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秀公戒师和尚塔,又名普照寺塔,系金代高僧秀公戒师和尚的墓塔。该塔位于平舆县李屯镇普照寺村北。秀公戒师和尚,扶沟县人,俗称张氏,七岁出家,到许昌郾城县彼岸寺百法院受业,三十余岁主持普照寺。金明昌四年(公元1193年),秀公戒师和尚归寂后,其弟子广全、广竖、广尔、善超、善惠建造此塔。大金明昌五年岁次甲(公元1194年)八月四日告竣,历时九个月。普照寺中除秀公戒师和尚塔外,还有大佛殿、中佛殿、天王殿、关帝殿、毗庐殿及僧舍数十间,元末悉毁于站火。普照寺在清代咸丰年间,被起义捻军拆迁一空,现仅存秀公戒师和尚之墓塔。该塔为六角七屋楼阁式砖塔,通高15.31米,石质塔刹。下部为塔基,高1.86米,用三十一层……[详细] |
![]() | 九龙庙位于县城东山化乡石家庄村南约500米处,创建于清代嘉庆年间,是老百姓为纪念治水能手黄守材而修建的。九龙庙坐北向南,占地3400平方米。现保存下来的建筑,从南而北有钟鼓楼、偏殿、正殿、后殿和耳房。据当地群众回忆,原九龙庙还有山门和戏楼,庙内正殿前有旗杆高耸,殿内有斋堂、客堂和寝堂等杂务房,惜均不存。钟楼、鼓楼分别矗立于庙宇的东南角和西南角,呈四角形、双层,砖木结构,歇山飞檐,青瓦覆盖,六脊六吻兽,内部四梁三檩。钟楼下层门楣题有“钟楼洪声”四字,鼓楼有额题“鼓楼夜鸣”四字。钟楼创修于光绪十八年(1892年)五月。过了钟鼓楼,便是东西对称的偏殿,硬山叠涩,五脊六吻兽,青瓦覆盖。殿前部均为4根方……[详细] |
![]() | 古荥冶铁遗址位于郑州西北27公里的汉代荥阳城西墙外,遗址南北长400米,东西宽300米,总面积为12万平方米,为河南郡铁官的一号作坊,简称“河一”,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规模最大、时间最早的冶铁遗址。在古荥镇汉代冶铁遗址的两次发掘中(1965年、1975年),发掘出两座规模较大的汉代冶铁高炉残迹和水井、水池、船形坑、四角柱坑、陶窖等,还出土有陶制鼓风管、耐火砖和铸造铁范用的陶模,以及318件铁器、380多件陶器、8件石器,还发现10余件大铁块,最重者达23吨。两座规模较大的炼铁高炉残迹东西并列,相隔14.5米。炉基深3米,炉缸为椭圆形,面积8.5平方米,炉壁厚1米。其中一号椭圆形竖炉容积可达50立……[详细] |
![]() | 洛阳周公庙位于河南省洛阳市西工区定鼎南路东侧,初建于隋末,是为了纪念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军事家中周公而建的,明、清、民国初均曾重修。周公,姓姬名旦,周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他辅佐武王灭殷商,建立周朝,东征平定“三监”和商纣王之子武庚的联合叛乱,营建洛邑,制订礼乐,他的思想是中国儒家学说的基石。周公庙今存的建筑有南北中轴线上的元圣殿遗址、定鼎堂、礼乐堂、后殿及东西两庑、东西厢房等。元圣殿基址位于定鼎堂前,据史料记载,其为重檐三开间建筑,殿内供奉“元圣”周公像。定鼎堂,面阔五间,进深三间,额题“定鼎堂”三字,取周公定鼎洛邑之意。九脊歇山顶,上覆琉璃瓦,保存明代建筑风格。殿内供奉有周公……[详细] |
![]() | 柘城孟庄遗址位于河南省商丘市柘城县孟庄村北。柘(城)太(康)公路通过将遗址分割为南北两部分,属商代早期遗址,面积达25万平方米。1992年7月~1995年进行了发掘。发现有仰韶文化遗存、龙山城址、二里头城址、商代晚期城址等。其中,龙山、二里头及商代时期三叠层是中原地区的首次发现。遗存有房基、陶窖、墓葬。出土了大量各时期的遗物。并发现了陶文和商代草鞋遗迹及一具少女骨架。孟庄遗址的发掘为研究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夏商更替等主要历史事件提供了重要资料;为建立该地区的考古学编年序列提供了条件;也为研究各个时期的建筑艺术、文化面貌提供了新材料。遗址北部原为古心闷寺基址,南北长280米,东西宽110米。……[详细] |
