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泌阳楚长城大体呈南北走向,位于整个楚长城东段,也是修筑最早的一段长城。线路自方城县入境,绵延黄山口、象河、春水、下碑寺、付庄、铜山、马古田、盘古数乡镇。主线全长67公里,两条复线分别长30多公里,多在山区修筑,垒石为固,列城(俗称寨)满布。据《鄂君启金车节》记载及相关专家考证,其中象河(古称象禾)段应为当时楚国北进东出之通道,为天下九塞之一的“方城塞”,地位重于南阳方城的独树口,为楚长城正关。泌阳楚长城因多在山区,保存较好,其历史地位亦较高。史载:公元前301年,秦、齐、魏、韩四国共伐楚,“夹讹而军”,此役称“垂沙之战”,攻陷方成塞(象河关),楚国至此一蹶不振。现存主要有城墙、列城、烽燧、象河……[详细] |
![]() | 永济桥又名万金桥。位于光山县城南25公里的泼陂河镇街北头,呈南北向横跨于泼陂河上,连接泼陂河南北两街。该桥始建于明代,为典型的联拱石桥,全部由雕凿过的花岗石条构成,建筑结构严谨,其建筑风格具有典型的南方建筑特点。永济桥是河南省最长的古代石拱桥。南北长101米,东西宽10米,桥下由9个拱形孔长度不一,自6至12米不等,宽度和高度由中间孔向两边递减。使整座桥呈八字型。这种建筑在古代既能使楼船顺利通过,又可以迅速排除桥面雨水,防止桥下渗透腐蚀桥梁结构。每一桥墩都“肩挑”两拱,拱拱相连。桥墩的东侧,建有高大的分水岭,可分开洪水穿孔而泻,以减少山洪对桥身的冲击。桥面两侧建有栏杆,两边为人行道,中间为车道……[详细] |
![]() | 在豫西南邓州市大十字街西南方,耸立着一座古老建筑———福胜寺梵塔。当地民谚云:“邓州有座塔,离天一丈八。”这座塔因1986年从其地宫中发现一批由金棺银椁组成的佛祖葬具等稀世珍宝而闻名遐迩。福胜寺塔建于北宋天圣十年(公元1032年),初建时为13级,高20余丈,后为兵燹所焚。现存的梵塔共7层,高36.7米,通体呈八棱圆锥状。梵塔造型简洁,比例适度,是一座庄严古朴的楼阁式密檐浮雕砖塔。塔檐由青砖砌成,塔身周围,每面都有用砖浮雕的佛龛群,约有1300多块佛龛。这些佛龛上,浮雕着天王、菩萨、金刚、罗汉、黄巾力士等佛法神像,造型奇特。佛龛的边缘和拱门的周围,饰有各种蔓草花纹。传说塔底中间有一深井,名为“……[详细] |
![]() |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郑州市钱塘路中段82号,是为纪念京汉铁路总工会成立及京汉铁路全线总罢工而建。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次有组织的反帝反封建革命运动,它首先在郑州召开了京汉铁路总工会成立大会,并在郑州决定举行京汉铁路全线总同盟罢工,因此,郑州在中国工人运动史乃至中国革命史上都有着光辉的一页。1923年2月1日,京汉铁路总工会成立大会在军阀的百般阻挠下召开,工人代表们冲破-,闯开普乐园的会场大门,开始了大会,这是京汉铁路工人争-、争自由的大会,标志着中国工人运动从此走向新的政治斗争。为缅怀先烈,继承和发扬京汉铁路工人的革命斗争精神,1951年,郑州市人民政府对京汉铁路总工……[详细] |
![]() | 郑韩故城位于今新郑市区周围,双洎河(古洧水)与黄水河(古溱水)交汇处。平面呈不规则三角形。城垣周长20公里,城内面积16平方公里,城墙用五花土分层夯筑而成,基宽40—60米,高15—18米。北墙外侧有数处马面建筑,是全国最早的新型城墙防御设施。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将国都东迁至洛阳,史称东周。郑国随着周朝东迁,也从陕西棫林迁到洛阳以东,灭虢国、郐国,在此建都,为了区别在陕西的旧郑国,取名新郑。公元前375年,韩灭郑,从阳翟(今禹州)迁都新郑。公元前230年秦灭韩,郑韩两国先后在此建都达539年之久。郑韩故城内文物遗迹星罗棋布,目前发现城门遗址4处,在城内南北走向有一隔城墙,把故城分为东西两城。……[详细] |
