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天心阁AAAA ![]() ![]() 天心阁是古城长沙的标志,位于长沙市的天心公园内,是一座古香古色立于古城墙上的楼阁,天心阁古时就驰名三湘大地,亦是古城的一个标志。天心公园位于长沙市的天心区,公园南端有一段长达220米的明代城墙,高13米宽6米,看上去高大而坚固,建筑材料底部是长条麻石,上部是大青砖,而此段城墙之最高、最阔处,便是矗立着天心阁。天心阁由主副三阁以及长廊组成。其中主阁高17.5米,居中,基台由花岗石长成,其上楼阁有三层,三重檐歇山顶,檐角翘起,琉璃瓦覆顶。天心阁顶檐之下,南悬“天心阁”三字匾,北悬“楚天一览”四字匾。此阁始建的时间今已无法考证,但至少不会晚于明末,有明代城墙已作了它的“基座”。天心阁具有明清两朝城楼……[详细] |
![]() | 胡耀邦故居AAAA ![]() ![]() ![]() --邦故居位于长沙市浏阳市中和镇苍坊村敏溪河畔。故居始建于清朝咸丰年间,是-上五代祖父胡中泮所建。故居坐北朝南,呈倒凹字形布局,土木结构,小青瓦屋面,占地面积450平方米,大小房屋共计19间。为典型的浏阳民居建筑风格。1915年11月20日,-出生于故居西侧横厅内屋一间10多平方米的耳房里,并在此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代。1930年随工农红军走上革命道路,从此告别家乡,直至1963年元月,-任湖南省委书记处书记兼湘潭地委第一书记时,在回浏阳农村调查期间,才回故居住了一晚,并与当地乡亲坐谈,访贫问苦。1985年,--邦的哥哥到北京去,告诉他祖居就要倒了,怎么办?-说,年代久了,倒就让它倒吧,外边倒掉……[详细] |
![]() | 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岳麓书院是我国四大书院之首。现占地1.2万平方米,掩映在岳麓山东坡幽深的山水之中,是一座坐西朝东,由门堂、亭、台、楼、轩、斋、祠组成的古建筑群,中轴线上依次为前门、赫曦台、大门、二门讲堂和御书楼,北侧是半学斋、文庙、湘水校经堂、船山祠等纪念性建筑、南侧有教学斋、百泉轩、麓山寺等到景点。岳麓书院是中国历史上赫赫闻名的四大书院之一,坐落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湖南长沙湘江西岸的岳麓山脚下,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学府之一,其古代传统的书院建筑至今被完整保存,每一组院落、每一块石碑、每一枚砖瓦、每一支风荷,都闪烁着时光淬炼的人文精神。1988年,岳麓书院建筑群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三批全国……[详细] |
![]() | 中共湘区委员会旧址暨毛泽东、杨开慧旧居位于长沙市开福区八一路538号长沙市博物馆内。1921年秋至1923年4月,毛泽东、何叔衡等租用此地作为中共湘区委员会机关秘密办公地。1921年10月毛泽东在长沙建立了全国最早的省级支部——中共湖南支部,不久,中共湖南支部改为中共湘区委员会(辖湖南及江西萍乡),区委机关仍设于此。在毛泽东领导下,中共湘区委员会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大力开展工人运动,领导反帝反封建斗争,推动了全国革命运动的迅速发展。1922年下半年至1923年4月,中共湘区委员会组织了粤汉铁路、安源路矿、长沙泥木、水口山铅锌矿等十几次工人大-斗争,掀起了湘区工人斗争高潮。1923年春,中共湘区……[详细] |
![]() | 秋收起义文家市会师旧址纪念馆位于长沙市浏阳市文家市镇人民路34号。1927年,当北伐战争顺利向前发展的时候,各地的国民党反动派纷纷叛变孙中山的“-”,并向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疯狂地举起屠刀,全国一片腥风血雨,而此时陈独秀所推行的右倾机会主义更是为共产党人自己的革命带来巨大的损失。为了挽救革命成果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开展土地革命,中共中央紧急时候召开了“八七”会议,决定毛泽东以中央特派员身份回到湖南改组省委和组织工农革命军。同年9月9日毛泽东组织和发动了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取得局部战争的胜利。9月19日各路起义军部队在文家市会师。当晚,毛泽东在里仁学校后栋教室主持召开了重要军事会议——前敌委员会……[详细] |
