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红楼)AAAA ![]() ![]() 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位于武汉市武昌区阅马场广场北端,是依托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建立的纪念辛亥革命为主题的专题性博物馆。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的前身是清末湖北谘议局,始建于1909年,1910年建成。湖北谘议局旧址自成一个规整的院落,它的主体建筑谘议局议场是一幢砖木结构二层红色楼房(俗称红楼),其建筑形式完全依照近代西方国家议会大厦,风格典雅庄重。1911年10月11日,取得武昌起义胜利的革命党人,在这里组成中华民-政府鄂军都督府,即湖北军政府,推举黎元洪任都督,宣布废除清宣统年号,号召各省响应武昌起义,推翻满清王朝,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从而开启了划时代的民国之门。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因……[详细] |
![]() | 辛亥革命博物馆AAAA ![]() ![]() ![]() 辛亥革命博物馆是湖北省武汉市政府为纪念辛亥革命武昌首义100周年而兴建的一座专题博物馆,总建筑面积22142㎡,位于武汉市武昌区阅马场首义广场南侧,北临彭刘杨路,南抵张之洞路,东邻楚善街,西靠体育街,是首义文化区的核心建筑,与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红楼)、孙中山铜像、黄兴拜将台纪念碑、烈士祠牌坊等同处一条轴线。辛亥革命博物馆的外形设计独特,融合了中国传统建筑元素和现代建筑特色,高台大屋顶的架构,彰显中国建筑“双坡屋顶”和飞檐翘角的特质;几何形外观和“楚国红”色调,寓意敢为人先的首义精神,俯瞰呈V字造型,寓意胜利和武汉的腾飞。辛亥革命博物馆总建筑面积22142㎡,分为地下一层和地上三层,设有1个序……[详细] |
![]() | 起义门AAAA ![]() 起义门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辛亥革命的见证,被历史学家称为“首义胜利的开端”,历史地位可见一斑。起义门,原是武昌古城的中和门,位于武昌城内首义路起义街,是武昌古城九大城门中唯一保存至今的城门。始建于明洪武年间(公元1368),距今700多年历史。1911年10月10日,湖北新军工程营起义后,迅速控制中和门,参加起义的南湖马炮营得以从此门入城,在城头架炮轰击湖广总督府,有力地配合和支持了其他起义部队的战斗,掀开中国近代史新的一页。为纪念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的胜利,中和门改名为起义门,城门高7.1米,宽5米。1981年,城楼在原址修复,城楼高11.3米,穿斗重檐歇山顶式两层……[详细] |
![]() | 梅岭,位于武汉东湖北岸的小山上,是一座单层庭式的别墅,古朴坚实,清静敞亮,掩盖在绿树丛中。 毛主席,从1953年2月到1974年10月,毛主席到武汉一共30次。都住东湖宾馆,1960年梅岭别墅建成,他老人家就住梅岭一号。其中的梅岭一号,是毛泽东同志建国以后,除北京中南海外居住次数最多、居住时间最长的地方,按老话讲叫“行宫”。因为毛泽东主席生前的44次下榻,因为长期承担着重要的政治接待任务,武汉东湖宾馆——这个被称之为“湖北中南海”的地方,在世人眼里充满着神秘。东湖梅岭位于风景秀丽的武昌东湖之滨,始建于1960年,由梅岭一号、梅岭二号和梅岭三号建筑群落组成,并配备有多种服务项目。院内林路通幽、高……[详细] |
![]() | 阅马场(过去称阅马厂)与红楼,是武汉市民熟悉的地名和建筑物,但能道出它们来历的人却不多了。明代的教场称作阅兵楼,在武胜门外,有演武厅3间。清顺治年间,湖北巡抚刘兆麟在蛇山南麓重建新教场,称为间马厂。它是清军练兵演武的操场和举行武科考试的考场,也设有演武厅。清军绿营兵的营房也在该地。1688年(清康熙二十七年)被裁绿营兵起事,推夏逢龙(夏包子)为首,在阅马厂建立总统兵马大元帅府。自那以后,阅马厂就成为人民举行-斗争和开展革命活动的重.要场所。1853年(咸丰三年),太平军在此筑台“讲道理”(宣传革命),并举行了进军南京的誓师仪式。辛亥革命武昌起义后,在阅马厂红楼内建立了湖北军政府。红楼原是清末湖……[详细] |
