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四川省旅游

四川省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介绍

  任市陶牌坊位于开江县城南35公里的任市镇街口,始建于光绪八年(1882年),是清朝廷诰援清制五品奉政大夫张九封为其妻妾所建。牌坊坐南进北,四柱三门牌楼式建筑。牌坊周身用数十块烧铸陶件拼并而成,梁柱铆榫对接油灰凿打,不用铁活。四根方形柱,十道方横梁构成坊梁,三道门为拱形顶,柱底是雕有仰莲、去雷纹的须弥座,其上的坊柱前后和牌坊两则,是镶雕有如意、花草的陶鼓,衔接牢固,雄伟稳重。牌坊里外各部位雕刻了多姿多彩的图案,每柱的柱顶和陶鼓顶上,有镂空镌刻的卧狮,牌坊中脊高浮雕“云海双行龙”,脊下牌楼里外两面雕……[详细]
  名称:奎阁时代:清地址:四川省蓬溪县赤城镇奎阁,原名鳌峙阁,建于清嘉庆六年(1801年),位于蓬溪县赤城镇奎阁公园内。奎阁座北朝南,为五重檐八方形穿逗式与抬梁式结合造型的木结构建筑。奎阁由阁基与阁身组成。阁身为正八边形,建筑面积113平方米。阁基为条石砌筑,正八边形,高2.4米,面积188平方米,前后均施垂带式踏道。奎阁总占地面积220平方米,通高约26米。奎阁由底层立内柱八根,并逐层墩接至五层。底层首立八根檐柱,檐柱和内柱之间置抬梁,抬梁上立柱作为上一层檐柱使用。以上各层均如此结构。第五层则在……[详细]
  胡氏节孝坊位于四川省开江县县城南20千米的甘棠镇五福桥村,建于清道光甲辰年(1844年),为砖石坊木结构,四柱三门三重檐牌楼式建筑,东西朝向,通高15米,面阔12米,坊壁厚0.8米,建筑占地面积45平方米。国务院命名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节孝坊俗称“雷家院牌楼”。传说清雍正年间,河南灵宝县雷家村有一乡绅,姓雷名代朝,府上颇有田产,在当地也算得一望族。这雷代朝性本良善,又满腹才学,却清高淡定,不肯为官,自号“钓月处士”,过着一种田园牧歌式的隐逸生活。其妻胡氏,四十余,丰韵美貌,温婉娴淑,……[详细]
  安澜索桥又名“安澜桥”、“夫妻桥”。全长240多公尺,飞架岷江南北,是古代四川西部与阿坝之间的商业要道,是藏、汉、羌族人民的联系纽带。安澜索桥:始建于宋代以前,明末毁于战火。索桥以木排石墩承托,用粗如碗口的竹缆横飞江面,上铺木板为桥面,两旁以竹索为栏,全长约500米。现在的桥,下移100多米,将竹改为钢,承托缆索的木桩桥墩改为混凝土桩。坐落于都江堰首鱼嘴上,被誉为中国古代五大桥梁,是都江堰最具特征的景观。岷江滔滔恶浪,没有修建索桥前,民谣有“走遍天下路,难过岷江渡”之说。清嘉庆八年(1803)五……[详细]
  大像山摩崖造像,位于嘉陵江东岸大像山上,主体为崖峦石刻大像,这尊释迦坐佛,就天然石崖凿造而成,高约10米,是四川10座大佛之一。佛像头饰螺髻,脚踩莲台,袒胸露怀,左手平放膝上,右手屈施无畏状,衣纹凸起,端庄慈祥。大佛由三重檐楼遮护,称为大佛寺,又名大像寺。据崖龛内壁刻记于唐元和四年的《东山大像精舍何居士记》,此佛为阆中人何居士所刻,成于公元809年以前。五代龙德元年(公元921年),在大佛身后添刻高10.2厘米小佛4000余尊,整齐排列,工艺精巧。宋神宗元丰八年对大小佛像贴金身,宋太宗雍熙二年新……[详细]
