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云南省旅游

云南省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介绍

  玉皇阁始建于明万历年间(公元1573-1620年),永历丁亥年(公元1647年)因张献忠起义军属部攻破建水城池而被焚毁。永历甲午年(公元1654年)重建。清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重修正殿。现存建筑为三进院建筑。崇文塔,始建于元,明代重修。清嘉靖四年(公元1799年)因暴雨倾圮被毁,清道光六年(公元1826年)重修,也称“白马寺”塔。玉皇阁及崇文塔是记录和反映建水宗教历史发展进程中佛、道两教相互融合,塔院相处的重要史证,是建水众多以“文”贯之命名的历史悠久的重要建筑之一。2019年10月7日,建水玉皇阁及崇文塔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详细]
  熊庆来故居,位于弥勒县朋普镇庆来村,距县城46公里熊庆来故居始建于清代末期,占地1055平方米。坐西面东,有大小四院,砖木结构,硬山顶建筑,为当地民房样式。有正房、厢房、书房、客厅等。熊庆来(1893—1969年),字迪之,幼名竹生,著名数学家和教育家。1907年入云南高等学堂,1913年赴比利时、法国留学,获法国国家理科博士学位。曾执教于南京东南大学、云南大学、清华大学等。1949年去巴黎研究数学。1957年回国,任第四届全国政协常委,担任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函数论研究室主任。2013年5月,弥勒熊庆来故居被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东门楼及迤萨民居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红河县,因独特的马帮文化曾创造出昔日的迤萨辉煌,其中体现中西合璧的迤萨特色建筑群成为展现当地历史文化的遗产。在红河县众多建筑遗存中,有着“小布达拉宫”美誉的迤萨东门楼和民居最为著名。东门楼是红河县唯一现存的城门楼,与其相连的是姚初民居,其房屋为中西式三层楼三进四合院,外观成方形碉堡状,坚固稳重;借鉴西欧建筑式样,在古朴中透出精致;建筑用料考究,建造精细,虽历经近百年仍风采依旧,形成独特的建筑风格,充分展现了当时西南与内地交往以及我国各民族与东南亚国家各民族交往的融合,极具历史价值和艺术研究价值。……[详细]
  广允缅寺坐落于云南省临沧地区沧源县城内勐懂大街的北侧。广允缅寺又称为“学堂缅寺”(缅寺即佛寺),是小乘佛教的建筑,始建于清道光初年。寺院占地2200平方米,现存的主殿建于高0.5至1.5米的基座上,面阔14.8米、进深24.4米,为穿斗式木架结构,由一围廊式歇山顶三重檐殿堂与四方形五重檐亭阁组合而成。亭阁作重檐歇山顶,檐下装饰有斗拱,斗拱五重上跳,拱部雕刻有云纹。大殿作三重檐歇山式木结构建筑,第三层檐下侧面和后背形成殿堂四周的围廊。殿堂的门窗作有透雕装饰,梁枋门柱饰满了“金水图案”,技艺精湛,是傣族的传统工艺。大殿内并列有六根金柱,前面的梁柱上装饰有两条倒悬的木雕巨龙,盘旋在过厅入口的左右二柱……[详细]
  清光绪元年(1874年),法国传教士罗尼设购得房产一处,改为教堂,1925年大地震毁圮。现在的天主教堂是1930年在原址修建的。1985年,教堂经全面修缮后,被列为“大理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教堂再次进行了全面的修缮。云南这些最美教堂,隐在深山藏于街巷教堂正立面门廊构图是白族传统民居三叠水模式,屋顶一高二低,两侧屋顶侧廊厦檐相交形成两大串角。既有西方的浪漫格调,又有白族传统民居建筑风格,飞檐斗拱,彩绘娟秀,是中外建筑及文化交融的艺术精品,是融各种建筑特色于一身的民族瑰宝,是中外宗教建筑中的一枝奇葩。2019年10月7日,大理天主教堂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详细]
  洄澜阁位于异龙湖东出水口处,离县城18公里,建于清乾隆四十一年。洄澜建于桥上,工艺精巧,气势宏伟,既疏导洪水,又点缀湖山,阁内题有“洄澜滴翠,龙湖锁钥,梵宇长春”等匾额。洄澜阁高20米,宽6米多,长18米,中间为八角亭,左右有两阔亭同时并立,两楼一底,阁顶以彩色琉璃瓦配上陶制的飞禽走兽镶嵌而成,每层的每个亭角均配以风铃一个,微风吹来,清脆悦耳的铃铛叮咚作响,令人仿佛置身深山古刹,不禁生发出幽幽古情,浮想联翩。整个楼阁雕梁画栋,气势雄伟壮观。2019年10月7日,洄澜桥阁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详细]