![]() | 舞钢市冶铁遗址群,包括许沟、沟头赵、翟庄、圪铛赵、石门郭冶铁遗址和尖山古采矿遗址六处。许沟位于舞钢市尹集镇梁岗村许沟自然村南,面积1万平方米。是从战国到西汉年间的综合治铁铸造场地。沟头赵位于舞钢市武功乡田岗村沟头赵自然村内。翟庄位于舞钢市杨庄乡陡沟村翟庄自然村南,面积8000平方米,龙泉河经遗址南部,是利用龙泉水淬火的冶铁遗址。圪铛赵位于岗店镇马庄村圪铛自然村西50米,面积6000平方米。在石门郭遗址位于市垭口街办事处,石门赵北,面积2500平方米。尖山古采矿遗址位于杨庄乡柏庄村西范庄自然村尖山脚下,现有坑矿一处,呈圆形,直径15米,深4米,矿坑周围矿石散布,并有战国、汉的陶片。舞钢冶铁遗址群……[详细] |
![]() | 初祖庵位于少林寺西北2公里处的五乳峰下,是为纪念禅宗祖师达摩而修建的,现存有一殿、两亭和千佛阁等建筑。初祖庵大殿建于北宋宣和七年(公元1125年),面阔和进深均为3间,单檐歇山式琉璃瓦剪边顶,殿内的木构梁架和斗拱都具有典型的宋代风格。大殿的前檐立有4根石柱,柱面浮雕有海石榴、卷草、飞禽和伎乐等图案。殿内有石柱4根,柱面浮雕有神王、盘龙和嫔迦等。殿内明间置佛龛一座。大殿东南有古柏一株,相传为唐初禅宗六祖慧能所植。庵内还保存有书法家黄庭坚、蔡卞等人书写的赞颂初祖达摩的碑石40余通。初祖庵为研究宋代至清代的佛教建筑、雕刻和书法等方面,提供了重要参考资料。景点位置河南少林寺西北面一公里……[详细] |
![]() | 郝家台遗址位于河南省漯河市郾城区城东沙北街道石槽赵社区东北的台地上,京广铁路从遗址的西南部穿过,将遗址分为东、西两部分。遗址高出周围地面2-3米,文化层厚约3-5米,面积5万多平方米。郝家台古城址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222米,东西宽148米,面积近3.2万多平方米。建于郝家台龙山文化二期,距今4600年左右,是目前考古发现的河南龙山文化中时代最早的重要城址。1986年-1987年先后发掘面积为3000多平方米。遗址内西南部发现有城堡遗迹,大面积成排房基,并有木板地面遗痕。另有窖穴、墓葬、灰坑、陶窑等遗迹以及城墙基和外围防御沟。出土有陶、石、骨、蚌器数千件。郝家台古城址反映了4000-5000年……[详细] |
![]() | 柘城故城,位于河南省商丘市柘城县城关镇北旧湖内,南到幸福街,北邻北环路,东靠黄山路,西到看守所,距柘睢公路约300米,距余河坡150米,叠压着从新石器时代至明代的文化遗存,总面积达288万平方米,是豫东地区文化内容最为丰富的遗址之一。2000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5月3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柘城故城的城池呈长方形,东西长1800米,南北长1600米。整个遗址低于周围地面约3—4米,最南部、西部部分、东部边沿均被城市建设及民居所覆压,北部较南部低洼,常年存有大量积水。遗址西部边沿上还存有南北长50米、高约5米的原始土城墙。保留下来的西……[详细] |
![]() |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常社寿圣寺塔。该塔与古镇逍遥隔河相望,为九级楼阁式砖塔。高41.5米,平面呈正六边形。据一级塔门楣上的四行“明道二年------岁三月一日丙寅时,戊寅时日葬利院主僧建功德碑塔。”刻字推算,此塔应建于宋明道二年,即1033年。塔基部每边长4.2米。塔室内砌有盘旋的塔道,可逐级登高至塔顶。塔体从底至顶渐收匀称,成六棱锥体形。塔顶用铸铁铸成形似宝葫芦样的宝顶,使塔体结顶得到最完美的点缀,给人以挺拔隽秀之感。塔的层檐收放尺寸自然得体,既保护塔墙免遭雪雨浸淋,又给塔体以美的装饰,看上去既规整肃穆又没有呆板感。该塔的建筑年代久远,建筑风格独具。它的完整存在,给研究宋代佛教在中原腹地的传……[详细] |
![]() | 时代:汉中国汉代冶铁和制造铁器工场的遗址。位于河南巩义市铁生沟村。是已知的汉代冶铁遗址土物最丰富的一处。年代约当西汉中晚期至东汉。遗址中发现炼炉(高炉)、锻炉、炒钢炉、退火脱碳炉,以及烘范窑、配料池、房基、铁器、铁范、铁料、耐火材料和建筑材料等。附近有多处古铁矿坑道。研究表明,这里是一处冶炼生铁、铸铁、脱碳退火(柔化处理)、制造铁器的综合性工场,生产的基本环节是:炼铁、铸造、脱碳退火;或炼铁、铸锭、炒钢、锻造。出土的部分铁器上有“河三”铭文,推测这里应是汉代河南郡所辖的第三号制铁作坊。位于巩义市老城西南29公里处。铁生沟村群山环抱,矿藏丰富,南侧为一处规模较大的西汉冶铁遗址,东西长约180米,……[详细] |