![]() | 刘少奇纪念馆于1984年筹建,1988年正式对外开放。纪念馆共有8个展室、1个声像厅和2个怀念亭,主体建筑3100平方米。全馆陈列面积约为900平方米。有藏品3000多件,其中刘少奇生前使用过的遗物近800件。这些遗物中,有刘少奇生前用过的生活用品和办公用品,有1961年5月回乡考察时用过的草帽、眼镜、公文包等。特别珍贵的有刘少奇赴苏联访问时穿过的水獭皮大衣和用过的袖珍收音机,还有一对一直使用到逝世前的海绵枕头。此外,尚有反映刘少奇生平业绩的照片1000余张。馆内有大小模型4个,即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北方局旧址、盐城新四军军部旧址、西柏坡旧址。复原陈列2个,即延安杨家岭刘少奇所住窑洞、北京中南……[详细] |
![]() | 爱晚亭原名红叶亭,位于岳麓山下清风峡中,亭坐西向东,三面环山。该亭始建于清代乾隆年间,取杜牧诗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之意命名。亭子古朴典雅,亭内金柱丹漆,四个翼角高翘,上面盖着绿色的琉璃瓦。位于湖南长沙岳麓山半山腰清风峡口上,清代乾隆年间岳麓书院山长罗典建造。原名红叶亭,又名爱枫爱晚亭亭,位于岳麓山下清风峡中,亭坐西向东,三面环山,古枫参天。爱晚亭始建于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由岳麓书院山长罗典倡建。后据湖广总督毕沅之意,取杜牧“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诗意,将亭改名为爱晚亭。原为木结构,同治初(1862-1870)改为砖砌。该亭古朴典雅,平面正方形,边长6.23米……[详细] |
![]() | 长沙铜官窑遗址位于湖南省长沙市望城县,自铜官镇至石渚湖两岸约5公里的范围内,是中国唐代的一处重要的窑址,初烧于唐初,衰于五代,主要的窑区分布在兰岸嘴、瓦渣坪、兰家坡一带,现尚存窑包13处。1965年和1978年两次对遗址进行了试掘。出土的大量釉下彩器物证明了中国瓷器釉下彩工艺最迟始于唐代,而不是创始于宋。出土瓷器的品种繁多,造型优美,美观实用。瓷塑的动物玩具极为生动,褐绿色彩绘人物、动植物、自然景物等器物,图案新颖多变,反映了唐代高度发展的瓷器制作工艺水平。器物上还有很多的题诗、款识等文字材料,也是长沙铜官窑瓷器的重要特征。铜官窑的瓷器曾广泛地流传于江淮一带,在日本、朝鲜、印度尼西亚等国也有发……[详细] |
![]() | 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旧址位于长沙市天心区书院路356号。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的前身是南宋理学家张栻创办的城南书院,1903年始立湖南师范馆,享有“千年学府,百年师范”的美誉。中国近代史上著名人物曾国藩、黄兴等曾藏修于此;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蔡和森、何叔衡、任弼时、李维汉、萧三等曾在此学习;徐特立、杨昌济、黎锦熙、王季范、李达、周谷城等曾在此任教毛泽东曾在此学习、工作达八个春秋,在这里,毛泽东立下了“改造中国与世界”的宏伟志向,完成了从学生、教员到职业革命家,从激进民主主义者到马克思主义者的转变;在这里,毛泽东从事了建党建团工作,并从这里走向党的一大。1920年冬,毛泽东与杨开慧在一师一……[详细] |
