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江川文庙,是中国云南省江川县的孔庙,始建于清乾隆年间,位于江城镇北的钟秀山南麓,今为江川二中的所在地,占地31亩,是江川县规模最大的古建筑群。文庙是中国传统的宫殿式砖木结构建筑群,中轴式对称,由棂星门、泮池、戟门、大成殿、东西庑和四祠组合而成,还有附属建筑崇圣宫、钟秀书院。现主体建筑尚存。江川文庙是玉溪市保存较为完整的文庙之一,也是江川县规模最大的古建筑群,文庙在江川二中校园内。文庙与学校合二为一,有其特殊的渊源,-战争后,林则徐由广东赴新疆,途经云南时到过江川文庙,为其题词“钟秀书院”,从此,文庙成为清政府培养人才、灌输统治思想的基地。民国时期,文庙内也一直在办高小,培育了鲁子材、唐淮源、金……[详细] |
![]() | 云南大学会泽院位于云南大学东陆校区,占地面积2484.05平方米,建筑面积3953.49平方米。文物构成由会泽院、《会泽唐公创办东陆大学记》铜碑、九十五级台阶及西式喷水池组成。《会泽唐公创办东陆大学记》铜碑立于会泽院主楼大厅内墙上;九十五级台阶位于会泽院主楼大门外南向,上下共有95级青石台阶;九十五级台阶中段第二平台有西式喷水池一座。史料记载,1923年4月20日,云南大学前身私立东陆大学举行开学典礼暨会泽院奠基仪式,1924年12月18日会泽院建成,并在会泽院外南侧的九十五级台阶两侧新增红色弧段砖体空心栏杆,台阶中段修建西式喷水池,依山顺势,与台阶浑然天成,与会泽院融为一体。1927年会泽院……[详细] |
![]() | 勐旺塔及西北塔勐旺塔和西北塔位于临沧市临翔区,是当地重要的佛教活动场所。勐旺塔位于临沧市临翔区章驮乡勐旺村境内的忙公山顶上,塔高16.6米,砖石结构,呈八边形;西北塔位于临沧市临翔区忙畔街道办事处忙令社区西河边的团山顶上,塔高约15.7米,由塔基、7层塔身以及塔刹组成,砖石结构。勐旺塔及西北塔始建于明天启元年(1621),是南传上座部佛教传入临沧的重要标志,是我国西南民族地区南传上座部佛教建筑中保存比较完整、艺术价值较高的早期佛塔。2013年5月被公布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勐旺塔及西北塔造型独特、工艺精湛,塔身装饰素雅,纹饰以花卉为主,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两塔型制虽为缅式,但也受汉式密檐塔的影……[详细] |
![]() | 朝阳楼城门占地2312平方米,城墙从南至北长77米,从东至西宽26米。城门依地势筑于高岸,楼阁又起于两丈多高用砖石镶砌的门洞之上,楼层高24米,为三重檐歇山顶。檐角飞翘、画栋雕梁、巍峨挺拔、气势雄伟。三楼屋檐下悬挂着“飞霞流云”、“雄镇东南”的巨字匾额,是唯一幸存的清代四大榜书之一。檐角挂有铜铃,每当秋风送爽,铃声在清风中清脆悦耳。春夏之间,万千筑巢于檐下的紫燕绕楼飞鸣,呢喃之声不绝于耳,景致蔚为壮观。城楼上木雕屏门雕镂精细、奇丽华贵、人物形象生动、透雕三层,堪称精品。雍正《建水州志》载:“东城楼(朝阳楼)高百尺,千霄插天,下瞰城市,烟火万家,风光无际,旭日初升,晖光远映,遥望城楼,如黄鹤,如……[详细] |
![]() | 东寺塔位于云南省昆明市书林街南段。原在常乐寺内,常乐寺称东寺,故名东寺塔,常乐寺早毁。西寺塔位于东寺街南段原慧光寺内,慧光寺称西寺,故名西寺塔,慧光寺已毁,仅存寺塔。常乐寺为四方形十三层密檐式空心砖塔,高40.57米,底层南面辟门,从第二层起檐上四面均开有券洞,每洞内置石雕佛像1尊。塔的顶宝上立有4只铜铸金翅鸟,故又称金鸡塔。与西寺塔东西遥相对峙。慧光塔现塔通高35.54米,塔形与大理崇圣寺塔主塔相似,为四方形、十三层密檐式空心砖塔。砖上有汉文、梵文经咒和窑户印模。虽经历代较大修葺,仍不失原有形制。据史书记载,东寺塔与西寺塔同为唐代南诏弄栋节度使王嵯颠所建,始建于唐太和三年(829年),历时3……[详细] |
