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河南省旅游

河南省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介绍

  刘崇墓位于淮阳县城北关环城路南侧。1988年—11月由周口市文物考古管理所、淮阳县博物馆联合发掘。为一座带回廊的多室汉代砖古墓,有斜坡墓道,墓向东西向,东西长28.3米,南北宽18.2米。仅墓室占地面积就达515平方米,该墓由前室、后室、主室、左右耳室及四周回廊上七小室组成,墓室内壁有数种花纹砖堆砌,整个墓室犹如一座“地下迷宫”,是目前我国发现的最大的东汉砖石墓之一。墓门和主室用青石堆砌,墓门线刻卷草纹,其它墓室及回廊是由特制的16种不同形状、不同花纹的砖砌成。有两个墓室为穹隆顶,结构非常考究,专家们称这种建筑方式在古墓中是罕见的。在灯光照耀下,可见回廊的不少壁砖上戳印有“安君寿壁”字样。从墓……[详细]
  打虎亭汉墓位于郑州市西南35公里处新密打虎亭村。穿过仿汉阙式大门,沿路南行约七十米,但见路的右侧有一个高大的土冢,犹如土山,东西两墓并列,相距约30米,这就是打虎亭汉墓。该墓为东汉宏农太守张伯雄及其亲属的陵墓,距今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是全国已发掘的最大汉墓之一,现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打虎亭汉墓墓东为画像石墓,墓西为壁画墓,墓主可能是和张伯雅有亲属关系的人。这两座汉墓的内部建筑形式和结构基本相同,墓壁均绘有色彩绚丽,内容丰富的石刻画像和壁画,它们给研究东汉时期中原地区民生风俗的专家们留下了重要的线索。画像石墓通长26.64米,宽20.68米,中室高6.3米,由前室、中室、后室、东南北三……[详细]
  刘镇华庄园位于巩义市东北15公里河洛镇神北村。庄园座落在邙岭(当地称这一段为神都山)南麓,俗称邙山头。山北是浊流滚滚、奔腾咆哮的黄河,山南是清流潺潺,岸柳如荫的伊洛河,可谓依山傍水,环境优美。向东2公里便紧依著名的河洛汇流处,此处古称“洛汭”,是“河出图,洛出书”的地方,相传伏羲氏曾经在此演绎八卦。附近还有我国九大石窟之一的巩县石窟、隋唐洛口仓遗址、滩小关遗址等众多历史景观。庄园座北朝南,依神都山自然地势,将建筑错落有致地分为三层,总面积约10000平方米,共分为办公区、主宅区下院东、西院、主宅区上院、祠堂区一、二进院等6个院落,计有石砌窟洞30孔,楼房210间,平房30间,规模宏大,富丽豪华……[详细]
  李鸣钟,字晓东1887年生于于河南省周口市沈丘县。冯玉祥前期两大主要助手之一。辛亥革命时在冯玉祥营任排长,后随到陕西。自滦州起义,历经反对帝制、计伐张勋、直奉大战、推翻曹锟的北京政变,直至参加北伐,均作出了卓有成效的贡献。 李鸣钟故居位于沈丘县城内,此住宅是由刘乐亭(原籍河北涿县人),于1936年设计并领工建造的,是晚清式的建筑群屹立于长安街路北,于1976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9月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16年9月被命名为河南省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此故居是一进三的四合院,各院正堂七间、东西厢房各三间、左右各有角门四个,三节院落南北相连,各院各室,走廊互通,穿室越院,遮……[详细]
  佑国寺塔(铁塔)于1961年3月4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佑国寺塔坐落在河南省开封市内东北角。佑国寺塔因为塔身以褐色的琉璃瓦镶嵌而成,酷似铁色,故而俗称铁塔。铁塔原建于开宝寺内,北宋年间,寺院规模宏伟,殿堂林立,共有二百八十区,设有福胜、上方、永安、能觉等二十四禅院,并设立礼部贡院,在此考选全国的举子。北宋历代的皇帝常来此游幸,遂以北宋开宝年号命名,故名开宝寺,当时开宝寺名声显赫,一度成为中原名刹之一。铁塔的前身原来是木塔,平面呈八角形,共十三层,高120米,传说是宋代的巨匠喻皓主持建造的。北宋庆历四年(1044年)木塔毁于雷火,皇拓元年(1049年)重新修建,即今之铁塔。……[详细]