  时代:新石器时代至夏、商、周海门口遗址在甸南镇天马村东北方,距剑湖湖尾闾250米处,1957年发现“铜石并用文化”遗址,在长140米,宽20米范围内小面积清理。遗址中发现住房桩柱224根,均为松木,出土器物多在桩柱之间。桩柱排列不规则,每隔一段即成一排,可能为房屋间隔。遗址发现文物近千件,其中陶器475件,石器169件,骨器六七十件,铜器14件。此外,遗址中有四处发现谷物,出土时均成黑色。经有关部门鉴定,出土谷物属于粳稻类型。还有大量兽骨出土。2013年5月,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镇公堂紧邻迪庆军分区,又称藏经堂,始建于清代。这是个汉藏合璧式的建筑群,与寺庙、峡谷、湖泊、雪山完全不同的是,中甸历史的辉煌与沧桑在这里一一镌刻。镇公堂坐北向南,外观呈现汉式斗拱鹄吻飞檐,顶端宝鼎耀目,金碧辉煌,内壁采藏式金刚杵柱,朱门绘彩,璀璨夺目。门两侧壁上,藏传佛教的四大金刚飞跃而立,栩栩如生,整个镇公堂如虎踞龙盘,气势宏伟。在这里,除了有古建筑的辉煌壮丽,还有红军长征时贺龙将军写下的“兴盛番族“的锦幛,是藏汉团结安定的象征。1936年4月29日,贺龙率领的红二军团经过中甸(今香格里拉),将香格里拉中心镇公堂作为总指挥部。1936年5月下旬,红二军团离城北上,随即到来的以肖克和王震率领的……[详细]
  建水土主庙是建水“古建筑博物馆”中较有特点的早期建筑之一。土主庙始建于明正统七年(公元1442年),有两进完整院落,现存山门、正殿、后殿、四厢、六耳共计39间,占地3200平方米。土主庙的建筑风格保持了明代营造法式特征,呈现出明代简洁、典雅的装饰风格,是建水古建筑中原汁原味保存的明代彩绘艺术信息的充分展示,也是建水古建筑彩绘艺术的珍贵资料。2003年12月18日,建水土主庙被公布为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10月7日,建水土主庙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详细]
  云南墨江文庙始建于清道光元年(公元1821年),历时10年之久,于道光十年建成。历经三个朝代。至今已有184年,是墨江规模最宏大的古建筑群。墨江文庙位于云南墨江哈尼族自治县城,东北九叠联珠第六峰上,依山而建。由大门、泮池、新楼、五经楼、崇文阁、魁星阁、棂星门星宿门、乡贤祠、名宦祠、东西厢房、天子台、大成殿、后殿等建筑群组成,采用了我国古代的垂檐和歇山等两大建筑样式,整个建筑气势雄伟、布局精巧。2019年10月7日,墨江文庙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景点位置云南省墨江哈尼族自治县东正街……[详细]
  景迈山古茶园位于澜沧县惠民乡景迈村和芒景村一带,距县城72公里,其核心区及周边主要有惠民景迈芒景景区、柏联普洱茶庄园及即将开工建设的普洱市边三县茶祖历史文化旅游项目——景迈茶祖文化公园。其中景迈村以傣族为主,芒景村以布朗族为主,各民族和谐相处,仍然保存了各自的民族语言、风俗、节庆、祭祀等文化传统。古茶园最高海拔1662米,最低海拔1100米,平均海拔1400米,年平均气温18℃,总面积2.8万亩,系当地布朗族、傣族先民所驯化、栽培,均为上千年的茶树,是名副其实的千年万亩古茶园。2013年5月,景迈山古茶园被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指林寺位于建水县城建中路(现临安路)西段,文庙以西,被誉为“临安首寺”。民间素有“先有指林寺,后有临安城”(建水古称临安)的说法。据碑刻记载,早在宋代大理国统治此地时期,这里是一片茂密的森林,常见一只鹿出没其间。一天,有人逐鹿至林中,鹿忽不知去向,只有一异人前来,指着森林对众人说:“鹿居此久矣,汝辈为何取它?”言毕,亦复不见。众人皆惊诧,以为遇到神人仙鹿,便立小庙,绘塑神像以祀。许愿求神者认为灵验,香火日盛。到了元代元贞年间(1295-1297),郡人何昌明于此大兴土木,请来中原工匠,改建为一殿二塔,绘塑佛、菩萨、大士之像,栖住持,每日晨钟暮鼓,香烟缭绕,成为参禅拜佛之所。并取前述异人事,书“……[详细]
