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四川省旅游

四川省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介绍

  千佛岩摩崖造像位于卧龙镇五一村卧龙山顶。造像凿于东西长5.5米,南北宽5.2米,高3.2米的长方体石墩四周壁上,东西北三面凿三大龛,南面为石造像,未凿龛。总共造像1000余尊,故名“千佛岩”。均为唐代开凿。东龛,圆拱形,高2.3米,宽2.5米,深2.2米,龛内有造像9尊,为一佛二菩萨二弟子二供养人二力士。佛高1.3米,火焰形头光,结跌跏坐于莲台上,身着僧衣,左手按膝,右手举于胸前。从整体造型看,线条自然,肌肉感很强。二菩萨站立于佛的两侧,头部残,但表现出端庄、娴静的表情。二弟子站于佛的两侧,神态……[详细]
  紫竹遗址,为成都平原史前城址之一,位于中国四川省成都市崇州市燎原乡紫竹村,年代距今约4300年,属于新石器时代成都平原的宝墩文化城址群之一,是宝墩文化的“中心聚落遗址”,堪称“长江上游近5000年文明史的象征”,被誉为“1996年十大考古发现”。2001年,国务院正式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分别在2013年和2016年,被国家文物局和财政部纳入《大遗址保护“十二五”专项规划》和《大遗址保护“十三五”专项规划》。紫竹遗址位于四川省崇州市西南13公里的燎原乡紫竹村7、8组内,东经103°3……[详细]
  青龙寺大殿位于四川省芦山县 龙门乡政府院内,元至治三年(1323年)建,为四川省内现存少数元代 建筑中有准确铭文纪年的古建筑。虽经明、清历次维修,仍基本保持原建时代特色,是研究元代古建和地方佛教文化史的重要实物,被四川省 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青龙寺大殿在2013年4月20日四川雅安地震后仍然顽强矗立,只是正殿墙体部分有脱落现象,大木构件有一些倾斜。大殿座西向东,歇山式抬梁木结构斗拱建筑,八架像屋四橡前后对乳,用四柱。面阔,进深均为三间,平面成正方形,前檐明间补间铺作三朵,中心一朵为溜金至中金檩……[详细]
  筹边楼位于四川省理县杂谷脑河岸的薛城镇,始建于公元830年(唐文宗太和元年)。当时,唐朝与吐蕃边境战事频仍,时任剑南西川节度使的李德裕为加强战备、激励士气、筹措边事,在当地修建了“筹边楼”。这李德裕颇有战略眼光和讲究斗争策略,他并没有把这筹边楼纯粹作为军事要塞,而是将此楼作为交际场所,与少数民族首领勾兑关系,联络感情。因此,在他任上的两年间,唐朝与吐蕃在川西相安无事,为边境的和谐安宁做出了很大贡献。正因为如此,唐代女诗人薛涛曾来此登楼凭吊,留下一首流传千古的名诗:“平临云鸟八窗秋,壮压西川四十州……[详细]
  又称王建墓,位于一环路内西门三洞桥,是五代时前蜀皇帝王建的陵墓。永陵的精髓是地宫,里面不管是王建的石像,还是其棺床周围的石刻二十四乐伎、十二扶棺力士浮雕,都堪称杰作,对研究唐及五代时期宫庭乐队的建制、音乐史、乐器史等有很高价值。大门右侧的永陵博物馆内,收藏了许多五代时期的精美文物,博物馆门口还有相关的历史书籍出售。成都永陵,是迄今发现的中国唯一一座建于地上的皇陵,至今已有千年,是五代前蜀开国皇帝王建的墓。永陵游览的重点是地宫,地宫内不管是王建的石像,还是其棺床周围的石刻二十四乐伎、十二扶棺力士浮……[详细]
  波日桥堪称桥梁史上的奇迹,被誉为“康巴第一桥”,位于甘孜藏族自治州新龙县乐安乡境内,横跨雅砻江,气势雄伟、壮观。波日桥始建于清朝,由杰出的藏族建筑大师唐通吉布承担设计,他指挥工人在峡谷深涧、江水湍急的雅砻江上风餐露宿几个月才完成。从侧面看,波日桥有着粗犷的圆弧桥墩,整齐美观的桥台,木榫完美契合的桥身,这座鬼斧神工、名副其实的“飞桥”,体现了神秘的雪域文化。2006年,波日桥被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结构波日桥长125米,宽3米,孔径跨度60米,由桥身、桥墩、桥亭三部分构成。桥墩远看形……[详细]
  尊胜寺座落在涪江东岸三台县争胜乡争胜坝。争胜坝交通发达,经绵(阳)三(台)公路可北上绵阳,南下三台。绵(阳)遂(宁)高速公路由坝上通过,将为尊胜寺文物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创造前所未有的机遇。尊胜寺相传由佛教禅宗仰山派传人始建于南宋。明朝永乐十三年(1415)重建大雄殿。清朝康熙二十八年(1689),临济派传人住持僧瑞岩增修藏经楼。清朝乾隆五年(1740),重建伽蓝殿。民国十八年(1929),军阀田颂尧为建修“潼保马路”筹措工程款项,强征尊胜寺“庙业”良田“六十余亩”,仅“环庙七八亩脊土留作庙有”……[详细]