  合江崖墓群(密溪芭蕉湾崖墓、虎头佛子岩崖墓、榕右鱼天堂崖墓、福宝高村崖墓、自怀梭滩石崖墓、大耳朵崖墓、大路边崖墓、黄溪侯五嘴崖墓、观音岩崖墓、鱼连子崖墓、洞溪崖墓、蒋湾和幸福崖墓、魏家祠崖墓、狮子山崖墓)合江崖墓群位于四川省泸州市合江县,合江崖墓主要分布在长江、赤水河、习水河沿岸丘陵和山区窄谷地带。以墓群为主,尚存芭蕉湾、鱼天堂、佛子岩、高村、梭滩石等五处崖墓群相对集中。2013年,合江崖墓群被国务院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合江崖墓群形制独特,主要为横穴式小墓室,冲击式顿钻法建造。分布密……[详细]
  卧佛院位于四川省资阳市安岳县八庙乡卧佛沟。距安岳县县城北40公里,八庙乡场镇5公里,地处安岳、安居交界处。卧佛院摩崖造像和刻经年代始于唐开元十一年(723)以前,大规模造像刻经在唐开元年间,从宋代起逐渐衰退。由盛唐高僧玄应及以后的僧俗共同营造。是集石刻文化与自然生态景观为一体的休闲度假旅游区。卧佛院在长约一公里的卧佛沟两侧高约20米的崖壁上,存留着大批刻造于唐代、五代、北宋的摩崖石刻造像和石刻佛经,其造像区长达865米,龛窟142个。有石刻造像1613尊,石刻佛经15窟,碑刻、题记、经幢、异兽图……[详细]
  【北关楼入口处】白马关是有汉以来,剑南五关的最后一关,由西安至成都入四川境后将经过葭萌关、剑门关、涪城关、江油关和白马关。清朝的罗江才子李调元曾以诗句“江锁双龙合,关雄五马侯。益州如肺腑,此地小咽喉”来形容此关,从诗当中我们也不难想象在古代白马关对于整个四川在战略意义上的重要性。历史上,白马关曾经三次易名。东汉时,因其地处于古绵竹城的东北面,所以被称之为绵竹关。唐代则改名为鹿头关。这是由于我们脚下这片山,名为鹿头山,而关名也就以山名来定。公元907年,朱全忠于长安篡夺唐朝政权以后,盘据四川的王建……[详细]
  七个洞崖墓群汉代崖墓葬位于长宁县古河镇保民村,岷溪河北岸的红砂岩峭壁上,共28座。因有7座;集中建于高约3~8米的绝壁,远望7个墓门若洞,故名“七个洞”。各墓早被破坏,无随葬物,唯墓室结构和石刻画像、题记保存完好。“七个洞”的7座崖墓从上至下排作四列,单室,拱顶或弧形顶,墓室平面呈长方形,长2.4~4.2米,宽1.7~2.6米,高1.3~2米,室内凿双石棺的3座,凿1具石棺的2座;棺具与室壁相连。墓门呈方形,三层门楣由外到内逐层缩小。墓群的石刻图像,分布在墓门周围石壁上的多阴刻;分布在室壁及石棺……[详细]
  泸县屈氏庄园,始建于清代嘉庆—道光年间(1809-1845)。民国1912年—1916年扩建碉楼、戏楼、佛堂,庄园基本完善成现在的格局。解放后,庄园作为粮站使用,1972年将庄园的一部分作为阶级教育展馆。1981年,泸县人民政府公布屈氏庄园为泸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泸县屈氏庄园占地30亩,现存部分占地12亩。整个建筑气势雄伟,恢弘壮观。屈氏庄园坐西南向东北,后靠五仙山,侧依冱水河,整体布局似一艘大船,后花园花山如船尾,前花园为船头,石牌坊如巨帆,寓意“一帆风顺”。正门前是一座雕有“野鹿含花”(谐音……[详细]
