街275号。坐北朝南,一进院落布局。创建年代不详,据庙碑记载,明弘治八年(1495年)、隆庆六年(1572年)及清代均有重修。占地面积3415平方米。城隍庙中轴线由南向北依次为戏台、正殿,两侧为钟楼、鼓楼、配殿及耳殿。现存正殿为明代遗构,余皆为清代建筑。戏台建于高1.35米的砖砌台基上,面宽五间,进深五架,单檐卷棚硬山顶,前台明、次间出歇山顶抱厦一间,三踩单昂斗栱,后台明间出卷棚歇山顶抱厦一间。正殿面宽五间,进深三间,四面出廊,重檐歇山顶,黄绿色琉璃脊饰。上檐斗栱为七踩三昂,下檐为五踩双昂。庙内现存明、清等重修……[详细] |
![]() | 什贴墓群什贴墓群(第六批国保)时代:南北朝地址:榆次区什贴村西北现存地面六座封土堆,当地人俗称“王墓”。墓葬散布在黄土高原的塬峁之上,面积约8万平方米。据史料记载,古墓中其一为北齐中书令韩轨之墓。该六座封土墓和已探明的另1座无封土墓,同为韩轨家族墓葬。墓葬均为带天井、过洞、斜坡墓道的土洞墓。……[详细] |
![]() | 惠济桥时代:清地址:平遥县城下东门300米处平遥惠济桥位于平遥县古陶镇东城村。横跨于惠济河下游,九孔联拱石桥,俗称九眼桥。据碑文记载,原为木板桥,清康熙十年(1671年)始建五孔石拱桥,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增为九孔拱桥。乾隆、同治、光绪年间曾予补筑修葺。惠济桥南北走向,桥全长80米,宽7.4米,各拱券净跨4.2~4.9米不等,桥墩高5~7米,桥面略呈弧形,条石铺墁。中间五孔桥洞的拱券顶两旁分别雕龙首、龙尾,各伸出桥壁1米余。桥身两侧设石雕栏板、望柱,两侧栏板各50块,雕刻珍禽异兽、吉祥花卉以及福、禄、寿字纹样,望柱头雕狮子、花蕾、八宝形象。桥基上、下游方向,皆筑有缓冲作用的三角形石基,石……[详细] |
![]() | 福田寺福田寺(第六批国保)时代:元至明地址:寿阳县平头镇黑水村始建于唐,金代毁于兵火,大元至顺四年(1333年)重建。主要建筑有南过殿、东西配房及正殿等。正殿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单檐悬山顶。殿顶琉璃瓦剪边,斗栱为五铺作双下昂,殿内采用减柱移柱法,元代特征显著。……[详细] |
![]() | 名称:石马寺石窟(第七批国保)时代:南北朝至唐类型:石窟寺及石刻地址:山西省晋中市昔阳县简介:石马寺石窟位于昔阳县大寨镇石马村村北。东依石马山,西临石马河。寺院石窟由石窟和摩崖造像组成。石窟、摩崖造像始凿于北魏永熙三年(534年),后镌刻不断至隋唐。石窟现存3座,造像总数1300余尊,分布于三块巨石的七块崖面上。崖面最高处7米,总长70余米。造像大多为北魏镌造,少数北齐、隋唐所为。造像有佛像、弥陀、菩萨、力士、胁侍、供养人等。其佛像肉髻磨光,宽衣缚带。菩萨头戴高冠,披帛垂肩。石马寺石窟保存基本完好,较好地保持了历史原貌,突出反映了外来艺术与中国民族艺术融为一体,形成独具风格的中国造像艺术。雕像……[详细] |
![]() | 时代:明至清地址:山西省晋中市介体市绵山云峰寺位于介休市东南25千米绵山镇绵山抱腹岩。据碑载,云峰寺又称灵官仙窟、大云寺。始建于唐贞观年间(627~649年),宋、元、明、清历代均有修葺。占地3932平方米。坐北朝南,建筑分上、下两层布局,并以石梯栈道相连,上层寺院现存建筑石佛殿为明代遗构。下层全部为1995~1998年复建。云峰寺石佛殿坐北朝南,石木混合建筑,面宽三间,进深一间,歇山顶。两山与后檐包砌石墙,前檐明间施两扇小板门,次间施槛墙与直棂窗。檐下柱头科三踩单昂斗栱,斗栱与梁架不对位。明间平身科一攒,大斗之上出45°斜昂。次间平身科两攒,同柱头科。殿内施三架梁,梁上中施蜀柱、随檩枋、合沓……[详细] |
![]() | 祁县城东南10公里的梁村遗址,范围约2平方公里,是仰韶文化晚期的遗物.梁村遗址梁村遗址(第一批省保)时代:新石器地址:祁县城东南10公里的果村村西遗址面积约2平方公里,该区域到处可见古代陶片。村西北高崖头断面上,露出明显的烧灰层和灰坑,含有丰富的遗存物。1954年进行过调查,1955年9月5日至28日,进行挖掘,确认为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器物有:陶、石、骨器。陶器有彩陶、红陶、灰陶等。型制上有罐、钵、鬲等。石器有石斧、石球、石刀、石环等13件。骨器有骨镞16个,骨凿5个,骨针2个,骨锥4个,蚌器有穿孔蚌壳、蚌环、蚌刀等。2013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
![]() | 福祥寺(第六批国保)时代:金至清地址:榆社县城西25公里河峪乡岩良村东200米处创建于后晋开运三年(946年),金大定时重修,历代均有修葺。现仅存大雄宝殿、天王殿。寺址一面背山、三面环水。占地面积844.6平方米。大雄宝殿为寺内主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单檐悬山顶。檐下斗栱为六铺作双抄双下昂。殿内采用减柱造,空间宽大。梁架为彻上露明造,用材硕大,举折平缓,出檐深远,保留了金代建筑风格。殿内两侧绘有壁画,约80平方米。殿内存六角形经幢1节,刻有“大晋开运三年”岩梁(岩良旧称)等铭文。……[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