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四川省旅游

四川省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介绍

  荣县大佛石窟位于荣县城郊1公里处的东山大佛寺内,大佛依山崖凿成,通高36.67米,是一尊如来佛像,号称四川第二大佛,其头部长8.76米,肩宽12.67米,脚宽3.5米。大佛的头顶上方有一道石条卷拱护罩,上刻“大开觉路”四字;崖顶上还有砖阁一座,远看像在戴在大佛头顶上的宝冠。大佛前有0遮盖,以使佛身免遭风雨浸蚀,0也是大佛寺的主体建筑,把大佛从肩部以下遮得严严实实。因此,虽然要入寺内仰望才能看到大佛全貌,给瞻仰者带来不便,但却保护了大佛佛体不受外来的破坏,至今保存完好。荣县大佛开凿于北宋元丰八年(……[详细]
  丹棱白塔建于唐代大中(847——860)年间的丹棱白塔,是为陪衬原丹棱白鹤寺建筑群而建的。历经1100多年风雨剥蚀,至今保存完整,是四川境内最悠久的密檐式砖塔,也是眉山市境内最古老的建筑艺术精品。塔起源于印度,东汉时期随佛教传入我国,自汉至隋,塔的地位很高,寺院的建筑都是以塔为中心布局的。唐代,寺院建筑开始以礼佛诵经参禅的殿宇为中心,塔成为佛寺的陪衬,或者建于寺后,或者建于寺旁,或者另建塔院。丹棱白塔通高27.5米,(其中塔刹高2.2米),为正方四角砖尖14层密檐式塔。塔中间设有蹬道,可盘旋达顶……[详细]
  冲相寺摩崖造像,又称“定光崖石刻”,在广安县肖溪镇。崖刻四层,有大小佛像百余尊,上层正中为定光佛,又称“太阳菩萨”。定光佛高四米,北饰日月佛光,太阳普照时,会发出一种光芒来,当地人称之为“吉芒。”文革时,石刻除定光佛外其余小佛像都遭到破坏。摩岩造像还有一处景观,“七级浮屠”石刻。这里都流传着多种传说。溪镇被广安县人民政府命名为“石刻之乡”,大小石刻贯穿全镇,堪称一道独特景观,而冲相寺石刻更是让人称道。冲相寺摩崖造像,俗称“定光崖石刻”,崖长100余米,最高处达22米,离地17米岩孔中,有石刻四层……[详细]
  开善寺正殿位于四川省荥经县城;开善寺现仅存的正殿建于明成化十七年(1481年);正殿平面呈正方形,面阔、进深各三间,均约14.5米,是典型的明代大木结构建筑。单檐歇山顶抬梁式木结构,八架椽屋用四柱,前后檐和山墙面均施斗拱,式样复杂,做工精细,前檐阑额上精雕刻有双凤朝阳、二龙戏珠等图案,庄重,气派,保留了早期古建风格。开善寺正殿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代寺殿古建筑。正殿位于四川省荥经县城。开善寺现仅存的正殿建于明成化十七年(1481年)。正殿平面呈正方形,面阔、进深各三间,均约14.5米,是典型的明……[详细]
  飞沙堰溢洪道位于金刚堤尾部、离堆前端,长约200米,高2.15米,其作用是当内江水量较小的时候,拦水进入宝瓶口,起着河堤的作用,保证灌区水量。飞沙堰溢洪道又称“泄洪道”,是都江堰水利工程中第二大主体工程。表面平凡无它,但功用巨大,通过巧妙的设计不仅能疏通洪水、分流,还具有强大的排沙石功能,是都江堰确保成都平原不受水灾的关键要害。尤其当夏季岷江水量充沛时,欣赏这一工程非常有感觉。到二王庙的那座山上俯瞰飞沙堰是最好的选择。飞沙堰在鱼嘴以下的长堤,虽然看上去很普通,但作用巨大,起到了泄洪排沙的功能,是……[详细]
  华严洞位于四川省资阳市安岳县石羊镇箱盖山上,距石羊镇6公里,安岳县城东50公里,重庆市大足县30余公里。华严洞建造于宋代,是集石刻文化与自然景观为一体的山岳型风景旅游区。华严洞有开凿于北宋建隆元年(960)的华严洞和开凿于南宋嘉熙四年(1240)的大般若洞两大石窟,内有宋代造像159尊,历代碑刻题记24处。大洞为华严洞,因内刻“华严三圣”而得名。洞高6.2米,宽11.1米,深11.3米,窟正面呈矩形。华严洞造像,以密宗为主,是释、道、儒同窟造像,题材达39种。其布局严谨,造型奇妙,动静结合,虚实……[详细]
  拉日马石板藏寨位于拉日马扎宗村,藏寨由来无从考证,但在高原牧区,有那样一片地势平坦,三面环山,水草丰茂,神山耸立的地方,也难怪藏族游牧民选择在这里作为定居点,而这一选择就让他们再也难以割舍,如今藏寨已有近两百户牧民在此居住。可以想象,若干年以前,面对高原恶劣的气候,厌倦了颠沛流离的游牧生活,牧民们渴望找一个安宁的港湾,于是在这里修建了定居点,但由于没有盖房的材料,而当地泥土又不适合做瓦,于是他们选择了开掘石板盖房,那是一个无奈的选择,然而不经意间却成就了今天自己独有的风格。藏区许多地方有石板盖的……[详细]
  吉成井盐作坊遗址四川自贡市被誉称“天府盐都”,在古代盐业发展史上,它谱写过光辉篇章。它那耸入蓝天的采卤天车,是历代蜀南人民勤劳、勇敢和富于开拓精神的标志;它在盐业科技上的探索与创造性的巨大成就,为古代文明作出了贡献。据了解,自贡两千多年的井盐生产历史上,共开凿了13000多口盐井,在19世纪到20世纪井盐生产鼎盛时期,自贡到处天车林立,雾气蒸腾,场面蔚为壮观。20世纪50年代,自贡地区保存完整的盐井有1000多口,天车也有近千座。天车是将地底深处盐卤采汲上来的提卤工具,每一口盐井都有一座天车,可……[详细]