  宝瓶口是进入都江堰景区的第一个水利工程。实际上是李冰人工挖掘的一个宽不足20米的水渠,但却极其关键,是内江水进入成都平原的咽喉,用以严格控制内江水进入成都平原的流量。其从高处看像瓶口,故而得名,亦取“保佑平安”之意。俯瞰宝瓶口最好的位置是伏龙观顶层,可观涛涛江水穿过宝瓶口的盛景。望着那奔腾而下、纯净至绿的珉江,心中满是对古人智慧的佩服。宝瓶口:宝瓶口起节制闸作用,能自动控制内江进水量,是前山(今名灌口山、玉垒山)伸向岷江的长脊上凿开的一个口子,它是人工凿成控制内江进水的咽喉,因它形似瓶口而功能奇……[详细]
  这里是巴塘县一处重要的茶马古道遗址,因地形状若鹦鹉的嘴而得名,地势险要,东隆山与喇嘛多吉山夹着巴曲河水,形成一条幽深险峻的峡谷。鹦哥嘴曾是巴塘的交通要塞,是官员、商人的必经之路,也被称作“官商大道”,直到川藏公路巴塘段通车,这段曾经繁盛的道路才渐渐寂寞起来。鹦哥嘴沿途的石壁上留有清代以来的诸多石刻,记录了巴塘一带的历史变迁,《凤都护殉节处》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凤都护,指的是清廷驻藏帮办大臣凤全,在1905年巴塘事变的-中被杀,这一事件是康巴地区历史变革的重要节点。根据《巴塘县志》记载,1904年,……[详细]
  大庙飞来殿坐落于四川省峨眉县城北2公里的飞来岗上,是中国古代道教建筑。飞来殿俗称“大庙”,始建年代无考,重修于北宋淳化四年(993年),名天齐五行庙。元大德二年(1298年)重修,元泰定元年(1324年)始告落成,改名东岳庙。明万历三年(1575年)始供佛像。此后又增建山门等,佛、道杂居,称为大庙。现存宋元至明清等各代构成的建筑群,内有《宋淳化四年重修庙记》和《元泰定四年重修东岳庙记》碑,占地总面积约19880平方米,建筑面积共1940平方米。殿内原来还供有东岳大帝的神像,但早已毁弃不存。飞来殿……[详细]
  瑞光塔,俗称白塔,矗立在金堂县城南24公里处淮口镇外的蛇山上。背靠太平寺(俗称白塔寺),面临沱江,塔为楼阁式,塔基用条石砌成,面阔八米,塔身方形,十三层。通高三十三米,全用素砖建成。黄泥、白灰浆砌,塔身底层6.8米见方,各层渐次收缩,直至塔顶,每层均为仿木楼阁四楹三开间,所异于其他佛塔的是底层西方开门。层底有斗拱七个,转角铺作有假昂。塔为空心,内置右旋式顺时针砖砌磴道可达第十层。每层设佛龛,并在当心间有卷洞假门,左右侧门也有卷洞假窗。在第十层的内壁老墙皮上还有隐约可见的彩画痕迹和一条墨书题记,文……[详细]
  阆中观音寺原为唐代名刹开元寺修建于唐朝初期,取开国纪元之义。据史料记载,直到元明朝,它仍为阆中最大的寺庙。后来随着时光流逝,开元寺遭到残毁。公元1496年,寿王祜封藩保宁,在西城修建王府,将明初的观音寺拆迁到开元寺旧址,重新进行修建。从而使观音寺取代开元寺成为巴西最大的寺院。昔日的观音寺规模宏阔,背负觇星台、面对嘉陵江、门临潺潺溪流,周围翠竹千竿环绕成荫,环境极为清静幽雅,漫步其间,处处都能使人感受到“香飞常入佛座上,叶落不到经窗前”的禅趣。明朝宰相严嵩曾书“佛都”一匾悬于殿前,观音寺香火旺盛,……[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