  甘泉寺据《仁寿县志》记载,“甘泉寺在治东,明初刹也。佛殿自盾以上皆叠木而成,无一牝牡榫。”据寺内留存的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募叩修路碑名记》载:“邑之甘泉寺自明宣德建修以来”,可知甘泉寺始建于明宣德九年(1434年),距今已有近580年的历史。甘泉寺建成之初,规模宏大,占地134亩,依其地势从高到低,建数重殿宇。然而,“献贼(张献忠)扰蜀时,烧其寺殆尽,惟佛殿火之辄息,贼恚,以刀砍门而去。至今焚处焦黑如帚许,门限刀痕四,入木皆二寸许。”(《仁寿县志》载)至建国初期,甘泉寺仅存二主殿及其厢房……[详细]
  离堆(市中区)乌尤离堆与凌云山相对,相距500米,总面积265亩。每逢夏季,大渡河、青衣江水奔流而下,与岷江水在凌云山下汇合,至百米之外的乌尤离堆,主流顺岷江主河道而下,支流则从麻浩入分洪道,绕过乌尤山后在马鞍山再汇入岷江。乌尤离堆又名“乌尤山”。相传,乐山离堆为2000多年前的秦蜀守李冰开凿,吴致华的《四川古代史》提出:“乐山溷崖(乌尤山)即李冰所凿之离堆。”李冰率领乐山先民和秦国军队,利用乌尤山和凌云山之间天然形成的凹陷缺口,予以加工整治:截断勾连乌尤、凌云山之间低潮处的余脉,拓宽河沟,通正……[详细]
  蒲江石窟位于四川省蒲江县西南10公里处的朝阳湖山崖上和鹤山镇蒲砚村。该石窟包括唐代68龛、五代1龛、宋代7龛、明代1龛、清代10龛。四川省蒲江县西南10公里处的朝阳湖山崖上和鹤山镇蒲砚村。飞仙阁摩崖造像、蒲江石窟即二郎滩摩崖造像,沿崖长约200米间有历代石窟摩崖造像现存87龛,其中有佛、菩萨、天王、力士、金刚、夜叉、飞天等五百五十多躯造像。飞仙阁摩崖造像飞仙阁摩崖造像位于蒲江县西南朝阳湖镇二郎潭两岸山崖上,共92龛,造像777尊。其中北岸87龛,南岸5龛。最早造像为唐永昌元年(公元689年),唐……[详细]
  二王庙原名“崇德祠”,寓意李冰治水有功,人们推崇他的恩德。(公元494年)仅塑李冰石像一尊。宋开宝五年(972),成都平原五谷丰登,人们怀念李冰疏江导水的恩德,增塑像李二郎石像一尊。宋、元两代,李冰父子先后敕封为王,故将崇德祠改为二王庙。从此,蜀人敬李冰如神明。明朝末年(1644),二王庙毁于战乱,清同治、光绪年间(公元1862年至1908年),相继修复。本世纪三十年代二王庙主体建筑毁于火灾,再次重建。“十年浩劫”中,李冰父子塑像又遭劫难,经重塑金身,才为今日之所见。宋代以后李冰父子-为王,改称……[详细]
  日斯满巴碉房位于壤塘县宗科乡石坡寨,碉房南临宗科至伊里公路,北靠大山,东为农田,西连村寨,是典型的嘉绒藏式建筑。背靠青山,前临绿水,左右两则是乡村公路、农田和石波寨,且坐西向东依山顺势而建。碉房共分九层,下大上小,通高25米,自二层起层层靠北内收成台,北石墙自底直通顶部,顶层面积仅为底层的六分之一。日斯满巴碉房系该地土司为其画师修建的,现已传承使用十三代。日斯满巴碉房是四川省乃至全国发现的年代最久、规模最大、层数最多、建筑最高的藏族传统民居建筑,因此,它被誉为藏族民房之王,2006年被列为国家级……[详细]
  漆树在历史上是重要的盐运集散地,是自贡通往宜宾的盐运必经通道。在清咸丰年间,自贡盐商颜昌英、李振亨在此捐资修路,打通盐运通道,并修建了一座功德碑“乐善坊”。乐善坊便成了这条盐马古道上的一个重要驿站,它的出现把最早记载“自贡”二字的史籍向前推了60年,对研究清代自贡的盐运、盐业文化、城市发展史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自贡又一文化符号。乐善坊坐西南向东北,分布面积约16.5平方米,为石结构,三滴水两柱单门,通高4.9米,通宽3.25米,门宽1.2米,高1.76米。石坊正面通体布满雕刻,正门嵌修路碑记一……[详细]
  灵宝塔建于唐代,因其耸立在灵宝峰颠,故以山峰命名。塔形呈密檐式四方锥体,砖砌而成,坐东向西,高38米,共13级。塔体中空,内有石阶沿塔轴盘旋至顶,塔顶为四角攒尖式。灵宝塔的结构和风格与西安小雁塔相似。灵宝塔每级都开有窗眼,既可以采光,又能供游人登临塔顶,眺望四周佳山秀水。世上的古佛塔有的葬有佛教徒的舍利子,相传海通法师的骨灰就安入在灵宝塔中。灵宝塔为乐山古城的一座标志,为四川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以灵宝峰山脚为界。建设控制地带:北至城南旅游二号码头南端到岷江对岸观佛楼南侧连线,西至岷江西……[详细]
  巴西会议遗址原名班佑寺,位于阿坝州同甘肃省东南交界处若尔盖县巴西乡境,距若尔盖县城以东32公里。该寺座南向北,紧邻巴西河,四周群山环抱,森林茂密。巴西会议遗址(班佑寺)始建于清康熙十八年,原貌为四合院布局。1935年9月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针对张国焘的右倾机会主义在班佑寺大雄宝殿内召开了著名的“巴西会议”。会议批判了张国焘的错误,决定中央红军继续北上。巴西会议的重大历史意义正如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一文中所指出:“由于巴西会议和延安会议反对了张国焘的右倾机会主义,使得全部红军会……[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