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轩辕宫正殿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东山镇杨湾蒉家山麓。轩辕宫始建于唐,原有山门、碧霞元君祠、城隍庙、正殿、火神殿等建筑,现仅存气势雄伟的轩辕宫正殿和城隍庙。正殿曾作较大规模修缮,殿中安放花岗石轩辕黄帝像。殿前城隍庙今改为碑刻陈列室,存有明清时代珍贵石刻,陈列室中的阴亭制成于明正德年间,80年代在东山陆巷出土,系一仿木结构石筑,高3.58米,直径2.5米,六角形。六角形的每一面都有石刻,中间为藏尸骨之所。阴亭第一面刻有“叶时敬妻周氏之墓”,它是明代一种特殊的墓葬形式,弥足珍贵。殿朝向西面太湖,面阔三间,进深九檩,高10多米,单檐歇山顶,翼角翘起,出檐深远。角柱升起,有侧脚,楠木梁柱,形态自然而少斧……[详细] |
![]() | 浏河天妃宫,又名“天妃灵慈宫”,俗称“娘娘庙”,为我国明代航海家郑和下西洋的重要历史遗迹。始建于北宋宣和五年(公元1123年),元代至正二年(公元1342年)移建于现址。据文献记载,浏河天妃宫同湄洲妈祖庙、泉州天后宫、天津天后宫一起被统称为大陆元代“四大妈祖庙”。浏河天妃宫因此成为江南地区最古老、最负盛名、最具独特历史价值的妈祖庙。据史料记载:当年郑和七次下西洋都在这里祭拜妈祖,以祈求海上的平安,场面非常隆重。郑和七次下西洋,每次从刘家港出海之前都要必先率船队官兵把天妃宫修葺一新,在此进香祈求朝拜海神娘娘,祈佑出海平安,而每次平安归航时又要至此朝拜谢神,并供奉船模,并将记载七次下西洋经过的《通……[详细] |
![]() | 紫金庵罗汉塑像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在洞庭东山西卯坞内。始创于唐代,清代重修。主要建筑虽仅为一殿一堂,但它因有南宋民间雕塑名-潮夫妇塑的“精神超忽,呼之欲活”的罗汉像而声名远扬。紫金庵大殿正面巍坐在覆莲座上的是释迦牟尼佛、药师佛和阿弥陀佛;迦叶和阿难侍立两旁;海岛观音壁立“三世佛”后;而各现妙相的十六罗汉分列于大殿两侧的佛龛内。紫金庵罗汉塑像造型十分准确,形体比例适度,姿态生动,容貌各异。有的在凝想,有的在假寐,有的在讪笑,有的在愁思,各种姿态雕塑得惟妙惟肖,栩栩如生。“长眉”罗汉慈颜善目,满脸福相;“评酒”罗汉遍尝杜康,一副醉态;“伏虎”罗汉虽老态龙钟,然而却法力无边,只用手向老虎一招,那斑烂猛虎……[详细] |
![]() | 思本桥又名思汾桥,位于同里镇西南郊潦浜村的桥港里。据同里旧志记载,为南宋宝祐年间(1253~1258年)里人叶茵建造。1995年4月被列为江苏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是吴江市境内现存最古老的桥之一。叶茵是宋代著名诗人,此人乐于善举,曾为里中修建多座桥梁,思本桥即其一,俗名思汾桥,思本取名“当思以民为本”之意。思本桥架于桥港里中段,东西走向,系单孔拱形桥,桥身皆用武康石砌成。桥全长22.5米,宽1.8米,桥面长5.4米,略呈弧形,桥跨度达9米,矢高4.5米,矢跨比正好为1∶2,拱券(并列砌筑,由七道平行的券石组成)呈半圆形,与水中倒影虚实相接,合成整园,波光粼粼,秀丽异常。该桥具有独特的形体结构和架桥……[详细] |
![]() | 万佛石塔,原名禅师塔,座落在吴县市镇湖西华装饰的西泾村(西京村)。它面对太湖,隔湖与光福窑上山相望。坚固耐用太湖水患多,而塔是佛的象征,佛是威力无比的化身,为了消灾镇邪,南宋绍兴年间(公元1131—1162年)始建该塔,作为镇湖之物。 在明朝成化年间,高僧昕乚将塔进行了洗刷整修。由重建至今,已经历了692年的风风雨雨了。 塔由石灰石石块砌成,作单层造。塔体外方内圆,造型简洁,比例适度,坚固朴实。它既不同于汉族传统的楼阁式宝塔,也不同于元代盛行的由印度传入我国的-塔(瓶型塔),可谓自成一体,别具一格。塔原座落在江南名刹秀峰附近,座北朝南,通高11.2米,分台基、塔身、塔刹三大部分。塔……[详细] |
