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苏省 > 苏州市旅游

苏州市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介绍

  顾炎武墓顾炎武墓地分亭林祠、亭林墓两部分。1956年,顾炎武墓及祠堂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亭林祠堂落北朝南,东侧有门与顾炎武故居相通,西侧墙外为顾园。祠南向三间两厢一门楼,以三间相通作一大祭堂。两边墙上及外面走廊墙中嵌有砖石刻碑12块,记述先生事略。其中一块有先生所著中名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庭中盘槐、桂花各两株。亭林墓露台现均用花岗石砌造,石阶七级,围以石栏杆。1682年(清康熙二十一年)顾炎武卒于山西曲沃,由嗣子顾衍生,从弟顾岩扶柩回昆山千灯故里,葬于祖茔嗣父顾同吉、嗣母王贞孝之墓穴次位,墓前有碑,上刻“顾亭林先生暨配王硕人合墓”;周围有砖砌矮墙,嵌有清石碑各一块;墓南有明皇朝……[详细]
  绰墩遗址位于江苏省昆山市巴城镇正仪绰墩村,其总面积约40万平方米,中心区面积29万平方米,文化内涵从下至上依次为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和马桥文化,另有唐宋时期遗存。1961年1月,南京博物院在进行太湖地区考古调查时发现该遗址。1982年7月30日至8月7日,南京博物院在昆山文化馆配合下,对遗址进行调查与发掘。1998年至2004年由南京博物院、苏州博物馆及昆山文物管理所三家合作,先后进行了六次考古发掘,发掘总面积3393平方米,发现新石器时期至唐宋时期各类遗存450处,其中,有房址14座、墓葬95座、灰坑177个、水井90口、水稻田64块、水沟8条、河道2条,出土各类器物1000多件。……[详细]
  卫道观前潘宅即礼耕堂,位于平江路卫道观前,1982年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此宅为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徽商潘麒兆所建。占地6700平方米,建筑面积7500平方米,坐北朝南,可分五路六进,后通混堂巷,规模庞大,屋宇高峻,装修精致,现状尚称完整。中路建筑偏西,依次为门厅、轿厅、大厅及三进楼厅。大厅原有“礼耕堂”匾额,系硬山造,面阔五间17米,进深13.7米,台基为花岗岩锁口石加侧塘石,高55厘米,锁口石厚达26厘米。明间设置踏步三级,制作精细,平整光滑。扁作梁结构,前廊设一枝香轩,厅内置前后船篷轩,中为四界大梁。前檐挑檩头雕水浪龙头鲤鱼,内挑雕灵芝梁垫,原厅内左右梢间隔有矮墙半栏,喜庆祝……[详细]
  宝带桥建成于唐代元和年间(1829)。由当时的苏州刺史王仲舒主持建造。为筹措建桥资金,王仲舒带头将自己身上的宝带捐出来,宝带桥之名由此而来。宝带桥用坚硬素朴的金山石筑成,桥长316.8米,桥孔53孔,是我国现存的古代桥梁中,最长的一座多孔石桥。我们现在所见的宝带桥是明代正统年间重新修建的。清咸丰年间和抗日战争时期,由于英帝国主义和日本侵略者的破坏,毁损已相当严重。解放后,人民0根据明代的规模和形制,修缮了这座古桥。宝带桥不仅改善了大运河和澹台湖之间的交通条件,而且因其制造精巧,加上周围有青山绿水相衬,恰拟飘动在水乡原野上的一条宝带,更显绮丽多姿。火车站乘坐103路到底,步行10分钟可达注:因火……[详细]
  苏州报恩寺塔重建于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八角九层,砖身木檐,是南-江(即今苏州)城内重要一景,在《平江图》碑中已经刻出,现称北寺塔,仍是苏州城主要大街的重要对景。报恩寺塔内部为双层套筒,八角塔心内各层都有方形塔心室,木梯设在双层套筒之间的回廊中;各层有平座栏杆,底层有副阶(围绕塔身的一圈廊道)。这些,都与山西释迦塔相仿。但副阶屋檐与第一层塔身的屋檐是一坡而下,没有重檐。与释迦塔不同。砖砌塔身每面分三间,正中一间设门。木结构部分曾经清光绪年间重修,檐角高耸,又在平座上加了许多擎檐柱,已部分改变了原样。副阶柱间连接有墙,平面直径30米,与释迦塔相近;塔全高达76米,比释迦塔高出将近9……[详细]