  时代:旧石器时代大河遗址位于云南东部富源县大河乡东南部约3公里处,属旧石器时代遗址。该遗址于1986年被初次发现,并于2006年第三次发掘0土大量文物,被称为“2006年度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根据对洞内出土的大量动物牙齿、骨头化石考证,专家发现这一时期处于古人类狩猎形式的生活形态。这些石制品既有本地区文化的传统特点,又有典型的欧洲莫斯特文化和勒瓦娄哇技术特点,是莫斯特文化在中国南方的首次集0现。2013年被国务院正式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陈氏宗祠位于云南省红河州石屏县宝秀镇郑营村,为清末进士陈鹤亭所建。祠占地3427平方米。它是中国古典式回廊四合院建筑与民间吊脚楼建筑的完美结合;它的布局结构中透着智慧的灵气与精湛的技艺;它的雕饰与结构的简约、精当、色彩之协调,与整幢建筑作为一个宗祠的身份十分贴切,体现了宗祠建造者的十分优秀的内在品质;它的建筑主题是儒家思想观念与滇南侨民、本土民族建筑文化的紧密结合、体现与发扬;宗祠的礼仪与教化功能在新形势下得到了扩展与升华,保护传统的宗祠建筑,是时代的需要.陈氏宗祠沿中轴线依次为祠门、莲池、0、中殿和大殿。祠门为牌坊式砖石结构,其前石狮一对,雕琢精湛;莲池上有三孔石桥,雕十二生肖图,其内建筑雕……[详细]
  开远长虹桥于1960年动工修建,1961年建成通车,全长171米,单孔跨径112.5米,高30米,宽8.5米,主孔两边各设5孔副拱,桥上两侧设石护栏,南端设桥头堡,是当时国内单孔跨径最大的空腹式石拱桥,长虹桥是原国道326线上的重要桥梁,其精湛高超的建桥技艺曾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桥梁,是研究我国现代桥梁史的重要实物资料。2019年10月7日,开远长虹桥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详细]
  双龙桥,俗称“十七孔桥”,是座三阁十七孔大石拱桥。它坐落于建水古城城西5里处,横跨泸江与塌冲河交汇之水面上,是云南省著名古迹之一,已列入中国造桥史册。双龙桥位于建水城西3公里的泸江与塌冲河上,因两河蜿蜒如龙,故而得名,俗称“十七孔桥”,是一座三阁十七孔大石拱桥,长148米,宽3-8米,是云南省著名古迹之一,被认为是云南省规模最大、艺术价值最高的一座多孔连拱桥,已列入中国造桥史册。桥中建有三座飞檐式0,楼中有楼,桥楼相映,蔚为大观,不失为我国造桥史上极为珍贵的杰作。两端0略小,居中一座大而壮观,素有“滇南大观楼”之称。1965年我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前来考察,将其列为全国大型古桥之一,遂被定为云……[详细]
  在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糯福乡政府西北小山上,有一座基督教堂,这是由美国浸信会牧师永伟里来传教时建的。糯福教堂是澜沧、双江、沧源、耿马等地助教会总部。云南这些最美教堂,隐在深山藏于街巷该教堂为拉祜族干栏式围廊建筑,内部装修为欧美教堂风格,土洋结合,风格特异,具有艺术价值,亦是外国基督教传入我国拉祜族地区的物证。1985年3月,澜沧县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12月,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万家坝位于楚雄彝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鹿城东南侧3·5公里的龙川江支流青龙河西岸。1975年,首次在这里发掘出铜鼓5面。万家坝铜鼓的价值,在于其历史的久远。据研究测定,万家坝出土铜鼓的古墓群,其时代约为春秋晚期和战国初期,距今至少在2300年以上。万家坝铜鼓代表了中国铜鼓文化的一个类型,考古学界称之为万家坝型。迄今在云南境内共发掘这一类型的铜鼓19面,其中10面在楚雄境内出土。……[详细]
  妙湛寺双塔妙湛寺前有十三层密檐方形实心砖塔两座,始建于元泰定四年(1327—1335年间)。多次重修,于明成化年竣工,原建两塔。西塔于清道光十三年(公元1833年)地震被毁,尚存东塔。原东西两塔对峙,每值冬秋夜晚,玉兔东升,两塔倒影似笔尖,阴影移动,犹如神人大师挥动大笔,书写诗篇,赞美天地、祝福人间,故称“笔写苍穹”。妙湛寺金刚塔又名“穿心塔”,座落于中国西南部云南省昆明市东郊的官渡镇,它是中国现存年代最久的一处砂石构筑的典型-式佛塔。妙湛寺金刚塔建于明天顺二年(公元1458年),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和1982年曾进行过两次修葺。该塔全部以沙石砌筑,塔基呈方形,高4.8米,边长10.4……[详细]
  白塔大姚白塔座落在大姚县城西郊一公里的宝筏山巅,因该塔基座小而顶部硕大,形如磬椎,故又名“磬椎塔”。大姚白塔不仅造型奇特,而且年代古老。据文献记载,如建于唐天宝五年(746年),为吐蕃僧人所建。白塔塔身由刻有梵汉文字的砖块砌成。汉字砖上刻有“大佛顶”、“八大灵塔咒”、“十方诸佛镇塔咒”、“资益谷塔咒”等汉字。……[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