![]() | 玄妙观坐落在江苏省苏州市中心——观前街。玄妙观又名圆妙观,创建于西晋咸宁二年(276年),初名“真庆道院”,唐开元二年(714年)改名为“开元宫”。北宋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赐额“天庆观”。南宋初金兵南下,天庆观被毁,后于绍兴十六年到醇熙六年(1146-1179年)经过多次重修,现存的规模宏伟的三清殿就是醇熙六年(1179年)建造的。元至元十八年(1281年)诏改为今名“玄妙观”。清康熙年间的极盛时期有殿宇三十余座,是全国规模最大的道观之一,为了避讳康熙帝玄烨之名,故而改名为“圆妙观”。后来又经多次的破坏和重修,但都没有达到原先的规模,现存较大的建筑主要有正山门和三清殿。正山门面对宫巷,十……[详细] |
![]() | 东庙桥时代:宋地址: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全桥除民国年间增置花岗岩栏石、望柱外,其他均由初建时的武康石构筑。武康石也叫紫石,石面布有细小的蜂窝眼,颜色深赤,原产于浙江省武康(已于1958年并入德清县),宋代及元代时,江南一带常用这种石头来造桥,东庙桥上的大部分构件为此石,可佐证其的最初建造年代确实是在宋代。水盘石和排柱浑厚稳重,排柱与横系石平接严密。每根石梁均从两端向中间逐渐增厚,外侧又凿有弧度,整个桥面略呈拱形,造型美观。次孔石梁边端分别镌刻如意云图案,形成各异,飘然生动。东庙桥的构造技术颇有特色。其底盘石和排柱浑厚稳重,排柱与横系石平接严密,受力匀称。三孔桥面架设六根石梁,石梁间铺设石板。每根……[详细] |
![]() | 位于盘门内东大街11号,1956年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现由吴县市文物管理委员会保护管理。开元寺初名通玄寺,三国东吴赤乌年间孙权为乳母陈氏所建。隋开皇九年(589年)吴县令孙宽废寺,唐贞观二年(628年)僧慧重兴。开元二十六年(738年)诏令改名。大顺二年(891年),孙儒占据苏州,开元寺被付之一炬。五代后唐同光三年(925年),吴越钱氏迁建开元寺于盘门内现址。宋至明屡经废兴。清咸丰十年(1860年)又毁于兵火,同治十二年(1873年)稍事重修,未复旧观。无梁殿是开元寺现在仅存的一座古建筑。无梁殿即藏经阁,建于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原先供奉无量寿佛,又名无量殿;因为都是磨砖嵌缝纵横……[详细] |
![]() | 罗汉院双塔及正殿遗址位于中国东部江苏省苏州市凤凰街定慧寺巷22号,是一处北宋时期(公元960~1127年)的古塔及大殿建筑遗址。罗汉院双塔始建于北宋太平兴国七年(982年),两座塔的规模和结构完全相同,均为八角形0式砖结构塔,塔身通高33.3米,共7层,底层每边宽5.5米。塔身各层仅四面辟门,其余四面则隐刻出直棂窗,门窗之上有阑额及斗拱支撑塔檐。塔檐以砖叠涩挑出,弧度较大,共六层,至角起翘,表现出明显的江南建筑风格。塔室平面除第二层为八角形外,其余6层均为四方形。各层之间顺次按45度角相互重叠转换,从下向上仍构成八角形的形式。塔刹为铁制,约占塔高的1/4,这在中国古塔中是极为罕见的。正殿遗址位……[详细] |
![]() | 师俭堂位于江苏吴江震泽镇,为江苏与浙江的交界处。师俭堂曾为震泽望族徐氏所有。宅院占地二千多亩,坐北朝南,面阔五间,六进高墙深宅,共有大小房屋147间。院内集河埠、行栈、商铺、街道、厅堂、内宅、花园、下房于一体,街中建宅,宅内含街。建筑布局上三条轴线巧构空间组合,营造出凝重古朴的传统中式风格,兼具官、儒、商三重使用功能,是一座反映晚清工商绅士坐行经商的时代特点和地方特色的代表建筑,为近代江南民间建筑所罕见。师俭堂布局极为规整严谨,前后六进总开间误差小于5厘米。若每间洞开,可以从河埠一直望到第六进厅堂上的屏门,庭院深深,体现了封建时代的门第造型。师俭堂地势从第一进到第六进缓缓抬升,前后高差45厘米……[详细] |