![]() | 州城文庙武庙位于云南省大理州宾川县,建于明弘治七年(公园1494年),明嘉靖、清康熙、雍正、嘉庆、光绪年间曾多次修复和添建,在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州城古镇,形成了一个气势恢宏的建筑群,充分表现出了这里丰厚独特的历史文化特色。文庙坐东向西,供奉的是孔子等古代的学者先贤。文庙面对笔架山,为一进四院,由照壁、棂星门、大成门、大成殿、后宫(又称崇圣祠)及南北两院、名宦乡祠等建筑呈梯形建造构成。整座建筑风格纤细秀雅,匠心独运,或危楼高阁,栖凤盘龙;或草木葳蕤,烟聚蔓缠;或小井石栏、曲径通幽。房檐斗拱和额枋梁柱上,装饰着的青蓝点金和各种贴金彩画,亦清晰可辨,不难想象昔日所拥有的鲜丽色彩和雄伟壮丽。各院之……[详细] |
![]() | 垅圩图山城址位于巍山县城西北十五公里,在今大仓镇甸中村委会,团山村西面垅圩图山山顶的一块大平地上。遗址后依大黑山,前临阳瓜江,山环水抱,易守难攻,地势险要,站在山顶眺望,整个巍山坝子尽收眼底。遗址面积约五千平方米。据元代至清代的正史和云南的各种地方志记载,细奴逻建立大蒙国后,于唐高宗永徽元年(650年),在垅圩图山上筑城以居,该遗址为南诏国第一座都城遗址。1958年,云南省考古队在垅圩图山城址考古发掘中,出土了大量瓦砾、石礅、莲花柱础等建筑材料,进一步证实了该遗址是南诏早期都城遗址,这也与历代史料记载相吻合。1991年和1992年,云南省考古队连续两年在遗址上再次发掘出了一片古建筑遗址内的铺地……[详细] |
![]() | 川字闸原名屡丰间,,又名白鹤梁。建于清道光十六年(公元1836年)。是一座以闸为主桥闸结合的多孔石拱桥。闸分为三,分跨于被大小中滩分隔形成的海口河三股河道之上,故通称川字闸。海口河是滇池唯一出水河道,有滇池袁钥之称。为了排水通畅,自元代平章政事赡思丁,赛典未委派巡行劝农使张立道负责疏浚海口河开始,每隔数十年,官府就要征调劳力,大规模疏浚海口河。川字闸(屡丰闸)建成以前,每当大规模疏浚,人们均先筑坝断流,待施工完毕后再挖坝泄水。明弘治十四年(公元1501年)疏浚海口河后,河床降低,河中的两个石滩露出水面,将河水一分为三,形成川字型河道。川字闸(屡丰闸)原闸全长109米,共21孔。桥面宽3米,两旁……[详细] |
![]() | 等觉寺(又名报国寺),位于巍山古城东北隅。始建于南诏,是巍山地区现存建筑年代最早的佛教寺庙,为明、清两代僧纲司驻地。明永乐十六年(公元1418年),寺僧无用自应天溧水(江苏溧阳县)来,与蒙化府土官左氏、蒙化大族善信等合力拆建,建成五进四院,明正统二年(公元1437年)开始塑像。明成化元年(公元1465年)土知府左氏建双塔于二门左右,诸善信增建殿宇五座。明万历二十七年(公元1599年)至三十四年(公元1605年),僧纲司住持性定募修各殿,又新建后殿两庑及更衣厅并塑罗汉,至此,等觉寺为规模最大时,清代咸丰年间兵焚,大部被毁,仅余太阳宫等处,清光绪年间,於太阳宫之左建禄位祠,祀云贵总督林则徐,太阳宫……[详细] |
![]() | 寿国寺寿国寺位于云南省澜沧江东岸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城北80公里澜沧江东岸康普乡格丁洛巴村,离县城73公里。寺院占地面积2600平方米,寺坐东向西,由山门、正殿、侧殿组合成一座四合院。正殿是整个寺院建筑的中心,为三重檐攒尖顶式木结构,总建筑面积为403平方米,横面阔20.32米,纵面深20.4米。外形为清代式建筑,内部装修为藏式风格。正殿檐下有密集的斗拱装饰,具有清代汉式楼阁建筑风格,又有藏式寺院的藻井殿堂特色,在装饰技巧上还融进了剑川木雕技艺。正殿共有3层,第一层为诵经殿,柱头、横梁和柱帽均绘有精美的藏汉图案,左右壁上绘有工笔重彩画,现保存有十幅壁画和一幅隔板画。绘画内容涉及观音、天王、罗汉、地……[详细] |