  赵用贤宅位于江苏常熟市区西泾岸片区南赵弄10号。赵用贤宅是明代赵用贤及其子孙居住的宅第,始建于明代嘉靖时期。据史志记载,赵用贤为明隆庆五年(1571)进士,官至吏部侍郎,卒后赠礼部尚书。其子琦美,以父荫历官刑部郎中,父子皆喜藏书,为隆庆、万历间著名藏书家,书房曰“脉望馆”,取意《仙经》:“蠹鱼三食神仙字则化为此物”。此宅坐南朝北,原有轴线三组,左右二组已毁,今存为主轴,占地面积约1400平方米。宅内大木构架、梁枋彩画、雕花柱础、雕花踢脚砖和丁字斗拱等均为明代原物,具有较高的建筑艺术价值。赵宅现存建筑为轴线房屋一组,总面积约400余平方米。门屋3间,前檐斗拱出挑,阑额施有彩绘;大厅四椽栿及平梁皆……[详细]
  崇教兴福寺塔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常熟古城区东。崇教兴福寺塔原名崇教宝塔,俗名方塔。始建于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当时有僧文用提出“兹邑之居,右高左下,失宾主之辨,宜于苍龙左角,作浮图以胜之。”县令李之善其说,逐令建塔。历经元、明、清几经重修。清咸丰间,寺毁而塔幸存。1963年9月重又进行了大修。方塔虽建于宋代,仍沿袭唐代方形楼阁式木塔的形制。塔为四面九层盔形顶,砖木结构,逐层递收,立面的轮廓吴抛物线状。1978年置塔铃。同年,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为塔题额“崇教兴福寺塔”,摹勒于山门之上。1984年4月,恢复方塔原名。九十年代园内又辟月季园,花容秀美,千姿百色。后院增建长廊,亭、堂、凿荷池、堆……[详细]
  东山民居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西南东山镇松园弄。东山民居,又名春在楼,俗称雕花楼,原为金氏地主宅院,占地5500平方米。砖雕门楼高达9米,仿木结构,飞檐翼角,运用细砖镶嵌、透雕、高浮雕和线刻等多种手法,遍刻福禄吉祥图案、文字及尧舜禅让、文王访贤、郭子仪拜寿等历史人物故事,是中国江南砖雕艺术代表作。主楼前楼的梁、枋、柱、栏、窗等处刻吉祥图案、三国故事、二十四孝及戏曲场景。兼用科林斯式柱头、西式铁铸栏杆、“十字架”、彩色玻璃等西方建筑手法装饰。后楼特点是采用外观两层内实三层的结构手法。以回廊联通前后楼。楼北花园小巧玲珑,因地制宜布置水池、曲桥、假山、亭榭、花木等。楼南一厅,据考证为明代建筑。200……[详细]
  时代:宋地址:中国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相门内干将东路甲辰巷南首此塔为五层八面的楼阁式塔,采用青砖仿木结构,高6.82米,底边宽0.51米。各层均以相间的菱角牙子和板檐砖叠涩挑出腰檐,檐下壁面隐出阑额、柱头枋与转角铺作,檐上架设平座,八面间隔辟壶门和隐出直棂窗,四门四窗的位置逐层相错。该塔始建年代不详,因其结构造型与苏州地区现存的宋代砖塔相似,且标示于宋代平江图上,故长期认为是宋塔,但对塔砖所做的“热释光”抽样测定显示其烧制于晚唐至五代末期,且塔在建造细节上尚存有一些唐代建筑的特征,故准确年代仍待考证。清代《吴门表隐》记载苏州城中有七座小型砖塔,今仅存此塔。民国时期塔身曾被围入民房,在1993年的……[详细]