![]() | 据说到梅李镇没看聚沙塔,就等于没到梅李镇,所以一到此地,人们总爱前去领略一下聚沙塔影的旖旎风光。感受逝者如斯,没想到,点滴间能聚沙成塔,一声叹息,却已过了千年。聚沙塔确实是一座标志性的著名古塔。据史料记载,聚沙塔,原称“聚沙百福宝塔”,为南宋绍兴年间(1131年-1162年)建,又传为三国赤乌年间孙权之母吴国太捐资兴建,如果成立的话,这一下子就把历史向前推进了900年,但许多专家认为还是前者说法比较靠谱。至于为什么建要“聚沙塔”,民间流传的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镇水之宝。常熟本就位于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上,梅李镇当时又地处江海之滨,常受江潮倒灌的洪涝之患,苦不堪言,齐心协力建塔镇水已成不约而同的心……[详细] |
![]() | 燕园,时代:清地址: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常熟古城区新峰巷该园至今已有220多年历史,是常熟古典园林中存世时间最长、格局保存最为完整的私家园林之一,2013年入选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燕园自1982年起陆续修复,当年对园中三婵娟室、伫秋簃等景点按原有布局进行了重建,于1984年上半年竣工并对外开放。1998年6月,燕园实施第二期修复工程,于2000年10月竣工,历时3年,共投资200万元,对燕园16景中的五芝堂、赏诗阁、天际归舟等12景进行修复,得以重现。2007年3月起,又将燕园十愿楼、冬荣老屋、一希瓦阁、竹里行橱四景修复,主要恢复建筑面积376平方米。建筑风貌和原先保持一致,充分体现江……[详细] |
![]() | 时代:清地址: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张家港凤凰镇恬庄北街杨宅为清朝乾隆初期所建。由榜眼府、杨氏南宅和杨氏孝坊组成。自2006年开始,市镇两级政府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修复,修复后的三处古建筑占地面积5581平方米,建筑面积为4132平方米,为传统明清建筑中的典型代表。相传唐宋兴盛之极的河阳古镇在宋末元初突遭兵戮,数千间房屋毁于战火。古镇镇民看中河阳山东麓约二公里外一条叫“奚浦塘”的小溪,举族迁徒至小溪两岸定居,于是便有了恬庄古镇。清代乾隆中期,古镇进入了鼎盛时期。恬庄古镇人文荟萃,状元、榜眼、进士、举人等数不胜数,其中最有名的当数清代顺治年间状元孙承恩、咸丰年间榜眼杨泗孙、嘉庆年间进士杨希铨、道光年……[详细] |
![]() | 时代:清地址: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苏州织造署是“江南三织造”之一。1981年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3月被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作为百年名校的江苏省苏州十中,这里曾是苏州织造署的西花园,为皇帝行宫后花园。当年康熙帝六下江南,祖孙俩在苏州均驻跸西花园。织造使曹寅(曹雪芹祖父)之母曾为康熙帝乳母,曹寅幼年也曾入宫陪康熙读书。苏州织造署西花园长期作为行宫,实际上已经是皇家园林了。园内瑞云峰,也是江南园林太湖石名峰之一,被誉为“妍巧甲于江南”。苏州是中国“四大绸都”之一,自古丝织业发达,为中国丝织中心之一,被誉为“丝绸之府”。为满足宫廷需求,自元代起朝廷就在苏州设立织造局,明代由太……[详细] |
![]() | 曲园,1963年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俞樾故居即曲园,位于苏州市人民路马医科43号,200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俞樾于同治十三年(1874年)得友人资助,购得马医科巷西大学士潘世恩故宅废地,亲自规划,构屋30余楹,作为起居、著述之处。在居住区之西北原有隙地如曲尺形,取老子曲则全之意,构筑小园取名曲园,宅门悬李鸿章书德清余太史著书之庐横匾。俞樾故居位于苏州市人民路马医科43号,占地共2800平方米,正宅居中,自南而北分五进,其东又建配房若干,与正宅之间以备弄分隔有相互沟通。其西、北为亭园部分,形成一曲尺形,对正宅形成半包围格局。正宅门厅和轿厅皆为……[详细] |