![]() | 西门街古建筑群位于云南省剑川县境内。剑川古城所在地历史久远,曾出土西汉五铢钱。古城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已有600多年的历史。至今完整地保留了明代格局,西门、北门、南门护城河桥犹存,历经沧桑,古貌依旧。现还完整地保存着明清古建筑群,独特的古街巷,众多的明代古宅和清代民居。西门街古巷通幽,古宅较多,如七曲巷四合天井的何宅,五马坊明代古建张宅、赵薄藩故居光禄第、原古谯楼下明建武将军府第鲁宅等。古城的居民至今仍生活在鲜活的文化生态当中,古风依旧,古习犹存。古城呈现出丰富的多元文化形态,但始终保留着浓郁的原生白族本主文化和独特的阿吒力佛教密宗文化。居民以白族为主,白语为主要交际语,白族民……[详细] |
![]() | 楚雄文庙今位于云南省楚雄市中大街鹿城小学内。按史志记载,县文庙于明弘治十七年(1504年)迁建于此;府文庙于嘉靖六年(1527年)迁建于县文庙之右射圃。县文庙于明弘治十七年(1504年)迁建于此;府文庙于嘉靖六年(1527年)迁建于县文庙之右射圃。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地震倾记,二十二年(1683年)奉旨重建,遂成统一布局。其格局与建筑风格均与全国相统一,分为东、中、西三区,即东厢、西厢,中区有崇圣殿、苍qIn殿、大成殿、大成门、棂星门、三元桥、伴池等。“其地势宏敞,与临安府(今建水)埒,谓之甲于全滇”。清咸丰十年(1860年),旋遭毁损,同治年间,再次重修。虽然规模远不及前,但“阶级置楚……[详细] |
![]() | 南诏铁柱庙又名铁柱观、铁柱庙,位于云南省大理州弥渡县西面约6公里的太花乡铁柱庙村。因庙内的一根铁柱而出名,是弥渡县最著名的古迹。南诏铁柱,又称崖川铁柱、建宁铁柱或天尊柱,铸于唐、南诏时期,不仅是大理州内仅有的六项国家级重点文物之一,也是全国绝无仅有的珍贵文物,是弥渡的镇县之宝。柱体为圆柱形,黑色,铁质,实心,重约2069公斤,高3.3米,直径32.7厘米,由五段接铸而成。铁柱的建立与宗教有关。祭柱是云南一些少数民族古老的宗教祭祀形式,源远流长。至于建柱的原因,有多种传说。最盛行的一种说法是,诸葛亮平定南蛮,缴兵器,铸铁柱纪功,后由南诏世隆重铸。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彝族人民聚集铁柱庙,共同举行祭柱……[详细] |
![]() | 全称宋故龙骧将军护镇蛮校尉宁州刺史邛都县侯爨使君之碑。位于陆良县马街镇薛官堡村中。碑为青砂石质,由碑额、碑身两部分组成。碑额呈半圆形,额高0.88米,上部浮雕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中央正书阴刻“宋故龙骧将军护镇蛮校尉宁州刺史邛都县侯爨使君之碑”24字,4行;下部正中有穿,直径0.18米;穿左右雕日、月,直径各0.16米,日中又雕跋乌,月中又雕蟾蜍。碑身呈长方形,上窄下宽。通高3.38米、上宽1.35米、下宽1.46米、厚0.24米。碑阳、碑阴皆有文字,正书阴刻。碑阳正文左行直书,凡24行,每行7~45字不等,共计904字,蚀泐20余字;碑阴刻职官题名,左行直书,共3排,每排15~17列,计3……[详细] |
![]() | 景谷傣族佛寺建筑群主要指勐卧佛寺双塔、迁糯佛寺、芒岛佛寺。勐卧佛寺双塔俗称“树包塔·塔包树”,处于距县城1公里的威远镇威远村大寨。建于明末清初的“树包塔、塔包树”塔刹已被菩提树包裹于塔中,菩提树枝叶繁茂,树冠高约25米,树干直径2米,以其粗壮根茎将整个佛塔缠绕,紧紧地把塔身包裹在其中,塔身刻有佛传故事、民间传说、动植物花卉等石刻浮雕,是景谷独有的人文与自然相融合的奇观,数百年来吸引着广大的南传佛教信徒和国内外宾客、专家学者的关注,在东南亚一带富有盛名。迁糯佛寺为傣族南传佛教寺院,始建于公元1778年,历经230余年保存至今。建筑风格融傣、汉、当地民族文化和典型的东南亚小乘佛教建筑特点,精美的彩……[详细] |