![]() | 嵩岳寺塔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郑州登封市城西北5公里处嵩山南麓峻极峰下嵩岳寺内,初建于北魏正光四年(公元523年),塔顶重修于唐。该塔历经1400多年风雨侵蚀,仍巍然屹立,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砖塔,也是全国古塔中的孤例。嵩岳寺塔为砖筑密檐式塔,也是唯一的一座十二边形塔,其近于圆形的平面,分为上下两段的塔身,都与印度“stupa”相当接近,是密檐塔的早期形态。全称:河南登封嵩岳寺塔俗称或简称:嵩岳寺塔建筑概况:嵩岳寺塔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郑州登封市城西北5公里处嵩山南麓峻极峰下嵩岳寺内,初建于北魏正光四年(公元523年),塔顶重修于唐。该塔历经1400多年风雨侵蚀,仍巍然屹立,是中国现……[详细] |
![]() | 黄冶三彩窑址位于河南省巩义市东北约6公里的站街镇大、小黄冶村,分布于黄河两岸,总面积约23万平方米,是已知年代最早、规模最大的唐三彩窑场。该窑始烧于唐代(618年~907年)早期,唐代中期达到鼎盛,唐代晚期仍在生产。三彩制品以瓶、壶、罐、碗、盘、炉、灯等器皿为多,另有一些马、象、狮、小儿骑马等动物和人形玩具以及俑、建筑构件等。器皿造型端庄秀丽,玩具传神逼真。胎质细白,多施黄、褐、蓝、绿、白色釉,晶莹光洁,色彩斑驳灿烂。有的还以刻花、贴花等技法做出装饰花纹。历史上关于唐三彩的产地,一般有西安、洛阳、扬州三地说,但目前发现窑址的,仅洛阳一地。黄冶三彩窑址在迄今发现的唐代烧制三彩器的窑址中,时代较早……[详细] |
![]() | 红二十五军长征出发地位于河南省罗山县铁铺乡何家冲,是中国近代革命史上红军长征四大出发地之一。红二十五军,1931年10月成立于鄂豫皖革0据地,隶属红四方面军,为巩固和保卫鄂豫皖革0据地作出了重大贡献。1934年秋,红二十五军奉0中央和-副主席-的命令,由何家冲出发长征,成为第一支到达陕北的红军长征部队,在红军长征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何家冲位于大别山西端的鸡公山西北坡,是豫鄂皖革0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何家冲红二十五军长征出发地内主要包括红二十五军军部旧址、长征出发集合地遗址和红二十五军医院旧址三部分。红二十五军军部旧址即何氏祠堂。何氏祠堂始建于明代,现存房屋十余间。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长征……[详细] |
![]() | 朱仙镇清真寺初建于北宋太宗年间,扩拓于明嘉靖十年(公元1531年),重修于清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距今已有千年历史,整个寺院占地9000余平方米,在全国百大清真寺中,其建筑风格和装饰均属罕见,据说,岳飞大战金兵时元帅府就设在寺内。当时岳飞在寺里乘凉的槐树,被群众称为“相思槐”的国槐树,现仍在寺里保存,寺里尚保留一座清嘉靖十年的阿拉伯文碑,记载当时朱仙镇穆斯林朝拜真主的盛况,是河南省保存最完整的阿文碑。全国文物普查时,该寺被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朱仙镇清真寺位于河南省开封朱仙镇东南隅的老虎洞街,始建于明代,清乾隆三年(1737年)重修,是开封境内现存最大的一座伊斯兰教清真寺。清真寺坐西向东……[详细] |