![]() | 浚县古城墙及文治阁浚县城西的卫河岸边,有一段建于明代的古城墙,它历经600多年风雨依然保存下来,见证了浚县这些年的沧桑巨变。如今卫河沿岸的古城墙两边,随处可见的是砖石瓦砾,这是浚县启动古城墙保护开发工作后,对城墙两边的违章建筑和与古城墙整体环境不协调的建筑进行了拆除。“浚县古城墙始建于明朝洪武三年(1370年)。明清两代,古城墙多次重修扩建,日趋完整。”陪同记者采访的浚县文物旅游局局长裴顺昌向记者讲述了古城墙的历史。裴顺昌说,古城墙曾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遭到严重破坏,原城门、城楼及大部分城池也于新中国成立后逐渐拆除,现仅存沿卫河的一段古城墙、姑山南侧古城墙遗迹和浚县县城中心的文治阁。沿卫河的……[详细] |
![]() | 大云寺塔俗称瓦岗塔,在县城南25公里瓦岗村东北隅,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依宋初原塔旧迹补建而成,塔高21米,青砖迭砌,仿木结构,七级八角形,逐层内收,层层出檐。大云寺塔为七层平面八角形仿木结构,青砖叠砌,层层出檐,逐层内收,卯榫相扣,十分坚固。因塔刹及第七层遭到损坏,塔原来高21米,现高19.3米。塔基高0.85米,八面各宽1.9米,周长15.2米。第一层高4.75米,周长14.4米,叠涩出檐;第二层高3.4米,周长12米。塔下部的三层内有塔心室,以上为实心。大云寺塔东临小河,三面垂柳相绕。在这里,古塔与小村相依相偎,极为自然。塔把云影天光和古朴民居悉收眼底,叠合成变幻无穷的风景。这塔与河……[详细] |
![]() | 大明寺位于河南省济源市南6公里轵城镇,创建于北宋。原名“通慧禅院”,元代改名“大明寺”。历代多有修葺。现存建筑为山门,面阔三间,硬山灰瓦顶,有斗拱,为明代晚期建筑。山门后天王殿已无存。向北为前佛殿,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顶,坐落在直壁台基之上,为元代建筑。中轴线两侧还有迦蓝殿、金刚殿、地藏殿、阎君殿等明清悬山式、硬山式或卷棚式建筑。大明寺中佛殿,建筑手法粗犷豪放,木材使用随意自然,就势而搭,就质而用,体现出鲜明的元代工艺风格。中佛殿是元代的建筑,却更多的继承和保留了宋代的建筑风格。元代的特点,宋代的遗风,跨越时空的建筑风格,是大明寺珍贵的历史价值之一。中佛殿前,千年的娑罗树仿佛在诉说大明……[详细] |
![]() | 在偃师境内的诸多古碑中,有一座号称“中州第一碑”的巨碑。那就是坐落在山化镇凤凰山上玉皇阁之北的会圣宫碑。此碑是我国现存少数巨碑之一。被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会圣宫碑坐落在寺沟村南的凤凰山上,北依邙山,南面洛河,建于北宋宋仁宗景佑元年(公元1034年)。历经近千年风霜,会圣宫已经不存在,但大碑仍昂然竖立在原地。远远的,我们就被古碑的磅礴气势所震撼。巨大的碑首正面浮雕为流云和两条对称的盘龙,偏下为圭形碑额,刻着几行清晰可辨的大字:“新修西京永安县会圣宫碑铭”,但碑首东侧已经明显前倾。碑身正面刻着几十行楷书碑文,四周线刻龙形流云花边,然而超过半数的字刻已经剥落,露出许多裂纹,左下角一大块碑……[详细] |
![]() | 开封东大寺位于顺河回族区清平南北街南端路西,是中原现存规模宏大、保存完整的伊斯兰教古寺,有着典型的中国宫殿式清真寺建筑风格。史载东大寺原建于城外东南三、四里的文庄,明洪武年间迁于今址,为“敕修大梁清真寺”。明永乐五年(1407年)又重修扩建,殿堂华丽雄伟。清道光年间毁于水患,回民继而重修。现今的东大寺基本保持了那时的建筑风格规模。东大寺座西向东,院分三进,庭院开阔,整个寺院青砖碧瓦,建筑宏伟,错落有致,风格古朴。大门明三暗五,前立门狮,脊顶七孔仙桥装饰别具有特色,门楣镶刻的“护国清真”、“护国佑民”题词,使人们联想起东大寺回民助清堵水的传说。二门三间,两侧廊房与二院南北讲堂走廊向西环绕到大殿陪……[详细] |