![]() | 周恩来珞珈山旧居位于武汉市武昌区武汉大学1区27号。1937年末,进行了5个月的艰苦作战,抗日战争的战局持续恶化。南京沦陷后,武汉这座“九省通衢”的华中重镇,成为全国抗战的领导中心。1938年的春天,周恩来和邓颖超由汉口迁到位于武昌的武汉大学校区居住。在武汉大学期间,周恩来曾三次向武汉大学爱国师生发表演说,宣传抗日形势和中国共产党的统战政策,号召广大青年奔赴抗日前线,挽救民族危亡。在这栋小楼里,周恩来、邓颖超经常同爱国民主人士、文化和新闻界知名人士、爱国抗日将领促膝谈心,宣传共产党抗日主张,共商抗日救亡大计。埃德加·斯诺、安娜·路易斯·斯特朗、史沫特莱等著名国际友人,多次造访珞珈山,受到周恩来……[详细] |
![]() | 武昌中央农-动讲习所旧址位于武汉市武昌区红巷13号。1958年,纪念馆在旧址内筹建,1963年正式开放。讲习所复原开放的展室有常委办公室、教务处、总队部、大教室、学员寝室、讲习所辅助陈列等。为培育农民革命火种,毛泽东于1926年11月提出了在武昌开办湘赣三省农-动讲习所,得到三省国民党省党部中的共产党人和国民党左派的支持。1927年3月7日,武昌中央农-动讲习所正式上课,学员来自全国17个省共8000多人。领导机构是常务委员会,邓演达、毛泽东、陈克文担任常务委员。毛泽东实际主持工作,参与制定教育方针和教学计划,亲自选聘教负,讲授《农民问题》、《农村教育》等主要课程。许多共产党人、国民党左派和知……[详细] |
![]() | 武汉长江大桥位于武汉市内。大桥横跨于武昌蛇山和汉阳龟山之间。是我国在万里长江上修建的第一座铁路、公路两桥。全桥总长1670米,其中正桥1156米,北岸引桥303米,南岸引桥211米。从基底至公路桥面高80米,下层为铁路桥,宽14.5米,两列火车可同时对开。上层为公路桥。宽约20米,为4车道。桥身为三联连续桥梁,每联3孔,共8墩9孔。每孔跨度为128米,终年巨轮航行无阻。正桥的两端建有具有民族风格的桥头堡,各高35米,从底层大厅至顶亭,共7层,有电动升降梯供人上下。附属建筑和各种装饰,均极协调精美,整座大桥异常宏伟。若从底层坐电动升降梯可直接上大桥公路桥面参观,远望四面,整个武汉三镇连成一体,使……[详细] |
![]() | 湖北省立图书馆旧址位于武汉市武昌区武珞路45号。湖北省立图书馆始建于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由张之洞主持创办,当时馆址设于武昌兰陵街西侧(今解放路);1908年迁入兰陵街东侧原博文书院校舍(今武昌区-);1934年2月,省政府决定筹建新馆,同年6月,选址武昌蛇山抱冰堂下空地(即现址)。1935年10月1日,新馆奠基,1936年7月建成,建筑面积2572平方米,由袁瑞泰营造厂承建。1938年武汉会战期间,旧址是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所在地。图书馆为一座典型的中国传统复兴式近代建筑,其内部为钢筋混凝土结构,而外形则极具传统建筑特点,歇山琉璃瓦大屋顶,碧瓦飞檐,檐下设有石质的斗拱、梁枋造型构件;而在……[详细] |
![]() | 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旧址位于武昌解放路259号,即现湖北武昌实验小学院内,是原清“两湖书院”地域。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是大革命时期(第一次国共合作),国共两党为培养国民革命人才而合力创办的高等军事院校,隶属于国民党中央军事委员会。旧址占地面积1.4万平方米。建筑尚存三栋砖木结构平房。1926年10月,北伐军光复武汉。为迎接革命大发展,满足政治、军事人才的需要,国民党中央先决定设政治训练班,后改办中央军事政治学校(黄埔军校)政治科。校址定在位于武昌文昌门、平湖门之间的两湖书院旧址。1927年1月19日改名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黄埔军校)武汉分校,仍由蒋介石担任校长。恽代英任总政治教官,兰腾蛟任总……[详细] |
![]() | 1930~1936年。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武昌武汉大学校内珞珈山、狮子山等10余座山丘之间,东、北、西三面环水,滨临东湖西南岸。占地面积20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7万余平方米。是武汉大学早期校址。武汉大学的前身是湖广总督张之洞于1893年创办的自强学堂,1928年改名为国立武汉大学。由著名科学家、教育家李四光选址、规划、筹资,美国著名建筑师开尔斯主持设计。主要建筑有文、法、理、工、农等5个学院大楼和图书馆、体育馆、华中水工试验所、学生宿舍、饭厅、俱乐部、18栋教授住宅楼、牌楼、水塔等。整体布局在3条南北轴线与2条东西轴线相交汇的轴线网络上,形成以图书馆、理学院、工学院为主体的三个建筑团组。3条南北轴……[详细] |