  云岩寺塔江苏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第一、二批1982年3月调整公布云岩寺塔五代周显德六年(959)苏州市1961年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苏州云岩寺塔中国古代佛教建筑。俗称虎丘塔。在江苏省苏州市阊门外的虎丘山上。始建于五代吴越钱弘□十三年(959),落成于北宋建隆二年(961)。自南宋建炎年间(1127~1130)至清咸丰十年(1860),曾7次被焚,塔刹和塔身顶部及各层塔檐、平座栏杆均毁坏。元至正四年(1344)、明永乐元年至十七年(1403~1419)、正统三年(1436)、崇祯年间(1628~1644)进行过修缮,现塔的第7层就是明崇祯十一年(1638)前后改建的。1961年中华人民……[详细]
  太仓石拱桥位于江苏省太仓市城区致和塘上。太仓石拱桥共三座石拱桥:周泾桥、州桥、皋桥。周泾桥在东门,元至顺元年(1330年)建,三孔,桥面宽近5米,长17米,中孔高近5米,石栏精雕花卉禽兽。皋桥在西门,单孔桥,元代元统二年(1334年)建,桥长15米,宽3米多,有桥耳四个,顶面刻碗花,桥耳下用抹角柱。州桥在府南街南,元天历二年(1329年)建,原名安福桥,因桥心正对州府门,故更名州桥,长16米,宽3米多,原三孔,现仅存一孔,桥面沿石正侧面有乳丁,两侧有圭脚。2006年太仓石拱桥作为元代的古建筑,被国务院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天香小筑为中西合壁式花园别墅。1935年由洞庭东山席家花园主人席启荪所建,一度被汪伪省长李士群占为公馆。解放后由党政机关使用。2001年辟为苏州图书馆古籍部。占地2664平方米,建筑面积1033平方米,分住宅和园林两部分。住宅在西部,现存建筑呈回字形格局,有大厅(鸳鸯厅)、主楼及东西两厢楼。三幢楼组成品字形。园在主楼东侧,作横长方形,占地1000平方米,园中堆土叠石为山,砌石阶小径,山上建有六角凉亭,树木葱茏。该宅园以苏州传统第宅庭园布局和结构形式为基调,吸收了北方建筑风格,同时又融合了西洋建筑的某些特征,在外观、装饰等方面较为别致协调。2013年5月,国务院(国发[2013]13号)公布天香……[详细]
  东山村遗址,在张家港市南沙乡东山村,西距香山500米,北距长江2.5公里。据初步调查,古文化遗址南北长150米,东西宽300米,面积约3万平方米。1989年和1990年苏州博物馆和张家港市文物管理委员会进行两次发掘,发现有马家浜文化和崧泽文化遗存。马家浜文化遗存发现有圆形和半圆形柱洞的屋基,并有芦苇、稻草、竹木、稻谷、灰坑、红烧土等遗迹,出土了陶、石、玉器。遗址向东、南、北三个方向倾斜,文化层高低不一,厚2.5米至3米,有连成片的大面积红烧土和大量陶片,是一处大型原始村落遗址。出土器物有陶罐、鼎、壶、盘、豆、杯、钵、石锛、凿、斧、刀、砺石、玉镯、璜等。该遗址共清理马家浜文化和崧泽文化墓葬8座,……[详细]
  綵衣堂,在常熟城内翁家巷2号,清同治、光绪二帝师傅、户部尚书翁同龢故居。翁同龢(1830-1904)苏州府常熟县热。字声甫,号叔平,又号瓶生、共眉居士,晚号松禅老人,别号天放闲人。翁同龢清咸丰六年(1856)以一甲一名考中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历任刑部、工部尚书、协办大学士,两度入军机处任督办军务大臣,兼总理各国事务大臣、会典馆正总裁、国史馆副总裁,是光绪时的朝廷重臣。翁同龢先后担任过同治、光绪两朝皇帝的师傅,授课明白易懂,深入浅出,认真负责,因此屡受殊荣。光绪皇帝从5岁起,就得到他的教导和关心。翁同龢最终成为光绪皇帝最为宠信的大臣。翁同龢处在帝国主义列强用强权和-胁迫清廷屈服,不断瓜分中国,使……[详细]
  慈云寺塔座落在吴江市震泽镇。震泽,是太湖的古称,镇以湖名,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这个终年流淌着运河水的小镇上,文物古迹遍布,其中,最为知名的是慈云寺塔。?慈云寺塔位于禅寺山门内庭院中,开门见塔,仰视塔顶,高耸入云,令人肃然起敬。??慈云寺塔,是一座砖身木檐的楼阁式塔,六面五级,总高38.44米,塔底层有?回廊,每边长7米。?慈云寺内部建筑有其独道之处。慈云寺塔的塔刹建造精美、比例适度,塔刹约塔高的四分之一,由铁质的覆?盆、仰莲、五重相轮、宝盖、宝珠、受花和铜质的宝瓶组成。仰莲上铸刻着明万历五年(公元1577年)重修慈云寺塔时的铭文。宝瓶为葫芦形,上有四条铁链分?别系住四角,角上挂有铜铃,若遇……[详细]