  三江白塔位于井研县城南13公里处的三江镇东头小山丘上。塔为密檐式砖木结构,塔身为须弥座四方形,通高28米,共13层。塔底地边长5.8米,逐层递减,微向内收。底层内高4米,向上逐层递减。塔内梯道盘旋,可以至第10层。每层四面均有假窗,有一通光方孔,有斗拱装饰,所有青砖,形式多样:大砖长55厘米,宽45厘米;小砖长35厘米,宽17厘米,厚均为5.5厘米。转角并用圆砖与三角形砖,施工时每砌3层,用抓钉嵌扣,直至塔顶,因而具有较强的防震性能。整个建筑造型严谨、风格朴素、线条匀称,结构坚固,是井研县唯一的……[详细]
  泸县龙桥已考证的最早建造时间在北宋治平年间,明、清两代建造最为盛行。在民国时期乃至现代,建桥雕龙的风俗仍在延续。在官道所跨经的主要河流上,由官方主持、民间参与;民间募资多在一般乡道等必经溪流上修建龙桥。泸县龙桥长则有100余米、宽约10米;短有的仅有长1米左右、宽约40厘米。桥墩在河流的上游一侧雕有龙。圆雕龙与桥体大小相符,和谐统一。在泸县,许多石板梁桥上都有龙等雕刻装饰。这样的龙桥在今属泸县范围保存有140多座。其中龙脑桥已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6月,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泸县龙桥群为……[详细]
  资中武庙又称关公祀祠。属资中县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资中县城北门外重龙山南麓,距文庙仅100米。始建于明嘉靖年间(1522─1566),清同治四年(1873)扩建。原名关公庙,后又曾名关帝庙。占地2150平方米,建筑面积1300平方米。结构布局仿文庙。玻璃盖顶,彩瓦红墙,气势雄伟。现存七星门、东西两厢朝贡殿,钟楼、鼓楼、关圣殿、启圣宫、三义祠等12处建筑,尤以关圣殿最为壮观。1921年为纪念岳飞,于关圣殿左侧增建武星殿,绿色琉璃瓦与文庙黄色琉璃瓦交相辉映。武庙左侧有始建于宋代的东岳庙。辛亥革命期间,……[详细]
  时代:汉雒城遗址:[雒城镇·汉代·省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8月,在雒城镇东南角城墙废墟上发现有篆隶“雒城”、“雒官城墼”铭文砖砌筑的墙基。此后又多次发现城墙墙基、铭文砖,以及大量的绳纹筒瓦、云纹瓦当、陶豆及东汉五铢钱等。遗址范围东至外东顺城路(今苏州路、杭州路),南至房湖公园南边城墙(今九江路),西抵滨西路北邻鸭子河南岸。总面积为1.7平方公里。文化层厚1米左右,发现有绳纹筒瓦、云纹瓦当、花边砖、陶罐、五铢钱等器物。己发掘城墙两段,共长70米,宽2.5~8.9米,高0.3~1.4米。城墙用夯土……[详细]
  报恩塔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泸州城区,建于南宋绍兴十八年(1148),明弘治年间、清光绪四年、1985年三次维修。塔坐西向东,砖石结构,双檐七级楼阁式,通高33.2米。塔身呈八边形,层层上收,107级踏道经塔心盘旋至顶,塔内90龛256尊深浮雕石刻造像,人物线条流畅,栩栩如生。塔基为八边形,边长4.1米。底层高4.5米,檐下砖砌仿木斗拱,第二、三层檐下有负重鸟兽类雕塑,保存完整。塔为泸南安抚使冯楫为报母恩而建。报恩塔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泸州城区。建于南宋绍兴十八年(1148),明弘治年……[详细]
  观音寺位于四川省成都新津县永商镇宝桥村。始建于南宋淳熙八年(1181年),毁于元末,明弘治三年(1490年)重建。现存明代毗卢殿(壁画殿)、观音殿(塑像殿)及清代的山门、弥勒殿、接引殿,建筑面积1180平方米。毗卢殿建于明天顺六年(1426年),面阔三间,单檐歇山顶,屋顶举折、出翘,显示明代建筑稳重朴实风格。殿堂两壁保留有6幅壁画,系明成化四年(1468年)彩绘。观音店建于明成化二年(1466年),殿中的塑像南海观音,被誉之为“东方维纳斯”。2001年6月,观音寺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详细]
  汉桓侯祠,又名张飞庙,位于阆中市保宁镇西街。原祠历经火废,现存祠庙为明清重建的一组四合庭院式的建筑物。由大门、敌万楼、牌坊、大殿、后殿、厢房和墓冢等组成,占地30余亩。张飞,字翼德,三国时期蜀汉五虎上将之一。东汉末年从刘备起兵,刘备定益州称帝后,封张飞为车骑将军领司棣校尉,任巴西太守,镇守阆中。公元221年,张飞被部将范强、张达所杀,葬于阆中,被追谥为桓侯,阆人慕张忠勇,于墓前建阙立庙,以礼祀之。张飞镇守阆中达7年,他保境安民,大败张郃,人民群众敬其忠勇,为其筑冢建祠,祭祀纪念。据唐阆州刺史崔善……[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