  华阳故城位于新郑市区北20公里的郭店镇华阳寨村周围一带。平面呈南北长方形,各面城墙中部均有折曲,周长2300余米,面积约36万平方米。华阳故城内北高南低。群众在平整土地时发现有建筑台基、灰坑、水井等遗存。城内外不断出土战国时期的陶器和铜镞等遗物。在西城墙缺口处,曾发现许多人骨,似是古代战死者的遗骸。华阳故城春秋属郑,战国归韩。秦灭六国后堕城毁门,华阳故城遭到严重破坏。隋代伊斯兰教徒入住城内。唐以后对城墙整修,局部增高并增加马面设施。宋时,相传周世宗柴荣女柴郡主每年前来祭奠其父,都在此城内卸下佩饰和凤冠,换上素服前往。因此,华阳城又叫卸花城。清咸丰年间华阳寨村建清真寺,整修南门,门上刻青石门额“……[详细]
  观音大士塔,又名玉峰塔,位于平顶山市宝丰县东十五公里周庄镇大张庄村南香山寺,该寺最后毁于“文革”。大士塔始建于东汉,初为土塔,现塔重建于北宋熙宁元年(1068),为八角形九级楼阁式砖塔,高三十三米。塔身外壁二、三层有数百个砖雕佛龛。第二、五层外壁辟拱券门,第三层辟壶门。每层用叠涩砖砌出塔檐。塔顶有覆盆、宝珠和相轮组成的塔刹。根据文献记载考证,塔下地宫存放有观音真身舍利法物,因此被誉为“真塔”、观音“圣塔”。一层塔心内有元至大元年(1308)翻刻宋代蒋子奇撰文、蔡京书丹的《香山大悲菩萨传》碑,在国内外佛学界及书法界很有影响。一九七六年曾应英国牛津大学特邀展出了该碑拓片。附近还有金代和明清碑刻多通……[详细]
  东沟窑址位于汝州市大峪镇东沟村东。南距县城30公里。这里依山近水,地势北高南低,面积约8000平方米,文化层厚2米。1986年列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瓷窑在东部,排列有序。由于常年烧制,大量残渣堆积于此,地表上瓷片比比皆是。从遗物的造型和釉色上看,属宋、元遗存。瓷胎多为灰色,有深浅厚薄之分,质地有的紧密,有的疏松。釉色有天青、天兰、葱绿、茶叶沫、鱼肚白等,以天青居多。施釉均匀,釉面莹润、细腻,开细小冰裂纹,釉下气泡较多,个别器物施釉不到底。器物大致有直口盂,小茶托,圈足浅腹盘,敞口碗之类。造型古朴、大方,制作规整精细。2019年,东沟窑遗址列入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重点保护范围:以河……[详细]
  山阳故城始建于汉初,为山阳县城。公元前144年,汉景帝以昌邑为山阳国,封张当居为候,后又封梁孝王子刘定为山阳王。前141年,刘定卒,撤销山阳国;前97年改为昌邑国,武帝封其子刘髆为昌邑王,髆卒,其子刘贺继位;前63年,改昌邑国为山阳郡。三国时,魏曹丕废汉献帝,封其为山阳公(太行山南,曰山阳)。从有关文献资料及城墙遗址的夯土层看,山阳城为汉代所筑。建筑雄伟,结构合理,城墙坚固,利于防御,反映了汉代劳动人民夯土建筑的高超技艺,是古代劳动人民聪明智慧的结晶,也是研究汉代政治、经济、文化及城市规模、市区规划等方面的实物例证。1963年6月,山阳故城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河南省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详细]
  府城遗址位于河南省焦作市西南郊约10公里处的府城村西北部的台地上,是一处商代(公元前17世纪-前11世纪)文化遗存。遗址面积近10万平方米,重要部分是早商文化遗存,主要分布于遗址的中部。发现的遗迹有城址、宫殿基址、房基、灰坑等。城址平面为方形,周长约1200米,西城墙和北城墙保存较好,长度均为300米,地面上暴露的部分高2~3米。在城址东北部发现4处宫殿基址,四者之间有叠压打破关系。其中,一号宫殿基址位于城址的东北部,平面形状为长方形,分为南北两个院落,由南殿、正殿、北殿与东回廊、西回廊构成一个封闭性的组群建筑。这种建筑结构在商-古中首次发现。府城商代早期城址是河南继郑州商城和偃师商城之后又一……[详细]