  保圣寺罗汉塑像保圣寺在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离苏州市以东19公里処的一个有2500年历史的小镇甪直(拼音:Lù Zhí)。保圣寺是建于梁朝天监二年(公元503年)的千年古刹。极盛在北宋大中祥符六年(公元1013年)。当时叫《保圣禅院》,有五千间殿堂,一千和尚,和杭州的灵隐寺齐名。保圣寺博物馆藏有国宝——唐代杨惠之手塑的九尊古罗汉像。顾颉刚救了保圣寺罗汉塑像唐杨惠之塑古罗汉像原来有十八尊,但从清乾隆时代(1736年-1795年)到二十世记初都不曾维修过。1918年顾颉刚到甪直镇访友,第一次见到保圣寺罗汉塑像群。保圣寺大殿上一幅对联写道:“梵宫敕建梁朝,推甫里禅林第一;罗汉塑源惠子,为江南佛像无双”。……[详细]
  黄泗浦遗址位于杨舍镇庆安村与塘桥镇滩里村交界处。唐天宝十二年(753年),鉴真和尚在前五次东渡未果后,率众弟子乘日本遣唐使归舟,从黄泗浦出发开始第六次东渡,获得成功。1963年,鉴真和尚逝世1200周年纪念委员会在黄泗浦竖立石质纪念经幢1座,以作永久纪念。1984年古黄泗浦遗址公布为沙洲县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和2004年,张家港市政府在黄泗浦遗址先后修建鉴真纪念馆、经幢亭、诗碑亭、东渡桥等设施。后在南京博物院主持下进行考古发掘,遗址总面积约2平方公里,发掘面积982平方米,发现唐宋时期民居与寺院遗迹,出土各种文物1500余件。考古发掘显示,黄泗浦遗址是江苏乃至全国少见的隋唐时期古港口遗址,……[详细]
  张溥宅第坐落在江苏省太仓市城厢镇新华西路57号。张溥宅第始建于明代天启年间原是张溥伯父、明崇祯时工部尚书张辅之的宅第,后为张溥所得。张溥(公元1602-1641年),太仓人,字天如,号西铭,明代著名文学家、政治活动家。官至庶吉士。崇祯年间,张溥组织了著名的文人社团——复社,以“兴复古学,务使有用”为宗旨,进行政治和文学活动。张溥一生著述极多,有《七录斋集》等,为纪念反对魏忠贤“阉党”专权被害的苏州五义士而撰写的《五人墓碑记》,是后代传诵的名篇。现存建筑为三进组合式的通转走马楼房屋,硬山造,占地面积1400平方米,建筑面积1507平方米,是一座保存较完整的明代建筑。大厅正中有张溥半身塑像,后两进……[详细]
  彩衣堂位于常熟城内翁家巷2号。彩衣堂(翁氏故居),为常熟地区规模最大的明清官僚宅邸。此宅在明成化,弘治年间系本邑大族桑氏所有,堂名森桂,隆庆,万历年间属邵武知府,古琴家严澍居宅。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大学士翁心存从仲姓处购得,更名为彩衣堂。其子-同治、光绪朝帝翁同酥曾在此度过童年时代。翁氏故居中轴线共七进,其中第三进大厅即为主体建筑“彩衣堂”。厅三开间,硬山五脊顶,五架梁并轩前后廊九架橼屋。整座建筑高大轩敞,用材壮硕,内部结构和彩绘雕塑极为精美,具有鲜明的明代建筑风貌,厅内彩画制作精良,内容丰富,图案古朴,色彩素雅,是我国江南包袱彩画的优秀代表。……[详细]
  垂虹桥位于松陵东门外,旧时素以“江南第一长桥”名闻遐迩。垂虹桥之于吴江的最大的特点,在于它是唯一贯穿于整个吴江千年历史的标志性人文景观。吴江现存的任何景观物件,对吴江的影响绝无其它可以超过垂虹桥的,其影响之深之久之广,无可媲敌。或可以这样表述,垂虹桥以它的万千风情为古今文人塑造吴江的整体意象提供重要依据,甚至是全部,其历史与文学地位远大于实际功能。垂虹桥建于北宋年间,它的建造与古代吴江的地理形势有着密切的关系。自古吴江就是一个水乡泽国,县城松陵位于古吴淞江之滨,镇南即为烟波浩渺的太湖。吴淞江在松陵东南接纳太湖水东流入海。吴淞江,古名松江,松陵江,是古代太湖下游三大干流之一,唐以前南起浪打穿(今……[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