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茶马古道云南剑川段属于滇藏茶马古道的一部分。滇藏茶马古道的主线为大理→洱源→剑川→丽江→石鼓。沙溪历史悠久,早在2400年前,这里的经济很发达,不仅能冶铸精美的青铜器,还开始冶炼铁器。从沙溪鳌峰山出土的玛瑙珠、绿松石、海贝等东南亚地区产物看,这里已经是对外交流的通道。南诏、大理国时期,以寺登街为中心的沙溪地区,已是滇西北交通要衢。茶马古道云南剑川段始于沙溪镇鳌凤村南山脚,经福寿长村村道后沿平甸公路折至鳌凤古城隍庙后折至鳌凤村后沿村内小道上鳌峰山,从鳌峰山中间穿过到达沙溪中学前道路,沿路至南寨门,过南寨门达寺登街街场,折向北古宗巷结束。古道全长约4.2千米,是由古道、照壁、桥梁、寺庙、民居组成的……[详细] |
![]() | 南诏太和城遗址位于云南省大理市七里桥乡太和村西的鹤顶峰麓,距大理古城南7.5公里,是一座山坡上的城市。古城西起佛顶峰,以南延伸至洱滨村,长3350米,以北延伸至洱海岸边,长3225米,全城面积约3平方公里。太和城原为河蛮(白族的先民)所建立的城邑。唐开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南沼王皮罗阁在唐王朝的支持下,攻占太和城。次年(公元738年)以太和城为都城建立南诏政权,直到唐大历十四年(公元779年)南诏王异牟寻迁都羊苴咩城(今大理古城西)止,历时42年,太和城是南诏前期的都城。山顶有金刚城,建有鹤顶寺,在洱海金梭岛上建有南诏避暑宫,城内立有著名的南诏德化碑,可供考察、游览。太和城一直到明朝后才……[详细] |
![]() | 佛图寺塔,民间称为蛇骨塔,位于下关以北3公里,市郊乡羊坪村原佛图寺前,因寺得名。佛图寺塔始建年代约为南诏劝丰祐时期,其造型与千寻塔相同。塔身正中镶嵌着明万历三年(公元1575年)《重修佛图塔记》碑。塔通高30.07米,13级方形密檐式空心砖塔。有两层台基,塔门东向。塔身方4.5米,四壁厚1.4米、中空1.3米。第一层至四层呈直砌,第五层开始逐层收分。双层东西设佛龛,南、北设券洞,与塔心贯通,逐层交替上升。塔身内空,为筒体结构,直通至十二级,塔门为方形洞门,洞门上用横木作过梁,这是南诏时古塔的特点之一。1981年5月维修时,在塔刹基座内出土观音造像等52件文物,在塔门上部出土元代经卷47年,为研……[详细] |
![]() | 白羊村新石器遗址位于宾川县城北4公里的金牛镇白羊村西500米处,桑园河旁,遗址现存面积约3000平方米。1973年至1974年,云南省文物工作队对白羊村遗址进行了科学的发掘,发现了房屋建筑遗址、窖穴、墓葬等,出土了陶器、石器、骨器、牙器和碳化谷等遗物。经科学测定,白羊村遗址的年代为3770±50年。白羊村遗址上的先民早已过着定居生活,建造了原始的房屋,且形成了较小的村落。从事着原始的锄耕农业,辅之以狩猎、采集与饲养。处在母系氏族社会由盛而衰,父系氏族社会已经萌芽的变革阶段。白羊村遗址是洱海区域典型的新石器时代古文化遗址。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白羊村遗址出土的古稻谷是云南省出土较早的稻谷之一,在亚洲……[详细] |
![]() | 天峰山玉皇阁老君殿建筑群位于云南省大理州祥云县普淜镇天峰山。该建筑群始建于明万历年间,历代曾多次修建,包含玉皇阁、老君殿、灵宫殿、土主庙、观音殿、药王殿、功德坊、三天门等八个主要建筑及附属建筑,高大石墙环绕成院,占地约40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4800平方米。玉皇阁为三开间重檐琉璃瓦八角攒尖顶三层木结构楼阁式建筑。老君殿、灵官殿、药王殿、观音阁、土主庙均为三开间抬梁式青瓦顶木结构建筑。三天门、功德坊为石结构牌坊式建筑。该建筑群极具彝族特色的石雕、木雕、彩绘艺术构建在建筑上熠熠生辉,建筑砂石构件镶嵌大理石装饰,营造出神秘的宗教色彩和浓郁的地方彝族艺术气息,构成了建筑本体的传统地方特色,为滇西彝族……[详细] |
![]() | 云南驿村有着2000多年的建制历史,是我国古代西南丝绸之路上主要的驿站之一,也是云南省内驿站使用村名保留下来的唯一村落,历史文化积淀较深。其中,现存完好的古镇古道和马店驿站,如岑公祠、钱家大院、李氏宗祠等,为明清古民居建筑群,是千年驿站风貌保存较完整的地方,保持着其独有的古驿镇风貌特色。2010年12月,云南驿村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命名为第五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2012年12月,云南驿村被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文化部、财政部列入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据悉,为推进云南驿村历史文化风貌的恢复与保护,《祥云县云南驿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保护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已通过州级评审。……[详细] |