![]() | 苏州艺圃苏州艺圃,地处金、阊二门间的文衙弄。园景开朗,风格质朴,较多地保存了建园初期的格局。有其较高的历史与艺术价值。全园有地仅为五亩,以约占五分之一的池水为中心。水面集中,其东南及西南两角,各有水湾伸出,并于水口之上各架形制不同的石板桥一座,故而水面显得开阔流动,绝无拥塞局促之感。池水之北多建筑,团团点名堂为园中主要厅堂,其南端有小院,设湖石花台,院南临池处,建有水榭五间,两侧厢房则与池水东、西两面的厢房相连。池水之南为假山,以土堆成,临处之处,则以湖石叠成绝壁、危径,既多变化又较自然。于池北远望此处,山石嶙刚,树木葱郁,给人以奇秀之美、山林之趣,成为园中的主要对景。此种以池水、石径、绝壁相结合……[详细] |
![]() | 寂鉴寺石殿位于苏州城西12公里处吴县藏书镇(善人桥)北天池山。元至正十七年(1357年)建。寺平面呈椭圆形,山门两侧依山凿筑有仿木构石屋极乐园与兜率宫,分别为重檐歇山顶和单檐歇山顶。寂鉴寺石殿名为西天寺,南向,面阔三间,进深两间,明间后部突出,故石殿平面呈“凸”字形,宋代称之为“0屋”。石殿紧挨山崖,仿木构,无斗拱,单檐歇山顶。元至正十七年(1357),僧道在创建寂鉴禅庵,后经重修,改为寂鉴寺。石殿、佛龛及造像建于元至正十七年(1357)至二十三年(1363)。寺南山门东西两侧各有石龛一座,分别题为“兜率宫”、“极乐园”,均依山岩建筑,面阔1间,仿木结构,歇山顶抱厦式。龛内各以整块山岩雕刻立佛……[详细] |
![]() | 柳亚子纪念馆坐落在历史文化名镇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汾湖镇黎里古镇上,东邻上海,北接苏州,南连浙江,太浦河穿过古镇,东西两头连接着巨浸分湖与京杭大运河,“318”国道及“苏同黎”公路纵横交错,“苏嘉杭”、“-沪”高速在黎里均设有出入口,交通非常便利。柳亚子纪念馆,是一座清代乾隆年间的优秀建筑,又是一处近现代的重要史迹,原为清乾隆直隶总督、工部尚书周元理私邸,落成于1780年之前,宅名“赐福堂”,前后六进,备弄深达92.9米,占地面积2603平方米,建筑面积2862平方米,101个自然间。现存的三座砖刻门楼,高大气派、栩栩如生,有极高的艺术价值。1922年,著名爱国诗人柳亚子向周氏后裔典租了这座深宅……[详细] |
![]() | 耦园位于平江历史街区小新桥巷7号,三面临河,一面沿街,宅园总面积8000平方米。耦园东部旧址原为清雍正时保宁知府陆锦所筑“涉园”,光绪初年,湖洲沈秉成购得涉园废址,聘名画家顾芸等设计,营筑宅园。因宅之东西各有一园,又寓夫妇偕隐之意,故名偶园。1932年,杨荫榆于此创办二乐女子学社。1939年,史学家钱穆携眷寓居东花园,1958年,苏州振亚丝织厂用作工人疗养所、宿舍、仓库、托儿所。1965年部分向社会开放,1994年全部开放。耦园是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耦园是布局独特的庭院式园林,住宅居中,园分东、西,园宅之间以重楼联通。西花园以书斋“织帘老屋”为中心,分隔为……[详细] |
![]() | 常熟言子祠为明代建筑,占地总面积为1008平方米,是祭祀孔子唯一的南方弟子——言子的专祠,该建筑是常熟保存最早的古代官式祠庙建筑,也是全国唯一一处在文庙范围内,单独设祠祭祀孔子学生言偃的建筑。常熟言子祠,初名吴公子游祠,南宋庆元三年(1197年)知县孙应时建。端平三年(1236年),知县王爚迁建言子祠于文庙之后,是为将言子祠纳入文庙建筑序列之始。明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重建言子祠于文庙(大成殿)东,弘治十三年(1500年)重修。清康熙间(1662-1722年)圣祖南巡御书“文开吴会”额,乾隆十六年(1751年)高宗南巡御书“道启东南”额,曾俱榜祠中。同治十一年(1872年),两江总督曾国……[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