  香泉寺位于卫辉市西北二十公里处的霖落山上。始建于北齐天保七年(公元556年),为著名高僧稠禅师在魏离宫旧址上所建。隋大业五年(公元609年)重修,唐、宋、金、元、清历朝均有石刻、雕像。提起香泉寺,它虽没有嵩山少林寺那样远近闻名,但是它在豫北地区却大有名气,素有“豫北第一古刹”之称,寺院因离香泉近而得名。香泉寺素有太行叠翠、香泉水响、曲径通幽、洞天福地的美名。它建筑雄伟,古往今来不但是达官显贵、文人雅士避暑、游览的好去处,也是民间百姓的重要活动场所。寺院枕岩而筑,耸立于青山之间。寺院内外的石缝里处处溢水,四季不竭,穿云流石,飞溅泻地,声彻云霄,悦耳动听。元代汲人翰林学士王恽曾赋诗称赞道:“滴乳岩……[详细]
  西史村遗址于荥阳市城关乡西史村南侧。该遗址北邻西史村,南距陇海铁路200米,东西长600多米,南北宽500多米,面积约40万平方米。该遗址的时代为夏、商,1974年发现。1979年4月18日至5月19日,郑州市博物馆对其进行了发掘,发掘面积250平方米,分作五期。在该遗址范围内采集有陶片和残石器,在穿过遗址的沟壁上散布着较多的陶片,经局部铲刮,发现有文化层和灰坑分布,文化层厚2米,灰坑为斜壁环底不规则形,采集陶片可辩器形的有:大口尊、簋、盆、罐、豆、刻槽盆等,纹饰以绳纹为主,另有弦纹、附加堆纹和磨光素面,陶质以夹砂灰陶为主,泥质灰陶次之。西史村遗址文物遗存十分丰富,经过试掘,出土过青铜器等重要……[详细]
  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旧址,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类,编号984/Ⅴ-111,2006年5月25日国务院公布。时代:民国。地址:河南省开封市。1912年,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在清代河南贡院的旧址上创办,当时是国家派遣留学生、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基地。旧址现仅存复建的大门。1923年改建为“中州大学”,1930年改名为“河南大学”,1949年后几易其名,1984年恢复为河南大学至今。1925年,萧楚女曾在此进行革命活动,设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于此。1936年改为开封高级中学。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创建于1912年,是在清雍正九年(1731年)建的河南贡院的旧址上创办……[详细]
  时代:新石器秦王寨遗址位于河南省荥阳市西北20公里的北邙乡秦王寨村西部,遗址西临黄河,南依哑巴沟,北是寨沟村,东为平坦的农田。东西长300米,南北宽100米,面积约3万平方米。1922年瑞典人安特生首先发现。是中国最早发现的4处仰韶文化遗址之一。秦王寨遗址因发现的时间较早而被学术界作为秦王寨类型的典型遗址。1987年3月4日,被公布为郑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在遗址表面,陶器、石器残片甚多,文化层最厚处达7米,断崖上暴露出的灰坑之大,在荥阳同类遗址中所仅有。陶器以泥质红陶为主,间有黑陶和夹砂陶器,陶胎厚薄均匀,其中红陶中的白衣红彩、红衣黑彩图案繁多,有菱形、月亮形等,均制作精美。秦王寨遗址因发现较早……[详细]
  红军第二十五军司令部旧址位于新县箭厂河乡方湾村闵家山。1932年秋,红四方面军主力西撤后,鄂豫皖省委于11月底在檀树岗重建红二十五军,军长吴焕先,政委王平章,副军长徐海东,全军约5000人。他们在地方武装配合下,坚持根据地斗争。1933年7月,红二十五军军部设在这里。红二十五军军部旧址房屋墙壁上至今仍保存有时任红二十五军政治部主任的郑位三亲笔书写的“为保障秋收秋耕,坚决扩大红二十五军,打破敌人的新进攻”和“十月革命开辟了中国工农群众的一条出路”等标语。1986年河南省人民政府将红二十五军军部旧址列为省重点革命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司令部旧址原为闵氏宗祠,前后两排,占地378平方米……[详细]