![]() | 时代:旧石器小空山猿人遗址位于南阳市南召县小店乡杜庄村东南500米小空山山腰处。西临空山河,东距南召猿人化石地点3公里。在上下相距7米的两个洞穴里,出土大批旧石器和哺乳动物化石。洞穴内有厚约1米的残余灰烬层、300余件石制品和一大批哺乳动物化石,标志着人类走向新的历史文明。从石器打制技术与器形特点看,其时代属更新世晚期偏晚阶段。杏花山“南召猿人遗址”位于南召县云阳镇西北3.5公里的杏花山上。这里背风向阳,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温暖湿润,形成了适宜生物生存发展的良好环境。中原人类鼻祖--“南召猿人”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繁衍生息的。考古工作者在杏花山上发现了一批古脊椎动物化石和一枚古人类牙齿化石,根据……[详细] |
![]() | 三杨庄遗址位于河南省安阳市内黄县梁庄镇三杨庄村,遗址面积约15万平方米。多为黄沙覆盖,发现有仰韶文化、龙山文化陶片。经过近两年的考古发掘和勘探,目前遗址内已有7处庭院基址得到确认。通过对其中4处庭院的发掘,清理出包括屋舍瓦顶、墙体、水井、厕所、池塘、农田、树木等大量重要遗迹,并出土了一批反映当时生产、生活状况的文物。像著名的“庞贝古城”一样,三杨庄遗址是因为突发灾害而被完好地保存下来的,当时的生活场景因此被“凝固”下来了,如庭院的布局、道路、耕作中的农田及各类建筑的墙体等。被洪水浸泡而坍塌的屋顶,保留着板瓦与筒瓦扣合以及坍塌时的原状,来不及搬走的生活实物,如一些石器、陶器、铁器等,得以在原地保……[详细] |
![]() | 瓦房庄冶铁遗址位于河南省南阳市北关瓦房庄一带,是汉代南阳郡“阳一”铁工场所在地。遗址东南与冶铜遗址为邻,东北是较大的制陶作坊,面积12万平方米。1954年开始调查,1959~1960年进行发掘,遗址共分四层,耕土层、扰土层、第一层(汉代层)、第二层(西周层),汉代又分西汉层和东汉层。西汉时期的遗迹有:熔炉基4座,勺形鼓风机械基址1个,水井9眼,水池3个。遗物有:从炉口到炉腹炉基座各部位熔炉残块,鼓风管残块,模范有地面范9个,镂铧带钩等残范块,铁器有铧、锸、铲、锛、斧、凿、钩、权、锥、刀、锤、鼎、熨斗、剑、铁条等,铜器有五铢、大泉五十、镞等,陶器中有陶罐、筒瓦、板瓦、瓦当、瓦钉、陶钱等。东汉时期……[详细] |
![]() | 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司令部旧址位于新县箭厂河乡黄谷畈村。1930年春,随着红三十一师、三十二师、三十三师的成长壮大和鄂豫边、豫东南根据地、皖西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鄂豫皖边区燃起的革命烽火已形成燎原之势,初步实现了以大别山为中心的工农武装割据。为统一这三块根据地和三支红军的领导,使革命力量紧密结合为一个整体,进一步发展根据地,2月,中共中央决定划鄂豫皖边3省18县为特别区,成立鄂豫皖特委。3月18日,又向特委和三个师发出指示信,决定将红三十一、三十二、三十三师组建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直属中央领导。4月,红一军在黄谷畈成立。军长许继慎,政治委员曹大骏,副军长徐向前。下设政治部、参谋处、军需处和军医……[详细] |
![]() | 田迈造像田迈(马都洛)造像,俗称石佛,位于淇县城东8公里石佛寺村,因田迈(马都洛)造像,故名。石佛寺为魏永熙二年(公元533年)创建。明洪武三年重修,现存座北朝南大一座为清光绪十六年又重修的,面阔三间,进深两间,造像巍立殿中,通高3.34米,碑身高2.75米,厚0.14——0.20米,座高0.64米。石刻整体呈莲花瓣形,顶部略残,为北魏太和十八年至正光五年(公元494——524年)的作品。造型生动,内容丰富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在全国也会罕见,河南省政府曾在1936、1976年两次拨款维修大殿。造像内容简介如下:碑阳:碑顶上部虽残,碑身和基座完好、碑中有浮雕方塔,塔身上刻有两龛门,其……[详细] |