![]() | 宝严寺塔,俗称“东关塔”,位于河南省西平县县城东关。在原宝严寺外西侧,故名。宝严寺建于唐代,为佛教寺院,民国年间废。具体在西平大道与文化路交叉口处;原在宝岩寺外西侧,故名于此。宝岩寺塔始建于北宋时期,已有近千年的历史;古塔为仿木结构楼阁式七级砖塔,整体呈奶黄色,平面呈六角形,塔角雕饰龙首,塔身浮雕壁画,高28.80米;顶端有铁铸塔刹,呈莲花状,高2.16米。塔为仿木结构楼阁式七级砖塔,平面呈六角形,高28.8米。顶有铁铸塔刹,呈莲花状,高2.16米。宝岩寺塔共有七层,一、二层塔室为四角形拱顶室,设台阶式盘旋梯道;三至六层为六角形拱顶室,设井式梯道。登梯道可达六层,游人登梯道及竖井达第六层,以凭……[详细] |
![]() | 唐户遗址面积52万平方米,包含有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新砦期文化、夏、商、西周、东周等长6000年的文化内涵,遗物十分丰富而具有代表性,实属罕见。可以认为它是华夏文化的缩影,特别是在解决裴李岗文化与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与新砦期文化的承袭关系,解决重大学术问题,具有特殊的历史研究价值。从这里发现的西周春秋墓葬现存分析,这里可能是西周到春秋时期王室某位显族重臣的封缰聚集点。唐户遗址将成为研究西周和郑国的历史及王宝与贵族的关系提供重要实物资料和线索。从发掘的一批春秋墓葬的墓葬形制和随葬青铜器看,应是与新郑郑国有关系的贵族。其0土的一批铜器造型精美,与郑韩故城出土的郑国青铜器相比还有些是过去不……[详细] |
![]() | 石固遗址位于河南省许昌市长葛县老石固村东南0.5公里的台地上,遗址距今约4500~7400年,是继新郑裴李岗遗址之后,发现的又一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裴李岗文化遗址。1972年发现,1978~1980年共发掘4次,遗址面积约10万平方米,包括居住遗迹和墓葬。考古发掘面积约1500平方米,内含裴李岗和仰韶两期文化遗存,底层为裴李岗文化,上层为仰韶文化。发现房基7处、灰坑282个、墓葬96座,出土了石、陶、骨、蚌、铜等器物11800余件,其中以裴李岗文化遗存最丰富,典型器物有:石磨盘、石磨棒、石斧、石铲、石镰、管形骨器、圜底壶、平底壶、假圈足壶、三足壶、三足钵、三足鼎、附加堆纹和坑点纹的三足钵、敛口钵……[详细] |
![]() | 时代:新石器时代至夏李楼遗址位于汝州市杨楼乡李楼村西北200米,东距市区约23公里,北距汝河约1公里。遗址附近村民称该地为柏树圪。原为圆形土台,现在为略高于周围地面的长方形坡地,东西宽670米,南北长660米。目前,遗址发掘面积约300平方米,共清理出房基6座、墓葬12座、灰坑15座,复原陶器82件,此外,出土陶器、石器、骨器、角器、蚌器等遗物250余件。该遗址地层堆积厚达3—4米,局部灰坑深达5米,遗物、遗迹丰富,清理出的房基均为方形,两间或者三间相连;墓葬为竖穴仰身直肢葬,间有少量随葬品;瓮棺葬均为婴儿;灰坑多为袋状、筒状,最重要的发现是在灰坑里发现了较多的稻米,这对研究中原地区新石器时代……[详细] |
![]() | 万佛山石窟风景区位于吉利区西北部6公里处柴河村,景区处在洛阳北部旅游的热线上,自然环境条件优越,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万佛山石窟风景区有各种树木、花草,湖水面积400余亩,水中有鱼、虾、螃蟹、壳等水生动物。万佛山是一座小山,因为山里留存着万佛山石窟而得名。万佛山石窟依山崖而建,现存石窟分上、下两寺院五个洞窟,文物专家鉴定石窟为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前后开凿,其文物价值很高。1997年,万佛山石窟被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万佛山石窟风景区内有四个景区:1、文物区内有重要历史文物,万佛山石窟,有上下寺院。石窟开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前,有神游之洞、罗鼓洞、三世佛、善人庙、老君殿、佛泉水,山上有金、黑……[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