  侯湾泰山庙位于汝州市焦村镇邢村。年代为明。2016年1月22日侯湾泰山庙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河南省第七批文物保护单位。侯湾泰山庙,占地面积约8200平方米。据传该庙始建于唐,但有确切记载建于大明万历二十九年(公元1602年)。泰山庙是继风穴寺、汝州文庙、妙水寺之后又一保存较好的古建筑群,东侧从前到后有钟楼(已毁)、东太尉殿、白龙殿、三官殿;中部从前到后依次有戏楼、拜殿、正殿、后寝楼;西侧从前向后有西太尉殿、圣公殿、阎王殿。其中,拜殿、正殿、后寝楼、三官殿建筑艺术较高,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泰山庙古建筑群在汝州地区属较大规模的古建筑群之一,它的规模及年代虽不及风穴寺,但建筑工艺却体现出明代地方性……[详细]
  官庄遗址位于荥阳市高村乡官庄村西部。遗址北依连霍高速公路,东部及东南部部分叠压于现代村庄下,南越南水北调干渠,西邻荥阳至北邙的公路,官庄至大张之间的乡村公路自遗址的中部东西向穿过。整个遗址东西长约1300米,南北宽约1000米,总面积超过130万平方米。为了进一步探明官庄遗址的布局及文化内涵,并配合郑州大学考古专业本科生实习,经报请国家文物局批准,自2011年6月开始,郑州大学历史学院与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组成的联合考古队对官庄遗址进行了系统的钻探和发掘工作。2011—2012年度的勘探和发掘工作表明,官庄遗址是一处两周时期的大型环壕聚落,由先期发现的、平面略成长方形的外壕和新发现并确认的“吕……[详细]
  天湖墓地中国商代晚期息国的墓地。位于河南信阳天湖村。年代约当公元前13~前11世纪。1979年开始发掘。已发掘中型墓11座、小型墓11座,均为长方形土坑竖穴墓。中型墓有棺有椁,其中一座还有一条墓道。均用鼎、觚、爵、斝等青铜礼器随葬,还有钺、戈、矛、镞等青铜兵器,玉器和少量陶器。随葬品中不乏文物精品,如11号墓的鸱鸮提梁卣,通体布满繁缛的纹饰,形成两只背靠背的鸱鸮,造型比妇好墓的铜鸮更胜一筹。小型墓则多随葬陶器,有少量铜兵器。这批墓分属于武丁至纣王时期,个别墓可能晚至周初。墓葬排列有规律,北边的墓年代比南边的早,中型墓分布在墓地中轴线上。出土219件青铜器,有40件带有铭文,其中有“息”字铭的共……[详细]
  孟庄遗址位于河南省辉县市孟庄镇孟庄村东侧,为新石器时代至商周时期的遗址。该遗址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延续时间长。遗址最下层是距今8000~7000年左右的裴李岗文化层,向上依次堆积为仰韶文化层、龙山文化层、二里头文化层等。尤为重要的是遗址内发现了龙山文化、二里头文化及商代晚期三座相叠压的城址。其中龙山文化城址的面积达13余万平方米,包括城垣、城门、护城河和城内一批房基、灰坑和水井等遗迹。孟庄遗址面积大,文化内涵丰富,它的发现第一次在豫北地区建立起一个较系统的考古学编年序列,为研究该地区的考古学文化提供了依据。孟庄龙山文化、二里头文化、晚商三叠城的发现,为研究原始社会晚期向阶级社会过渡以及探索中国古……[详细]
  法行寺塔位于市区丹阳西路。传说上古时期,汝州一代有蛟龙作祟,水患难与共严重。上天派三皇姑下界捉蛟,把蛟捉住后为使蛟龙不再作祟危害百姓,便挖一口深井,将其囚于其中,井上又建宝塔一座,使其永远不得出世,法行寺塔即是传说中的“镇妖塔”。法行寺最具观赏价值的是其塔身上下风格迥然之处,该塔塔向下方为四方形,上为八角形,塔高30米,上为九层。有说此塔为南北朝时期梁武帝所建,也有专家认为建于唐代,有宋、金时代修缮的痕迹。法行寺塔为长方形密檐式砖塔,高约30米;外形略呈抛物线形。塔基高0.7米,呈方柱体,上为9层八角形涩檐,每层均有一半拱形小佛龛。顶部于塔刹座上立宝珠形铜座;塔身南壁辟圆券门,门内设方形塔心室……[详细]