![]() | 柴庄延庆寺塔位于河南省济源市城区西北3公里柴庄东。宋景祐元年至三年(1034~1036年)建。外壁各层嵌有砖雕佛像一千多尊。北门可拾级登至二层。二层以上有叠涩式砖层收顶,上置木板楼板已毁。南门内置《大宋河阳济源县龙潭延庆禅院所修舍利塔记》碑,为杨虚已仿晋王羲之行书。寺塔为楼阁式砖木结构,六角七层,高28.16米,塔身呈抛物线形。底层南北各辟一门,从南门入塔心室,塔心室呈六角形。北门设梯道可登至第六层。塔身各层各壁嵌砖雕佛龛千余个,故又俗称“千佛舍利塔”。砖雕精细,造型生动,近于北魏手法。塔内和周围有宋代和明清碑碣塔铭10方,其中重要的有北宋景祐元年,景祐二年2方塔铭,景祐三年《大宋河阳济源县龙……[详细] |
![]() | 轩辕庙位于河南省新郑市千户寨乡始祖山(具茨山)主峰顶上,创建年代不详,祀人文始祖轩辕黄帝。据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刊本《新郑县志》卷十一祀祠志载:“轩辕庙,旧志在县西大隗山巅。”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刊本《新郑县志》卷三祠庙记载:“轩辕庙在县西大隗山巅。”清顺治已亥《1695年》刊本《新郑县志》载:“轩辕庙在县西大隗山巅。”该庙歇山式建筑,坐西向东,创建年代无考。台基、墙身和屋顶均为石材构成。面阔三间7.35米、进深三间4.80米,高约5米,建筑面积40平方米。单檐歇山。殿顶为灰板瓦,疑为近代覆加。正脊平直,正脊两端和戗脊下端均以兽首作结。正脊中央雕有“吉”字图形。庙墙正面背面四组……[详细] |
![]() | 凤凰山遗址位于新野县歪子镇寺门村北。凤凰山遗址,即战台寺,是距今约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人类活动遗址之一。遗址高出地面5米,南北长550米,东西宽460米,面积约25万平方米。文化层厚5米,分五层,以下四层具有明显的北方文化特点,上层和地表明显的凸现南方文化的特色。第一层是扰乱的文化层;第二层主要含龙山文化陶片;第三层为倒塌的红烧墙壁残块等;第四层含屈家岭文化陶片;第五层含仰韶文化陶片。东侧断崖下有许多残骨架和瓮棺葬遗迹;南侧断崖发现有红烧土墙;西侧有西汉空心砖墓;东侧断崖上层有红烧土层,下面有不规则的灰坑及灰沟。遗址出土的文物有仰韶时期的彩陶盆、夹砂红陶釜形鼎、鸭嘴足鼎及红陶钵、盆、杯等;……[详细] |
![]() | 原武城隍庙位于新乡市平原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原武镇东街村。年代为明。该城隍庙坐落在原武镇东街,坐北朝南,现存有前殿、中殿、拜殿、大殿。有明、清石刻20余通;前殿面阔五间,进深一间,硬山灰瓦屋顶;中殿面阔五间,进深一间,硬山灰瓦顶;拜殿面阔五间,进深一间,硬山卷棚灰瓦顶;大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砖墙单檐歇山顶,脊饰已经被改建,原貌难觅。重昂有五棌斗拱,明、次间平身科各二朵,梢间各一朵。斗拱全部用假昂,昂嘴稍稍加厚,大殿建筑保留有若干元代的建筑风格,内部七架梁对单步朵,并残存有彩绘图案。大殿应有顶立柱二十四根,柱子两面砍杀,中间左右两架大梁二龙戏珠彩绘清晰,前厦布局较为完整(彩绘可见)。十数米长的平板……[详细] |
![]() | 小双桥遗址位于河南省郑州市西北20公里处的石佛乡小双桥村及其西南部,文化堆积主要分布于小双桥、岳岗、葛寨、于庄、师家河等几个自然村之间。遗址南北、东西各2000米,面积约150万平方米。小双桥遗址发现于1989年,1990年开始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其进行了系统的调查和发掘,并于1995~2000年进行了数次再调查、复查及大规模的发掘。历年来的发掘主要集中在遗址的中心区域,即遗址东北部一带20万平方米,发现有夯土墙、大型高台夯土建筑基址、宫殿建筑基址、小型房基、大型祭祀场、祭祀坑、奠基坑、灰沟、与冶铜有关的遗存等文化遗迹及大批质料各异、种类繁多的文化遗物。出土遗物除陶器外,还有青铜器、玉石器、……[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