![]() | 位于长沙市东郊长浏公路北侧,距市中心约4公里,据地方志记载为五代时期楚王马殷家族的墓地,故名马王堆。堆上东西又各突起土冢一个,其间相距20余米。形似马鞍,故也称为马鞍堆。堆上分布西汉墓三座,三座汉墓中,二号墓葬的是汉初长沙国丞相轪侯利苍,一号墓是利苍妻的墓,三号墓是利苍之子的墓。一号墓规模最大,墓坑南北长19.5米,东西宽17.8米,深16米。现在一、二号墓坑已填塞,其0土的女尸、素纱禅衣及一大批西汉器皿和帛书画等都保存于湖南省博物馆;三号墓坑经过整理加固,供人们参观。1号墓是西汉初长沙国丞相轪侯的夫人辛追之墓。封土厚4米,墓室深16米,墓口南北长19.5米,东西宽17.8米,从封土堆到墓底为……[详细] |
![]() | 浏阳文庙属儒教庙宇,位于湖南省浏阳市城区圭斋路,是仿曲阜孔庙的宫殿式古建筑群。它是我国保存完整的孔庙之一。 该建筑群属仿曲阜孔庙的宫殿式古建筑群,清式建筑、典型江南建筑风格。浏阳文庙始建于宋,1843(清道光二十三年)改建成现格局。中轴线上依次为泮池、石桥、棂星门、石阶、大成门、御道、祁阳石雕卧龙抱珠 、月台、大成殿、御碑亭。两侧为辕门、回廊、钟鼓亭和偏殿。大成殿居高临下,重檐歇山顶,琉璃筒瓦铺面,青花瓷砖作脊,中置葫芦宝顶。大殿由32根花岗岩石柱支撑,分3层排列。正面以雕花镂空的中堂门作屏,周围置石栏围廊。殿后御碑亭昔有康熙乾隆所题“斯文在兹”、“万世师表”等匾额。殿前月台高1.67米,花岗……[详细] |
![]() | 天心阁古城墙 位于长沙市城南路与天心路交会处西北。明洪武年间(1368~1398),长沙守御指挥邱广营建长沙城垣,将元代所筑土城墙全部改用石基砖砌。今仅存天心阁古城墙一段,余已拆除。 明末,张献忠率部攻入长沙,城墙曾遭破坏,清顺治十一年(1654),洪承畴驻节长沙,拆运明藩王府砖石修筑城墙,使长沙再度城池崇屹,甲于他郡。长沙古城墙的重要组成部分——“月城”,又名瓮城。顾名思义,因形状像半个月亮而得名,是古代兵勇囤兵和放置炮台的地方。它一般分上下两部分,上面放置远射程大炮,下面放置近射程大炮。 明洪武年间(1368~1398),长沙守御指挥邱广营建长沙城垣,将元代所筑土城墙全部改用石基砖砌。……[详细] |
![]() | 黄兴故居位于湖南省长沙县黄兴镇杨坨村凉塘,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874年10月25日辛亥革命著名领导人黄兴诞生在这里,并在这里度过了22个春秋。黄兴故居建于1864年,占地2.05亩,原为两进两横,左右披厦厢房32间的四合大院,现尚存12间。修葺后的故居,陈列有黄兴故居简介,黄兴生平事迹介绍以及故居示意图等。并恢复陈列了黄兴和父亲黄筱村先生及母亲罗夫人生前居室的原貌和什物摆设。1981年被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年10月对外开放。故居在湖南省长沙县高塘村凉塘。黄兴诞生于此,并在此处度过青少年时代。黄兴(1874~1916)为近代著名民主革命家,原名轸,字克强,1902年赴日本留学,次年回……[详细] |
![]() | 徐特立故居,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长沙城东43公里处长沙县江背镇。为一所砖木结构的四合院式民居。始建年代待考。1914年改建,其后两次扩建并多次维修。占地面积约1700平方米。坐北朝南,中轴线上依次有大门、过厅、庭院、上屋等,左右建厢房、杂屋。1916年,徐特立在此开设五美高级小学后,房舍除上屋东侧及东厢房计九间留用外,其余均归学校管理。故居原从东厢外院侧门出入,院内有水井一眼,檐下形成回廊,小青瓦屋面,方格窗向内支撑。前临田野,后靠小山,周围松柏、香樟、翠竹环绕,十分幽雅。西侧新建五美中学校舍和操坪,与之连成一体。1980年,故居修缮一新,并复原陈设有徐特立夫妇和徐乾以及教员陈昌、毛达恂等……[详细] |
![]() | 红一方面军成立旧址李家大屋,位于浏阳市永和镇石江村大屋组。创建于清嘉庆年间,历经四载(1803—1806)而落成,建筑坐东朝西,砖木结构,封火墙,硬山顶,小青瓦,主体建筑面阔五间,进深四间,两侧辅设厢房,内置天井10余处,有大小房屋百余间,主体建筑西侧50米处设槽门,四周筑三合土围墙。原占地面积万余平方米,现仅存主体建筑中栋部分。1930年8月23日,毛泽东、朱德率红一军团与彭德怀、滕代远率领的红三军团在此会师,根据中央指示精神,两军整编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简称红一方面军),共四万余人。毛泽东任前委书记兼总政委、中国工农革命委员会主席,朱德任总司令,彭德怀任副总司令,滕代远任副政委,朱……[详细] |