![]() | 清光绪元年(1874年),法国传教士罗尼设购得房产一处,改为教堂,1925年大地震毁圮。现在的天主教堂是1930年在原址修建的。1985年,教堂经全面修缮后,被列为“大理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教堂再次进行了全面的修缮。云南这些最美教堂,隐在深山藏于街巷教堂正立面门廊构图是白族传统民居三叠水模式,屋顶一高二低,两侧屋顶侧廊厦檐相交形成两大串角。既有西方的浪漫格调,又有白族传统民居建筑风格,飞檐斗拱,彩绘娟秀,是中外建筑及文化交融的艺术精品,是融各种建筑特色于一身的民族瑰宝,是中外宗教建筑中的一枝奇葩。2019年10月7日,大理天主教堂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详细] |
![]() | 时代:新石器时代至夏、商、周海门口遗址在甸南镇天马村东北方,距剑湖湖尾闾250米处,1957年发现“铜石并用文化”遗址,在长140米,宽20米范围内小面积清理。遗址中发现住房桩柱224根,均为松木,出土器物多在桩柱之间。桩柱排列不规则,每隔一段即成一排,可能为房屋间隔。遗址发现文物近千件,其中陶器475件,石器169件,骨器六七十件,铜器14件。此外,遗址中有四处发现谷物,出土时均成黑色。经有关部门鉴定,出土谷物属于粳稻类型。还有大量兽骨出土。2013年5月,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
![]() | 德源古城遗址,原名邓川城,位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县邓川镇新州村德源山上,面积约52700平方米,是唐代时期古城址。德源古城遗址,始建于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年),是洱海流域保存唐代时期较完整的三大古城遗址(德源古城遗址、图山城遗址和太和城遗址)之一。遗址东西窄,南北宽,地势南高北低。东、南、北三面坡陡险峻,西面仅高出城外地面约3米而显平缓。城墙依山顶地势建造,蜿蜒曲折,周长约1.3千米,系夯土筑城墙。德源古城遗址是邓赕诏所在地重要遗址,也是研究当时洱海流域部落林立、“六诏”纷争到南诏统一的重要实物依据。2019年10月,德源古城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
![]() | 长春洞位于巍宝山西麓,始建于清代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由道人李法纪、杨法荫创建。清代嘉庆、道光、咸丰、光绪年间又增其规制,始成现今之规模,为国内全真教纯阳派著名宫观。长春洞呈坐东向西,依山而建,占地1656平方米。平面布局按道家“八卦”形制排列组合而成,依次由山门、前殿、大殿、厢房、道舍、花园等组成。大殿建在1.85米的石砌须弥座上,为重檐歇山顶建筑,抬梁与穿斗式结构,上、下檐皆施斗拱。内塑玉皇,两侧塑起、问二帝。大殿藻井为八卦图,内雕蟠龙,四周天棚板满绘“天宫诸神”,四周裙板绘“二十四孝”以及山水、花鸟等道教壁画,是我国道教建筑的代表作。长春洞为巍宝山胜景之一,被称为“古洞藏春”。20……[详细] |
![]() | 大理银梭岛位于大理洱海东南,面积23300平方米,遗址分布于岛的北部,现存面积约3000平方米。2003年9月至2004年5月进行考古发掘,发掘面积300平方米。遗址中心区文化堆积保存较好,最厚处达6.8米。遗址的中、上层堆积中含有大量的螺壳和遗物,现场对螺壳的采样和统计发现,大部分的螺壳尾部被人敲打过,以便于食用。出土大量遗物,其中以陶片最多,约有30吨,根据颜色和质地,陶器可分为夹砂橙红陶、黄陶、夹砂灰陶等。通过细筛筛选,获取了大量的小动物骨骼和小件器物等,编号小件器物多达14000余件,可分为陶、石、骨、牙、蚌、玉、铜器七大类,以陶器、青铜器、石器等最引人注目。青铜器中,锻打的青铜鱼钩制……[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