![]() | 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旧址位于武汉市武昌区都府堤20号,原为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附属小学,创办于1918年,1926年更名为湖北省立第一小学。1927年4月27日,中共“五大”在此举行开幕式,之后在汉口黄陂会馆(已毁)继续进行。中共“五大”是在国民党-发动政变、革命面临严重危机的紧急关头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大会选举产生了中央监察委员会。同年5月10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亦在此召开。中国0的创始人之一、湖北地区早期党组织负责人陈潭秋曾在此以教书作掩护进行革命活动。旧址总平面呈长方形,面积7900平方米,建筑临街立面采用西方古典风格,内部则为传统木建筑形式。旧址较好地保存有……[详细] |
![]() | 胜像宝塔又称宝像塔,因其色白又称白塔。原在武汉市武昌蛇山西首黄鹤楼故址前的黄鹄矶头,1955年修建武汉长江大桥时,拆迁至蛇山西部、京广铁路跨线桥旁。1984年迁入黄鹤楼公园西大门人口处内。位于黄鹤楼正前方约159米、白云阁以西433米处,胜像宝塔塔高9.36米,座宽5.68米,采用外石内砖方式砌筑,以石砌为主,内部塔室使用了少量的砖。是黄鹤楼故址建筑群保存最古老、最完整的单体建筑。1956年被湖北省人民委员会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胜像宝塔修建于元代至正三年(公元1343年),为威顺王宽彻普化太子建,是用于供奉舍利和安藏佛教法物的喇嘛塔。由于它的外形轮廓酷似灯笼,又有三国时诸葛亮在此燃灯为关羽水……[详细] |
![]() | 无影塔位于武昌区洪山西麓的洪山公园内。无影塔原名宋兴福寺塔。兴福寺原名晋安寺,始建于南朝梁元帝承圣年间(552~554年)。隋文帝仁寿元年(601年)改称兴福寺。至南宋度宗咸淳六年(1270年)重建兴福寺并建此塔。兴福寺毁于近代,1953年该塔迁移至洪山公园内。无影塔为楼阁式石塔,塔身为实体。八边形平面,高11.25米。塔身下部为石砌须弥座,直径4.25米,须弥座上为七级塔身。第一、三、五、七层外壁设龛,檐下施四铺作斗栱,其余层檐下无斗栱。每龛,中间嵌菩萨、天王、力士、供养人等造像。第一层南面小龛的左侧刻“住大洪山胜象兴福寺重修”,右刻“咸淳六年岁次庚午四月佛日知事僧宗杰题”。无影塔形制古朴、……[详细] |
![]() | 毛泽东同志旧居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武昌都府堤41号,是栋晚清民居式建筑,坐东朝西,面积为436平方米,砖木结构,青砖灰瓦,传统的天井、堂屋加厢房组合成三进屋宇。原房1956年因修武昌公园而拆除,现在的房屋系1967年经中共湖北省委和武汉市委决定按原貌重建,复原的7处陈列有:前厅,毛泽东、杨开慧夫妇的卧室(毛泽东撰写完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的地方),毛泽东岳母和毛岸英、毛岸青的卧室,毛泽民、蔡和森住过的房间,彭湃、毛泽覃住过的房间,夏明翰住过的房间,毛泽东接见工农基层干部的后厅。1926年11月下旬,毛泽东从上海经南昌武汉。他当时担任中共中央农委书记,国民党中央农民运动委员会委员、土地委员会委员……[详细] |
![]() | 中共“五大”会址陈潭秋革命活动旧址位于武昌区都府堤20号,建成时间不详,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旧址占地3000平方米,现保存有四栋原房,临街一栋楼上为当年陈潭秋夫妇住房。该地原为武昌第一小学。1927年4月27日,中共“五大”在学校小礼堂举行开幕式,原址小礼堂已不存在。“五大”后移汉口双洞门黄陂会馆继续举行。中共“五大”是在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的危急关头时召开的。由于共产国际影响,会议没能担负起挽救革命的历史重任。陈潭秋及夫人徐全直在这里居住和工作了五六年,以教书为掩护。现为中共“五大”会址纪念馆和陈潭秋烈士纪念馆。……[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