![]() | 桃树湾刘氏大屋位于湖南省长沙市浏阳市金刚镇丹桂村清江片桃湾组,是由刘氏族人历时五年建造的一处规模宏大、具有清代建筑特点的建筑组群。现有大小房屋100多间,建筑面积6500平方米,占地面积约11000平方米。据民居内现存的碑刻《桃树湾新宅记》记载:“于道光二十九年(1849)七月三十日酉时,课取己酉葵酉乙丑乙酉起首行墙安头二门,是年仅起正宅门厅四进,右旁正护屋三间;三十年造右畔护屋三层,并筑周围垣墙;咸丰元年起左畔护屋二层,二三年继造左边余屋、高仓,逐处装修,历五年而工始竣。”建筑组群原有大小房屋近400间,占地面积约21000多平方米。现存文物以-垣墙为本体边界,房屋100多间,建筑面积660……[详细] |
![]() | 谭嗣同祠建于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为二栋一亭的旧式祠宇建筑。占地面积535平方米,坐北朝南,砖木结构。封火墙,硬山顶,面阔三间,进深三间。中轴线上依次为前门(牌楼式)、庭院、前厅、过亭、后厅等建筑。前门墙面凸出四砖柱。明间设券门,两扇大门拼钉几何图案竹片,上部女儿墙由两端向中收缩成三角形西式状,下部现左右镶嵌祁阳石标志、说明牌两块,祠门额上嵌“谭烈士专祠”汉白玉石碑,阴刻楷书金饰。经庭院拾三级台阶进入中厅,前檐饰卷棚,几何图案挂落与格门,厅内立花岗石方柱6根,上部抬梁式构架,前部饰卷棚设月梁,满置楼栿楼板,正上方悬挂梁启超先生题写的“民国先觉”牌匾,匾下原(1983年)挂谭嗣同油画遗像,……[详细] |
![]() | 谭嗣同故居位于湖南省浏阳市北正南路,始建于明朝末年,原为周姓祠宇,主体建筑占地2000多平方米。后由谭嗣同的祖父谭学琴(曾任浏阳县吏)买下,作为私第。清咸丰九年(1859年),谭嗣同父亲谭继洵考取进士,官至湖北巡抚,因其地位显赫,奉旨命名其宅为“大夫第官邸”,故谭嗣同故居又称“大夫第”。故居坐西南朝东北,砖木结构,现存建筑面积762平方米,通高8米,三栋二院一亭,硬山顶,设封火墙,盖小青瓦,共有大小房舍24间,保存基本完整,系典型的江南庭院式民宅建筑,布局严谨、富丽堂皇、雕梁画栋、工艺精湛,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我国近代伟大的爱国主义思想家、改革家潭嗣同曾在故居内生活多年,练文、习武、结交维新志……[详细] |
![]() | 谭嗣同墓位于浏阳河中游南区的牛石乡(现为浏阳市荷花办事处)翟水村(现改名谭嗣同村)石山下,海拔300米。墓地距浏阳市区8公里,南距云桥约1.5公里,距荷花办事处3.6公里,西300米有浏醴铁路。地处翟水之阴,从公路南折入有简易路直抵墓山下,墓地四面开阔,农田小溪纵横交错,翟水河由东向西缓缓从墓山下流过,左右群山环抱,若众星之拱北斗,松柏苍翠。谭嗣同墓地处浏阳中部山地丘陵地区,前有翟水河自东向西缓缓从墓山下流过,前与野猫峡、七鸦尖等山峰对峙,群山环抱,松柏苍翠。流水潺潺,显得端庄肃穆。气候为中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热量充足,降水充沛,光照较多,山地气候垂直差异明显,年平均气温为16.7°……[详细] |
![]() | 何叔衡故居位于长沙市宁乡县沙田乡长冲村。何叔衡,谱名启璿,字玉衡,号琥璜,学名瞻岵,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1876年5月27日,何叔衡诞生在这里,并在此就读私塾。1902年,26岁的何叔衡考中清末最后一届秀才。他激愤于官府腐败而甘愿在家种田,长期从事私塾、小学教育。直到1909年,何叔衡离开家乡开始走向革命的道路。1913年春以37岁的大龄考入湖南公立第四师范,1年后并入湖南公立第一师范,得以结识时年21岁的同学毛泽东。何叔衡热情厚重老成,一直是毛泽东在湖南开展社团运动、-、驱张运动和建党建团运动的得力助手和密友。1918年参加新民学会,为最年长者会员。毛泽东曾有评价说:“叔翁办事,可当大局……[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