![]() | 营盘村墓群位于云南省永胜县城东南30公里的六德乡营盘村。碑林面积约5平方公里。放眼望去,包石象立,满山遍野。尤位集中的坟区约3平方公里。墓群依山而筑、华表、碑石林立,皆掩隐在绿荫叠翠之中。墓碑数以万计,但布局严谨,错落有致。墓碑格式独特,雕刻的凤凰、麒麟、太极图等图案及花纹,工艺精湛,碑文一律是规范的楷书、隶书或行书,文字工整,刻迹较深。墓群大多为明末清代新建,整体气势恢弘,展现了他留先民入定开基的年代及其繁荣的政治,经济、文化时代。他留罕见的大碑林堪为碑林文化之奇观。他留城堡内道路纵横交错,宽约1.5米,皆由条石铺成,多处残存着圆形、椭圆形的水井,井沿光滑,间或可见一些重约四五百斤的“饮马石……[详细] |
![]() | 曼飞龙塔位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县勐笼乡曼飞龙寨北的后山顶上。曼飞龙塔始建于清乾隆年间(1636~1695年),是西双版纳著名的小乘佛教建筑。塔为砖石结构,塔群由大小九塔组成,塔身洁白,塔尖金黄,宛如玉笋破土而出,因而又有“笋塔”之称。再加上山腰橡胶树成林,山顶辟平建塔,绿树白塔相映,十分壮观。塔基为一米多高的八角形须弥座,周长42.6米,座的八个角各砌一个佛龛,龛边有彩色云状纹饰,龛内供奉有佛像。主塔居中,通高16.29米,挺拔秀丽,另外八个小塔分列八角,各通高9.1米。九塔都是圆形、实心,塔呈葫芦状,塔身洁白,有各种精美的装饰和彩画,顶部莲花瓣座上是贴金的喇叭状锥体塔刹和相轮,外形……[详细] |
![]() | 时代:新石器时代大墩子遗址西距元谋县城4.5公里,东靠莲花山,南距“元谋猿人”产地——上那蚌村4公里。遗址地处张二村河上游的两条季节性河沟之间。系一高出河床14米的河旁台地;东西长160米,南北宽10-56米,面积约5000平方米。遗址南因河水长期冲刷已成断崖,地层剖面十分清楚。1972年2至4.月,云南省博物馆在大墩子做了两次试掘,揭露面积235平方米。同年11月至1973年1月,云南省文化局举办的第一期文物考古学习班在这里实习,又发掘261平方米。元谋大墩子新石器时代遗址的文化堆积较厚,内涵也很丰富。它为研究我国长江流域的古代文化和云南边疆的原始社会历史,累积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大墩子遗址所……[详细] |
![]() | 五台大寺位于苴力镇下辖行政村——五台村委会,是苴力镇域内儒、道、释三教同流的宗教建筑群,整座寺宇坐东南西,前瞻太极群峦,后依五台翠屏,东、南、北三面皆古木苍天,青松掩映,景色宜人,真所谓“九州仙缘归佛地,五台玉案拱慈尊”。现存古建有观音阁及两耳、弥勒殿、王母阁及两耳、老君殿、孔子殿以及构成寺宇大院的南北两边的厢房、中厢和西厢房,还有原属寺庙养牲畜的北院,占地面积为4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831.36平方米,是弥渡县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建筑。民国抄本《弥渡县志稿》中记载五台大寺的修建年代为明初,后清雍正、道光、光绪又增修扩建,民国13年(1924)及民国36年(1947),祥云桂花亭人……[详细] |
![]() | 全称晋故振威将军建宁太守爨府君之墓碑。位于曲靖市麒麟区建设路曲靖市第一中学内。碑为青砂石质,半圆--方形。通高1.83米、宽0.68米、厚0.21米。碑额为半圆形,保存较好,题衔“晋故振威将军建宁太守爨府君之墓”,共5行,每行3字,正书,左行直书。碑身正文凡13行,每行7~30字不等,计336字。下列职官题名13行,每行4字,计52字。全碑共计403字,除题名末行最后1字缺损外,其余都清晰可辨。近人孙太初说,碑文在清咸丰二年(1852)以后被人剜补过,一些笔画已失原样。原右下方刻有清咸丰二年南宁知州邓尔恒题跋,记述碑的出土和移置情况。碑署“太亨四年岁在乙巳四月上恂立”,可知碑立于晋安帝义熙元年……[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